专题發布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發布 


法会预告:八仙宫将举行“乙未年禳灾解厄祈福迎祥拜太岁大法会”


来源:万寿八仙宫管理委员会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1-16 19:21:03    阅读次数:1413


公历2015年2月23日---4月3日(农历正月初五日---二月十五日),八仙宫隆重举行为期40天的“禳灾解厄祈福迎祥拜太岁”大法会。欢迎十方信众踊跃参加。

 

 一、“太岁神”与“拜太岁”的由来? 
 
   
“太岁神”,是“本命太岁”和“流年太岁”的总称。源于华夏先民们对宇宙自然星宿的崇拜,是道教早期信仰的主要神明之一。太岁神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年中天子,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一个人出生的当年太岁称为“本命太岁”,福佑自己的一生。出生以后每年相逢的太岁称“流年太岁”或“值年太岁”,掌管本人本年的运势。因太岁神是人们祈求平安、健康与幸福的本命和流年星君,其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故晓之以祭拜,则能逢凶化吉,吉庆有余。

    在我国,祭拜太岁活动,由来已久。早在《周礼》中就有记载,元明以后被列入国家祀典。按照道教传统,拜太岁皆在新年伊始举行。我宫每年都会盛供隆祀,庄严法事。上为天下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下为人们禳解流年灾厄、病患,祈求身体健康、家庭和睦、生意兴隆、学业进步等。信众可随愿祈福,诚则感应。

 

二、为何要拜太岁?

太岁神主管人的“本生身命之吉凶”和“流年的祸福”,故道教《黄帝经》曰:“太岁所在之辰,必不可犯”。坐犯常生祸患,需虔诚礼拜方可禳灾解厄,迎祥获福。道教传统意义上的坐犯太岁,涵盖两种情况:即“坐太岁”与“犯太岁”。坐太岁:是指个人出生的当年年支与该值年太岁同支。如:属鼠(子)逢鼠(子)年、属牛(丑)逢牛(丑)年……;“犯太岁”,亦叫刑冲克害太岁,是指个人的生年干支与值年太岁干支相刑冲克害。如:子午相冲、丑未相冲等。即属相为鼠(子)的人逢马(午)年太岁为犯太岁;同样,属马(午)的人逢鼠(子)年也是犯太岁。

 

三、2015年有哪些属相的人坐犯太岁?

2015年干支纪年为乙未,值年太岁是杨仙大将军。

1、坐太岁的属相为:属羊(未年生人);

2、冲太岁的属相为:属牛(丑年生人);

3、害太岁的属相为:属鼠(子年生人);

4、刑太岁的属相为:属狗(戌年生人)。

 

四、举行拜太岁法会的具体时间、地点与内容:

(一)时    间:公历2015年2月23日---4月3日(农历正月初五日---至二月十五日)

地    点:八仙宫斗姥殿内

(三)法会内容:为信众申奏表文、十多名高功法师登坛做法事,供奉值年太岁神位,现场为“值年太岁护身符”开光,并免费赠送参加者本人,祈福迎祥保平安。

 

五、参加选择拜太岁活动的形式与联系方法是:

(一)根据信众的意愿,我们安排两种礼拜太岁形式:

1、专场法事。为信众个人举行的专场礼拜太岁与祈福迎祥道场,斋主(信众)需布施功德费。 

2、集体法事。有多个信众共同参加的礼拜禳灾祈福道场,斋主(信众)需布施功德费。

(二)集体道场由道长在法会期间选出黄道吉日,通知参加法会的信众;专场拜太岁法事,根据斋主属相,由道长选出黄道吉日举行。

(三)凡有意参加者,提前到办公室登记,我们将按登记先后顺序进行安排。

电  话:029-82488214  

联系人:何道长(13152192019)赵道长(15091194835)

地  点:八仙宫办公室(庙内第二重院内八仙殿西侧)

 

六、有哪些特别提示?

(一)拜太岁神,是我们祈求流年吉祥、一生平安的方式之一。但我们在礼拜、祈祷太岁的同时,还不应忘记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慈爱布施、广种福田、正己化人,如此方可获得无边的福报,无量的智慧与吉祥。

(二) 为了感谢值年太岁神对每位信众一年来的福佑,我宫将于当年腊月十五日专门举行一次“谢太岁”法会。

(三)举行拜太岁法会期间的所有功德收入,我宫将用于完善道观建设,支持公益事业,使信众的功德力进一步得到绵延。

(四)殊胜善缘,诚心礼拜,获福无边!

 

 

                                    万寿八仙宫管理委员会

                                        2015年1月15日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