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文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选论文 


从三元丹法看炼丹术的分类与历史


来源:《宗教学研究》    作者:孔令宏    发布时间:2021-10-01 18:29:51    阅读次数:1214


 摘 要:三元丹法是炼丹术的一种综合性的分类方法。三元之“元”有本源、神、元气、开始等内涵。三元丹法最早出现于《铜符铁券》,明代陆西星作了系统阐述后在炼丹术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出现了多种诠释形态,其中的核心是外丹与内丹的关系。三元丹法的本意是在内丹兴盛的背景下,把外丹作为内丹的辅助手段,但近现代的诠释却走到了反面,认为存在内丹成就者点化而成的外丹,服食之后可以立即成仙,外丹于是又成了最高级的炼丹术。三元丹法的形成及其演变,是炼丹术历史的缩影。

  主题词:炼丹术;外丹;内丹;三元丹法

  炼丹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而有多种分类方法,三元丹法是明代以来影响比较大的一种。但是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对其具体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甚至不同的炼丹家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力图进行全面的梳理。

  一、三元丹法之“三元”的渊源

  三元丹法,“元”的内涵,先就字的本意来说,许慎《说文解字》说:“元,气之始也。”1《道德经》已经从本源意义上讨论气。这说明,“元”很早就是一个道家文化的概念。西汉时期已经有“天元”之说。《太平经》大谈“三一”学说,其中也谈及了天、地、人,但似乎没有三元之说。东汉成书的《周易参同契》开始出现了“三元”的概念:“含精养神,通德三元。”2但三元究竟指什么,不是很清楚。

  三元在道教中也被指神。大约在北周末年成书的道教类书《无上秘要》卷27《上清神符品》引《洞真三元玉检布经》(即《道藏》所收的《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称,受佩“三元玄坛玉检紫文”之人,佩身九年,就有可能“乘三元之軿,上升三元之宫”3。这里的“三元”指的是天、仙、地,即上元玉检检天大录、中元玉检检仙真书、下元玉检检地玉文。该卷后附《三元内存招真降灵上法》,其内存之神为“太素元君”以及她的三个女儿——紫素元君、黄素元君、白素元君,三女神合称为“三素元君”3。《无上秘要》卷52有《三元斋品》,说明南北朝时期已开始将“三官”和“三元”联系在一起。在此基础上,《云笈七籤》卷3《道教三洞宗元》把“三元”与宇宙和道教经籍起源关联起来,称“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成三气,又从三气变生三才。三才既滋,万物斯备。其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4。妙一生三元,三元生三气,三气生三才,三才生万物。就神格而言,三元分别生化出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三君分别居于玉清境清微天、上清境禹余天、太清境大赤天。此三君为道教教主,即三洞之尊神,也称为三清。

  “元”与气的关系在内丹术形成后再一次被强化。《云笈七籤》卷56《元气论》说:“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人亦法之,号为三焦、三丹田,以养身形,以生神气。”4这里出现了“三元之气”,并与人体的三焦、三丹田联系起来了。张伯端《悟真篇》卷上有“四象五行全籍土,三元八卦岂离壬”之说。董德宁注释说:“三元者,三才也,其在天为日、月、星之三光,在地为水、火、土之三要,在人为精、气、神之三物也。”5宋末元初道教学者俞琰注《周易参同契》之“三元”为“上、中、下之三田也”2。《道枢》卷30《三元篇》:“上元者首以上属焉,中元者首之下脐之上属焉,下元者脐之下腰之上属焉。”2在上述思想的基础上,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王道《古文龙虎经注疏》提出了“人元大丹”一词。他批评世俗学道者执迷男女相交作人元大丹之法,“复有对境接熙,行房中补养之衍,男女相交,作人元大丹之法,气血将盛,返至祸息,弃腐形骸,化成灰土”,断言若以“存想探取阴丹而望白日飞升,不亦难乎?”2这里的人元大丹显然是指双修丹法。

  其实,“三元”一词并非道家、道教专用。古代历法家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年、月、日之始,称三元日,因为此日为“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这里“元”系开始之意。术数家以60年为一甲子,第一甲子为上元,第二甲子为中元,第三甲子为下元。180年为“天地一变”之周始,合称“三元”。这里“元”是单元之意。唐代李虚中、五代徐子平相继发展起来的四柱命理术数学中,天元指四柱中的天干,地元指四柱中的地支,人元指地支中所藏的天干。这里“元”同样是单元,即层次之意。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数学家朱世杰撰成《四元玉鉴》,提出了天元、地元、人元、物元的四元术,即四元高次方程组及其求解方法。这里“元”是未知数的意思。这说明,三元可谓古代人知识中用以为同类事物排列顺序的常识。基于这样的常识来为炼丹术进行分类,是很自然的事。

  二、三元丹法内涵在古代的演变

  三元丹法的分类始于《铜符铁券》,该书署名为“玉清无极总真九天谌母元君授许真君铜符铁券总诀”,包括三元神丹口诀、地元九池秘诀、人元九鼎秘诀、天元秘诀,由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彭好古《题辞》而载于《逍遥山万寿宫志》,也载于彭好古所辑《道言内外秘诀全书》。该书作者和撰写时间不详,推测成书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之后,明代万历之前。该书对天元、地元、人元的内涵和相互关系缺乏具体的阐述。首先对三元丹法作了全面论述的是陆西星(1520—1601或1606),他在隆庆元年(1567)撰写的《玄肤论》中的《三元论》说:

  愚闻之师曰:丹有三元,皆可了命。三元者,天元、地元、人元之谓也。天元谓之神丹。神丹者,上水下火,炼于神室之中,无质生质,九转数足而成白雪,三年加炼,化为神符,得而饵之,飘然轻举,乃药化功灵,圣神之奇事也。其道则轩辕之《龙虎》、旌阳之《石函》言之备矣。地元谓之灵丹。灵丹者,点化金石而成至宝,其丹乃银铅砂汞有形之物,但可济世而不可以轻身,九转数足,用其药之至灵妙者,铸为神室,而以上接乎天元,乃修道之舟航,学人之资斧也。古今上圣高真名为圣事,其法至易至简,不过采先天之铅,伏后天之汞,识浮沉,知老嫩而已。今之盲师率多昧此,故千举万败。不知地元之道与人元不殊,必洞晓阴阳,深达造化者,而后可以语此。人元者,谓之大丹。大丹者,创鼎于外,炼药于内,取坎填离,盗机逆用之谓也,古者高仙上圣,莫不由之。了命之学,其切近而精实者,莫要于人元。故丹有三元,系于天地鬼神而不可以必得者,天元也。法度修明,福慧双美,举之而如取如携者,地元也。宇宙在手,万化生身,鬼神不能测其机,阴阳不能逃其算者,人元也。6

  按照这里所说,天元神丹即清静丹法;地元灵丹即外丹术,能对清静丹法的修炼起到辅助作用;人元大丹即男女双修之法。

  此说一出,应者纷然。陶素耜在《读〈参同契〉杂义首卷》中概括到:“夫三元大道,都是同类施功,无质生质。”7傅金铨在《证道一贯真机易简录》卷1中发挥说:“阴阳、炉火,各有三元。”8这里的阴阳指人元,炉火指地元。《大成捷要·集古丹经目录弁言》继承前人的思想,对三元丹法的分类作了全面的阐发:

  道本一理,法分三元,天元、地元、人元是也;丹宗九品,只三成,初成、中成、上成是也。其三元丹经分而言之,天元曰“大丹”,地元曰“神丹”,人元曰“金丹”;合而言之,初成曰“金丹”,中成曰“神丹”,上成曰“大丹”。是三元皆有“大丹”、“神丹”、“金丹”之名也。在天元尽性了命,地元擒砂制汞,人元移花接木;在初成百日筑基,中成十月养胎,上成三年乳哺。而在天元大丹之旨,不外彼铅我汞,盗取互藏之天宝,其实皆是一阴一阳配合混炼而成造化者也。盖此三元丹道,理同法异,作用原自悬殊。而世之修真悟道者,大都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9

  按照陆西星的意思,三元的秩序是按照天、人、地的顺序,天元最高,人元居中,地元最低。地元辅助天元。对人元与其它两元的关系,没有说明。《大成捷要》对三元的关系论述更加详细。它认为,天元为大丹,作用是“尽性了命”;地元为神丹,作用是“擒砂制汞”;人元为金丹,作用是“移花接木”。天元为上成,地元为中成,人元为初成。这种对三元的顺序排列显然与陆西星不同。而且,《大成捷要》指出,三元中的每一元都有初成、中成、上成三个阶段。这样,三元各有三品,合为九品。三元丹法理同法异,作用有别。对三元丹法的代表性著作,陆西星只是列举了天元丹法的两种,即轩辕之《龙虎》10、旌阳之《石函》11,《大成捷要》列举得更加全面:

  有专一元而立言者,有兼三元而立言者,有兼三元以立言者而侧重人元者,有兼三元以立言而侧重地元者,不得一概而论之也。如《金丹心法》《性命圭旨》《天仙正理》《仙佛合宗》《金仙证论》《慧命经》等书,是专指天元大丹清静修炼而言者也;如《金丹真传》《醒道雅言》《玄要篇》《敲爻歌》等书,是专指人元金丹阴阳修炼而言也;如《黄帝九鼎》《太清丹经》《地元真诀》《承志录》《渔庄录》等书,是专指地元神丹铅砂修炼而言也;若《道德经》《阴符经》是兼三元而言也;若《悟真篇》《参同契》亦兼三元以立言,而侧重人元者也;若《龙虎经》《石函记》亦兼三元以立言,而侧重地元者也。9

  它认为,丹经有专就三元中某一元而谈论的,有遍谈三元的,还有兼三元而侧重于某一元的,不可一概而论。

  对《玄肤论》和《大成捷要》的不同观点,应该放到炼丹术发展史的大背景中来考察。三元丹法分类体系出现的背景是内丹兴盛,外丹变成了内丹修炼的辅助手段。外丹在唐代晚期,在内丹逐渐兴起的背景下,逐渐衰落,退出主流,但并没有消亡。举例来说,南宋有外丹家吴悮依然高调宣扬外丹。吴悮,号自然子,高盖山人,南宋孝宗朝人,著有《丹房须知》《渔庄邂逅录》《指归集》,均收入《道藏》。《指归集》的序言宣称:

  欲学仙者,必求长生,以积功累行,故有外丹点化之说。然一遇疾病,则行符运火之功度,故又有内丹安乐之术。自古至今,虽修内丹,未有不炼外丹而飞升者也。内丹之说,不过心肾交会,精气搬运,存神闭息,吐故纳新。或专房中之术,或采日月精华,或服饵草木,或辟谷休妻,皆所以求安乐也。其中惟存神闭息,如能忘机绝虑,往往与禅定颇同。纵使成功,亦由阴宅,不免长用,迁徙则可矣。然亦说阴阳八卦,四象五行,汞铅龙虎者,圣人不欲轻泄天机,托之以寓外丹耳。12

  在吴悮看来,外丹是根本,不炼外丹不可能成仙。《丹房须知》为无可辩驳的外丹著作,它按先后顺序,把外丹炼制的步骤分为21项:择友、择地、丹室、禁移、丹井、取土、造炭、添水、合香、坛式、采铅、抽汞、鼎器、药泥、燠养、中胎、用火、沐浴、火候、开炉、服食等。此书颇有逻辑性,可操作性比较强,其中有炉鼎的图样等,图文并茂,可以说是外丹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宋代以来,既有的黄白术和金丹术两个方向依然存在并有所发展,黄白术在清代晚期以来,在近代科学技术的冲击下逐渐消亡。金丹术则向内丹辅助和医用治疗两个方向转型,传承至今。内丹辅助这一流派,在理论上大多延续《周易参同契》所说的铅汞丹,吸收内丹思想,或主铅而以铅作神室,召摄日月精气,结就神丹。

  至于内、外丹的区别与联系,南宋吴悮高调宣扬外丹可谓绝响,此后的学者在内丹占据主导地位的背景下,不得不承认外丹变为内丹辅助手段,二者协同并用的事实。明代赵宜真《原阳子法语》卷上《还丹金液歌并叙》说:

  唯道集虚,本无二致。而修炼有内丹、外丹之分者,缘遇不同,功用少异,而造道则一也。所谓内者,自性法身,本来具足,不假于外,自然之真。其进修之功,则摄情归性,摄性还元;有为之为,出于无为;无证之证,所以实证;胎圆神化,脱体登真。诀曰:“一灵真性号金丹,四假为炉炼作丸。”是为真一,为玄一,又名内丹也。所谓外者,幻假色身,未免败坏,必资外药,点化成真。其服炼之功,则取日月之精华,夺乾坤之造化,刀圭入口,情欲顿消。骨肉都融,形神俱妙,白日冲举,上宾玉清。诀曰:“木液本自丹砂出,金炼木液还丹体。”丹复化金,金而液之,是为还丹,为金液,又名外丹也。13

  清代陶素耜也说:“以之成己,则内药之助,服食之灵也;以之成物,则济世之事,赞化之功也。”6宋代以来外丹的著作、历史,外丹与内丹的关系,既有的学术研究成果还很少,应该强化研究。

  三、三元丹法内涵在近现代的演变

  到了现代,学者们对三元丹法的理解出现了新的变化。首先是对天元丹法的理解出现了分歧。

  现代学者陈撄宁把《玄肤论》中的天元丹法分为点化服食的神丹和清静孤修两种:“古之所谓天元丹法,乃指神丹而论,由地元而上接天元者,可以点化服食,可以拔宅飞升,与乐育堂无关。至普通所谓天元丹法者,即清静派也。”14他在它处说得更加清楚:“天元之道有二,一为天元神丹,乃地元再进一步之作用;一为‘先天一气,从虚无中来’之先天,乃清静独修真凭实据之功夫。”14对天元神丹,胡孚琛解释说:“以阳燧取日精,方诸取月华,摄集日精月华,以丹士之元神使之无质生质,而成大丹。此术匪夷所思,不能以现代化学理论解释,是一种以心灵转化物质的实验。”15他进而宣称:“天元神丹是一种凝聚态的‘道’,服之立即可以与道合真,连衣服、用具也同人体一起气化,化形为仙。”16按照上述二人的理解,天元神丹走向了陆西星提升内丹、贬抑外丹的反面,外丹成了最高级的炼丹术。

  胡孚琛据其师承进一步发展了三元丹法的分类,变为三家四派。他认为,人元大丹分为文始派和少阳派。文始派即顿派,宣称一刹那间即可得道成仙。少阳派从钟离权、吕洞宾开始,有南宗、北宗、中派、东派、西派的传承。东派和西派为双修功法。人元大丹从修炼的途径可以分为修炼自身阴阳、同类阴阳、虚空阴阳这三种途径。修炼自身阴阳的被称之为清净派的丹法,修炼同类阴阳的被称之为阴阳派的丹法,修炼虚空阴阳的被称之为虚无派的丹法。同类阴阳又有两种,借彼家为鼎、男女双修的同类阴阳丹法,为双修法门,称作彼家丹法;另外还有以乾坤为鼎器、灵父圣母、生龙活虎、三家相见的同类阴阳丹法,为栽接法门,称作龙虎丹法,这是三个以上的人一起修炼。对龙虎丹法是否存在,有争议。否定的一方其实并无过硬的铁证。丹经因其概念的多义性、模糊性,存在不同的解释是完全可能的,例如阴阳,既可以解释为清修,也可以解释为双修。笔者谨慎地同意龙虎丹法的存在并略作补充如下。

  龙虎丹法的代表性书籍主要是:《紫团真人丹经》17《紫团真人丹诀》、金蓬头口授《金丹秘旨》18《金丹节要》《金丹真传》《金丹上乘龙虎交併返还口诀》19。后三种均收录在《真仙上乘》20中。根据胡孚琛所说,还有《金丹大要》《添油接命金丹大道》《添油接命龙虎筑基法》《东方绝学》等。16这里对其中几种著作作一简要介绍。

  《金丹秘旨》的关键词是中宫、罔象、鼎器、剑、琴火、阳丹、北海、癸生、五字诀、花头、红莲峰、蟠桃峰,等等。该书注重还精、先天首经大药、刀圭、金液还丹、真乙酉、玉液还丹和火候。

  《金丹上乘龙虎交併返还口诀》认为,入室下工,把安规立矩放在首位。《诀》云:“修置无孔笛、无弦琴、缚龙索、真石浆、赤箭法、大鸣磬、轩辕镜、觔推黄、日辰盘、七星剑及修盖僻静丹房一所,周年食用,炭火等物。”21其中无孔笛包括青龙剑、雌雄管、玉柱管,无弦琴包括上天梯、登天板。总之,法器的名称、大小、使用时机和方法,详尽无遗。提出“依图而行抽铅添汞之法”。 入室的实验人员有祖师官,又名“传度师”“真师”“师真”“师”等,此外有丹主、黄婆、伴侣。《金丹上乘龙虎交併返还口诀》的次第和操作,仍属还丹,非金液大还。

  《金丹节要》22的内容有四篇说、七篇说、十六篇说,内容多有重复,这反映了它是先后几代人、若干作者的汇编本。明代严嵩抄家而被收缴的道书目录中有“金丹节(要)”,疑其内容仍大部保留在后来的汇编本中。清代丹家屡称《节要》为明代张三丰所作。《节要》的主要内容,与南宋《紫团丹经》、元明金蓬头《金丹秘旨》相比,在次第和作法上更加条理化;与张英《金丹上乘》大量引用明代《采真机要》相比,又要早出,为明《金丹正传》和清《玄微心印》的先驱,似为明代中期著作。从《序》看,最终成书时间可以推定为清代早期。此书的新意在于,“玉液还丹”是宋元丹经常见的说法。金蓬头《金丹秘旨》仍袭用,本书则把“还丹”改为“炼己”, 用鼎器筑基,有首倡之功,对此后《金丹真传》等有影响。本书阐述的炼丹节次是:一、准备:有择财助道、择地立基、择侣同修、筑立丹台、选择鼎器、试鼎真否等六个步骤;二、炼己筑基;三、积气开关;四、玉液接命;五、金水铸剑;六、金液大还丹:需要满足的条件是:1.丹室既定,鼎器全备,经罢符至,三日庚方;2.鼓琴敲竹,唤凤招龟;3.采药;4.得药后,修真主人拜谢师真,重酬圣母,饮蟠桃酒数口,如醉如痴;七日混沌,全赖黄婆伴侣,合力扶持。

  此外,成书于1592年的《锦身机要》23似乎也是龙虎丹法的著作。作者混沌子,明代毘陵(今武进)人。有明刻《平阳府所刊医书六种》、清抄《寿养丛书》、金奕点校24等版本。

  《添油接命金丹大道》,收入《济世全书》25第一集。旧题彭真人撰,清代汪启贤、汪启圣选注,汪大年增补。《添油接命金丹大道》前有邓汉仪作于康熙二十年(1681)的《叙》。当成书于明代。该书不分卷。首载河车、筑基、炼己、得药、火候、温养、脱胎七段功夫,次辑彭祖三进气秘诀、彭真人金液玉液大还丹进药进气功夫、彭祖添油接命金丹大道、还精补脑八段功夫、温补真元三段功夫,等等,内载五香仙酒等多个药(酒)方。

  龙虎丹法的修炼,需要童男3人、童女6人和乳母4人,加倍更益。此外尚需天梯凳等家具、橐龠等法器,实施起来颇为不易,而且存在伦理问题,容易遭人诟病。龙虎丹法的作用主要是敲竹唤龟,补亏止漏,增精益炁,所以适宜年老体衰之人。炼精化炁完成之后,就需要清修了。

  四、结 语

  在三元丹法的分类方法出现之前,人们对炼丹方法的分类都是二元分类法,例如外丹与内丹、阴丹与阳丹、清修与双修,等等。元明以来,炼丹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方法、流派增多,炼丹术知识需要体系化,传统的二元分类方法不再适合于从总体上来认识,逻辑上需要更复杂的分类方法,三元丹法可谓应运而生。三元丹法的实质是对炼丹术进行判教,即排列出先后、高低的顺序。这样,醉心于不同炼丹方法,属于不同流派的炼丹家,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看法。此外,晚唐以来,内丹修炼理论的发展和修炼实践的高度,也影响着人们对炼丹术的总体认识和对炼丹方法的分类。清代以来,内丹修炼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修炼实践中,达到“阳神出窍”以上阶段的记载明显增多,理论上对它及其之后的“分形”“散影”“得道”的描述明显增多,这极大地增强了修道之人的信心,“心灵转化物质”成为一部分人的信念。于是,《大成捷要》把地元的地位从最低提升至中等,陈撄宁等学者进而把它提升至最高的位置,本来在地位上最低的地元超过了人元和天元,外丹反过来超越了内丹,也就是说,外丹经历了否定之否定,重新恢复了最高级的地位。总之,三元丹法的形成及其内涵的演变,是炼丹术历史的缩影。

  注释

  1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南京:凤凰出版社联合出版,2007年,第1页。

  2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第20册第91、249、761、55-56页。

  3 《道藏》第6册第217、221页。

  4 [宋]张君房纂,蒋力生等校注:《云笈七籤》,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第12、327页。

  5 [宋]张伯端著,[清]董德宁等注,史平点校:《悟真篇三家注》,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5页。

  6(11)(20) [清]陶素耜著:《道言五种·三元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334、363页。

  7(12) 《周易参同契解·周易参同契脉望》,台北:自由出版社,无年月,第130页。

  8(13) 萧天石主编:《道藏精华》第三集之九,台北:自由出版社,1984年,第75页。

  9(14)(17) 董沛文主编:《养生类要·大成捷要》,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162、163页。

  10(15) 即《古文龙虎经》,彭晓认为《周易参同契》是发挥其妙旨而作。朱熹、俞琰不赞成,陈国符、王明等考证后认为,彭晓的说法颠倒了历史,《古文龙虎经》是晚唐五代间人抄袭隋唐人羊参微所著《金丹金碧潜通诀》(只在少数字句上小有改动),后者几乎逐句对《周易参同契》进行演绎,虽然能为人们阅读《周易参同契》提供一种理解角度,但并未给它增加新的内容,因此它的价值不高。此外,朱熹、惠栋等还指出此书在演绎《周易参同契》时有乖误之处。

  11(16) 即《许真君石函记》,托名许逊的炼丹术著作,似为南宋洪州西山道士编撰,由谢守灏、朱明叔、郑道全等人递相传授。该书基于《周易参同契》阴阳五行、卦爻变化之说和《阴符经》三才互盗之理,说明内丹修炼之道。认为先天一气能生化三才万物,乃还丹之基,大药之母;金丹“非人间五金八石、朱砂水银之所”。炼丹者须效法宇宙神运气化之理,使阴阳气并,四象合和而成丹。

  12(18) 《道藏》第19册第281页。

  13(19) 《道藏》第24册第80页。

  14(21)(22) 陈撄宁著,徐伯英选辑,袁介圭审定:《中华仙学》,台北:真善美出版社,1978年,第241、291页。

  15(23) 胡孚琛著:《道学通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451页。

  16(24)(29) 胡孚琛著:《丹道法诀十二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4、1203-1291页。

  17(25) 《紫团丹经》(《道藏》第18册第737-747页)和《紫团真人丹经》(《藏外道书》,成都:巴蜀书社,1994年,第9册第378-390页)是同一书,但出世时间与版本不同。此书有两部分:前者无统一标题,包括论内药、外药之道的前言,“金丹秘诀”“古仙秘方”等三节。后者篇名为《偃月玄金篇》,有“序”,《藏外道书》本附图仙师铸剑图(无孔笛)、无弦琴、(火候)图等三图,《正统道藏》本缺。神室炼养金丹第一;采红雪炼阳丹第二(《藏外道书》本“采红雪炼阳丹”误抄为前一部分);采取阴阳真丹第三;还丹证明诀第四;九还七返、配类和合第五;红铅黑汞作丹头第六;偃月炉养丹火候第七。此书崇尚《悟真篇》,但尚未有南宗五祖说的引文格局,当成书于南宋至元初。

  18(26) 《藏外道书》第9册第311-314页。《金丹秘旨》引文最迟出世者为无名子《悟真》注,系转抄自南宋《紫团丹经》。因此《金丹秘旨》最早的著作时间应在《紫团丹经》之后,可能在元代出世。从功理功法的体系来看,与南宋末的《紫团丹经》属于同一流派;从隐语使用看,介乎《紫团》和《金丹节要》之间,所以最迟是明代前期著作。

  19(27) 《藏外道书》收录在第9册第397-402页。署名姑苏杏隐道人张英,该人不见《玄妙观志》,时代和著作时间不明。书中引文最多者为《悟真》,最迟者为明《采真机要》(2处),最早见于《三丰丹诀》,引文未见清人著作,故此书约在明代出世。

  20(28) 《真仙上乘》中有《内丹书目》11种(《藏外道书》第9册第322页起)。主要讲外丹和外药,鼎器不用隐语,使用的法器见于文字。《真仙上乘》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南宋李元岗的《命宗纪约》(《藏外道书》第9册第364页起)、《太上玉函玄秘群书》的十书(《藏外道书》第9册第332页),即《玉华灵书》《太上隐书》《太上玄镜》《上清玄格》《九天洞玄录》《九仙秘诀》《三清真录》《中黄秘诀》《西山会真记》《群仙通玄秘记》;二、明永乐年间白云道人十册二十五篇,即《玉华灵书》《太上隐书》《太上玄镜》《上清玄格》《三清静真录》《中黄秘诀》《群仙会真篇》《西山真人通玄记》,仍名《玉函秘书》,有文川居士作于万历五年(1577)的《志》(《藏外道书》第9册第351页);三、《真仙上乘》,似为清代儒者所编的手抄本,无序跋,无可考证。

  21(30) 《藏外道书》第9册第397页。

  22(31) 见《藏外道书》第11册,系从清代傅金铨《道书十七种》内的《三丰丹诀》影印而来。本段所述参考了杨丙人的《明〈金丹节要〉模式》(新浪博客,2020年2月28日)。

  23(32) 《锦身机要》与《采真机要》(《藏外道书》第9册)是同一个系统,内容大同小异,或许出自一人手笔,或者是按同一个底本改编成的两个版本,内容均为房中养生。鲁志刚为《锦身机要》作序,为《采真机要》作注,据《中华道教大辞典》载:“鲁志刚,明朝安徽滁州人,少年皈依道门,得授栽接之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所以推知,《采真机要》和《锦身机要》的真正作者可能是鲁志刚。《采真机要》早出,文字较《锦身机要》低劣,编次紊乱,当已经过删削篡改。

  24(33) 金奕点校:《修真秘要锦身机要》,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

  25(34) 中医古籍出版社于1996年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所藏清康熙刻本影印。胡孚琛作了点校,载同注(24),第1203-1260页。
转载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