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文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选论文 


西北“宫观生态”脸谱


来源:《西北大开发》2006年第9期    作者:樊光春    发布时间:2014-12-16 13:02:06    阅读次数:1064


中国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体系造成人与环境关系十分紧张。在长期封闭的农业经济时期,为解决吃饭问题,许多茂密的山林变成荒山秃岭,肥沃的草场成为不毛之地。但是在大面积的黄土高原和荒山秃岭区,我们时常可以见到一片片绿洲,那便是道观或是佛寺所在;即便是乡村小庙,凡有僧道常住之所,都能或多或少保留点点翠绿。道教、佛教名山,还有儒教名人纪念地,通常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而道教宫观,其生态保护的成效更具有东方特色,这一现象就是“宫观生态”。

“宫观”作为道教活动场所的称谓,经历了几百年才定型。最初,“宫”字是指一般人居住的房屋,后来演变为帝王居室专用;“观”本是动词(观望),平声,引申为观望之所,读为去声。汉代以前把王宫门外的阙(望楼)和台榭也称做“观”。到汉武帝时期,一部分宫和观被用来专门迎候神人和祭祀神仙。道教团体产生之后,早期天师道即五斗米道把祭祀建筑物称做“静()室”,南北朝时改称“道馆”,但在长安地区保存的古老祭神场所仍称“宫”或“观”,如华山脚下的集灵宫(即西岳庙)、终南山北麓的楼观等。北周建立的道观如长安通道观和玄都观,也沿袭了“观”的称呼。到唐代以后,才重新统一称做“宫观”。

首先,宫观是神灵在人间的栖息之所。其次,宫观中必须住道士,其职责是修道通神,通神则可成仙。道士住在宫观里修道通神,需要依照老子《道德经》的义理,洞观“道”的玄妙,所以,道士修道之处,就叫做“观”——这是道教对“观”的又一解释。全真道创立后,王重阳认为,修道第一件事就是要出家住庙()。明代正一道领袖张宇初十分赞赏全真道的出家制度,认为“坐圜守静为入道之本”。再次,宫观中必须修建与通神修道相适宜的建筑物,因此道教宫观建设十分重视其建筑环境和建筑规模。同时以儒家宗庙为代表的官方建筑也影响到道观的营建。

由于宫观具备的通神和修道两大基本功能,由于宫观由一组服务于其功能的建筑物所组成,由于宫观中有常住入口,还由于宫观要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有大量信众参与的斋醮仪式,宫观就因此成为一个需要消费能源、需要与周边环境进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中,自然环境将向宫观提供食物、水、燃料等生活资源和可营建宫观辅助设施的景观资源。宫观一方面在使用这些资源的过程中,可能会对环境构成一定程度的损坏,例如建筑房屋、耕种土地、砍伐树木等;另一方面,宫观又要进行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修堤筑坝保持水土,特别是在城镇、平原和荒地上新建宫观,更要大力营造人工园林,用以改善环境。总体上,宫观对于周边生态圈的人为影响是良性的,当然也不排除负面影响的情形。宫观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结果是有害,或是有益,取决于宫观这个小的生态群体对道教基本教义的实行。

道教宫观建筑除了神殿、道舍之外,往往利用周围林泉形成天然园林,或营造人工园林,并且利用神的权威或借助官府的行政力量,将这些园林建设成自然保护区。例如道教名山西岳华山,历史上将山上、山下、山谷中和道院中的树木,无论生死,都叫做神林,禁止砍伐。并且宣传说,如果有人砍伐树木,立刻就要招来灾祸。

宫观生态其所以能够自成体系,根源于道家的自然哲学观念。

道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是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主要由庄子予以发挥,其要点是:第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第二,天与人不相胜,是谓真人;第三,保护生态;第四,养生。老庄这种“天人并生、物我为一”的生态观念,成为道教的基本理念。宫观生态的实现过程,又是严格遵循老子“慈、俭、不争”三宝和道教有关尊崇自然清规戒律的结果。

在宫观周围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则是历代道士的自觉行动,许多宫观都传承有仙真大德栽种树木的佳话。例如陕西楼观台有古银杏树,传说为老子手植;四川青城山天师洞和陕西磁溪宫的银杏树,相传分别为张道陵和丘处机所植。道教生态思想在民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虽然许多道教信仰者并不能从道教教义的理论高度去说明他们的行为,这种自发的生态实践主要出自信仰的力量。宫观生态是一种历史遗产,是一种典范。

(《西北大开发》2006年第9期)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