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文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选论文 


正本清源说内丹


来源:《中国气功》2000年第12期    作者:樊光春    发布时间:2014-12-16 13:03:31    阅读次数:1038


道家内丹术,今人统归之于“气功”。它对于人们的健康长寿,作用十分显著。然而,内丹术中众多的名词、术语,艰涩难懂,往往使人望而生畏,转而寻求一种简明易学的健身法。于是,各种贴上道家、佛家,甚至儒家标签的功法、门派应运而生,半人半神的“大师”遍及江湖,邪教人物乘机混杂其间,妄解内丹术语,制造现代迷信,招摇撞骗,祸国殃民。究其缘由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人们对传统文献不求甚解所致。

十来年来,我也曾读过一些内丹及早期道家服气之书,偶有心得。深受其益之余,亦对道家内丹书中的隐语问题有所思考。经过一番梳理,发现:道家气功(原称气法)和内丹术从本质上虽然一脉相承,但在表述形式上却走了两条风格迥异之路。

为便于说明问题,我想由近及远来谈。

今人接触的道家内丹文献,基本上都是由北宋张伯端《悟真篇》奠定的理论。张氏以三教合一观为认识前提,系统总结历代内丹修炼经验,形成了一整套性命双修、先命后性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所谓周天运行法,为世人修习内丹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范本。所以,很多人将他称作中国气功之父,实不为过。但是张氏的表述,却通篇充斥了晦涩的隐语和费解的术语。考其本意,一则内丹之术为仙人所授,代代师徒秘传,不可见诸于文字,现在既然要写出来,就不能说得太明白,否则就会冒犯天条。二则世上学仙之人并非人人都是善良之辈,难免借学偶之名行苟且之事者——此等人多为胸无点墨、急功近利之徒,学仙亦只图简易速成,尽快自立门户,以售其奸;而过多的术语隐语,对他们无疑是大山一座。张氏在撰写《悟真篇》时,回忆了自己曾经“三传非人”而三罹灾祸的经历,更使后人以此为鉴,不取用直白语言论述内丹。二则内丹术强调形体锻炼和心性修养并重,认为必须经过一个很长的时间才能结丹,细心琢磨,体味术语和隐语,正是延长修炼时间的重要手段。

《悟真篇》借助隐语讲授内丹之术,是继承了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的传统。而隐语并非魏氏发明。早在先秦,就已出现隐语,说话人为了某种不方便的原因,将自己的本意用别的话语说出来,给人“打哑谜”。久之相沿成俗,许多隐语形成某一时期通用的专用语。但这种专用语并不为规范汉语所接受,因而不能正常流传后世。到汉代,使用隐语成为宫廷臣僚和文人间的一种娱乐活动。随之在社会上出现谶纬神学,用隐语表述政治预言和宗教预言。《周易参同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魏氏在书中究竟说什么,只有他自己明白。后人经过反复推敲,终于判定这是一部讲炼丹的书,并且有了外丹、内丹、内外丹兼说三种理解。人们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发现这部著作无论从那一方面看,都能言之成理,因而尊其为“万古丹经王”。魏氏使用隐语,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据他自己讲,他的见解有某种神秘性,本来只适合于同“贤者”私下交谈,不敢轻泄天机;但又想让更多的人有所了解,于是就写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交由世人自己去揣摩。

在魏伯阳隐述内丹之前,早已有了用通俗语言讲述服气养生的著作。《老子》《庄子》可称奠基之作。先于《周易参同契》出现的《太平经》中也介绍了许多服气类养生方法。但早期道家之书并不专讲养生,而是在阐述人生哲理的过程中涉及,所以没有系统的方法介绍。《周易参同契》诞生以后,通俗养生著作仍然大量涌现。生活在公元五世纪的道教上清派第九代宗师陶弘景,上承老庄,综合整理上清派历代所传经典,将各种文献中论及修身的精华汇聚于《养性延命录》中。他在这部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前人关于衣食住行和日常起居、思想行为各方面的一整套修持方法,还重点论述了服气方法,描述了长期服气产生的体内结丹现象。唐代的司马承祯撰著《天隐子》《坐忘论》,专门讲授服气方法,其理论建树并不亚于魏伯阳,而方法则简便易行,语言表述通俗易懂,大大降低了神秘性。

司马氏认为,服气的气,是指虚无之气,而不是一般的口鼻呼吸之气,因而此气的吸纳也绝非一呼一吸那么简单。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他列出了服气的五个步骤:“一曰斋戒,二曰安处,三曰存想,四曰坐忘,五曰神解。”这五个步骤合称“渐门”。(《天隐子》)一步一步持之以恒,就能达神仙之境。我们在此应当注意的是,司马氏所说神仙,并非鬼神。在他的神仙定义里,有两类人:一类是遵循老子道,保持了自然真性的超凡脱俗之人;另一类是经过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个阶段的“损己”修炼达“与道相合”的人。当然,把后一类人称做“长生不老”也是可以的。

司马承祯还详细解释了“五渐门”的具体要领:斋戒是指洁净、节制,谓之节食调中;以手掌摩擦肌肤,谓之摩擦畅外;安处是指南向坐、东首寝,居室明暗适中;存想是指存自身之神,想自我之身,其效果就是坐忘——“彼我两忘”,浑浑沌沌。在修持过程中,静心是一关键,所以心有“五时”可作修持层次的划分:第一步为动多静少,第二步为动静参半,第三步为静多动少,第四步为无事则静、事触还动,第五步为心与道合、静而不动。

司马氏的服气方法,操作性很强。他的本意,就是要使神秘的修炼技术尽量简化。他认为:“天地在我首之上、足之下,开目尽见,无假繁巧而言,故曰‘简者,神仙之德。’”(《天隐子》)他运用这一套简便方法进行修炼,达于极高境界,不仅成为帝王之师,而且享寿89岁。据《续仙传》记载:“开元中,文靖天师与承祯赴千秋殿千秋节斋,值中夜。行道毕,隔云屏各就枕。斯须,忽闻小儿诵经声,玲玲如金玉响。天师乃褰裳蹑步而窥之,见承祯额上有小日如钱,光耀一席。逼而听之,乃承祯脑中之声也。天师退谓其徒曰:‘《黄庭经》云,泥丸九真皆有节,方圆一寸处此中。’”这种泥丸宫发声的特异现象,正是司马承祯长期坚持坐忘服气的结果。

服气之法自远古至唐代,可算已经十分成熟。但由于一段时期外丹术的泛滥,使之蒙尘不显。宋元以后兴起的内丹学,实际是对古代服气法的继承,其修炼的技术核心,关键还是服气。内丹学在性命关系的探索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其理论更加富于哲理性。但在具体方法上,由于过分依赖《周易参同契》的语言表述方法,将简单明了的服气过程繁琐化和神秘化,相沿至今,就出现了我们现在所碰到的难题。

据我体验,修习内丹的具体操作方法中,有所谓“三调”,即调心、调息、调身,从技术角度来看,在静心的基础上,要点在掌握正确的调息方法。学会均匀而深长的呼吸法,不拘场所环境,都能自如进入修炼状态,而且一旦掌握,终身受益。虚无之气(或称元气)在体内的运行,须以自然呼吸作为载体,正确呼吸至为重要。所以,认真地读一读《养性延命录》《天隐子》和《坐忘论》,对于尽快掌握这种呼吸法,可收速成之效。这对生活在快节奏之中的现代人来说,将会展示一道方便之门。至于《周易参同契》《悟真篇》,则应由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者给予通俗的整理和解释,把它介绍给众人,同样是功德无量的事。

(《中国气功》2000年第12期)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