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文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选论文 


天水玉泉观元代碑刻综考


来源:《道学研究》2005年第1期    作者:樊光春    发布时间:2014-12-16 13:06:47    阅读次数:973


天水玉泉观是西北地区的一座名观,保存有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落,宫观生态优良,古木参天,同周遭地区的植被和人文景观形成巨大的反差。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宫观中保存了40多通古代碑刻,其中4通元代碑刻尤为珍贵。本文仅对这些元代碑刻进行一番考证,冀从中找出一些对研究玉泉观创建沿革和全真道史迹有用的资料。

一、玉泉观元碑概况

据《玉泉观志》[1]转引乾隆《秦州直隶州新志》记载,玉泉观原有元代石碑4通:

大德六年(公元1302)《敕封东华帝君五祖七真碑》

大德六年(公元1302)《创建玉泉观碑》

至大三年(公元1310)《加封东华帝君五祖七真碑》

延枯三年(公元1316)《石文圣化之碑》(1

上述4通元碑中,《石文圣化之碑》泐蚀严重,仅可辨识30余字,知其碑所记为奉祀文昌帝君。而碑额题《大元封全真祖宗诏书碑》,似与所见碑文内容不符,需做进一步考证。《加封东华帝君五祖七真碑》曾于1957年与另外几通元碑一道被移往市文化馆,后来不知去向。因此也可知道,玉泉观所立元碑,不止州志所列以上4通。在玉泉观现存石碑中,也确有州志未载者,即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梁志通诗碑》,诗文如下:

大道蓬庐乐自游,风光仿佛象瀛洲。

庵前草木长春景,物外云山不夜秋。

鬼辟馗罡三尺剑,神藏天地一虚舟。

从来抛却红尘事,堪破浮生只点头。

所以,现在玉泉观中保存的元碑数量,仍然是4通。这4通石碑中,《敕封东华帝君五祖七真碑》被《道家金石略》[2]全文收录。《道家金石略》还收录了至正十六年(1356)刻立的《重建玉泉观记》碑(2)和《至大诏书碑》,其中《至大诏书碑》大约就是1957年移走之后不明下落的数通元碑之一。将实物和录文合起来,目前可见玉泉观元碑共有5通。诗碑文字内容较少;《至大诏书碑》系元武宗对全真道五祖七真和丘处机弟子尹志平的褒封制词,没有直接反映全真道的史实,而且此碑内容在掖县、耀州也有相同的石刻。目前可做综合考证的,是其余的3通,这3通元碑,对于研究全真道的历史和玉泉观创建沿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二、《敕封东华帝君五祖七真碑》简述

《敕封东华帝君五祖七真碑》,碑额题《大元崇道诏书之碑》,故而《道家金石略》题《崇道诏书碑》。而《玉泉观志》题《道流四面碑》,是按这通石碑的形制命名。此碑高158,正、背面宽053,两侧宽047,碑额高08。正面刻元世祖褒封制词,背面刻《全真列祖赋》,两侧刻《纯阳真人授重阳祖师秘语》和全真祖宗之图。在一通石碑上刻写如此丰富的内容,在金元全真道的金石文献中极为罕见。其中《纯阳真人授重阳祖师秘语》见于陕西重阳宫石碑,元世祖制词和《全真列祖赋》则仅见于此碑。

1.元世祖制词。颁于至元六年(公元1269),全文共分4段:第一段为颂词,并声明褒封道教仙真非本朝所创,前代早有先例“汉世之张道陵,唐朝之叶法善,俱锡天师之号,永为道纪之荣。当代不闻异词,后来立为定制”。第二段为褒封的全真道五祖名号。第三段为褒封的七真名号。第四段为结尾,令全真道掌教张志敬执行。《玉泉观志》的录文与《道家金石略》有7字不同,显系辨字和印刷校对之误,当以《金石略》为准,此不赘述。

2.《纯阳真人授重阳祖师秘语》。全文两段:首段主体内容与重阳宫碑相同,但第一首诗第一句“莫守樽酒恋尘嚣”《金石略》作“莫得樽酒恋尘嚣”,重阳宫《全真开教秘语之碑》作“莫将樽酒恋浮嚣”。首段末尾题“大元国大德六年岁次壬寅仲秋下旬有二日玉泉观知观何道元任道口等并十方道众同建立石;功德主口口口将军前中枢丞行四川省巩昌平凉等二十四处口口口都口口尹汪惟孝太夫人漆氏”。《玉泉观志》未录题名。第二段宁神悟道广玄真人张及门徒悟真大师何志源、清贫子王志坚,阪泉尊师善济普慈真人冯志清及门徒悟真子杨志口、明真大师姚知古、梁志通师叔陈志寂以及梁志通的18个门徒的名单;末尾是助缘名单,计29人,道士安道和刊石。《观志》与《金石略》排名顺序不同,属未审前人刻石习惯顺序所致。

3.全真祖宗之图。署“秦州十方玉泉观口玄子梁志通立石。”全文分为5段,第一段列列子、文子、关尹、太上老君、徐甲、亢仓子、庄子名号及关尹、老君降升日期;第二段列刘海蟾、钟离权、东华帝君王玄甫、吕洞宾、王重阳尊号及升降日期;第三段列郝大通、丘处机、谭处端、马丹阳、刘处玄、王处一、孙不二名号及升降日期;第四段列丘处机门徒杨志静、綦志清、张志远、李志常、张志素、王志明、夏志诚、尹志平、赵道坚、宋道安、孙志坚、宋德方、于志可、鞠志方、郑志修、孟志稳、何志清、潘德冲等18人名号;第五段列丘处机门徒()(志诚)、张(志敬)、尹(志平)、李(志常)、王(志坦)、张(志仙)6人道号和升降日期。

4.全真列祖赋。标题为“玄通弘教披云真人全真列祖赋”,26行,行73字,荣禄大夫、大司徒王怀贤篆额。秦州儒学正刘懋德等捐资刻石。《金石略》录文及标点准确,《玉泉观志》错讹较多,恕不列举。下面以《金石略》为准,简述此文内容。

披云真人宋德方的这篇《全真列祖赋》,是全真道早期的一篇极其重要的文献,它以无名道人回答绝相公子提问的方式,论述了全真道的基本信仰和历史传承。首先指出,全真道的最高信仰是三清四帝:“三清,全真之主也”;“四帝,全真之师也。”其次认为,全真道起源甚早“龙汉以前,赤明之上,全真之教固已行矣,但圣者不言而天下未知之耳”。龙汉是天地未分之前的初劫,赤明是原始天尊所开之劫运,因此早在人类诞生之前就已经有了全真道的教义,只是由于圣人没有明言世人不知道罢了,全真道的传承早已潜默运行。因此接着——第三,文章叙述了全真道的传承经过。文章认为:“全真之名,始自东华帝君。”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说。只是说东华帝君先是“结庵于青海之滨,受诀于白云之叟,种黄芽于岱阜,煅绛雪于昆嵛,”然后“密行远沾于后裔”。这里提到东华帝君在青海湖边受仙人传授道诀,不知出自何种启发,或许是要将全真道的历史渊源同昆仑山和西王母挂上钩(3)。自东华帝君之后,文章列举了19名仙真的名号和赞语,他们是:正阳子钟离公、纯阳子吕公、海蟾子刘公、重阳子王公、玉蟾子和公、灵阳子李公、丹阳子马公、长真子谭公、长生子刘公、长春子丘公、玉阳子王公、广宁子郝公、清静散人孙仙姑、默然子刘师叔、长清子严公、醴泉史风子、回阳子于公、云中子苏公、云阳子姚公。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19名仙真中有的是直接传承如钟离权一吕洞宾一刘海蟾一王重阳一马、谭、刘(处玄)、丘、王、郝、孙、严、史、刘(通微);有的是再传,如马丹阳弟子苏铉和姚珐;有的传承关系不明,如和玉蟾和李灵阳,但从行文语气来看,文章是把这19名仙真都看作东华帝君直接传授,这一点同前文所引“密行远沾”相吻合。另外,文章把至少是6层传授关系的仙真排列在一起,称他们是“十九枝玉树重芳”,把文章的描述视作“全真列祖宗派”,显然是要说明这19个仙真在全真道形成过程中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后世论及全真道创教历史时往往只提“五祖七真”,似不符合元代全真家自己的认识。以此文为线索,对“五祖七真”以外其他8人进行深入研究,应当是今日全真研究的重要题目。(本文略考见后)

三、两通玉泉观修建碑

一通是大德六年(1302)翰林院学士中奉大夫唐仁祖撰《创建玉泉观记》,另一通是至正十六年(1356)天倪子何希玄撰《重建玉泉观记》。这两通石碑大致反映了玉泉观在整个元代从创建到扩建的过程。

天水地处秦陇相交之地,是中华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在距今天水市区东北120公里处的秦安县,有著名的大地湾石器时代遗址。相传伏羲是天水人,在市内建有伏羲庙,市郊有画卦台。天水又是秦的发迹之地,所以后世称为秦州。天水还是道教先祖尹喜的家乡,历史上许多著名道士出自天水,如魏晋高道王嘉(4)、唐代高道尹文操(5)等。因此,天水应在元代以前就有道教建筑,但是缺乏文献记载和实物证明。清乾隆《直隶秦州新志》据传说记载,东汉时有卢真人修炼于玉泉观,“今玉泉观有仙室遗迹”。[3]《全唐诗》卷858录有吕岩《秦州北山观留诗》,《玉泉观志》认为北山观就是后来的玉泉观。宋人张邦基《墨庄漫录》中记述有“秦州天庆观”,《玉泉观志》也认为是玉泉观的前身。《玉泉观志》还以玉泉观现存十余株古柏有1300年树龄为据,认定唐代所建北山观应当就是现在的玉泉观。可惜目前尚未发现其他直接证据。

《创建玉泉观记》称:“秦,古成纪也。夹带山河,喉襟蜀陇,虽临关塞,如茅君之拔宅飞升,太上之炼丹古迹,灵都真境,石刻俱存。”这段话叙述的是秦州道教遗迹,而没有说这些遗迹就在玉泉观。

接着,碑文记述了全真道士梁志通创建玉泉观的经过。先是,梁志通追慕仙真遗迹,来天水(秦州)修道。向天水城北天靖山的地主师汝舟和张黑子乞得五亩坡地,除去荆棘,结茅栖居。由于当地信士“祷者符之必应”,纷纷“奉敬全真之道”,被帖木儿大王(6)赐号“烟霞无为大师”,时任全真道掌教王真人(7)赠号“达玄子”。于是,梁志通对弟子钟道亮说,连普通百姓都知道,遇到丰年,就要修庙塑神像,表示对上天的感谢。何况我道家原本于老子,追尊伏羲、神农、黄帝。

伏羲又出生于此地,我们“何不崇圣其教,建庙而报之裎祀乎?”钟道亮为师父的提议惊叹,认为这是一件“奇事”,大约以为白手起家困难重重罢。可是,当地豪绅士族,都乐意经营筹划。经过几年张罗,凡有所闻者,“莫不蠲财助力而为之。”由于地势陡峻,采用“划削垂崖”的办法,从坡面上开挖出殿堂基础,先后于至元十三年(1276)和二十六年(1289)建成太上殿和玉皇殿,太上殿以全真道五祖七真陪祀,玉皇殿以风后、牧伯(8)陪祀。因“山腹出泉,冥然澄寂,祈饮者可口愈邦人之疾。树绕泉亭,楹檐蔽映,如入画图。观因境胜,名曰玉泉。”

玉泉观建成后,初期规模不大。《玉泉观志》据《口建石文圣化之碑》残文判断,延三年(1316)新增文昌帝君庙一座。36年后的至正十二年(1352),秦州发生大地震。《玉泉观志》称“玉泉观‘殿倾梁欹,崖崩龛毁’,损失严重。”(9)然而,从至正十六年(1356)刻立的《重建玉泉观记》全文来看,《玉泉观志》的记述可能有误(可能是《玉泉观志》的作者没有看到《道家金石略》的缘故)。查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六风俗:“至正十二年春三月,秦州等处地震百余日,移山湮谷,陷没庐舍。”没有提到玉泉观的损失情况。

《重建玉泉观记》29行,行54字,首题“有元秦州天靖山……”字样。全文大致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铭文:首段描述当时(至正十四至十六年)玉泉观的沿革及景物;第二段记述文昌帝君大殿的修建经过;第三段歌颂文昌帝君的神迹及元朝加封神号的史实;第四段表彰修殿功德主李铭的生平和善行。第二部分是颂辞,前面歌颂文昌帝君,后面表彰李铭修庙的功德。在这篇碑文里,作者还从李铭的善举推论,提出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观点,这一观点至今仍是道教界的一句名言。我没有找到这句话的另外古文献出处,不敢认定就是这篇碑文的原创。

从部分残缺的碑文约略可知,秦州地震后两年即至正甲午(1354),秦州判官李铭偕同僚游览玉泉观,言自己过去曾许愿要在玉泉观内修建文昌帝君庙,久未如愿,现在重游故地,又萌生了这个念头。同僚表示赞同,于是,选择了道观内一处“桧柏森然,景物如画”的空地,用一年之期,建起正殿三楹,内奉文昌帝君。李铭游览玉泉观时,玉泉观并无损毁之相:“口口口口西口里,其山曰天靖,山之间有观曰玉泉,乃全真师梁公之肇口也。山明水秀,土沃泉甘,草树口烟,口口朝暮,其境幽绝,亦天壤间一嘉处也。”而且,李铭新建之殿宇,也不是在原有3处殿宇基础上重建,而是另外选址,可见秦州地震并没有对玉泉观造成重大损失。

同时,《重建玉泉观记》详细记录了元朝加封文昌帝君和命名右文开化之祠的史实:“岁舍丙辰延佑三年七月,圣天子崇祀之口怀柔百神,垒降玺书易口口口应庙为右文开化之祠,册封口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弘仁帝君之嘉号,宣明神口,大振儒风,可谓淳且笃矣。”这段话同《玉泉观志》作者从所谓《石文圣化之碑》残文中辨识出的寥寥数字基本吻合。《玉泉观志》是这样记述《石文圣化之碑》的:

《石文圣化之碑》碑面风化严重,字迹极度模糊。经多次反复擦看,仅辨识其标题有“天靖山建石文开化”等字样。文中有“延三年也”,“庙为石文开化之口口口口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弘仁帝君之”。可知元延三年(1316)建庙,祀文昌帝君。

两相对照,大致可以断定,所谓《石文圣化之碑》就是《重建玉泉观记》;所谓延三年建玉泉观文昌帝君庙也与事实不符。文昌帝君又名梓潼帝君,是道教中掌禄籍之神。传说本名张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世人立庙祭祀。唐宋封英显王,元加封为帝君。《明史·礼志四》有记录,并说“梓潼显灵于蜀,庙食其地为宜。”因此,《重建玉泉观记》颂词中说“庙祀蜀土,化彼秦民。”这些记载说明,碑文中“延三年”和“石文开化”字样叙述的是元朝廷加封文昌帝君的史实,而不是玉泉观修建文昌帝君庙的记录;“石文开化”也应当是“右文开化”;而且碑名也与辨识的文字不符。幸有陈垣老先生保存并校点发表了这通石碑的早期拓片,为我们弄清玉泉观建筑历史的一段重要情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至正十六年以后,玉泉观似乎有130年没有大修,明成化二十年(1484)《重修文昌祠记》所述“柱腐容蚁,瓦坠飞鸳,梁栋朽坏,榱题倾颓”可资证明。不过,从明成化十七年(1481)以后,玉泉观断断续续地进行了维修和扩建,形成了一个大型道观,并且经历了乱世的劫难,保持了今天拥有60余座道教建筑物的宏大规模。由梁志通创建的太上殿(今名三清殿)、玉皇殿和李铭创建的文昌阁仍然是玉泉观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处于中心位置。

四、玉泉观元碑所述人物考

玉泉观元碑人物,大部分在全真道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对除“五祖七真”之外,《全真列祖赋》中提到的“十九枝玉树重芳”中的另外8人,以及《全真列祖赋》作者宋德方本人和玉泉观的创建者梁志通的生平事迹,予以简略考证。

玉蟾子和公。即和玉蟾。事迹载于《金莲正宗记》本传和《金莲正宗仙源像传》王重阳传中,《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中也有其传记。和玉蟾(?1170),本名德瑾,秦州(今甘肃天水)甘泉县人,幼年攻翰墨,青年时为刀笔吏,欲入仕途(10)。金天德年间(11491152)数遇一道人以神通点化,遂入道。不久,王重阳居终南山修道,其影响遍及关陇。和玉蟾于大定三年(1163)前往终南刘蒋村,与王重阳、李灵阳同建一茅庵,共居修道,(11)前后4年。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焚庵东游,和玉蟾同李灵阳仍然留在刘蒋村,三年后移居邻近的终南镇上清太平宫(12)。大定九年(1169)秋,王重阳携马丹阳、谭处端、丘处机、刘处玄4名弟子由山东归陕,途中于岁末逝于大梁(开封)。马、谭、丘、刘四子将师父暂厝于大梁,继续西行入关中。和玉蟾和李灵阳预知四人行程,当四子抵达终南的前一日,留钱于饼店,嘱店主招待四子。四子见到和、李后,称二人为师叔。(13)当年,和玉蟾无疾而终(14),据说前三年请画师为自己画了一幅依虎头而睡的画像,卒年果为寅年(大定十年为庚寅年)。四子把他安葬在新建成的祖庵旁边。(15)马丹阳为纪念他,写了《满庭芳·咏和师叔辞世》的词:

和公师叔,猛悟良缘。弃官纳印休权。远俗终南山下,庵盖茅椽。身披麻衣纸袄,乐清闲,笑傲林泉。怀美玉,便韬光隐迹,二十余年(16)。因甚山侗侍奉,遇风仙(17)曾说,活底神仙。端的非常辞世,满室祥烟。经年忽然空里,便贻子,画钓诗篇。专教我,莫教失见,休要夸玄。

灵阳子李公。即李灵阳,《金莲正宗记》有传;《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中也有其传记。李灵阳(?1189),京兆(今西安市)终南县(今属周至县辖)人。约与和玉蟾同时,于天德年间入道,“徜徉泉石,以道自乐,韬光晦迹,素厌人知,故终身不告人名字,里人但以李真人呼之。”自大定三年与王重阳、和玉蟾共同结庵于刘蒋村起,在终南山修道二十余年。他曾受王重阳所授内丹之学(18)。王重阳东游,至大梁时曾寄诗给留在终南山的和玉螗和李灵阳:“传语和公与李公,首先一志三人同。”后来,马、谭、刘、丘四子至终南,守墓营建祖庭,李灵阳给予了全力帮助。大定二十八年(1188)春,金世宗召见丘处机,丘处机对祖庭不放心,委托李灵阳代理:“刘蒋因缘,祖师所建,不可轻视,善自住持。”李灵阳回答说:“重阳谓汝必能大开玄教,今其时矣。万一善自保爱,来岁春光早回鹤驭,吾专俟汝为丧主。”次年春二月,丘处机返回终南,李灵阳已绝粒十余日。丘处机未进庵门,李灵阳已仙逝(19)。丘处机主持丧事,安葬于和玉蟾墓旁。

元代道士秦志安(樗栎道人)在《金莲正宗记》中对和玉蟾、李灵阳作了很高评价:

天下不二道,圣人无两心,故王公、和公、李公共传秘诀,同炼还砂,终南之丹桂齐芳,海上之金莲并秀,遂使全真门下列以为三祖而尊祀之,又何慊乎哉!

默然子刘师叔。即刘通微(?1196),字悦道,号默然子,东莱掖城(今山东掖县)人,事迹见于《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大定七年,王重阳路过掖城,收刘通微为弟子,授内丹秘旨,赐给道号。刘通微当即辞家,西入关中,结茅于终南山甘谷口。马、谭、刘、丘四子到终南山后,刘通微参与营建祖庭,并守墓3年。而后北游岚管(20),立观度人。明昌初(1190)奉章宗之召入京,廷对清静无为之要,章宗饬令为他修建了天长观。后游访于齐鲁千带,承安元年(1196)辞世,葬于埭州商河县(今属山东)聂家庄。遗著有《全道集》。

长清子严公。即严处常(11111183),号长清子,京兆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人,王重阳的外戚。《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有传。严处常自幼习儒,年长任县法司。据传一日暮归,路拾遗书一卷,题“玉灵圣书,得之者仙。”于是焚香祝曰:“我今二十有九,誓于不惑之年洁身人道。12年后,父母双双亡故,突患目疾,久治不愈。想起12年前曾发誓40岁出家,  现在已经过期,深为自责。眼疾不治而愈。于是,前往终南山刘蒋村拜见王重阳,愿受教为弟子,时年大定三年(1163)21)。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东游,严处常隐居于终南山中习炼内丹。大定十年(1170)春,马丹阳等四子到终南,马赠严处常《杨柳枝》词一首:“一虎一龙一处眠,打盘旋。一呼一吸一周天,遍三田。一麦一麻通一线,袅祥烟。一往一来一还元,产胎仙。”自后常住终南,无疾而逝。

醴泉史风子。即史处厚(11021174),本名公密,乾州醴泉(今陕西礼泉县)人。《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有传。大定二年(1162),史处厚听说王重阳在终南山遇仙得道,便前往拜师,请授全真性命之学。王重阳为他训名处厚,号洞阳子。此后,史处厚就乞食炼心,游访于终南山间。王重阳东游,本拟携其同行,史处厚以母老不能远游为辞。于是,王重阳画了一幅松鹤图给他,图中有一头顶三髻的道者立于云中,让他以此图作为日后与道友相见的信物(22)。王重阳走后,史处厚留居长安县孔仙庵。马、谭、丘、刘四子入关中后,先至孔仙庵与史处厚会合。当时马丹阳为了尊奉王重阳,刚刚将头发梳为三髻(23),见到松鹤图大为惊叹(24)。史处厚与四子同至终南刘蒋村,修庵庐墓。马丹阳不时写作内丹诗词赠与史处厚,促其功力大进。数年后,史处厚返回醴泉,其行状同王重阳初修道时相似(25),乡人呼为史风子。大定十四年(1174)六月十五日,忽然在市中歌舞,口称“归去蓬庄。”连续三日,最后逝于孔仙庵中。初葬醴泉,翌年移葬终南刘蒋祖庵仙莹。马丹阳写诗赞美:

史公得遇,得遇重阳。重阳传授,传授玄黄。玄黄至理,至理不忘。内持修炼,外绝炎凉。水火既济,日月交光。龙吟离位,虎啸坎房。木金间隔,姹女圆方。刀圭烂饮,知味闻香。神丹结正,晃耀晶阳。风仙来度,显出嘉祥。歌舞三日,辞别街坊。惟云归去,趋赴蓬庄。复入庵内,奄然坐亡。观者云集,事理匪常。一灵真性,班列仙行。

从前面所介绍的和玉蟾、李灵阳、刘通微、严处常、史处厚五人的生平来看,他们在王重阳创立全真道的初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小的修道群体,王重阳是不会把关中地区作为全真道日后发展的根据地的。事实上,在王重阳东游的三年间,和玉蟾等五人继续在关中地区传道,等候王重阳及其众多弟子归来。他们的活动,为马丹阳等后来在关中地区的大规模传道奠定了思想和舆论基础。四子入关之际,他们五人起到了接待站、联络员的作用。在四子营建终南祖庭的过程中,他们又充分发挥人地两熟的优势,帮助四子建立起了全真道的大本营。如果没有这五人,恐怕四子入关很难立足。或许,这也是王重阳的高瞻远瞩所造就的历史机缘。宋德方的《全真列祖赋》,把这五人列为“十九枝玉树”之中,是很有见地的。

回阳子于公。笔者所见道教人名索引,收录人名最多的是《道藏提要》、《道家金石略》和《道教大辞典》三种。《道藏提要》收录于姓人名(作者)1(离峰子于道显),《道家金石略》收录金元于姓人名9人,《道教大辞典》收录金元于姓人名3(都在《道家金石略》中),没有一人道号回阳子。那么,这个“回阳子于公”究竟是谁呢?

《道家金石略》的9人中,于进金属真大道[2](P384),于善化、于有兴为正一道[2](P417515521)其余5人为全真道士:

于道润,王处一弟子,曾提议修建崑嵛山圣水岩玉虚观,时在金承安三年(1198)。生卒年份及活动范围不详,未见朝廷封赠记录[2](P022)

于道显,有二人(26):一号宁海羽客,王处一弟子,金兴定三年(1219)前主持修建陕州灵虚观,生卒年份不详,亦未见朝廷封赠[2](P023)。二号离峰子,山东文登人,刘处玄弟子,曾奉旨提点亳州太清宫,赐号紫虚大师。金天兴元年(1232)卒于邓州(今河南邓县),年六十五。元好问为其撰《紫虚大师于公墓碑》[2](P042)

于道渊,师承关系不明,元至大二年(1309)住持山西平遥县太平崇圣宫,武宗敕授通玄微如静明大师[2](P755)。生平不详。《道家金石略》目录列入教派归属不明类;从姓名看,似应属全真道。

于善庆,即于志道(11661250),字伯祥,与马丹阳同里。《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有其传记,陕西户县重阳宫和()阳县玉清官分别立有《洞真于真人道行碑》和《洞真真人于先生碑》,碑文相同[4],《道家金石略》所录为后者。在《道家金石略》的其他金元石碑中,也有多处提到于善庆的事迹,涉及碑文多达23篇。其主要生平:于善庆幼不茹荤,长通经史。大定二十二年(1182)马丹阳自终南归宁海,居金莲堂,于善庆投其门下,其父母与姊亦随之入道。马丹阳去世后,刘处玄、王处一令于善庆西入关中寻访丘处机。于善庆先至终南祖庭拜见李灵阳,继遵其嘱往平凉参见崔羊头,后赴陇山龙门洞,以丘处机为师。大定二十五年(1185)丘处机令他往洛阳致书于谭处端,不久谭处端去世,复返关中,翌年随丘处机居终南祖庭。明昌二年(1191)丘处机被迫返山东,嘱于善庆往沂阳石门全真堂,与蒲察道渊为道伴,其间隐居陇州吴岳,凿洞而居。他还前往燕京礼拜王处一,成为全真七子中除郝、孙而外五子的共同弟子。泰和三年(1203),陇州牧保奏他为“冲虚大师”。泰和五年(1205)赴山东栖霞礼拜丘处机,经丘催促西还。过相州林虑(今河南林县),隐居天平观。次年,丘处机遣时任终南祖庭住持的毕知常持帖前往天平观,催其速返陇。于善庆见丘处机寄大任于己,无奈从命,更名志道(27),西返关中。泰和八年(1208),金廷对南宋用兵得手。宋金和议以后,大批宋俘滞留关陇,许多人前往吴岳求度为道士。于善庆收留数百人,使他们于、陇、凤翔各地分立道观。正大三年(1226),金廷遣中使专召,就任中太一宫提点。天兴二年(1233),大梁降于蒙古。蒙古朝廷遣使访求三教名人,于善庆名列榜首,被召北上。太宗十年(1235),朝廷选试道释,于善庆被授“通玄广德洞真真人”之号。当年七月,任终南祖庭重阳宫住持并主领陕右教门事。此后的15年里,于善庆对重阳宫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主持修建了甘河遇仙宫、溪长春成道宫,在重阳官承办了会葬王重阳大典,主持了罗天大醮。还应巩昌(今甘肃陇西)总帅汪德臣之请,赴陇传授全真道教义。遗著有《洪钟集》。身为丘、刘、王、郝四子弟子的李志源曾经评价于善庆说:“于,吾友也。风神洒落,识度夷旷,衣褐怀玉而不愿人知,盖吾先师长春子所密授者。他日兴吾教者,其斯人欤![2](P048)于善庆门下有许多著名道士,弟子中最著名的是天乐真人李道谦,再传弟子最著名的是孙德彧。元仁宗曾因孙德彧道行卓异,诏授神仙演道大宗师、玄门掌教辅道体仁文粹开玄真人,恩推封其师若祖于洞真为真君[2](P323)

于志可(11841255),字显道,号冲虚,宁海人。刘处玄和丘处机的共同弟子。曾随丘处机远赴西域雪山,为“十八宗师”之一。后提点燕京大长春宫6年。至大三年(1310)赠“诚纯复朴冲寂真人”[2]P289)《白云仙表》有传。《甘水仙源录》卷五录有李鼎撰《冲虚大师于公墓碣铭》。

除上述9人外,《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中,还有一名于姓道士,即于通清。于通清(11611217),河东隰州(今山西隰县)人,马丹阳弟子,曾居终南祖庭、栖霞太虚观、金都华阳观等处,被王处一保赐紫衣师号。

从以上搜罗的10名金元全真道士的主要经历来看,足以担当弘教大任并被尊为全真列祖之一的,应当是于善庆。由于他师从众多,或许曾有过“回阳子”的道号而被许多文献忽略了。但确切与否,尚待发现新的史料。

云中子苏公。即苏铉,号云中子,华州蒲城(今属陕西)人。大定十一年(1171)至终南祖庭入道,随马丹阳学习及劳作,因学业长进,被道众目为“小丹阳”。后来独自东游。马丹阳返回山东后,又回到其身边。马丹阳登真后,游访于山东。明昌年间奉丘处机之命赴燕、蓟传道,逝于崇福观,乃马真后四年(1245)移葬五华山,全真道掌教李志常奉朝廷命追赠体元辅教云中真人。《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有传。

云阳子姚公。即姚,号云阳子,终南蒋夏村人,与王重阳为表亲。大定七年,王重阳登门告别,说是要到海上丘潭中捉马,姚以为疯言,同他笑别。不久,王重阳从大梁给他寄回一首拆字藏头诗:“前相识二官人,你真灵看好因。抵芝苗公未识,成道果次须屯。蒙卦聚神来佑,左源通气转新。斧若磨交利快,头一点遇长春。”后来,马丹阳等从山东来,居祖庵修道。姚距刘蒋村仅数里,常去拜访,见四人举止非凡,由是受道于马丹阳。大定二十二年(1182),从马丹阳东行。后游历磁州(今河北磁县)、相州(今河南安阳)一带,于釜阳(在今磁县)建白云庵,住世72岁。有《破迷集》行世。《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有传。

宋德方。即披云真人(11831247)。字广道,莱州掖城人。据《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少时曾问其母:“人有死,可得免乎?”母亲要他去问刘神仙——当时正在掖城武官庄阐教的刘处玄。于是,宋德方以刘处玄为师,后经王处一度为道士。刘处玄仙逝后,追随丘处机,修习老、庄、易、列、大学、中庸等儒道典籍,兼攻诗书子史。兴定四年(1220),随丘处机赴西域雪山,往返三载。返燕京后,住长春宫。“是时,从长春之众皆躬勤劳,师独泰然以琴书自娱。有评之于长春者,长春拒之曰:‘汝等勿呶呶。斯人已后扶宗翊教之事业,汝等皆不可及。’”又授宋德方道号披云子,并就宋德方提议整理道经之事托付于宋。丘处机去世后,尹志平掌教,令宋德方提点教门。蒙古太宗六年(1234),宋德方游太原西山吴天观遗址,见石洞中有道像,壁间刻有“宋童”二字。于是,以三年之期,重建起吴天观。太宗九年(1237),与弟子秦志安等于山西平阳玄都观整理编辑《道藏》,历时8年完竣。其间又在河北、山西、陕西各地游访,建道观四十余处。太宗十三年(1241),全真道在终南山祖庭重阳宫大举会葬王重阳,宋德方参与其事(28),并抽暇赴山西芮城永乐宫拜谒纯阳祠,见祠宇荒芜,便召集徒众常住维修。乃马真后三年(1244),再赴重阳宫参加为皇子阔端举办的大醮,事毕授玄都至道真人。因《道藏》编辑结束,便闲居于重阳宫雪堂,直至去世。先葬重阳宫仙蜕园,后迁至永乐纯阳宫,道众刻立《玄通弘教披云真人道行之碑》。至元七年(1270),朝廷追赠玄通弘教披云真人。遗有诗文《乐全集》。

梁志通。梁志通的生平仅见于由梁志通的弟子钟道亮请人撰写的玉泉观现存元碑《创建玉泉观记》之中,而且只有寥寥数语:

师姓梁,志通其讳也,介休人。甫年十二辞亲悟道,受业于冯志清。冯师为宁神子张志谨,张即丘门之高弟也。

这段记述基本上说清了梁志通的师承关系:丘处机一张志谨一冯志清一梁志通。张志谨(29),字伯公,温县人。蒙古太祖十八年(1223)拜丘处机为师,丘处机赐号宁神子,并赞扬他:“此人乃教门中英杰也。”[2](P072)后居代州(今山西代县)神岗观。太祖二十二年(1227)兴复王屋山灵都观。海迷失后两年(1250),皇后赐号广玄真人[2](P092)。事载《重修天坛灵都万寿宫碑》,[2](P158)中。张志谨和宋德方同为丘处机的高足,二人关系亦非常密切,张志谨碑上刻宋德方颂语即证据(30)。梁志通及其徒众将宋德方所撰《全真列祖赋》刻于玉泉观石碑上,显然同这一师承关系有关。梁志通之师冯志清生平未见记载,《玉泉观志》考为:“阪泉(今山西运城盐池附近)人。张志敬弟子,梁志通师。尊为善济普慈真人。”但《玉泉观志》把张志谨误为张志敬。张志敬之师李志常是丘处机的弟子,《玉泉观志》所述传承关系错乱。按《崇道诏书碑》(即《玉泉观志》称《四面道流碑》)侧面《纯阳真人授重阳祖师秘语》下列宗派图,宁神悟道广玄真人张(志谨)传悟真大师何志源、清贫子王志坚;阪泉尊师、善济普慈真人冯志清传悟真子杨志口、明真大师姚知古;另有梁志通的师叔陈志寂。按此,则张志谨弟子共计4人。图中还列出梁志通门徒18人:李道希、李道平、冯道真、何道全、何道吉、李道恒、门德裕、何道渊、何道元、任道芳、杨道明、王道坦、安道和、王道夷、李道素、刘道洪、杨道固、段道口。值得注意的是,门徒名单中没有早期追随梁志通的钟道亮。而在大德六年春季所立《创建玉泉观记》碑中,他被明确称为“弟子、弘真阐教大师”,并且是刻石的主持者。宗派图刻成于当年秋,或许钟道亮已经去世或者离开了玉泉观。

在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十二杂记.仙释中,有梁志通传:

梁志通,山西介休人,号达玄子。至元丙子间慕道来秦,功成,终玉泉观。未移时,在长安灞桥于使客传钥寄徒。旬日使至,乃知其脱化留迹也。诏封烟霞无为真人。

梁志通的生卒年未载。《玉泉观志》据现存元碑署名考证,梁志通生年不详,卒年当在至元三十年(1293)至大德六年(1302)之间,大致是可信的。按《崇道诏书碑》(即《玉泉观志》称《四面道流碑》),其侧面所刻《全真祖宗之图》末尾署名“梁志通立石”字样,但没有署年月。而在石碑侧面另一方署名“玉泉观知观何道元任道口等并十方道众同建立石”,后面落款系大德六年。可见这方石碑开始是由梁志通主持刻制,未及竣工梁即辞世,接着由后继观主完工。从这些零星材料分析,梁志通经营玉泉观长达约30年,并且由一个茅庵晋升为十方丛林,其弘道功绩是足以载入全真道史册的。

 

注释:

1)疑为《重建玉泉观记》。详见本文第三节考证。

2)疑即所谓《石文圣化之碑》。

3)林间羽客樗栋道人《金莲正宗记》卷一:“太上传之于金母,金母传之于白云,白云传之于(东华)帝君。”但该书没有说东华帝君结庵于青海,而是“退居于昆嵛山烟霞洞,颐神养浩。久之,结草庵以自居,篆其额曰东华观。韬光晦迹百有余年,而人未知之也。后徙居代州五台之阳山中”。

4)王嘉,南北朝著名道士,陇西安阳(今甘肃秦安县)人。有异术。先隐居东阳谷,同弟子数百人凿岩穴居。后赵末年(348)潜游终南山,再移嵩山。苻坚屡征不就。后被姚苌所杀。著有《拾遗记》10卷。《晋书》有传。

5)尹文操(?688),唐代楼观著名道士。其祖先为天水尹氏,后秦时移居长安。其曾祖、祖、父先后在北周、隋、唐初为官。幼居楼观附近,常随观中道士习道经。15岁奉旨配住楼观宗圣观,后任长安昊天观主兼宗圣观主。撰有《玄元皇帝圣纪》《祛惑论》《消魔论》《楼观先师传》《道藏尊经历代纲目》《玉玮经目》等。弟子侯少微为其立碑《大唐故宗圣观主银青光禄大夫天水尹尊师碑并序》记其生平。见《道家金石略》,唐059页。

6)帖木儿。《元史》中此名共有12人,其中封王者有两个:一是济宁郡王,一是保德郡王。《玉泉观志》认为给梁志通赠封号的是前者。

7)王真人即王志坦(12001272),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为丘处机门下第五代弟子,号淳和。蒙古至元年间继李志常任全真道掌教。嘉议大夫吏礼部尚书高鸣撰《崇真光教淳和真人道行之碑》记其生平。见《道家金石略》金元182

8)风后,黄帝的大臣。牧伯,按辞书一般指地方官;但与风后并列,应为力牧,力牧是黄帝的大将。

9)引文出处不详。

10)《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三和德瑾传;“玉蟾子姓和名德瑾,秦州甘泉人。尝为州吏,未尝取非义财”。

11)《重阳子王祖师仙迹记》碑称:“与和、李二真人为友,各接茅居之。”见张鸿杰编.咸阳石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12)终南镇在楼观以北10公里。宋开宝九年(976),宋太宗听从终南道士张守真的神话,令于此修建上清太平宫,奉翊圣保德真君。

13)《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三李灵阳传:“二君泊太平宫。四子食毕,就宫参谒。自此,真门之下咸以师叔称之。”

14)《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秋九月初,师忽觉道体违和,丹阳命长春伺疾。至十四日倏然顺化。”“谥曰玉蟾普明澄寂真人”。

15)《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三和德瑾传:“逮重阳王君遇真,遂结为仙林之友。莫知所终。”

16)天德元年至大定十年共计22年。

17)王重阳在终南山修道时自称“王害风”,故马丹阳尊称其为“风仙”。

18)《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其于铅汞龙虎之学多赖重阳指授”。

19)此说似不确。《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长春)拜于榻前,即赐之墨。长春悟其旨,命匠造棺。未及成,师已顺化,时三月初一日也。长春以礼葬于庵侧之仙莹,敬谥曰灵阳辉耀演化真人”。

20)疑为岚县,在山西。

21)《金莲正宗仙缘像传》重阳子:“时有史处厚、刘通微、严处常相继受学为弟子。”

22)《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王喆传:“大定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迤俪东迈,经过咸阳。自画一幅,作三髻道者,青松郁栖,白云缭绕,仙鹤婆娑,有出尘之格。见史风仙,欣然赠之,曰‘待我他日擒得马来,以为勘同。’”

23)王重阳名喆,本字,即三个“吉”字叠垒。

24)《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王喆传:(马钰等)“见醴泉史公密,乃出旧图,而皆应合。”《金莲正宗记》卷二:“丘刘马谭四子相携西入长安,见史风先生,献以松鹤图。史风笑曰,当时留下勘同,正与此图相合。两相比较,毫发无差。”按此,则王重阳当年离陕之时,曾画有两幅相同的松鹤图,一幅留给史处厚,一幅携往山东。

25)王重阳初遇神秘道士传授秘诀后,曾“落魄不羁,乞食于市”,被乡人呼为“王害风”,王重阳欣然答应,并作自己的别号,众弟子因称其为“风仙”。

26)《道家金石略》人名索引列为同一人。

27)查各相关文献,没有发现一处使用“于志道”一名,多为“于洞真”、“洞真于真人”或直呼“于善庆”。

28)《玄通弘教披云真人道行之碑》:“甫毕,则演道于秦巩风陇之间,而向慕者甚众。”刘兆鹤、王西平编著:《重阳宫道教石碑》。

29)《玉泉观志》第53页注2:“张志敬,金元间道士,丘处机高足弟子,曾继李志常后任全国掌教。”

30)《道家金石略》金元,072页。有真人遗颂:“坦荡逍遥客,无拘自在仙,身似钻泥藕,心如出水莲。”

 

参考文献:

[1]天水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赵昌荣著.玉泉观志[M],西宁: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

[2]陈垣编纂,陈智超、曾庆瑛校补.道家金石略[Z].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3]直隶秦州新志:卷十二杂记.仙释[M],乾隆。

[4]刘兆鹤、王西平编著.重阳宫石碑[2].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道学研究》2005年第1期)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