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文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选论文 


中国道教的教派传承


来源:《三秦道教》2005年第4期    作者:樊光春    发布时间:2014-12-16 13:11:44    阅读次数:900


中国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对象,其具体修炼特点则是“重生贵生’’四个字。重生,是珍惜一切生命,包括人与自然界的所有生命;贵生,是特指爱护人的生命,用特定的方法去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存,以此追求长生成仙的目标。因此可以说,成仙证真是道教区别于其他所有宗教的最显著特点。道教教派的传承,始终贯穿着这个特点。

一、公元3世纪(东汉)以前的道派:方仙道和黄老道

中国神仙体系分为天神和人仙两大类别。天神属于自然神灵,人仙是经过长期修炼或者为社会立功德而成为具有某些神通的人。中国最早的天神是上帝,最早的人仙是民族祖先黄帝。而介乎天神和人仙之间的半人半神的代表,是住在昆仑山上的西王母。西王母的形象最初是豹头人身,可能象征处于蛮荒时代的部族首领。后来道教把她描绘成一个慈祥美丽的女神,让她统管所有女仙。在中国人的逻辑思维里,对称是表现事物的基本方法。因此又出现了一个东王公。同西王母相比,这个形象似乎有点虚拟的味道,他不同于西王母有具体的居住地,人们想象他可能住在东方某处神秘的地方,于是中国大陆东边的海洋和岛屿也成为人们寻找仙人的目标地。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沿海的燕齐一带,也就是现在的河北、山东等地,就出现了一批追慕神仙、寻找不死之药和修习长生之术的方士,后代的学者将他们称做“方仙道”。仙,当然是指神仙;方,是指方术,主要是吐纳、调息、房中、炼丹等人体修炼技术。由于掌握这些技术需要文化知识,所以,从事这项活动的人大部分是知识分子,所以叫方士。士就是古代的读书人。这些读书人,应当是那个时代的高级学者,士又是中国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的一个社会阶层,属于贵族,但是他们没有资产,需要依靠自己的专业技术为权贵服务,以换取社会地位。方士就是掌握了方术的“土”。他们不仅寻找长生不老的技术,还深入研究阴阳五行,提出了一套解释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体自身运动规律的理论,用它来指导修炼实践。

方仙道在公元1世纪以前,也就是中国的战国、秦朝和汉朝前期比较活跃,甚至影响到国家政治。最著名的是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求仙活动,直接受到方士的鼓动。秦始皇先后派出大批人员到中国东海寻找蓬莱仙山,汉武帝不仅派人到海上寻找神仙,还在首都长安附近修建许多等候神仙降临的宫殿楼阁。汉武帝时期形成的神仙祭祀制度,成为中国道教组织制度的源头。

方仙道出现之时,老庄道家也十分活跃,道家人物除研究自然哲学以外,也从事自身的修炼。庄子在《逍遥游》中最早描写神仙的形象。他说,神仙住在藐姑射山上,身体肌肉和皮肤像冰雪一样,神态像少年,不食五谷,吸风饮露,能腾云驾雾,骑龙飞行,周游世界。他又在《大宗师》中描写仙人,睡觉不做梦,·醒来无忧无虑,饮食不追求美味,呼吸能直达脚跟。老子在《道德经》里也描写了长期修炼产生的神奇功能。他说,善摄生者在山林中行走不怕猛兽,当兵打仗不会受伤。因为他们“善摄生”,所以猛兽的犀角和利爪无法伤害他们,兵器也不能使他们受伤。老子和庄子的这些思想,为方仙道的神仙信仰提供了理论依据。

黄老道出现于公元2世纪以后,是道教的正宗源头。黄是指中国人的共同祖先黄帝,老是指中国第一个哲学家老子。黄帝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了国家,并且制订了一整套管理国家、社会的组织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黄帝还在人民的日常生活方面创造了许多技术,例如房屋、车船、服饰、医疗、养生等。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劳,把他当作神仙,流传下来他骑龙升天的神话。方仙道把他作为信仰崇拜的主要对象。到公元2世纪前后,从河上丈人开始,一些学者把黄帝的治国思想、神仙思想同老子道家的哲学和养生思想结合起来,宣传黄老学术,很快使国家领导人接受,黄老学术成为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由于汉武帝执行独尊儒术的国策,黄老学术便流传于民间,同方仙道相融合,成为黄老道教。至于黄老道的产生,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所以没有一个明确的创始人。公元前30年左右,方仙道的甘忠可撰写了一部《太平经》,宣传黄j蒂、老子的政治思想和养生方术,成为中国道教的第一部经典。从此以后,这部经典长期在民间和上流社会秘密流传,并且不断得到修订。但由于《太平经》中有汉朝即将灭亡的预言,这部书受到朝廷禁止,作者甘忠可被捕并死于监狱中。他的弟子分布在民间和地方政府机构中,继续传播《太平经》,并且向朝廷渗透。公元前5年,皇帝接受了《太平经》,起用甘忠可的弟子夏贺良。但夏贺良进一步提出改革政治的要求,被朝廷认为谋反,将他处死。黄老道的领袖人物虽然相继死于传播《太平经》,民间的黄老道却一直坚持活动。人们成群结队,手持禾秆,名叫“行西王母筹”,并且由函谷关以东地区汇聚到长安城,这实际上是黄老道的一次有组织的传教活动。此后的200多年时间,黄老道一直在民间秘密传播。直到公元2世纪中期,东汉皇帝在皇宫里祭祀老子,并且信仰黄老道,黄老道得到朝廷的认可。从现有史料分析,早期黄老道似乎没有形成组织系统,但是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小团体或者修道世家。例如汉朝开国丞相张良以黄石公为老师,学习道教方术,甚至辞官隐居修行。他的行为直接影响到整个家族,培养了修道的传统,以至延续到他的后代张道陵创立天师道。这些信奉黄老道的团体,都以老子为教祖,以修习黄老学说为职业。道教后来的各种教派,都是从黄老道派生出来的。在黄老道诞生之前,修炼道法的人被称做方士,黄老道诞生之后才叫道士。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个道士,是公元前40年左右的汉中道士王仲都,他曾经应诏到长安为皇帝表演耐寒术。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二个道士是公元10年左右的长安道士西门君惠,他曾经预言东汉皇朝将出现。

二、公元310世纪的道派:天师道

公元2世纪中后期,黄老道分成3个大教派:一个叫太平道,是巨鹿(今属河北省)人张角创立的,这个教派追求《太平经》的政治理想,发动农民起义,被国家军队镇压下去,教团被解散。第二个教派是长安人骆曜组织的缅匿道e,传授隐身术,由于有扰乱社会治安的嫌疑,也被地方政府取缔了。第三个教派就是张道陵在蜀郡创立的天师道,因为要求每个人道者必须缴纳5*大米用于公益事业,所以又叫五斗米道。这3个教派都信奉黄帝和老子,都用符水治病作为弘教手段,所以史书把它们都归人黄老道e。太平道和缅匿道解散以后,天师道成为道教的主流和正宗,一直向下延续,原来太平道和缅匿道的成员也加入到天师道中。

近代研究道教历史的学者,按照修炼特征,把道教分为服食、炼养、符篆、清静4派,实际上是学术派别,并不反映其组织体系。日本学者小柳司气太在《道教概说》中描述说,服食为金丹之服药,炼气为元气之修炼,  “然以服食而达长生不死之目的,事实上不可能,至寇谦之遂起符篆及科教(讽诵经文)之道。惟炼养之方面,易与《易》理附会,且多少合于卫生之原理,而有实效,故修道隐逸之土多好之,所以服食未全然失势力。然社会一般人以其不容易实行,故道教之得势力,不在此点,宁在符篆、科教之二法。其后全真教起,更以道教为本位,取儒佛二教之实践的道德,其优者以之整饬社会之风教,其劣者利用迷信,而为禁咒,诱惑愚民。”*这段话,大致划分了道教修炼力‘法的几个阶段:在寇谦之建立北天师道之前,基本上是采用服食和炼气两种方法;寇谦之之后则以符篆科教为主,辅之以服食和炼气;全真道出现以后,则4种方法并用,突出强调清静(即道德教化)之法。

在公元10世纪以前,全国道教组织基本上都属于天师道的系统,大体经过了早期天师道和南、北天师道两个发展阶段:

公元2世纪后期至3世纪初为早期天"髓即五斗米道,其领导人为张道陵祖孙及张修。牦叔是:尊老子为教祖,奉腿德经》  《太平经》为经典,并撰写了《老子想尔注》作为教材阐发教旨,教人诚信之道,用祈祷忏悔方法自我治疗疾病,用“三官手书”*替他人祈祷治病。并且在张鲁时期实行了一整套政教合—的制度,在汉中地区实施无为而治。公元215年,曹操率领大军进攻汉中,张鲁实行不抵抗政策,率领部众投降,五斗米道的组织体系受到破坏,信道民众分散到全国各地,从而结束了早期天师道的历史。

公元3世纪以后,天师道在南方和北方用新的形式发展。

在南方,相继出现丹鼎派、灵宝派和上清派。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学术思想极为活跃    的时期。这个时候,佛教已经在中国普遍传播,道教也形成了自己的神仙理论。但是对于世上究竟有没有神仙,人能不能长生不死,知识阶层有不同的看法,关于神仙有无的争论十分流行。当时,住在茅山(在今江苏省境)和罗浮山(在今广东省境)修行的葛洪创立了道教丹鼎派。他著有《抱朴子》一书,分内篇和外篇两部。内篇宣扬神仙方药、鬼神变化、养生延年,外篇论述社会政治;他还著有《神仙传》和《隐逸传》,记录神仙故事和修道人的事迹。葛洪认为神仙实际存在,人可以通过修炼而成仙,具体方法就是服食金丹和法术,所以这一道派就称做丹鼎派。丹鼎派研制了许多炼丹方剂,进行烧炼金丹实践。但他们采用神秘化的传授方式,限制了自身的发展,真正掌握了炼丹方法的道士很少。公元5世纪初,葛洪的族孙葛巢甫传播上个世纪即已在南方流行的《灵宝经》,并对它进行发挥,创立了灵宝派,其活动中心在江西阁皂山。5世纪中叶,陆修静再次整理灵宝经,使之进一步完善,灵宝派因此得到更大发展。灵宝派在早期天师道崇拜太上老君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元始天尊为最高神灵的神团系统,宣传“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教义。公元5世纪末,陶弘景在继承葛洪神仙思想的基础上,在江南创立上清派,因陶弘景长期隐居在茅山,所以又叫茅山派。上清派的得名是由于这个道派尊奉《上清真经》。上清经包括了葛洪以后各种修炼方法,其中特别重视存思守一、诵经念咒。存思守一的基本出发点是天地和人身中到处都有神灵居住,学道者如果能了解这些神灵的名号、形象等,坚持在心中思神念真,配合诵经、念咒、服气、叩齿等方术,便能使外神降临,治病长生。陶弘景写作了《养性延命录》,专门论述道教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强调养生的要点是“食元气”和“虚静”。唐代上清派的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撰写了《坐忘论》论述养生方法。他把养生修炼分为7个阶段:敬信(信道敬德)、断缘(断除俗事)、收心(敛心守神)、简事(不为物累)、真观(超常观察*)、泰定(无感无求)、得道(神与道合),他认为只要遵循老庄的清静自然的思想,按照这7个步骤去修炼,就能长生久视,形神俱妙,与道同体。上清派同灵宝派一样,也以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在元始天尊之下有36天界,每一天界都有天真帝君居住,其中32天以上为三清天境。从最高神元始天尊到地上的所有神仙共  排列为7个阶层,同人间现实社会一样,有着明确的等级秩序。

在北方出现的是北天师道和楼观道。

早期天师道即五斗米道解散后,分布在北方的道教组织呈现混乱状况,有的教徒还聚集起来进行反对政府的军事行动。这种状况不仅引起北方统治者的不满,道教内的有识之士也希望进行改革。公兀415年,出身于天师道世家的寇谦之在嵩山宣称得到太上老君亲自传授的《云中音诵新科之诫》20卷,要他对五斗米道的旧教法进行全面改革。8年以后,他又宣称,牧土上师李谱文传授给他《图录真经》60卷,辅佐北方太平真君。寇谦之对五斗米道的改革主要在3个方面:一是按照儒家的“礼制”,坚决反对利用道教组织进行犯上作乱的造反行动;二是废除原有的道官世袭制;三是废除缴纳“五斗米”的租米制,只要求每个信徒每年交纳用以书写表章的纸张30张和一支笔、一碇墨即可。寇谦之还同南方上清派相呼应,建立起36天宫和以最高神“无极至尊”统辖的诸神系列,明确了诸神之间的等级关系,并且将修道成仙者也列入神仙谱系。寇谦之对道教的改革得到了北方统治者的支持,使北天师道在北方地区兴盛了130年。但是寇谦之死后,北天师道没有出现能够统领全局的高道,在南北方统一之前便衰落了。

楼观道分布的地区主要在长安一终南山一华山一带。最早于公元264年由郑法师和梁谌创立于道教发源地终南山古楼观。这个道派活跃于中国南北方分治时期的北朝和隋唐两代,唐末以后逐渐衰落,直到元代与全真道合流,流传时间大约900年。在隋朝灭亡前夕,楼观的道士作出了隋亡唐兴的预言,并且资助活动在楼观附近的起义军队。后来唐朝统治者追认老子为自己的祖先,大力提高道教的地位,把道士当作皇族的宗亲。由于楼观是尹喜修建草楼观察天象和老子讲授《道德经》的地方,所以楼观道以老子为最高崇拜对象,并尊尹喜为祖师。这个道派还积极宣传“老子化胡说”⑦,用以同佛教抗衡。楼观道来源于早期天师道,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北天师道和南方上清派的修持方法,坚持内炼同符法相结合,综合运用服气、炼丹、符篆等多种方术。

三、公元11世纪以后的道派:全真道和正一道

全真道是一个以内丹修炼为主要特征的新兴道派,它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公元9世纪(即中国唐朝后期)左右。从9世纪末叶到11世纪初,以三教(儒释道)合一和性命双修为特征的内丹术兴起,为全真道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先是钟离权和吕洞宾等在总结炼丹术失败教训的前提下,大力传播内丹术。新罗人唐求学的金可记就是在这一时期向钟离权学习内丹术并把它传人新罗的。接着有隐居武当和华山的陈抟以老子清静无为为基础而创立静功炼养法,吕洞宾的弟子刘海蟾传内丹术于张伯端,自张伯端以后形成金丹派。由于金丹派的修持方法和传承体系源于钟离权一吕洞宾,所以后来与全真道合流,被称做全真道南宗。公元12世纪中叶,陕西咸阳人王重阳在接受钟离权一吕洞宾一刘海蟾的内丹术后,创立全真道。这个时期,中国再度处于南北分裂局面。王重阳和他的7个大弟子即全真七子先后在陕西和山东等省发展教团,最终成为北方地区最大的道教团体。而张伯端一系金丹派继续在南方传播,直到13世纪元朝统一全国后与全真道合流,全真道也传播到南方的广大地域。全真道主张以道教本位为中心,儒释道三教平等,并且仿效佛教禅宗,标榜“不立文字”,注重宗教炼养实践。在神仙信仰方面,全真道不再简单地宣扬肉体长生、飞升成仙,而是把内丹修炼作为成仙的唯一手段。其最高境界是使精气神在丹田中凝结成不坏的阳神,可从顶门自由出入,飞升天界,从而自主生死,超出生死。全真道十分重视宗教传承和个人修炼,要求人道者必须有师承关系,持守全真戒律;道士必须出家修道,不得成家。

全真道创立和发展的前期,没有出现宗派。到14世纪明朝建立后,逐渐出现尊全真七子为宗祖的宗派,有尊丘处机的龙门派,有尊马丹阳的遇山派,有尊刘处玄的随山派,有尊谭处端的南无派,有尊郝大通的华山派,有尊王处一的嵛山派,有尊孙不二的清静派,也还有直接尊东华帝君的少阳派,尊钟离权的正阳派,尊吕洞宾的纯阳派,尊刘海蟾的海蟾派和尊王重阳的重阳派。这些宗派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各个宗派的传承体系如何,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教界和学界都在继续探讨。但是有一点是比较清楚的,那就是全真道的所有宗派中,惟有龙门派传承体系最庞大,它几乎代表着整个全真道,在全国和世界上传播。

正一道是直接从天师道的基础上传承下来的。公元3世纪初,五斗米道从汉中迁往全国,张道陵之第四代孙张盛带领一批教徒回到祖籍江西龙虎山,开正一宗坛,其子孙世居I山中,传衍道教。7世纪以后,龙虎山成为正一道的活动中心。1239年,南宋的理宗皇帝命令龙虎山天师统领南方龙虎山、茅山和阁皂山“三山符篆”,把活动于南方的上清派和灵宝派按照正一道来对待。1304年,元朝成宗皇帝授三十八代天师为正一教主,从此南方上清、灵宝等教派统称正一道,与北方的全真道形成两大教派,延续至今。正一道同全真道一样,坚持以老子《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在修持方式上略有区别,重视符篆斋醮,结合内丹修炼。个人修持以人圜静坐为主,道士可以居家修道,也可出家修道。

由于宗教传承的多元性,正一道也有许多宗派,除茅山派以外,还有以江西南昌西山万寿宫为本山的净明派,吸收全真道炼养思想的清微派和神霄派等,大多数活动于长江以南,也有一些正一道士活动在北方但大部分没有宫观,散居在民间从事符篆斋醮活动。

 

①缅的意思是沉思,匿的意思是隐藏。

②斗是中国古代的容器,各个时代容积有较大差异,东汉时期每斗容积换算为公制约为2000毫升。按:东汉时的量制比近代小得多,仅及近代的五分之一。近代中国民间用升、斗等量具计量粮食,其重量约为每斗1525公斤;按此标准推算,则东汉5斗米不超过25公斤。

③参见《三国志》张鲁传注。

④转引自傅勤家:  《中国道教史》第二十章。见上海书店民国丛书第一编。

⑤“三官手书”,五斗米道士为病人向天神祈祷的一‘种方法。将病人姓名和悔罪的意思书写三份在纸上,一份向天焚烧,一份埋在地下,一份沉入水中,象征着向天、地、水三官祈祷。

⑥司马承祯《坐;忘论》第五真观:  “真观者,智土之先鉴,能人之善察,究傥来之祸福,详动静之吉凶,得见机前,因之造适,深祈卫足,窃务全生,自始至末,无遗累理,不违此者,谓之真观。”

⑦老子化胡说的大意是:老子在楼观讲授腿德经》后,率领弟子尹喜,前往西域各国,先后降伏96种外道,使之信奉道教;又使尹喜化为佛陀,教化胡人。关于这一说法的来源有两种:一说为佛教传人中国之初,为便于中国人信奉,借助老子和道教;另一说为道教为·了贬低佛教而编造。围绕“老子化胡说”,佛、道两教争论一千多年,直到1232年,在佛道辩论中,朝廷偏向佛教,有关“老子化胡说”的经书被强行焚毁。

(《三秦道教》2005年第4期)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