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文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选论文 


道教内丹学中“顺逆”问题的现代诠释


来源:《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3期    作者:戈国龙    发布时间:2014-12-16 14:01:56    阅读次数:1094


在具体讨论内丹学的“顺逆”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行对“顺逆”这一概念作一分析与澄清,以避免望文生义的误解。顺和逆都不是一个实体字,仅从字面上我们无法决定其确切意义,凡言顺或逆都必须联系它所顺或逆的具体内容来谈,即必须确定顺逆的参照系,顺逆的意义取决于“顺什么”和“逆什么”。从事物本身的“物自身”一面着想,似乎并无“顺逆”可言,它只是一“如”,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顺逆乃是就着能认识的人所作的认知性或价值性的判断,因此顺逆的判断是相对性的。相对于同一参照系,则顺逆表现为一对矛盾,顺是顺向于此参照系,逆则是逆反于此参照系;但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则于此参照系为顺者于彼参照系或为逆,而言顺言逆并不构成矛盾。金岳霖在《论道》中说:“一举一动有顺有逆,……相对于一件事体的逆,相对于另一事体也许是顺。”“所谓顺逆,也许来自于该个体本身。一个体同时是一现实的综合的可能,一综合的可能包含许许多多的可能,这些可能现实的时候,有调和、有冲突,有顺有逆。”[1]明乎顺逆用法的相对性,我们才能不困惑于其表面用法上的矛盾而寻其一贯之旨归,在后文中我们将疏释“逆修成仙”与“道法自然”的问题,指明关于顺逆问题的种种说法的内在统一性。

广义而言,顺逆问题不仅是道教内丹学的主题,也是儒释道三家共同的主题。如果我们以常人的生活世界作标准参照系,即以常人的生活方式为“顺行”,那么,儒家以“存天理,灭人欲”为宗旨的圣人修养亦可称为“逆行”,而佛家的“转迷为悟”的成佛过程当然也是逆反于常人的执迷不悟。儒之即人成圣,道之即人成仙,佛之即人成佛,要皆超越于常人的生活境界而达于一理想的圣、仙、佛的圆满境界,皆蕴含一世俗价值的逆反,然此逆反于(儒之)“天理”、(道之)“天道”或(佛之)“实相”而言,亦可谓顺(天理、天道或实相)也。由此以观,顺逆问题不仅是道教内丹学的重要课题,也是一贯通三教的普遍性课题;对此一问题的研究,不仅是一历史性的学术研究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富有当下现实意义的对生命奥秘的探寻。即使在今天,很多气功家也把“返本还源”作为其修炼之目标,比如张志祥的“元极功”认为“维系和稳定系统不断进化,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使之更接近于宇宙的本来面目,此即‘返本还源’之道。”[2]庞明的“智能气功”的“最后一步功为返本还元,人天完全融为一体。”[3]正因为它是一个永恒性终极性的生命课题,我们无法以固定化的思维模式去给予现成的答案,而只能在真实的沉思和体验中去发现古哲先贤的智慧启示。

如前所述,顺逆的意义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系而言的,在内丹学文献中,大多数是以常人为参照系而言“顺则凡,逆则仙”,“逆”的含义即指“返本还源”。但有时也有不同的作法,如《黄帝阴符经集解》“此五行之气各怀生杀,顺则吉,逆则凶”,[4]《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阴阳五行,顺之则生,逆之则死,此常道也……常人顺阴阳五行则死,至人逆阴阳则生”[5],前句顺逆的参照系为“五行之气”,属客观的“天道”一方面,故须顺之,从顺天道一方面说内丹学也可说是顺道,《中和集》云“何谓顺?顺天命,顺天道,顺天时,顺天理”。[6]《道书十二种》云“逆者逆回于父母生身之初也,如人离家远出而又逆回于家之谓,虽云逆行,其实是顺理而行,乃逆中之大顺,因其与常人相反,故谓之逆”[7],逆是回到源头,是返归家园,实是大顺;之所以说逆,只是逆反于常人而已,而常人正是与“道”相逆。后句则分“常人”与“至人”两大层次,对不修道的常人来说,由于不掌握逆修的诀窍,只能顺阴阳五行之化才能生存,但此种“生”必有“死”;而对内丹家来说,由于能够逆转阴阳五行之造化,故能逆修而长生。这就说明不仅有“顺什么?逆什么?”的参照系的问题,而且还有“谁顺谁逆”的问题,要完成逆向成仙的演化还需要特定的心理生理条件,用内丹学术语来讲即是性功和命功的修炼。要探讨内丹学的顺逆问题,不仅要从本体论上说明逆向修仙的可能性,还要从工夫论上说明其身心逆向修仙的现实机制,并揭示这种逆修成仙的生命意义与境界取向。

所谓“现代诠释”,是已跳出内丹学之外,从现代立场对内丹学中“顺逆”问题的意义所作的思考与诠释。

郝勤先生在《龙虎丹道——道教内丹术》一书说:“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也就是顺应自然法则。但仙学和内丹的根本立场却是要长生不死,也就是要反自然之道而‘逆返成仙’。这既是内丹本体论的核心学说,也是内丹对传统道家和道教思想的重大变革与突破。”[8]认为内丹学的“逆返成仙”与“道法自然”相反,并誉为内丹学对道家的突破,但这也是许多人批评道教内丹学的成仙为虚妄的一个重要原因,把内丹学的逆而成仙与道家的道法自然对立起来,这也是一般人常有的印象,但这是流于表面的片面的看法,实际上按照本文前面的疏解,逆修成仙与道法自然有着内在统一。

所谓“道法自然”绝非是“顺”常人的“人欲”之自然,而是“顺”“道”之“自然”,人已然是远离了道的自然而充满人欲的私了,在社会化、市场化的生活中人已经培养了一个“坚强的自我”,这是人的成长所必须的,人在婴儿般的天真状态是无法适应社会的,但人的问题和烦恼也由此而生,人的自我身心内外都失去了和谐,产生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对立,这是文明社会所不能不经历的苦痛,道家正是看到了人的社会化所导致的人的异化而寻求回归自然,重返道之家园。但这个重返家园的过程并不是常人自然而然就能达到的,它不是一项自然的礼物,乃是一项精神修炼的成就!这就是超越自我的旅程,这就是人的自觉的演化!而这正是道教内丹学“逆修成仙”的意思:逆反于常人的“不自然”而重返“道之自然”,道教内丹学的全部工夫不正是要人于无为之道境、与道合一吗?虚静自然,乃是内丹学自始至终所强调的核心工夫,它与逆而成仙并不矛盾。“道法自然”是属于“作用层”的语言,它强调的是意识由实返虚、由有人无的修道工夫;“逆返成仙”是属于“存在层”的语言,它所表达的是逆反于常人“不自然”的一种演化方向。常人可说是“顺于人而逆于道”,而仙家可谓是“逆于人而顺于道”,故“逆返成仙”的目标正是要“道法自然”!不过道家只是从哲理上一般地指明了修道的方向,而内丹学乃建立了一整套的“返本还源”的系统工夫。

不过人们会问,内丹学“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修炼过程,有一整套繁复的工夫系统,这其中充满了“有为”和“造作”,怎么能称“道法自然”呢?实际上虽然“还虚无为”是内丹学的终极目标,但内丹学的一个基本的洞见就是:人是一个身心的统一体,人有了这个有限的肉身,精神也就被色身所限制,人依身起念、依念逐妄,哪里还谈得上精神的还虚呢!要达成精神的超越,就必须超越肉体的限制,这就是内丹学同时注重身心的修炼而“性命双修”的原因,所以对内丹学而言,命功的有为正是为了达成性功的无为,有为的修炼之所以必要正是根源于这一有限有碍的色身。如果能有足够的智慧直接达成无为还虚的境界,一切有为功夫也就没有必要了,这正是上品丹法直接还虚径入无为的路子。陈撄宁先生曾区分“修道”与“炼丹”有所不同,“修道的人,果能够从后天神气返还到先天性命,就算是功德圆满,不必再去讨论什么铅汞问题。只有三元丹法,才须注重铅汞。”[9]我们可以说内丹学进入“自然无为”的还虚境界与道家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决不可以认为“逆返成仙”与“道法自然”完全相反,如前所述“顺逆”的概念不能仅从字面上作简单的理解,其实在通达无为大道的境界中可以说是“无顺无逆”“顺逆兼忘”的。

什么是“返本还源”的确切意义?人真的是要退化到原始混沌状态吗?汤一介先生在《宇宙全息统一论》序中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应该是由混沌的统一,到人与自然的充分分离,进而达到全息的统一。”[10]张世英先生在《天人合际》一书中也区分了两种形式的“天人合一”,一种是主客观未分前的混沌的天人合一,一种是主客观分离之后的高级的天人合一,那么内丹学所追求的到底是原始的混沌的合一呢,还是高级的全息的天人合一?是“退化”到原始的混沌状态,还是“进化”到高级和谐状态?前一种状态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是属于“自然境界”,而后一种则属于“天地境界”,内丹学的“返本还源”是“自然境界”还是“天地境界”?冯友兰在《新原人》中曾说:“在天地境界中底人,自觉其是天地境界中,但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必不自觉其是在自然境界中。……道家的人于此点,见不甚清,所以常将天地境界与自然境界相混,常将自然界中的人所有底原始混沌,与在天地境界中底的人混然与物同体,混为一谈。”[11]说道家把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混为一谈,是指道家用了一套“返本还源”的“退化”形式的语言,在逻辑上没有在两者之间作清楚的区分,但这是现代人以逻辑的头脑去强求古人,古人不作这种区分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实质上没有达到天地境界,道家和内丹学用的不是逻辑分析的语言,而是本文所谓的“修道现象学”的语言,我们觉得其不清楚并不是他们本身的不清楚而是我们自己不理解。正如本文对“顺逆”概念所作的分析那样,顺和逆乃是相对的,同样“进化”和“退化”也是相对的,与其运用的语境有关,也不可从文字表面去得出简单片面的结论。修道的语言是一种智慧的语言,充满辩证吊诡的意味,不是如科学语言那样讲实事实理,而是一种工夫论的语言,表达的是“作用层”真理,它总是“正言若反”,“大辩若拙”,它的目的不是给你提供理智的知识,而是引导你进入修道的境界。逆反成仙与道法自然不相矛盾,返本还源也不是退化到原始的境界,而是进化到高级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首先,人的成长已经走出了“自然境界”的混沌,人已经永远不可能再重返那个失去的伊甸园,“人的进化植根于这一事实,即他失去了最初的家——自然,他永远不能再变为动物。”[12]非人发疯变成动物,否则人就不可能再回到原始的混沌状态,人已经被社会化了,人的成长已经发展到充分的理智了,否则人便不可能具有生存的能力。所以自然界严格来说只是一种逻辑的起点,它并不是现实社会中真实的存在,你不可能找到一个完全在自然境界中的人!

当一个人要重返自然境界的时候,他已经感受到了超越自我的需要,他比通常的人有了更强的理性,他感受到了来自分裂的痛苦,他在寻求更高的和谐。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指出:“所有这些宗教都探求着合一——不是退化前个人的、前意识的伊甸园式的浑然一体,而是在新的层次上的合一。……这个合一的前提是人的理智的充分发展。”[13]如果不是充分意识到生存的矛盾与困境,人怎么会想要重返自然寻求合一呢?

道教内丹学不仅是一般地有这种探求合一的需要,他们还有一套经过长期探索形成的系统的实现这种合一的方法,如果没有实现合一高度自觉是不可想象的。从工夫论语言来说,内丹学家做的是“返本还源”功夫,但这种主观上返本还源的退化功夫客观上却是向更高的生存状态进化!正如智能气功练功“不是返还,而是继续向前发展”,[14]是“变人类自然本能为自觉智能使人类从生命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15]一样,道教内丹学的还虚成仙不是退化到原始的混沌中,而是进化到高级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整个自然中,人的生存问题是独一无二的,离开了自然,但似乎仍然在它之中;他部分是神,部分是动物;部分有限,部分无限。对于他和他的伙伴说来,寻求对生存中的矛盾的常新的解决的需要,为其与自然的统一觅求越来越高的形式的需要,乃是推动人的所有的精神力量的来源,是他所有的激情、爱恋与忧虑的来源。”[16]

精神分析学家已经发现,人的内在心理世界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其中包含有无数的内在冲突与矛盾,这些矛盾根源于人的自我意识,人从自然中诞生,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从自然状态、动物状态中走出来以后,人就与自然分离出来,人成了自然的“异己物”,这是人的进化,这也是人的问题!寻求更高层次的与自然的统一,超越自我而进化到无限的和谐,这是人最终极的生命冲动,也是宗教的最后目标。人是一个奇迹!当人的生命觉醒,开始意识到这茫茫宇宙中存在着“我”、意识到“我”是一个“有死”的有限的存在,不能不产生巨大的“虚无”感,这生命中无数的追求与渴望,不过是在“虚无”中的一个不得不回到“虚无”的尝试,“生命产生于虚空并回归于虚空”[17],一切无常,到哪里去寄托这生命的意义?一切宗教的诞生无不出于对“生死问题”的关切,而解决生死问题的觉悟乃在于,人可以超越自我而融入无限,当人返本回归于人所从生的无限宇宙的源头,自我消失了,谁还会有感到“虚无”呢?你已经虚无化了,你与宇宙恰为一体,你已达成超越与永恒!

本世纪精神分析学的一个最重大发现是“潜意识”的发现,人的心理并不仅是他所表现出来的那一小部分,它的背后乃有一个无限的源泉!自然界是完全无意识的,而人是部分有意识的,人的行为并不是完全有意识的,无限的潜意识在大海还没有被充分地开发,里面蕴藏着丰富的潜能的资源。但通常人并没有有意识地去发掘自己的潜能,而是在社会的洪流中执着于自我的显意识,埋没了自己的真性。内丹学的修炼,可以说是人的无限潜能的开发,是从部分有意识的人进化到完全有意识的人,是让人的精神生命完全地开花!如前所述,内丹学的返本还源不是回到原始的混沌,当然也就不是回到混沌的无意识,而是进化到更完全的意识。“虚意识”就是无限的意识,就是不执着于任何意识对象而返归无对象化的纯粹意识。这种纯粹意识之光充满宇宙!

人的意识是一个巨大的可能性,与精神分析学主要注重于人的治疗,注重于把人从精神病态恢复为正常不同,内丹学乃是来自于归发光顶点的看法,乃是立足于人的“成仙”可能性而无穷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它不是立足于人的层面来思考人的问题,而是从“仙”的眼光来看人的演化的可能性,立足于人的终极解放。

“人类的解放,应该包括社会领域、经济领域、生命领域三个方面”[18],在社会领域主要是争取民主和自由,在经济领域则主要是获得物质生活的满足,而人自身生命的内在矛盾和人的生老病死的痛苦解决属于生命领域。从这个角度说,内丹学主要是解决人的生命领域的问题,是探求人的终极性解脱,是充分实现人的生命潜能,它很少讨论社会问题,一切以“如何才能成仙”为中心。

内丹学的逆向成仙的演化过程,从今天的眼光看类似于一种高级的气功修炼,它里面蕴藏着丰富的养生知识和宝贵修道经验。从“顺逆”演化的角度看,内丹学的目标主要是逆转人的自然生命的能量耗散过程。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上说,可以把内丹学逆修的过程看成不断汲取“负嫡”而逆转生命之矢的过程。在物理学中,“嫡”是衡量一个系统的能量耗散状态和系统“有序度”的度量单位,根据热力学定律,一个孤立系统的能量传导过程是不可逆的,即只能向嫡增加的方向而使系统最终趋于嫡值最大的平衡态。如果把人的生命看成一个生命系统,把人的衰老过程看成一个生命系统嫡增加的过程,那么“一个生命有机体在不断地增加它的嫡,并趋于接近最大值的危险状态,那就是死亡,也就是说要活着,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环境里不断地吸取负嫡。”[19]既然孤立系统的嫡值总是趋于增加的,那么生命要获得更多的负嫡就必须增加生命系统的开放程度,生命系统越开放,就越能增进与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减少自身的嫡值而保持生命的活力。人的生命本就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超区系统”,在与宇宙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只不过这种自然的交换不能抗拒生命系统的嫡的增加趋势而已,内丹学的目标就是通过主动的自觉的修炼,从宇宙中吸取更多的负嫡以逆转生命系统的自然演化方向。

内丹学把人的生命看作是由“精、气、神”综合统一的生命系统,可以粗略地把“精”看成“物质”(或以物质为主)的方面,把“气”看成“能量”(或以能量为主)的方面,而把“神”看成“信息”(或以信息为主)的方面,内丹学对“精、气、神”的修炼,就是一种与宇宙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的方式,而内丹学的“虚”或“道”就是最大的“负嫡源”,逆返还虚就是回归于源源不断的宇宙负嫡源中。有趣的是,瑞士精神分析学家方迪也发现,虚空是心理物质现象的本源和基础,并由此建立了一套以“虚空一能量一尝试”为核心的“微精神分析学”,他透过大量的微精神分析的实例,发现了人的“心理虚空”和“物质虚空”,“人都是由虚空一能量构成的”[20],“虚空是生命之源”[21],人的心理一生理活动都不源于我而是源自于“虚空中性能量”,人的生命是在虚空中进行的不断的“尝试”。但人却不愿意正视自己的心理虚空,这是因为人“在潜意识中对于自己的心理生物虚空怀有恐俱”[22],微精神分析学由于发现了“虚空”这一层心理的源泉而有一套使人“正视虚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内丹学则早就通过修炼的实践发现了“虚空”这一宇宙负嫡源,并通过主动的修炼与之沟通,从而使生命的境界升华。

从科学的角度看,内丹学的“虚静”功夫一点也不静,如果“静”是表示孤立系统的平衡态的话。在“虚静”状态中,人与宇宙负嫡达成最佳的耦合,在与宇宙环境进行充分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静”中有“大动”,从表面看好象是“静”,但实际上在发生无形的“动”。通常人都怕孤独,因为孤独使人成为孤立系统,它使人嫡值增加,所以人都喜欢与人交流、需要与人交流。但修炼时的“静”中则不然,他并不孤独,因为他找到了“宇宙的知音”,他与宇宙负嫡源在进行源源不断的无形的交流!

结语

中国哲学儒释道三教都是以“生命的超越”为中心,儒之成圣、道之成仙和释之成佛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返本还源”的修道功夫,所以本文的讨论具有某种普遍的意义,“顺逆”的问题也是一个普遍的哲学问题。佛教论典《大乘起信论》中所谓“一心开二门”的说法,“依一心法开二种门。云何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23]生灭门是属于“顺向”的生灭流转门,真如门是属于“逆向”的真如还灭门,佛教的整个修行功夫可归为“转迷为悟”,依“我法二执”而有“无明”之“迷”,依“人法二空”而成“菩提”之悟,如以常人之迷为参照系,则佛家修行也是“逆而悟真”而返于空寂的本源。牟宗三先生认为《大乘起信论》的“一心开二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一个公共的模型,有普遍的适用性。”[24]因为这个模型开现象、本体两界,包圣凡两重境界,可涵括所有的终极性哲学问题。我们也可以把“顺逆”问题视为一个普遍的模型,而使“顺逆”获得更为广泛的意义。

广义地说,科学向外在物质世界求“对象”的“真理”,是顺;宗教向内在生命世界求“主体”的“境界”,是逆。常人求自我物欲的满足,是顺;仙佛求无我整体的觉悟,是逆。“有”的境界是顺,“无”的境界是逆。人类文明到今天,可以说是科技文明的天下,人们都在向外求理,追逐物质的繁华,所注重者集中在外在的“有”的世界。物华声色,有形有象,人皆以为其真;至于宗教世界、修道的境界,常人所不可感知,遂以之为虚幻。其实有“实”就有“虚”,有“有”的世界就有“无”的世界;物质世界是实是有,精神世界就是虚是无。有非常有,有中蕴虚;无非真无,无中生有。这边是物质含精神,那边是精神含物质。“有”和“无”加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人的存在是一种境界性的存在,人到了什么境界,就能对世界认识到什么程度;人只有进入了那个境界,才能真正理解这个境界里谈论的事情。科学可以说是在揭开“有”的世界的奥秘,而宗教则可以说是进人那个“无”的世界;科学是向外“观察”物质世界,宗教是向内“观照”生命世界。科学已经表明了这个物质世界具有无穷的奥秘、无限的潜能,宗教也同样展示了一个无限丰富、具有无限奥秘的精神世界!生命世界是物质世界的精华,它当然蕴藏着更大的奥秘、更大的可能,但是因为科学揭示的世界是人们看得见的,人们很自然地会相信它;而宗教揭示的世界是看不见的,它不是作为一个产品摆在那里,它展示的是无形世界的无形境界,你必须从内在体验它,它的奥秘才会向你开放。这就是那个困难之所在:科学的成果可以大家共享,而精神的境界必须每个人单独去再体验,佛无法代替任何一个人觉悟,你必须独自进人生命内在的神殿!这并不是说精神境界没有普遍性,相反那个开悟的世界是一个无差别的无限的境界,是一个“无我”的整体的世界,这只是说每个人进入这个普遍性的世界的方式是个体性。事实上,只有“无”的世界才可能是普遍的、无差别的,“有”的世界是千差万别的具体的世界。进入“无”的世界就是进入宗教的世界,“无”的奥秘就是一切宗教的奥秘!我所谓的宗教并不是指作为“有”的世界的一部分的宗教组织形式,我指的是真正的宗教的内在精神。这种精神并不一定表现在有形的宗教里面,它也可以表现在一切看起来是世俗的事物当中。人也许不一定要成为某一种宗教的信徒,但人应该了解宗教的“无”的精神。人们在顺向追求的同时,是否应该逆向返本归真呢?

 

注释:

[1]金岳霖《论道》,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75-176页。

[2]张志祥《中国元极功法》卷一,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1页。

[3]庞明《简明智能气功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4]《黄帝阴符经集解》,《道藏气功要集》(),洪丕谟编,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46页。

[5]《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道藏气功要集》(),洪丕谟编,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144页。

[6]《天元丹法》,《东方修道文库》,徐兆仁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7]刘一明编《道书十二种》,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81页。

[8]郝勤《龙虎丹道—一道教内丹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0页。

[9]陈樱宁《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84页。

[10]王存臻、严春友《宇宙全息统一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汤一介序。

[11]冯友兰《新原人》,《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36页。

[12][16]黄颂杰《弗洛姆著作精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页,274页。

[13]弗洛姆等《禅宗与精神分析》,王雷泉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页。

[14][15][18]庞明《简明智能气功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6页,第76页,第86页。

[17][20][21][22]方迪《微精神分析学》,尚衡译,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17页,第1页,第18页,第29页。

[19]王雨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17页。

[23]高振农校《大乘起信论校释》,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6页。

[24]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74页。

(《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3期)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