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文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选论文 


阴阳五行观念与道教的成仙信仰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1997年第2期    作者:郭 武    发布时间:2014-12-16 14:11:21    阅读次数:1124


成仙信仰是道教思想的重要内容。所谓成仙,一是指人生命的久长乃至不死,二是指人能力的广大甚至无限,如(太平经)说成仙者能“寿若西王母,比若四时周反始”[1],《净明忠孝全书》卷六又言成仙者能“神灵变化,隐显莫测”。这种信仰的产生,与中国古人渴求生命存在的愿望有关,也与中国古代宗教多神共存的观念有关,更与中国古代哲学对事物存在及运动的认识有关。下面,笔者仅对中国哲学中阴阳五行观念对道教成仙信仰产生的影响作一扼要说明。

中国古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发现:事物皆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他们将之称为阴、阳,并以为阴阳双方的对抗是万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国语·周语》载周太史伯阳父解释地震说:“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春秋时的老子以为阴阳的对立普遍存在于万物之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战国时的庄子也认为:“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成玄英疏曰:“违亲之教,世或有焉;拒于阴阳,未之有也。”)[3]《易传·系辞上》则对事物运动的规律作了总结性的定论,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总之,以阴阳这种矛盾的双方之对立统一作为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基本规律已成为中国古人的共同认识,许多典籍都承认阴阳是“天地之大理”,[4]以为“阴阳之化,其于万物”。[5]《易经》即是以阴爻和阳爻为最基本的单位而推演出各种卦象,并依卦象的变动来解释人事的吉凶,亦即凭之以观察人事是否合符天道的规律。后来,“易”学成为解释一切变化和显示一切规律的学说,如汉代的人们多以之来说明天地日月之运行、四时节气之变化、人体滋液之流动等等的规律。

除了将一切事物都划分为阴、阳两大系统外,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将一切事物划归为五大类(即所谓“五行”)并以这五类之间的关系来说明事物运动规律的思想。《国语·郑语》言金、木、水、火、土“五行”乃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陈梦家先生考证,“五行”范畴乃是中国古人从实践中先后认识到了五种基本的物质后得出的[6]。梁启超先生则认为战国以前“五行”之词不过是将物质分为五类,“言其功用及性质耳”,只有从战国时邹衍创立“五德终始”说之后,“五行”才有了新义[7]。邹衍创立的“五德终始”说认为,君主统治皆各配水火金木土五种“德”,“五德转移,治各有宜”[8],亦即五种“德”能依次相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9]后来,西汉董仲舒又进一步明确认为五行之间存在有“相生”之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亦即所谓“比相生而间相胜”。[10]这种五行相生相胜的思想最初主要是用来说明统治朝代之更替及君主治国方略的,所谓“逆之则乱,顺之则治”[11];但后来却被用以说明一切万物的不同属性及其必循的变化规律,如《吕氏春秋》“十二纪”中,五行就已成为自然变化(如气候、天象、物候等)及社会活动(如政令、农事、祭祀等)的基准,成为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必循的运动规律。

作为对事物存在和运动之基本规律的认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后来又逐渐相互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主要表现在易学和五行说的融合上。如《易经·说卦》已以八卦和五行相配:乾为金,坤为地(土),震为(),巽为木,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土),兑为泽。《火珠林》载《八卦六位图》亦云:“乾属金,坤属土,震属木,巽属木,坎属水,离属火,艮属土,兑属金。京房则以五行解释八卦各爻,以为“八卦分阴阳,六位配五行”,如其释垢卦(上为乾,属金,下为巽,属木)言:“阴爻用事,金木互体……”[12]。这两大认识系统的合流,更加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古人对宇宙万物存在和运动规律的认识。

阴阳五行观念为后来的道教所继承和发扬,在道教中得到了大力的渲染。然而,其对道教的影响并不止于表面,而是对道教成仙信仰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众所周知,阴阳、五行的运动是一个相互消长、彼此相生相克的过程,亦即是一种循环反复而无始无终的运动。也正由于此,中国古人多以宇宙万物的运动是一种封闭的圆圈式运动,如老子说:“(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又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13]庄子也认为宇宙运动“消息盈虚,终则有始”。[14]《淮南子》及《吕氏春秋》等更明确说天道似“圆”。这种循环无终的运动观,对道教成仙(不死)信仰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道教成仙信仰得以成立的重要哲学基础。

道教继承了上述学说,以为宇宙万物的运动在根本上即是阴阳、五行的相互对抗与消长。如汉代道经《太平经》言:“道无奇辞,一阴一阳为其用也。”[15]“天下凡事,皆一阴一阳乃能相生,乃能相养。”[16]“夫四时五行,乃天地之真要道也。”[17]“皇天乃以四时为枝,厚地以五行为体。”[18]由阴阳五行的循环运动,道教也得出了“天道比若循环,周者复反始”[19]的结论,以为“道乃大合为一,更相证明转相生。”[20]在此基础上,道教又将其对天道的认识落实到人身之上,相信人也有循环无终、长生不死的可能。

道教接受了中国古代的天人观念,认为人身是与外部世界相类的小宇宙,如《太平经》言:“天人一体。”[21]又以为人身的组成也可归类于阴阳、五行这种系统,如说“人生皆具阴阳”[22],“四时五行之气来入人腹中”[23]等等。是故,道教认为:人若能按阴阳、五行的运动规律来修炼自己的身体,就可以进入循环无终的轨道中而无死亡之时。如《太平经》宣扬,人只须进行修炼,“入室思存,五官转移,随阴阳孟仲季为兄弟,应气而动,顺四时五行天道变化以为常”,就可以“命与天连”而“乘云驾龙行天门,随天转易若循环”,亦即可在封闭循环的“天道”之中永远运行而无死亡之时,“寿若西王母,比若四时周反始”[24]。由此可见,阴阳五行观念确对道教成仙信仰的形成产生过相当的作用。

隋唐以后,道教的内丹修炼家们在阐述成仙修炼方法时也同样是以阴阳五行观念为其理论基础的。如《钟吕传道集》言:“丹经万卷,议论不出阴阳。”[27]又说:“修持之士,若以取法于天地,自可长生而不死。”[28]《悟真篇》也主张“大丹妙用法乾坤”,并以为“五行逆兮丹体常灵常存”。金丹派南宗第五祖白玉蟾则说:“人受冲和之气,以生于天地之间,与天地初无二体。天地之气,一年一周;人身之气,一日一周……人能效天地橐籥之用,冲虚湛寂,一气周流于百骸,开则气出,阖则气入;气出则如地气之上升,气入则如天气之下降,自可与天齐其长久。”[29]

由上可知,从阴阳五行观念得出的天道循环思想,不仅对道教成仙信仰的形成产生过作用,而且在道教成仙信仰的发展过程中也一直有着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使道教信徒坚信人可以通过修炼而进入循环无终的不死境界,而且也为道教成仙学说中人可以获得“神通”(能力的广大甚至无限)之论提供了基础。既然人可以因循阴阳五行之规律而“命与天连”[30],则其当然可以从“天”(“道”)神处借助力量了,如司马承祯说人经过修炼后可以“形随道通,与神合一”,甚至“变质同神”[31]

总之,阴阳五行观念对道教成仙信仰的形成乃至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使道教所主张的不死之说有了成立的前提,而且为道教所宣扬的成仙者的神灵变化之论提供了基础。所以我们可以说,阴阳五行观念乃是道教成仙信仰的重要哲理基础。

 

注释:

[1]王明撰《太平经合校》第62页,中华书局,19602月版。

[2][13]《老子》第42章、第25章,上海书店《诸子集成》本。

[3]郭庆藩辑《庄子集释·大宗师》,《诸子集成》本。

[4]《管子·四时》,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二子》本。

[5]《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二十二子》本。

[6]陈梦家:《五行之起源》,载《燕京学报》第24期,1938年。

[7]梁启超:《阴阳五行之来历》,载《东方杂志》20卷第10号。

[8]《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9]《文选·魏都赋》注引《七略》,《四库全书》本。

[10][11]《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二十二子》本。

[12]转引自朱伯昆著《易学哲学史》上册第13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1月版。

[14]《庄子·秋水》。

[15][16][17][18][19][20]《太平经合校》第11页、221页、430页、262页、227页、688页。

[21][22][23][24][25][26][30]《太平经合校》第309页、第403页、第62页、第403页。

[27]《钟吕传道集·论龙虎》,《道藏》本。

[28]《钟吕传道集·论日月》。

[29]《紫清指玄集·阴阳升降论》,《道藏精华录》本。

[31]《坐忘论》,《道藏》本。

(《中华文化论坛》1997年第2期)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