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文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选论文 


论《太平经》的神学思想


来源:《中国道教》1991年第2期    作者:郭 武    发布时间:2014-12-16 14:31:10    阅读次数:903


《太平经》是汉代出现的道教经典。它的核心内容是阐述道教的神学思想,而这一核心内容又是围绕着人的长生不死这一道教思想根本点来展开的。前人著述谈及此经,虽也曾点出它所包含的神学思想,但却未指出长生不死问题在《太平经》中所占的地位。本文试图说明的是,生死问题是《太平经》的主旨,其它的内容皆服务于这一主旨。

从人类有了思维,能够思考宇宙与人从何处而来之时起,人类的归宿问题就一起困扰着人们;死亡——形体的消亡难免给人带来困惑与恐惧;人类对此至今仍感迷惑:死亡之后的情形究竟怎样?古往今来的思想家们对此作了种种的解释,以图消除众生对死亡的恐惧。佛教的贤哲认为人生不过是痛苦的海洋,生命是痛苦的锁链,应该抛弃生命,追求超越;道教的贤哲却认为生命是可贵的,应该珍惜和热爱生命,追求长生以至超越死亡。道教认为人之生命只有一次,不会重生,而“一死,不得复生也”(见中华书局19602月版《太平经合校》第298页,下引此书只注明页码。);因此,更应珍惜生命,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人命最重”(34),“三万六千天地之间,寿最为善”(223)“生为第一”(613)。对于死亡,道教则悲之叹之:“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一死,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死命,重事也”(298)。《太平经》正是以此为出发点,阐发了道教的宇宙观、神灵观及宗教实践方法,构建了一套神学理论的框架,为后世道教思想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太平经》所阐述的道教宇宙观大体上接受了老庄“道”的思想;并且将之与古代原始宗教所崇奉的最高主神“天帝”结合,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天道”观。要弄清楚《太平经》是怎样以其宇宙神灵观及宗教实践方法服务于长生不死这一思想,有必要对“天道”的性质作一总体上的把握。

首先,“天道”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根源。老庄认为“道”是“万物之宗”(《老子》四章)、“为天下母”(《老子》五十二章)、“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庄子·大宗师》)。《太平经》也认为“天道”是“万物之元首”(16)。在《太平经》里与天道相通的具有生成万物功能的尚有“气”、“一”等。“气”是“道”之属性,遍布一切事物之中,“元气乃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气而生”(20);“一”之所以与天道相通,大约是因为它是“数之始也”(60),故而是“元气纯纯之时”(392)的代称,是“道之根也”(12)

其次,“天道”是万事万物变化所必须遵行的规律,能主宰一切变化,是“大化之根、大化之师长”(662),是统摄一切的根本规律,能“出以规阳,入以规阴;出以规行,入以规神;出以规众书,入以规众图;出以消灾,入以正身;出以规朝廷之学,其内以规入室”(277)。具体说来,这个规律就是阴阳四时五行等的变化之理:“四时五行守道而行,故能变化万物……阴阳雌雄守道而行,故能世相传”(21)

第三,天道是有人格意志的神灵。天道有喜怒哀乐,能奖善罚恶;其下属各种神灵,能监视人行为的善恶,上告于天以进行奖惩。所以,对规律的遵行就是对天意的服从;对规律的违反就是对天意的逆犯,会惹恼天神,“获罪于天,令人夭死”(23)

有了对天道性质的总体把握后,我们就可以来看《太平经》是如何用之来论证长生不死的可能性及其宗教实践了。

天道既为一切之本源,则人必然也是由之而生出的。《太平经》确认“天下人本生受命之时,与天地分身”(43),具体说来就是“与天地分权、分体、分形、分神、分精、分气、分事、分业、分居”(726),所以人乃是“天地之神统”(80),人的一切都取法于天地及其属性:“天下人乃俱受天地之性,五行为藏、四时为气,亦合阴阳以传其类”(393),人之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四肢象四时、五脏象五行、耳目口鼻象七政三光(36)。这种思想《太平经》称之为“天人一体”(16),这是道教长生不死思想的重要理论前提,有了这一前提,长生不死的思想才能推演下去。因为天道是永存的本体:“天道广从,无复穷极”(448),所以与天道同体的人也就有了永存不死的可能。道教认为要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必须经过坚定的宗教实践,也就是顺乎天意的行为,保持自身与天道的一致性,从而达到长生不死。

《太平经》认为,人要保持自身与天道的一致性,首要之急是保持从天禀受的生命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所谓的精、气、神。《太平经》认为精、气、神三者其实为一,皆是所禀受的先天元气:“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气;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728)。这个根本若丧失,则人也失去了长生的依据:“无气则终死也”(450)、“精神消亡,身即死矣”(286)。所以《太平经》里有“守气”之法;它认为天地之所以能永存,尚且“以其守气不绝”;人欲长生不死,更应与气为伍,守气不绝:“子欲不终穷,宜与气为玄牝,象天为之”(450),“学长生者,纯守天第一生之气,其为行当随天道意”(66)。精神既与气为一体,故也当守之不散:“和精不止神之门……魂神不去乃长存”(305)

《太平经》里还有另一种长生不死的方法即“守一”。“一”是“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1213),“凡天下事,尽是所成也”(369)。一切事物要得以存在,必须保住这个根本,人亦不例外:“天不守一失其清,地不守一失其宁,日不守一失其明,月不守一失其精,星不守一失其行,山不守一不免崩,水不守一尘土生,神不守一不生成,人不守一不活生。”(743)。人想要长生不死,就必须守住人所禀受之“一”,《太平经》甚至将“守一”的作用扩充到长生以外,认为“知守一,万事毕”(369)

保住生命的根本是长生不死的条件,而要保住它就必须在一切行为上顺乎天意,合乎天规。《太平经》里有种种避免触犯天意的诫及种种迎合天意的诀,用这些诫、诀来指导人们的行为活动。这些诀、诫的内容大体上是要求众顺乎天地之阴阳、四时、五行运行规律来行为处事。下面我们对此略作分析。

道教认为一切事物皆包含阴阳两个对立面,阴阳相互消长是事物变化的动力,《太平经》言:“天下凡事,皆一阴一阳乃能相生”。(221),“阴气阳气更相摩砺,乃能相生”。(727)。天地万物正是由于阴阳的循环消长才得以长存,故《太平经》言:“阴阳者,传天地统,使无穷极也”(44)。人也同样禀有阴阳,不仅男女属阴阳,人体各部分也有阴阳之性:“人生皆具阴阳,日月满乃开胞而出户”(36)。“男女者,乃阴阳之本也”(38)。因此,人要长生不死就必须按阴阳变化之理来修行,“与阴阳同其忧,顺皇灵之行,天地之性,得其道理,故天祐之”(456)。《太平经》中的“八卦追道还精”修念法,即是指导人们以八卦阴阳运动之理来修行的典型。《太平经》明确指出了修炼过程中阴阳和合所要采取的是真阴与真阳。所谓真阴就是阳中之阴,真阳就是阴中之阳。后世“曰离为男反为女,坎为女反为男”(《悟真篇注疏》)的说法即此意。《太平经》之《男女反形诀》言:“天地之性,阳好阴,阴好阳,故阳当变于阴,阴当变于阳……阳者以其形反为阴形,阴者以其行反为阳形”(449)。道破了修炼长生的天机。

《太平经》还把四时五行的变化视作天地运行的规律,认为:“皇天乃以四时为枝,厚地以五行为体”(262)。“四时五行乃天地之真要道也”(430);而天地正是以此规律运动不息才产生出万物:“天以要真道生物,乃下及六畜禽兽”(430)。人同样也禀此为性:“人生乃受天地正气、四时五行来合为人”(73),“四时五行之气来入人腹中,为人五藏精神”(292)。因此人要长生就必须依此性来动作行事,以取悦天神,否则将遭到天的惩罚。《太平经》云:“顺之者常吉,乱之者常与天地乖仵”(262)。天若犯怒则“令人夭死”(23),长生从何而得?

《太平经》还把行善去恶视为天道之意志,认为天道喜善厌恶:“行善正则得天心而生,行恶失天心则死”(355)。人也应当遵从天道的意志,“努力为善,无入禁中,(便)可得生活竟年之寿”(621)。行善的具体内容大致是忠君、孝亲、顺师等,惟有完成了这些善行的人才不会“犯天地四时五行日月星辰诸神之禁”(625),赢得天神的欢喜和保祐,获得长生。否则,“不善,罪名不可除也,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恶之,死尚有余责于地下”(405)。所以《太平经》说:“行善可尽年命,行恶失长就短”(549),把善行与长生联系起来,同视作头等急要的大事:“天地与圣明所务,当推行而大得者,寿善为急”(310);《太平经》靠神灵将善行与长寿联系起来,指出:“为善神自知之,恶亦神自知之。非为他神,乃身中神也。”(12),把神灵视作为人的善恶生死而存在的精灵。

上述《太平经》的神学思想已足以使我们看出:无论是它的宇宙观、神灵观或实践观,其落脚点最终都归到了人的生死寿夭问题上。人的生死问题是《太平经》所围绕的核心。除上述思想外,《太平经》的其它内容如治国安民、形神关系、因果报应等,实质上也是在探讨生与死的问题。治国安民实是探讨生死的外在环境,形神关系实是探讨生死的主体,因果报应也是围绕与生死相关的吉凶福害展开的,所以,生的问题是《太平经》的主旨。

还应该说明的是,《太平经》的神学思想虽不完备,但它已为道教神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的道教正是在此基础上,沿着探索长生不死的方向发展下去的。

(《中国道教》1991年第2期)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