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文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选论文 


道教对云南文学之影响示略


来源:《民族艺术研究》1996年第五期    作者:郭武    发布时间:2014-12-16 14:45:04    阅读次数:1131


宗教与文学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乃是众所公认的事实。道教就曾借助诗歌、词曲、散文、小说、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文艺形式来表达其思想、宣扬其教义,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创作出了很多文学艺术作品;此外,许多文人学士也往往用道教的神仙典故等为题材来进行文艺创作,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类作品,有不少成为了中国文艺宝库中的珍藏。

道教对云南文学的影响,总的来说还只是一种表层的浸染,尚未渗入到文学理论和审美观念等较深的层次中。所以,下面我们介绍这种影响时多采用列举作品的方式而不对之作过多的分析。从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大家已足可感受到其中的“道味”。

一、叙事文学和写景文学

云南叙事文学之与道教有关者,大致可分为三类,一即叙述作者想象的与神仙交往之事,二即叙述作者游访道教名山胜景之兴,三是记述修建道教宫观神祠的由来和过程。这三类作品,多收录于各地方志之《艺文志》内,下面略举几例示之。

以上三类作品,文笔最优美的当推那些想象与神仙交往者。在这类作品中,其作者仿佛是受到了神仙那种逍遥浪漫精神的感染而尽力地张开了自己想象的翅膀,落笔轻盈,潇洒飘逸。其代表作可推巍宝山延真观中托名吕洞宾撰的《栖鹤楼记》(见《巍宝山志》附录),文甚美,全录如下:

乙卯中秋夜,纯阳子登栖鹤楼,点缀山川,权衡风月;羽衣鹤裳之客,鸾舆凤辇之属,无不毕集。少焉,月光在天,明河泻影,轩开四达,照人毛发皆碧,于是泠冷焉、陶陶焉,歌紫虚太空之洞章,咏玉灵羽融之仙曲,螺杯三饮,万竹屯阳,铁笛一声,空山答响。始疑置身清虚之上,而不知身在楼也。诸子请予曰:“今夕之会,可谓至矣,但思身如云萍,神仙安可冀,洞庭事已杳,黄鹤渺无觅,师之以栖鹤名楼也,得无以教诸诸子软?”属予为记。予闻之《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则鹤,灵禽也,初未尝不等于水鹤、野鹭、沙鸥、白鹇,而且与之巢林皋、饱稻粱、茹青泉、共原丘也,似若无异于众禽者;乃其离烟尘,绝风埃,宾乎青霞碧落之表,其灵于水鹤、野鹭、沙鸥、白鹇,不大相远哉。而概乎灵于鹤者,吾知高蹈隐德之士,必有瓦砾珠玉、泥涂轩冕,其清迈闲放、绝类超群,有如鹤者。故名之曰栖鹤楼。呜呼噫嗟!逍遥玄圃,屡见东海扬尘,啸傲龙山,睹桃花结实,而白云黄鹤之事,至今宛然矣。是时文既罢,酒亦畅,复起舞于楼之上,而飘飘乎莫测其所向。

此外还有一些作品,叙述人们到道教名山胜景游玩之兴,其中的情趣很动人,能令人身不由己地进人当时的场景。其代表作可推明鹤庆知府吴堂的《清虚阁记》(见光绪《鹤庆州志》),文曰:

辛已秋,吴子携酒扶客,饮于清虚之阁。是日也,潦尽水清,雾收山洁,云容淡而夷与,露气凉而剥落,黍   (左禾右余)铺绣壤之黄云,草荇布芳洲之钗错。金柄擅司,暑权顿却,举杯相属,于焉是乐。客有似枚生者,规巾矩服,酌彼兕觥,引满再醮而言曰:“天地设位,乾坤以宁,川融山结,亘古是存。羲皇演书,禹箕范畴,不有记载,后世奚求。惟兹鹤川,古属夷方,皇图肇启,乃理乃疆。文教诞敷,南国之光,选良估贤,治其毕张。”……遂命酒各数觥,以为记。

在有关道教的云南记事文学作品中,现存最多者莫过于那些记述修建道教宫观神祠的碑文了。这类作品,文笔朴实而清畅,烘托也比较有度,既交待了修宫建观之由来、过程,又渲染了道教神灵的神秘、奇异,在云南文坛中独树一帜。如《重修太和宫碑记》(现存昆明太和宫金殿):

从来千金之裘,非一狐所能集,万厦之室,非一木所能成;欲求善始善终,必藉群策群力。会城东关外太和宫者,滇南名胜地也,创于明季,或于清时……翠竹森森,历乱丹崖绛岭之侧,红茶树树,掺美月榭烟廊之亭;杰阁峥嵘,左与三元接壤,虚堂掩映,右共环翠争辉。不信人间逢兹福地,何期世上孕此仙都!然而时易两朝,岁更数百,迢迢贫里,尚有平坡,赫赫仙居,岂无隆替?朱门翠户,渐失闳壮规模;琳馆斑苔,已呈倾颓气象。住持杨心圆具夸父移山之力,矢精卫镇海之心……率徒众而兴作……从此鸟草飞,华美更胜于往日,苔剔鲜剥,辉煌复见于今。兹凡诸人工之作为,皆属神力之呵护,允宜勒碑记迹,与高天厚地而俱存,庶几睹物兴怀,识道观仙源之有自。

民国《盐丰县志》录刘邦瑞撰《重建关圣庙记》碑文,则借述建庙之由来而活灵活现地描述了关公的忠勇、神异及当地群众崇拜关公的情形:

……(关)帝明《春秋》大旨,辅昭烈于孤穷,不以富贵利害动其心,死生成败夺其志,暗室屋漏易其操;义勇忠诚,凛凛正气,其有得于刚大之德乎!……滇处极边,武侯南征时,帝已殂落,未尝至滇也;而滇人之奉帝者,亦与中州无异。白井,小邑耳,帝庙前建于北关外,其神最灵。崇正三年水灾时,帝像漂至金沙江,屡次显神。江边彝人莫不敬畏,越数百里送回,仍归本庙。但庙宇历年久远,风雨飘摇,虽前人相继兴修,而规模未宏、基址未固,不旋踵而倾桷落、壁败垣颓炙……乃捐奉庀材,用集工役,民皆慕义争先趋事,爰构前楼三间,大殿,中殿、后殿各三间,金饰丹涂,飞鸟草,未及百日而告成。

以上列举的是关于道教之叙事文学的三种类型,下面再述关于道教的写景文学。

道教标榜以“清静”为宗,其信徒的修炼之地多选在远离俗世尘嚣的僻静处,环境幽雅而利于养性.多少年来,文人学士们偶游道观庐舍,莫不为道人所居之处的风光发出感叹;兴之所致,挥毫泼墨,于是便留下了许多描绘道教胜景的佳作。这类作品,或淡写其雅,或重描其色,甚至挖空心思地堆砌华丽辞藻,为后人留下了不少审美价值颇高的文句.如民国缅宁(今临沧县)道观“子孙庙”有一八角楼,视野开阔,人处其上而能一览城外万顷良田,故又称“观稼楼”;“悟庄道人”丘廷和撰《观稼楼记》写其景道:

……楼高百尺,以西河为襟带,枕汀城之凤堞,群峰环峙,气象万千。登楼远眺,烟霞吞吐,在隐现明灭中,更上一层,飘飘然如凌虚御风。且也秧田万顷,映带左右;春夏之交,平畴绿满,农歌四起,清越可听。远眺俯瞩,水色山光,稻香花韵,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韵士高人,既获游观之美,品题联咏;达官贵客,乃得退休之地,煮茗谈心。诚佳境也!若夫秋风晴霁,黄云灿金,冬雪纷妍,白银盖地,则尤有胜概焉。幽诗叶韵,秋稼登场,抚景凭栏;有不禁心旷神怡者,因以“观稼”名斯楼。

此外,《续修蒙化直隶厅志》中有清人彭翥撰《重修元极宫落成赋》一首,描绘元极宫之胜景,语句颇佳,如言宫内“高窗低榭,半云去与云留;短砌长廊,豆花开而花落”,宫外“涛起长松绝巘,雅宜宏景笙楼”,又言游宫可得“揽江山之幽胜,领风月之余清;心已浑于无极,身直伴于玉京”的感受,等等。《续修建水州志》中也有郡人谭继统撰《岩洞游》一文,用尽华丽辞藻,令人读罢真有置身道教“洞天福地”之感。文言:“美人邀我访蓬瀛,缥缈飞虹星渚横;踏沙穿石青鞋轻,玄洲象罔捧珠迎……尘心不觉洒然清,泠泠两袖天风生;狂来欲恣汗漫情,乘槎竟到白瑶京;中道俄逢太乙君,手拄青藜向我云……此土惜在西南陻,未得游仙尽吐神;为我移置大江汾,武陵雁荡何足论!”诸如此类的文字,在各地方志《艺文志》中多有存录,不胜枚举。

二、传纪文学和仙话传说

在云南各地方志中,有很多传纪文学作品;其中,又有不少是与道士有关的,如《释道传》、《隐逸传》皆是如此。此外,各地碑文中也有一些为道士立传的作品。这类作品,大多言简意赅,扼要地勾勒出诸道士的生平,但也有不惜笔墨而大肆渲染道士之神异的。略示几例如下。《新纂云南通志·释道传一》载:

刘士宽,江西人,幼而目盲。年十六,遇异人以金挑之,遂明,且授以术。年八十余,自蜀入滇,齿岁不衰。入夜,算灯兀坐不睡。其谈长生以养气为主。年九十,一日忽见数辈人入称青城山使者,迎士宽为观主,遂逝。是日,太平寺僧梦士宽取茗十余斤,且言欲入蜀;僧异而访之,始知已死。

康熙《楚雄府志·仙释》则大肆渲染道士徐道广之神异道:

徐道广,嘉靖时修真于元真观,书符咒水,役使鬼神,禳灾求雨,罔不应验。有江西帽区居观内,广见,谓曰:“面有袄气,宜除之。”书符与匠护身,并焚符,以盆覆之。俟夜半,袄至;启盆,见金甲执鞭者以火诛袄,观内毛臭彻夜。次早,一白狗烧死。黔府瘟疫盛行,非医可疗,遣使求广符。遇广于乌龙寺,方食活黄鳝;取纸以鳝血书符,二使笑之。掷一符于水田中,忽见鳝百余以首捧符,取之弗得。始惊讶,一敢亵持一符,入黔府祀之。每夜见符上火光烛屋,瘟遂绝。广建灵宫殿于观内,用符召灵官于水中见(现)形塑像。殿成,阴雨蔽空,雷声不绝。(徐道广)祝曰:“神得无不居乎,请殛之。”灵殛,殿有鞭形;入地丈余,掘出女尸……

上述传纪,多附有后人想象添加的神秘色彩。此外还有一些作品,内容较少有神秘色彩,多以事实为据而铺叙道士生平,故有很高史料价值,可算有关道士的传纪文学之佳作。如昆明龙泉观有文渊阁大学士商辂撰《龙泉观通妙真人祠堂记》碑文,记述明代云南高道邵以正的生平事迹,即属此类。因碑文过长,兹不具述。

除了传纪文学之外,云南还有许多仙话文学作品。所谓仙话,是指以描写仙人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文学作品(详请参阅梅新林著《仙话——神人之间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云南民间的仙话传说多以云南本地的神仙人物为创作题材,具有较浓厚的地方特色。如光绪《镇南州志·仙释》载南诏时楚雄有王载元、张明亨二人遇仙得道之事言:

王载元,南诏时人也,与张明亨栖止州东五楼山,志在求仙;日载酒峰头,长啸狂吟,莫之识也。一夕,饮酣,见一道人乘风而来,飘飘然丰采迥异。载元与明亨迎之问曰:“先生或者能剧饮乎?”道人莞尔而笑。问姓名,答曰:“无心昌”。道人遂促膝倾觞,   (左酉右林)  (左酉右离)醉卧。道人忽言别,二子恋恋不能舍。道人曰:“来年秋风起塞上,吾当再至。”及期……道人至矣,执一瓢,盛米汁于中,命二子饮之。载元饮,明亨不饮。道人覆之,遂布席而坐。三人语甚欢……道人曰:“时当行矣。”腾空而起,载元亦随起,明亨踊跃无措,伏地大呼。道人回顾曰:“子仙骨已成,迟一劫耳!”(后人以“无心昌”为“吕”字而言道人乃吕洞宾所化)。

道光《普洱府志·杂记附录》则载清时杨逢吉误入仙境之事言:

太乙山多石穴,大小深浅不一。乾隆间,西村杨逢吉家常牧羊于山波。薄幕,群羊归而一羊独亡;讯之牧童,童曰:“寻觅多时,无已则暂归也。”逢吉以向晦,故令童且息焉。次晨偕童分道迹之,穿茂林,缘石迳,转至溪边,觉清风微扇,香气袭人,于旦信步登山四望,遥见藤蔓中有古洞南向,遂觅路入其中。初进稍窄隘且阴湿,追百步外则豁然轩爽,别有天地。因历阶入中堂,见内列石几四、石床一,中置一石案,上石棋一局、石匣一具。庭外则泉水一区,颇清洁,四傍植花卉,浓淡相间,惟不辨其名耳。游至两厢,见左壁有诗四绝,墨痕如新,乃往复诵之……逢吉正流连间,忽闻内有水涨声,汹涌而来,惊甚,遂急趋出。迨喘息方定,及回顾。则石洞自扃矣。因怅然久之,乃下山……常语人曰:“惜到仙境而少仙缘,终当作出尘想,往从浮邱生游也。”后乃不知所终。

这类仙语,在明清云南各地方志中颇多。甚至,现代新修的不少云南方志也将之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收录,如《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族宗教志》中就收有《太上老君点化南诏王细奴罗的故事》、《吕祖在巍山传教的故事》、《梁医生会吕洞宾》、《狗咬吕洞宾》、《巍宝山遇仙峰的传说》、《长春洞黑衣道人战恶寇》、《王灵官治服小黑龙》等仙话,《石屏县志》也收有讲述樵夫遇仙人并在石山奕棋的《仙人石坪》、讲述明末进士万肃隐居乾阳山的《万仙石庐》,讲述羽士在乾阳山石洞中炼丹留迹的《仙人迹》等等仙话。此外,专门刊载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山茶》杂志也时常刊登一些有关道教神仙事迹的民间文学作品,如该刊1993年第3期就载有《豆腐搭桥》、《梭米洞》、《飞凤投江》、《飞燕达多双变树》等一组讲述神仙故事的“张三丰故事”,有兴趣者不妨查阅。

三、诗歌与楹联

云南诗歌之与道教有关者,大致可分为两种:一即与道教的神仙或人物有关,二则与道教名胜有关。其中,前者又可分为两类:一是抒发作者对神仙的向往之情,描述想象中的虚缈之事,二是记述作者与道士的交往之谊,纪录现实中的一些崇道行为和感受。后者则可分为游景发兴之作和应邀写景之作两类。几者皆有不少佳作,略举几例如下。

中国古代自魏晋以来曾有大量的抒发作者对神仙的向往之情,描述想象中的虚缈之事的“游仙诗”出现。这类题材的诗作在云南也有不少,如李元阳《游仙》诗(见《李中谿先生全集》卷二)写道:

飘飘五岳游,采药岁年晚。青城美熟芒,太岳胡麻饭。玉液思大还,琅函穷七返。将以救年颓,行藏成偃蹇。啸傲遗世罗,纵情行不返。手顿羲和辔,身登翠霞院。溟勃犹蹄涔,崑崙蚁蜣坂。长谢区中人,迢迢说刘阮。

与描述虚缈之事的作品相比,云南与道教有关的诗歌中更多的作品还是记述现实之事,如李元阳《中谿家传汇稿》中即收有《玉局道士送菊栽》、《溪山逢道士》、《赠羽客罗君》、《赠白云道士》、《访唐隐君》、《访白山主人》、《月夜访道士》、《竹冈道院逢羽人》、《瑞鹤观中秋邀客》等几十首与道士交往酬答的诗作,其中《赠道士十二首》之一写道:

辞家三千里,独鹤绕天涯。半榻浸云雾,闲情览物华。饭随丹灶火,人似赤松家。童颜如可驻,从子啜胡麻。

《访唐隐君》言:

隐君修道处,茅屋伴龙池。嗽齿开仙笈,簪瓶长玉芒。云心迥无住,石色看来奇。习气应消尽,真堪作我师。

除了抒发作者对神仙的向往之情、记述作者与道士的交往之谊的作品外,云南诗歌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描绘道教名胜之景致的,其中又多为作者在游览过程中即兴而作,如雍正《续修建水州志·艺文志》中有张端亮作《游李仙洞》:

鹤飞何处杳难求,为访遗踪半日留。石室无端封紫藓,柴门依旧枕寒流。林梢果熟柑三寸,竹里茶香雪一欧。怅望独将鸡犬去,路人空指是丹邱。

李元阳也有《登大王峰》(见《李中谿全集》卷一):

神仙多窟室,尽在大王峰。万丈梯青壁,千年俨玉容。岩花寒淰淰,石发碧茸茸。还应有笙鹤,夜到武溪松。

还有一些诗作是应邀题景的,如刘德绪《元极宫落成有题》(见《巍宝山志》)写道:

尽把烟霞眼底驱,山灵此日究何殊。庐峰原不迷真面,福地还堪植慧株。闻讯心能无俗蒂,登临客自坐冰壶.想来大厦撑非易,默仗天公隐相吾。

李元阳也有《西山玄真观落成》(见《李中谿全集》卷二):

奉真构仙宇,绝除荆榛。阶陛郁太霞,榱桷接紫宸。报恩兼荐逝,冀为天所亲。体彼无中景,深寻不死神。欲尾崐峧翁,汗漫游无垠。

除了记述交往和描绘景色之外,云南诗歌之与道教有关者还有一些是应事而作的,如李元阳《北廓观祈谷》、《万岁节》、《荡山观苏进士追运醮坛步虚词》(见《李中谿全集》卷一及卷三)即属此类。《荡山观苏进士追运醮坛步虚词》写道:

碧落空歌咽凤笙,真公齐驾翠云軿。黄庭内景三千界,青鸟仙家十二城。润藻味通玄酒气,松花香引步虚声。可知尘劫须臾事,华表归来说姓丁。

以上诗作,其水平虽远不及李白、杜甫等中原大文豪的力作,但在云南文坛中还算得上是佳作的。云南文坛中涌现出如此众多的与道教有关的诗歌作品,足显道教对云南诗歌创作的影响。此外,云南道教宫观的楹联中,也有不少妙语佳句,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如濒临滇池而起的太华山(西山)三清阁有一联曰:“极目太华高,偌大乾坤撑半壁。荡胸滇海阔,无边风月依层楼。”语言虽少,却写得气势磅礴、豪情满怀。又有一联稍长,语言流丽,对仗贴切:

半壁起危楼,岭如屏,海如镜,舟如叶,城廓村落如画。况四时风月,朝慕晴阴。试问古今游人:谁领略万千气象?

九秋临绝项,洞有云,崖有泉,松有涛,花鸟林壑有情。忆八载星霜,关河奔走,难得栖迟故里,来啸傲金碧湖山!

此外,龙门慈云洞前也有不少好诗联,如赞颂开凿龙门的道士吴来清之诗言:“万钻千锤显巨才,悬崖陡处辟仙台。何须佛洞天生就,直赛龙门禹凿开。”语言质朴,刻画入骨。达天阁石柱上又刻有一副饱含理趣的楹联:举步艰危,要把脚跟立稳。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此联明写登山之处境,似劝人小心攀缘,暗中却含有深刻的社会人生哲理,警示众人应谨慎处世、坦荡胸怀,可谓语近而意深,足供世人借鉴。

龙门中的写景之联,更是多不胜举。如慈云洞石刻楹联曰:“槛外开明镜,坐定时如临弱水。崖半起祥云,到此者宛游蓬莱。”生动地写出了登临绝壁时凭栏远眺的感觉,使人读之而产生出一种飘飘然欲飞仙的情怀。又有一联曰:“洞外云舒霞卷,海中日往月来。”语句清新明爽,文字简洁不滞,颇与该处之景色相合。达天阁处有一联曰:“高山仰止疑无路,曲径通幽别有天。”绝妙地描绘出了龙门石洞之高、之曲、之幽。诸如此类,兹不细列。

巍宝山诸道观的众多楹联中,既有写景之佳句,又有叙事之妙语,更有警示人生之格言。如文昌宫文龙亭内有两联写景,意境甚佳,其一曰:“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其二曰:“银汉远涵秋水淡,小楼斜受夕阳多。”观音殿外也有两联,文笔颇优美,其一曰:“紫竹林中占断西湖梧桐三月景,南海岸上飞来杨柳甘露一枝春。”(:“观音”、“南海”、“甘露”系佛教名词;此说乃明清以来佛、道二教相融之结果)其二曰:“春归海上青杨柳,云垂天际白云冠。”斗姥阁山门有一联曰:“绝顶望秋波,奔腾玉垒超三峡。名山宏道德,管领滇西第一峰。”一方面描绘巍宝山云海之奔腾壮观,另一方面赞颂巍宝山在云南名山中的地位,令登临者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感。斗姥阁北斗殿外还有两联,一曰:“瑞霭接瑶天,斗转星回灵鹤峰。祥风飘玉阙,灯荧烛晃彩云飞。”二曰:“步阁凌空,翘首江山千万里。登峰造极,瞻天斗宿十三星。”前者玩弄词藻,刻意写境;后者则直抒胸怀,营造出一种磅礴的气势。

巍宝山道观神祠中的叙事楹联,主要着眼于叙述南诏始祖细奴罗受太上老君点化而发迹,奠成南诏十三世霸业之事。如巡山殿大殿有一联曰:“演道德真经,望气关前承口授。守西南霸业,饁耕岭上仰仙风。”前句述太上老君西出函谷关演授《道德经》于关令尹喜,后句叙细奴罗于巍宝山得太上老君点化;词语虽少,却将相距千余年的事描绘得体。又有一联曰:“宝岫著奇踪,想当年玉仗频敲,十三传相承霸业。名山开胜景,幸此日金容宛在,千万载咸仰神威。”前句述老君点化细奴罗,后句述民众奉细奴罗为神灵,笔法简练,对仗工整。还有一联稍长,叙事详细,气势宏大:

记唐李十三世相传,忆当年盘陀道座三敬饥黍,玉仗频敲,显荫出人杰地灵,六诏河山垂史册。

历今朝千百载犹在,溯昔日指石为盟一举军功,南国纵横,创造立魁雄霸业,千秋隆迹镇巍州。

此外还有一些楹联,是阐述哲理,警示人生的。如巍宝山甘露亭有一联曰:“野鸟有声,开口劝君权且息。山花无语,点头笑客不须忙。”表面上是劝游客小憩,实是宣扬世事虚幻而不值得费尽心机去求取,其中饱含宗教家们的人生哲理。报恩殿大门又有一联曰:“最高处云锁两峰,莫灰心,步步向前,上极无上斯无上。其下是坡悬九折,若失足,层层堕落,歧路之歧更有歧。”此联表面上是鼓励游客努力登山,同时留心失足,实质上却含有一种宗教人生观在内:一方面,人应该不懈地努力向道、求道、证道,不为过程中的艰难而停顿;另一方面,人又须防微杜渐、勿行恶事,以防跌入令人恐怖的十八层地狱中苦受煎熬。三清殿大殿也有一联曰:“心如竹全空,是非何处驻足?意与山俱静,忧喜无从上眉。”明白地劝人坦荡胸怀,清心寡欲,排遣是非,跳出忧喜这樊笼。诸如此类,不胜列举。

总之,以上列举的几种不同体裁和题材的文学作品,有不少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这些与道教有关的文学作品,显示了道教对云南文学的影响;它们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云南文学的宝库,成为了云南文坛中的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这类作品的数量很大,笔者在此所述不过是一种简单的举例罢了,希望能以此引起有关学者的注意,勿在谈论云南文学时将种因素忽略。

(《民族艺术研究》1996年第五期)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