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文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选论文 


唐以前道典所载黄帝修道登仙说之繁衍


来源:《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作者:张广保    发布时间:2014-12-16 15:51:15    阅读次数:963


道教虽然推尊老子为开教之主,号太上老君,然而在构建其仙真谱系时,又经常牵缠古史所载三皇、五帝世系,将其一律纳入仙真谱系中,以为三皇、五帝皆系承天理化,秉道典仙经治世,逝后亦皆升天,各居不同等级之仙品。这当然是源于不同时代道教徒撰述的各类仙话。它一方面说明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根本的联系,二者可谓同源共宗;另一方面也表明道教在与佛教争衡中,为了增强自身的力量,不得不倚重世俗帝皇宗祖的权威,意图以“华夷之辨”来弥缝本教教理、教规之弱势。黄帝作为中华民族共同尊崇的人文祖先,在史籍中一向据有超迈群伦之显位,因此理所当然为道经所重,很早就被纳入道教的群仙谱,甚至作为道教传承的关键人物而与老子并驾齐驱,共称“黄老”。兹以唐以前道经的载述为依据,考述道教中黄帝修道成仙说的增衍历程,同时兼与史籍外典所载相互比较,以考校二家所说异同。

一、唐以前史籍所载黄帝成仙说

《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为五帝之首,其下依次为颛顼、帝喾、尧、舜。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笔下的黄帝形象虽然主要呈现为人帝,但已颇关涉神话传说,与修道长生颇相关联。如其文中说:(黄帝)获宝鼎,迎日推荚。”“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另外,《史记·封禅书》也记述黄帝骑龙上天的传说,其文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又“黄帝得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1]。这是史籍中较早提到黄帝骑龙登仙之事。在此必须提及的是,作为一名严谨的史家,本着信以传信的原则,司马迁对当时流传的种种有关黄帝的传说都没有采用,认为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2]。不过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太史公生活的时代,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是很多的。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西汉以前诸子百家多尊黄帝为宗,其著书往往依托黄帝。例如道家有《黄帝四经》4篇、《黄帝君臣》10篇、《黄帝泰素》20篇;小说家有《黄帝说》40;阴阳家有《黄帝十六篇》;天文家有《黄帝杂子气》33篇;历谱家《黄帝五家历》23卷;五行家《黄帝阴阳》25卷;杂占家《黄帝长柳占梦》11卷;医家《黄帝内经》18卷;房中家《黄帝三王养阳方》20卷;神仙家《黄帝杂子步引》12卷;《黄帝岐伯按摩》10卷;《黄帝杂子芝菌》18卷;《黄帝杂子十九家方》21卷。众所周知,《汉书·艺文志》是班固删削西汉刘歆所撰《七略》而成,由此可知西汉以前,道家,阴阳家、五行家、杂占家、神仙家、房中家、天文家、医家都攀扯黄帝,以他作为本派传承的重要人物。这是其他古帝王无法比拟的。要之,至少在西汉人眼中,黄帝的确是我们民族的人文宗祖,举凡人类的一切文化创造,他们无不溯源于黄帝,这或许也是我们今天仍然尊崇黄帝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于黄帝的种种神异之迹,外书中除上述《史记》、《汉书》所述外,出于西汉哀、平二帝以前的纬书也多有记载,不过纬书多记黄帝感生、受图(即河图洛书)、玄女授符等事[3]。另外现存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也记载黄帝学仙升天之事,该书《上古天真论篇》说:“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黄帝内经》还记载黄帝从岐伯、雷公、鬼臾区等奇人学习摄生、医病之道。这些记载对后世文人影响很大。汉以后的文学作品多渲染黄帝成仙之事,如三国曹植《黄帝三鼎赞》曰:“鼎质文精,古之神器;黄帝是铸,以像太一。能轻能重,知凶知吉,世衰则隐,世和则出。”[4]又晋曹毗《黄帝赞》亦云:“轩辕应玄期,幼能总百神,体炼五灵砂,气含云露津。掺石曾城岫,铸鼎荆山滨,豁焉天扉辟,飘然跨腾鳞。仪辔洒长风,蹇裳摄紫宸。”[4]这都是以《史记》所记黄帝铸鼎、骑龙为原型,铺陈黄帝成仙的传说。可以说,铸鼎、骑龙两事是晋以前史策世典中关于黄帝成仙说注目的焦点。这与道教经书的载述有所不同。

二、道典中所见黄帝修道说

首先我们必须指出,道经所载黄帝修道之事与外典史策的叙述有相当的不同。这表现在道经中黄帝多以学道者而非帝王的形象出现。在这一大背景下,黄帝被描绘为一谦虚、好学的求道者,甚至还常常遭到高道隐士例如广成子等人的嘲讽。这与他在史籍中的威严、庄重之形象成鲜明的比照。

1、《庄子》中有关黄帝问道于广成

道家、道教经典中最早记载黄帝修道之事者似当推《庄子》。此书《在宥》、《天地》等篇都载述黄帝修道所经历的艰苦历程。其中《在宥》篇载述的“黄帝问道于广成”系一经典记载,在后世为道教徒广为渲染,成为道教史中帝王修道之经典佳话。后世帝王如秦皇、汉武、唐代诸帝之热衷于求仙合丹,可以说都受到这一传说的鼓舞。其载云: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山,故往见之,日:“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

黄帝就道的根本宗旨向广成子请教,然而此次广成子没有回答。于是黄帝斋戒三月之后,又第二次提问。这次他改换问题,以治身长生为题,再次提问。广成子认为黄帝这次提问抓住问题的本质,因此就作了回答。他的解释是: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宫,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吾形未常衰。——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

广成子的回答阐述了修道的根本原则。他认为大道的本性是无形无象,清静无为,因此修道者应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原则,效法道体的存在性格;以无为为宗,修养心性,以至于玄微窈冥,无思无欲之境。惟有如此,方能最后与道体相契,进而归根复命,回归永恒的生命家园。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上引《庄子》提到黄帝问道之处为空同山,这与《史记·五帝本纪》述黄帝之行迹可互相发明,其云:(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琢鹿之阿。”此述黄帝西行之迹,西至空桐,登鸡头。关于空桐一地,诸家争论颇多。《史记·五帝本纪》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说:“空桐山在肃州福禄县东南六十里。”此肃州为隋仁寿二年置,汉为一酒泉郡,即今甘肃高台县。又《庄子集释》卷四下《在宥第十一》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说,空同当北斗下山也,《尔雅》云:“北戴斗极为空同,一日在梁国虞城东三十里。”这实际上指出两处均为空同,其一为今洛阳,另一为虞城。张守节又引《括地志》以为笄头山亦名空同山:“笄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原州平原县西百里,《禹贡》)泾水所出。《舆地志》云或即鸡头山也。郦元云:盖大陇山异名也。《庄子》云:广成子学道崆峒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盖在此。案:二处崆峒皆云黄帝登之,未详孰是。”这里以泾水所出的原州界头山为空同,其地约当今甘肃平凉市崆峒区附近。又《云笈七签》引汉应劭说,亦定为陇右。综核唐以前诸家之说,空同当处今甘肃平凉市境内[5]

2、《抱朴子内篇》所载黄帝历参诸师

《抱朴子内篇》是东晋高道葛洪所撰道书名作。葛洪博综群书,学识渊深,不仅精研道家之学,而且博览诸子百家、儒家经书、天文历律、医学术数,堪与约略同时的博学之士张华、郭璞齐名。他的著述很多,除《抱朴子》内外篇外,还有《神仙传》、《金匮要方》、《肘后要急方》、《太清神仙服食经》等著述数十种,涉及的主题极为广泛,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正是在《抱朴子内篇》之《地真篇》、《极言篇》中,葛洪综合东晋以前道典世籍中有关黄帝求道的各种载述,从而对黄帝与道教的关系作了一次总结。其《地真篇》云:

昔黄帝东到青丘,过风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以劾召万神;南至负陇,荫建木,观百灵之所登,采若乾之华,饮丹峦之水;西宄中黄子,受九茄之方;过崆峒,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北到洪堤,上具茨,见大隗君、黄盖童子,受《神芝图》;还涉王屋,得《神丹金诀记》;到峨眉山,见天真皇人于玉堂,请问真一之道。

这里提到黄帝传道之师除广成子外,还有紫府先生、中黄君、大隗君、黄盖童子、天真皇人等;所受道经有《三皇内文》、《九茄之方》、《自然之经》、《神芝图》、《神丹金诀记》等。这些载述与《史记·五帝本纪》所记黄帝行迹比较,可发现其间的差异是明显的,远较《史记》所记为具体,其涉及道教者亦较以前载述为多。由此可见,这一时期道书已多牵联黄帝。又《抱朴子内篇·极言》更广衍其说,称黄帝:“入金谷而谘涓子,论导养则资玄、素二女,精推步则访山稽、力牧,讲占候则询风后,著体诊则受雷、岐,审攻战则纳五音之策,穷神奸则记白泽之辞,相地理则书青乌之说,救伤残则缀金冶之术。”这是将房中、推步、占候、中医、外科、兵法、风水、厌咒等古代各种方技之术都与黄帝牵联起来,如此则黄帝就成了古代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葛洪的这一载述并非纯粹出于主观臆断,而是具有文献学依据。《抱朴子内篇·极言》说:“言黄帝仙者,见于道书及百家之说甚多。”他显然是综合当时各种文献中有关黄帝的载记,写下上述两篇文字。另外,《极言篇》还征引《神仙经》,称黄帝与老子奉事太乙元君,受外丹要诀,引《荆山经》、《龙首记》记黄帝因服神丹而骑龙升天等。这些都是史籍中没有提到的。

在此有一事笔者想提出来专门讨论,这就是黄帝铸鼎升天之说。此事据《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铸鼎荆山,鼎成,神龙下迎,黄帝于是骑之升天。揣司马迁之意,似神龙下降系神鼎所感。事实上,我们前引曹植《黄帝三鼎赞》即将关注的焦点聚集于神鼎。又马啸《绎史》引《汉书》称“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引《鼎录》说:“金华山,黄帝作一鼎,高一丈三尺,中如十石瓮。作龙腾云,百神螭兽满其中。文曰:真金作鼎,百神率服。”[6]这都意在渲染神鼎的神妙,而没有像道书那样将铸鼎与合丹之事相联。考道教文献,将黄帝与炼丹之事相联,最迟应始于东汉,《正统道藏》收录一种名为《黄帝九鼎神丹经诀》的典籍[7],共20卷,论者均谓首卷出于东汉,是《道藏》收录出世年代最早的外丹文献之一。此书卷首称黄帝受还丹之道于玄女,丹成服之登仙。我们上引《荆山经》、《龙首记》,也称黄帝系服丹登仙。又《古今注》则认为黄帝服丹之后,神龙下迎而升天[8]。这些记载都说明至少在东晋以前,民间已广泛流传黄帝合炼外丹,服之升天的传说。这与司马迁的载记有所不同。另外晋代以前,道经仙传中还流行黄帝修尸解法而超升。按尸解之道系道教诸种解脱法的一种,按葛洪所说其法低于金丹之道。梁陶弘景《真诰》多记尸解之道,其法名目繁多,可分水解、火解、兵解等多种。黄帝修尸解之道始见于汉刘向《列仙传》所记,《抱朴子内篇·极言》引《列仙传》说:“黄帝自择亡日,七十日去,七十日还,葬于桥山,山陵忽崩,墓空无尸,但剑舄在焉。”又北周出世的《无上秘要》广引六朝以前道书,堪称《小道藏》,亦称黄帝修剑解法得道,其书云:“黄帝轩辕姓公孙,行步纲之道,用剑解之法,隐变桥陵,驾龙玄圃,乘云阆风,得道。[9]从以上集录的各种载记看,六朝以前道典仙传中有关黄帝修道成仙的各种载记,可谓杂而多端,互不一致。葛洪显然想将这些互不统属,前后矛盾的传说整合起来,使之显现出条理性和一致性,然而他的努力似乎并不成功。不过,由于他的努力,终于为黄帝修道成仙一事理出一较为稳定有序的叙事结构,此即我们上引《地真》、《极言》所见者,后世道典仙传叙黄帝修道之历程都毫无例外奠基于此叙事结构,加以增删补缀。

3、南北朝道经载迷的黄帝传三洞经书

南北朝是道教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受外来大乘佛教的刺激,道门盛行撰造经典之风,后世《道藏》通行的三洞四辅经书分类系统,就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完善的。值得重视的是,这一时期造作的道书既受到外来佛教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渗入不少迁居中原的所谓“五胡”等少数民族的信仰。关于后一点,中外道教研究者似乎都未注意,其实只要我们注意此期出世的上清、灵宝一系经典的众多神名就可明白,他们的命名与汉民族迥异,显然出于拼音名称的音译。道教三洞四辅不仅用于《道藏》经典的分类,而且也是一种判教系统及宗派分判标准。所谓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引《道门大论》解释说:“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凤篆龙书,金编玉字,修服者因兹入悟,研习者得以还源。”[l0]三洞对应的道教宗派及相应之经典系统分别是洞真上清、洞玄灵宝、洞神三皇。四辅为太玄、太清、太平、正一。

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在南北朝新造道经中,三洞中的每一洞述其授受源流时都列黄帝为本宗经书的重要传人,其中尤以洞玄灵宝、洞神三皇为甚。兹分述如次:首先,洞真部。《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记“襄城小童授轩辕黄帝《七元六纪飞步天纲》之经,[10]此经即南北朝上清一系主要经典之一。其次洞玄灵宝部。同书引南北朝以前出世的《四极盟科》说:“洞玄经万劫一出,今封一通于劳盛山。昔黄帝于峨眉山诣天真皇人,请灵宝五芽之经,于青城山诣宁封真君,受灵宝龙轿之经。”[l0]这说明黄帝在灵宝系经典的传承中扮演重要角色。同书卷三又称元始天尊及众仙真下降,授黄帝《灵宝五符真经》,帝乃依文解义,造作宫殿城台,制作礼乐。这就进一步认为黄帝种各种发明制作都源于灵宝等三洞经文的启示。最后洞神一系。其核心经典是《三皇内文》,又称《三皇经》,或《三坟》。《云笈七签》卷六引晋鲍靓《序目》说:“《小有三皇文》本出《大有》,皆上古三皇所受之书也。作字似符文,又似篆文,又似古书。”前引葛洪《抱朴子内篇》就提到黄帝过风山,紫府真人授《三皇内文》。然而道经又说“黄帝登南霍山,有朱灵神人以《三皇内经》授”[11]。这一方面说明《三皇文》是三洞中较早牵扯黄帝者,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一时期有关《三皇文》与黄帝之关系说法并不统一。

有趣的是唐以前道教还给成仙之后的黄帝安排不止一种仙位。此种安排依经典所属宗派的不同亦呈现差异。如《中山玉柜服气经》称黄帝为“大黄帝君”[12],称太一真君以《玄元内景气诀妙经》授大黄帝君。又《七签》卷六十四之《金丹诀部》称黄帝为“太极元真帝君”,玄女、元君授黄帝外丹合炼术。另外同书卷一百引《轩辕本纪》称黄帝上仙后,“升天为太一君,其神为轩辕之宿,在南宫”。这些都是唐以前道经授予黄帝的各种不同仙位。最后与史籍不同,南北朝道经还记载了黄帝子孙修道成仙之事。按《史记·五帝本纪》称黄帝25子,得姓者14人,五帝中的其他四帝颛顼、帝喾、尧、舜都是黄帝后嗣,另外大禹为三王之首,亦系黄帝之后。道经认为他们都有修道传经的经历。《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称九天真王下降牧德之台,授帝喾《灵宝经》,“帝行之得道,遂封秘于钟山”。同书卷三《灵宝略记》亦载此事。又载大禹于治水时在阳明洞天感太上,获授《灵宝五符经》,禹以之治水,檄召万神,开山疏浚,遂大获成功,“后得道为太极紫庭真人”。至于唐尧,同书载虚无先生传唐尧《正一经》。北周出世的《无上秘要》载帝颛顼受道经之事云:“玄帝颛顼,黄帝之孙,游行四海,埋宝鼎于洞山,受灵宝五符得道。”[13]又同书载黄帝曾孙王子“受《灵宝五符》,又诣钟山受《九化十变之经》,以隐遁日月,游行星辰,修剑解之道”。最后帝舜,《太上老君开天经》说老子“帝舜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尹寿子,作《太清经》”[14]。这些都是道经中载述的黄帝家族修道成仙之事。其中可以看出,灵宝派最热衷于在黄帝家族与道教之间牵线搭桥。这一现象是史籍中所没有的。

4、唐王瓘《广黄帝本行纪》对黄帝修道之完整叙述

依据现有资料,唐王瓘所撰《广黄帝本行纪》是现存最全面的一种记载黄帝修道成仙的传记文献。此书收录于《道藏》[15]。又《云笈七签》卷一百《纪传部》收录的《轩辕本纪》即系转录此文,略有变动,文前并有北宋真宗皇帝御制《先天纪叙》。此外,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一亦载有一种黄帝传记,大体也是以此文为基础而改写。由此可见,王氏这部书在道教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虽然此书只录黄帝修道部分,然据《七签》本可知此书原先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述黄帝施政理国之事,尤其注重载述黄帝的各项文化创造,诸如服牛乘马,筑宫室、建城邑等。其取材可以考出源于《庄子》、《史记》、《列子》、《世本》、《帝王世纪》、《黄帝内经》、纬书等各种文献。作者将散见于唐以前诸书有关黄帝的记载综合起来,使之条理化。第二部分着重分述黄帝寻真修道之事,系综合《庄子》、《山海经》、《列仙传》、《神仙传》、《抱朴子内篇》、《遁甲开山图》及各种道经有关黄帝的记载。可以看出,他采用了《抱朴子内篇》之《极言》、《地真》的主体叙事,予以补缀,追记唐以后传世的《阴符经》,综合《列仙传》、《神仙传》的相关叙事,这样就将本来互不关联的叙事,揉合成一整体,从而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有关黄帝本行的叙事。

从以上所述唐以前道教关于黄帝修道成仙说三大发展阶段看,道教关于黄帝修道成仙的载述与史籍的记载差别很大,可以看出它采纳了当时流传的各种有关黄帝的传说及充斥于道书、方术之书的种种说法,这说明它的史料来源虽然不见得可靠,但与史籍相比采纳面要广得多。另外,从道经记载的黄帝及其家族在道典传承中扮演的角色看,此期道教秉承数术传承的传统,已经有意识地授引世俗帝王传承世系以建构其仙传谱系,并以上古帝王的权威为新出世的道经辩护,这再次说明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在其创教时,即揉合传统文化的各种资源以丰富本教思想。

 

参考文献:

[1]艺文类聚:8[M]//帝王部·黄帝轩辕氏.文渊阁《四序全书》本.

[2]史记·五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河图挺佐辅》《龙鱼河图》等纬书.

[4]艺文类聚:11[M]//帝王部·黄帝轩辕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云笈七鉴:100[M]//纪传部·轩辕本纪,《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文物、天津古籍,1988.(以下简称三家本)

[6]绎史:5[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道藏:18[M].三家本.1988:795.

[8]绎史:5[M]//引《四库序全书》本.

[9]无上秘要:84[M]//三家本《道藏》91988.

[10]云笈七签:6[M]//三家本《道藏》,1988.

[1l]云笈七签:84[M]//道教本始部,三家本《道藏》》,1988.

[12]云笈七签:6o[M]//三家本《道藏》,1988.

[13]无上秘要:84[M]//三家本《道藏》,1988:

[14]云笈七签:2[M]//三家本《道藏》,1988,

[15]道藏[M].三家本,1988:32.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