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文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选论文 


潍县全真教小史 王宗昱


来源:昆嵛山与全真道——全真道与齐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王宗昱    发布时间:2014-12-16 18:53:55    阅读次数:1159


山东潍县的全真史迹已经见于《道家金石略》的有多篇,以马丹阳和金国公主的故事最为著名,记录了早期全真教的历史。一直到清代,马丹阳的故事还是玉清宫传说的主体,而尹志平及其弟子的活动只是留在残存的碑刻上。最近,我阅读了1941年编纂的《潍县志稿》,不但又搜集了一些元代的全真史料,而且还找了一些清代全真教传承的记录。

元代全真教团的发展

尹志平是山东半岛人氏,受潍县富豪舍宅建立了玉清观,后来又升格为玉清宫。《道家金石略》里有几篇文字可以告诉我们一些玉清宫的信息,它们依次是《玉清宫摹刻圣旨碑》、李志全《清和演道玄德真人仙迹之碑》、李鼎《重玄广德弘道真人孟公碑铭》、徒单公履《冲和真人潘公神道之碑》、弋彀《玄门掌教清和妙道广化真人尹宗师碑铭并序》、王恽《大元故清和妙道广化真人玄门掌教大宗师尹公道行碑铭并序》。《玉清宫摹刻圣旨碑》在《道家金石略》里是排在前面的,然而它未必是1235年所刻,有待搜寻书丹人王可道的年代。现在看来记录尹志平的最早的碑刻是《清和演道玄德真人仙迹之碑》,这是尹志平去世以后的作品。据这篇文字说,尹志平在这里经营了二十年。刘仲禄来山东传达召见丘处机的圣旨时尹志平是在玉清宫的并且是他去向丘处机转达了圣旨。我认为这二十年就是指的是贞祐(1213—1216)以前的二十年。《仙迹碑》说:“此地当诸郡往来之冲,领众耕稼,竭力管谷师友,凡二十年。或境界涉违顺,殊不心,由是洋海岱,长春叹慕最深,咸结夏避冬,多寓于此。贞祐末,兵尘四起,潜迹海岛,待甫定,却栖真本观。”[1]以此计算,玉清观的创建大约是在1195年前后,那时尹志平二十五岁上下。当时正是丘处机等道士受到金朝皇帝恩宠的时期,所以也是全真教在山东的发展时期。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知道这里的全真教发展也和丘处机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关系。李鼎《重玄广德弘道真人孟公碑铭》说孟志源就是在泰和三年癸亥(1203年)前往玉清宫拜丘处机为师傅的[2]1219年以后,尹志平基本上就离开了玉清宫,因为丘处机觐见回来以后在1227年去世,尹志平接任掌教。1249年,同是这里出身的潘德冲修葺了玉清宫[3]1251年,尹志平在大都去世。尹志平觐见成吉思汗归来以后对玉清宫的建设做了哪些还没有史料证明。《玉清宫摹刻圣旨碑》里的第二条圣旨是发给尹志平和李志常的,其时在1235年,也就是在尹志平掌教期间。这道圣旨的内容和玉清宫没有任何关系,它可能并非在尹志平生前的石刻。

玉清宫保存的马丹阳事迹的碑刻的立石年代也还有待确认。但是,马丹阳的确在潍县活动过。公主见他的时候是1182年,就是马丹阳去世的前一年。时年十四的尹志平也是在这个时候见到马丹阳,不过不是在潍县。我现在见到潍县最早的全真道观就是玉清宫。潍县的全真活动可以追溯到马丹阳1181年东归以后,不过在这里活动比较多的是丘处机和尹志平。

见于《潍县志稿》的玉清宫石刻最早的是延祐元年(1314)立石。我不敢断定此前的一些文字是后来刻石的,如马丹阳事迹、谭处端书法等文字。但是,为什么没有记载玉清宫教团活动的石刻?这篇延祐元年的文字就是已经见于《道家金石略》的《清和演道玄德真人仙迹之碑》。陈垣先生推测这篇文字的作者李志全就是《大朝故讲师李君墓志铭》[4]的墓主,1261年去世。显然,李志全的这篇文字不是为潍县的道教教团写的,而现在我们见到的拓片文字上标明刻石人为潍阳石匠作头贺珍,这个名字又见于本文附录《修贞观碑》,显然是延祐年间的人。如果李志全原作的题目就是这样,那么它的第一次刻石应该在尹志平死后不久,也应该在北京郊区,这还有待考古发现。

《潍县志稿》材料的价值是它还收入了碑阴文字。碑阴文字分三列。上列两侧有益都路都道录梅道隐和其他当地高官、眷属,其余均为尹志平的传人。中刻大字“祖清和真人”。由这个宗派图可知当时尹志平门下已经再传五代,但是没有统一的派字。图上显示尹清和后传道士102人,当然还有遗漏,因为我们在玉清宫其他道士的墓碑上还可以看到有些名字不在这个宗派图上。玉清宫另外还有一块宗派图碑,但是《潍县志稿》没有记录道士名录,也没有标出立碑年月。

宗派图上的许多道士有知观、提点头衔。例如尹志平下传第二代道士有知观8人,不可能都是玉清观的知观。碑阴第二栏在“玉清宫下”几个字后面有一些道观,可能是玉清宫的下属道观,分布在莱州、安丘等地。题名“西南隅祐德观”、“东南隅清微观”的道观当是潍县本地的。

仙迹碑的立石人是玉清宫道正严志真,提点刘道依。立这块碑是为了确认尹志平和玉清宫的关系。延祐四年,尹志平后传朱志诚又立了一块碑,《山左金石志》题为“玉清宫诗刻”。此诗没有题目,实为尹志平所作《重修五华观喜题》,见于《葆光集》卷上。玉清宫诗刻首行为“岁次丁未正月三日五华道院撰,北海儒人罗谦书”,应是指此诗凿于五华道院,其时在丁未年。罗谦是延祐年间潍州当地人,《潍县志稿》里同时代的碑刻里有他的名字。五华道院是全真教在北京西山修建的道观,也是全真道士的墓地,尹志平等高道都葬在这里。明代改为佛寺称五华寺[5]。其遗址在今天卧佛寺北。玉清宫道士在玉清宫摹刻尹志平的诗作也是利用尹志平的影响,追认他为本观祖师。朱志诚是严志真的同辈道士。此后不久,严志真羽化。玉清宫有他的墓石,上云“泰定元年六月初六日”,立石人有他的弟子以及他的妹妹和侄子,可见严志真确为出家道士。同月立石的还有严志真的同辈道士刘志和的墓石。此后又有几位道士墓石,没有立石年月。县志里有至正十三年的墓门石刻,石上刻云“玉清宫祖众仙之门”,可知当时玉清宫道士墓地的建设是十分精心的,也可以想见当时的道团规模是庞大的。严志真、刘道依死后的领袖有张志功。县志中有《玉清宫提点张公寿堂之记》,文中称赞他的主要贡献是在兴修宫观方面。据云“州之邸舍他所庵观,以楹计者不下千数,砖甓宫垣石门碑铭,又其完美,信其为志功也。”

由于史料的残缺,我无法评价1300年以前的玉清宫历史。在尹志平《葆光集》和《北游语录》里都没有明显的玉清宫以及行迹。但是,由仙迹碑阴的名录可以推断尹志平离开潍州以后以玉清宫为主的道团是兴盛的。至大四年的《元塔术丁公去思碑》后名录中有神霄宫几位道士,其中的道正李志明可能就是张志功的师傅。如此,玉清宫的道团不仅新建立了一些下院,而且旧有的道观也有玉清宫或全真道士的活动。

潍县留下的全真碑刻里也有一些道士不见于玉清宫道团名录,例如修贞观的赵志古。这座道观在1941年修撰县志时已经残毁,但是从照片上看还有一座建筑的墙体和屋顶保存完整,因为是从后面拍照,未知正面情状。墓地里尚立有十几块石碑和两座灵龛。因为乾隆县志里不见登录,所以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残废的。县志里有延祐三年(1316)《修贞观碑》,可知这座道观也是尹志平在潍县传授的徒弟赵志古所建,时间在尹志平掌教期间。这说明尹志平在担任掌教期间对于潍县全真教的发展是有推动的。修贞观证明潍县的全真教在金代末年复兴之后一百多年间没有中断。县志还有一篇至正六年(1346)的《重修洞灵观记》记载了王处一徒孙在中统(1260-1263)年间创建道观的历史。洞灵观所用土地为地方富户施舍的住宅,其时在中统以前,中统年间重建。这样,我们就可以有几处道观的材料反映金代末年到忽必烈之前潍县全真教的面貌。当时的局面和全真七子的开创有直接关系而且兴盛一时。

明代以后的潍县道教

我不想说明代以后还有金元时期那样的全真教,在我目前所看到的地方志里,山东文献里的全真历史已经成为传说。《道家金石略》里有成化十五年(1479)《重修玉清宫记》[6]。这篇文章把玉清宫的历史追溯到唐朝,显然是根据民间的传说。文章说这里是全真七子的“栖真之所”意思是要彰显它的神圣性。在这里守庙的道士张希全“自髫年焚修本宫”,即永乐十八年(1420)。文章没有明确说到张希全是全真传人。正统年间,张希全重新修整了玉清宫,也没有特别为全真七子建立专门的殿堂。我们知道金元之际的全真道团都特别建立七真殿,表示自己的派别。不过我们可以从县志里看到张希全、孙志和也希望借助全真祖师的名望,他们在成化十六年又把丘处机的清天歌刻在石碑上。明代另外两次重修碑记分别是在正德七年(1512)和嘉靖三十八年(1559[7]。正德碑记称“迩年以来,时势顿殊,胜概凋谢,甚可伤也。揆厥所自,良由典守匪得其人。延及弘治间,幸有守宫道士周道安同本宫道士徐守明,慨然有意于复古。奈式微既久,作兴未易,而砖瓦木石之类,辐辏于四方,遂命工僦巧以营缮。弘治乙丑,遍修玉皇殿,饰神像。越次年,遍修前之两廊,饰廊之诸像。迄今岁壬申告成焉。”这次重修始于1505年,上距成化十五年仅仅二十多年时间,为什么说“胜概凋谢”、“式微既久”呢?我们现在还没有当时历史变故的材料可以分析,但是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前后的道士没有师承关系,因为碑记中没有谈到这类信息。张希全的师傅和徒弟都担任道会司职务,显然是官方承认的道士,而正德年间的道士周道安、徐守明似乎没有这样的背景。1559年的重修乃是由当地富户郑九思发起的,因为他的祖父三十多年前曾经在玉清宫隐居,或许是道教居士一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上述一百多年里玉清宫就已经几次兴衰。碑记所云“庙貌危于风雨”的话或许是过甚其辞,是为了突出修葺者的功绩,玉清宫可能一直没有彻底衰败,这当然是归功于早期全真道士的开创之功,七子留下的碑刻以及后代道士的遗迹成了当地道教生存的依托。

县志记录的清代第一块碑刻是康熙五十八年(1719)的《玉清宫庙碑》,上距嘉靖重修已经160年,当然有中间失去记录的修葺。这篇文章很短,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文后记录的道士名显然是全真道士。他们是:道官姜冲礼、道人桂阳庆、徒陈来秀。据说龙门派字前四句为“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8]。如此,可知桂阳庆、陈来秀为龙门派道士。我当然不能否定前世那些道士肯定有全真的后传,但是我没有办法评判全真教团和其他背景的道士的关系。我尚不知道全真各派派字是什么时候推行开的[9]。我们看南方的闵一得(1758—1822)和北方的刘一明(1734—1821)都要比潍县道士的辈分高,说明潍县的这两位道士可能是山东本地的后传,才会比别处辈分低。碑记里提到仙姑坟墓的事情,这说明玉清宫和民间信仰混合在一起。从明代那位隐居故事也可以看出来玉清宫的人有不同背景。这说明玉清宫在当地的宗教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信众的背景复杂说明玉清宫的调节作用强。我们尤其不要把那些文人学士的碑记当作全体民众的认识。本文后附录的光绪二十二年重立的碑刻就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空洞文章。我从这篇文章里看不出当地道教的活动情况,甚至连这次重修的始末也不清楚。文章历数了丘处机的历史贡献,很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化热时期的讨论,也很像见于金石志的金元时期全真碑刻。这篇碑刻也提醒我不要误信金元时期的那些出自儒生之手的全真碑记。

在后面附录的刘鸿翱碑记里我们又看到有道士毕本禧。但是据县志说他并不是龙门派道士。《潍县志稿》第三十六卷人物章有毕本禧、郭本祜两位道士。县志说他们两个乃是来自劳山上清宫的。“龙门派旧主玉清宫,乾隆末其派已绝。本禧、本祜乃以华山派来主是宫。两道人全真养性,虔讽皇经,出其地租及所得布施重修宫殿,巍焕一新。本禧主玉清宫,本祜主天仙宫。是为潍邑道教重兴之始。”[10]由于碑记里只用干支纪年,我目前还不能确定毕本禧重修玉清宫的年代。县志里还有光绪十四年重修天仙宫碑记,立石道士为孙义昌。华山派字前三十字为“至一无上道,崇教演全真。冲和德正本,仁义礼智信。嘉祥宗泰字,万理复元亨。”毕郭两道士为华山派第十五代,《潍县志稿》编纂时天仙宫住持道士为华山派陶信诚。可知这里的华山派是一脉相传的。

1941年的县志在编纂时对当地道士及其派别做了调查和统计[11]。在追述道派源流时说龙门派是在元太祖时由尹志平传入,随山派和华山派的来源“未详”。但是,龙门派下没有道士数目,随山派和华山派各有十余人。由这个调查看,全国最强盛的龙门派在这里却没有传人,证明这些道士对于自己的宗派背景还是有明确的观念的。在庙宇的名录部分也记录了守庙道士的姓名和派别。华山派道士住持的庙宇有天仙宫(陶信诚)、玉清宫(张信周)、碧霞宫(于嘉善)、保安庙(崔太保)、观音庙(于嘉善兼管)、观音阁(赵玉祥)、太公庙(姚万松)。辈分最低的是太公庙主持,为第二十六代。观音阁住持的名字可能不是道名,因为上述派字没有“玉”字。随山派道士只出现了一位,是望山阁住持许宗凯,应是随山派第二十六代传人[12]

在这些道士驻守的庙宇里面玉清宫和天仙宫是元代全真道士创建的。在这时候分别被当地百姓俗称为北宫和南宫。从附录中光绪十四年碑记看重修的规模还是很大的。但是,我不认为这时的全真教团还有元代那样的规模和性质。上述碧霞元君庙和观音庙都不像是出家修行的道院,而像一个公共的庙宇。观音庙更是康熙年间由僧人创建,这时被道士接管。这个道士在这个庙宇里只是个服务员,是信徒和神灵沟通的媒介而已。明代重修碑记里也说道士修的是玉皇殿,这也反映了玉清宫也在为官方和老百姓的流行信仰服务。但是,我不了解明代玉皇庙的官方和民间的信仰基础,不能做评价。我认为从进入明代以后玉清宫和其他全真道观的性质就开始变化了,不再是出家修行的全真道士的垄断财产。到了清末,南北二宫还给老百姓带来“游观之乐”。我也有一个问题请教与会同人:在金代末年有那么多人出家做道士是因为遭遇了战乱,而且丘处机得到了恩宠。但是,为什么明朝末年没有再次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注释:

[1] 见《道家金石略》,第539页。

[2] 见《道家金石略》,第553页。

[3] 见《道家金石略》,第555页。

[4] 见《道家金石略》,第581页。

[5] 关于这所佛寺的资料,可参考《北京寺庙历史资料》一书第386页,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出版。

[6] 见《道家金石略》,第1267页。

[7] 后者见《道家金石略》,第1293页。

[8] 此派字及下面所介绍的华山派字均引自李养正先生《道教概说》第376页和第378页,中华书局1989 年出版。

[9] 关于全真开派的时间问题,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论稿》曾经讨论到。

[10] 此段文字中又称“孙不二弟子为华山派”,与俗说有异,或许是调查时道士所述。

[11] 类似的调查可以《牟平县志》为代表,它列出了几十个道观名称和位置及其派别,其中多为全真教派别。我将它和《玄都律坛戒律》里清末白云观传戒的四百人名录对照,不见有相应者。

[12] 随山派字前三十字为:“思道明仁德,全真性复常。景高和礼义,嗣信守忠良。裕谦贤履泰,宗友茂惟祥。”19293月上海民铎报社出版的《道统源流》,编者为吴兴全真道龙门派第十六代传人严合怡。

(参见丁鼎主编《昆嵛山与全真道——全真道与齐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