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文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选论文 


陈抟与《阴真君还丹歌注》关系略考 章伟文


来源:(《中国道教》2007年第6期)     作者:章伟文    发布时间:2014-12-17 10:35:16    阅读次数:852


陈抟是晚唐五代至北宋初期的著名道士。一般认为,宋以后易学中的图书易学一派,与他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一、陈抟之生平、著述

关于陈抟的生平,正史见载于《宋史·隐逸传》。宋人的一些笔记,如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魏泰的《东轩笔录》、陆游的《老学庵笔记》等,也都有关于陈抟事迹的记载。道教的仙传史话,如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和张辂《太华希夷志》等,也有关于陈抟的专门传记。

我们综合《宋史》等书所载,可以了解到有关陈抟生平的一些基本情况。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其号为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人,生年小详。陈抟少时,读经史百家之言,颇以诗名于世。后唐长兴(公元930年前后)中,举进士不第,遇孙君仿、障皮处士,往武当山九室岩隐居,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此后,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栖止少华石室中。周世宗显德三年(公元956)被召至阙。宋太平兴国(公元976983)后,两次朝觐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化形于华山莲花峰下、张超谷中。

陈抟历唐末至五代之频繁战乱,可以说是生逢乱世。乱世出英雄。而史志记载陈抟负经济之才”。[1]《邵氏闻见录》卷七节录陈抟之《隐武当山诗》云:“他时南面去,记得此山名![2]其自负故如此。对于安邦治国,陈抟颇有其独特之看法。周世宗问以黄白之事,陈抟劝他作为四海之主,要当以致治为念,不能太留意于黄白之事。致治也就安邦定国,黄白之事乃道教之法术。相对于安邦治国的大事而言,黄白之事则为小事。作为一国之君,应该重大事而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小事当中去。宋太宗“恳求济世安民,先生不免,索纸笔书之四字:远近轻重。帝不谕其意,先生解之曰:远者,远招贤士;近者,近去佞臣;轻者,轻赋万民;重者,重赏三军”。[3]远招贤士、近去佞臣、轻赋万民、重赏三军,仅只“远近轻重”四字,便将济世安民的宏略勾勒出来了。当宋太宗问及“尧舜之为天下,今可至否?”陈抟回答说:“土阶三尺,茅茨不剪,其迹似不可及。然能以清静为治,即今之尧舜也。”[4]在答宋琪问时,更是显示出其高超的政治识见。他认为宋朝君臣上下协心同德,兴化致治,是其当务之急,也是时势所然。神仙黄白之事,吐纳养生之理,乃至白日冲天,于时无用,亦何益于世?陈抟以“益世”作为衡量政治好坏和士大夫修养的一个重要标准,故认为士大夫所谓“勤行修炼”,无出于君臣同心,致世于太平。故宋琪与宋太宗均称善而益重之。

陈抟有着极高明的政见,但自己却淡泊政治,走上修道之路。史志记陈抟“年十五,诗礼书数至方药之书,莫不通究”。[5]但遇亲亡故,引发了陈抟对人之生命短暂的叹息和思考。他力求要超出此短暂生命的束缚,追求一种永恒的生命。故他说:“吾向所学,足以记姓名耳,昔将弃此游太山之颠,长松之下,与安期、黄石论出世法,合不死药,安能与世俗辈汩没出入生死轮回间哉?[6]立功、立言之事,在陈抟看来,只足以名留史册,尚不能使人超出生死之轮回。而要超出生死之轮回,就要像安期生、黄石公那样,修出世法,合不死药。这可以看作是陈抟看破红尘,慨然入道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对于世间之功名,陈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只小过是争些小闲气而己。“闲想张良,闷思范蠡,说甚曹操,休言刘备,两三个君子,只争些小闲气。争似臣,向清风领头,白云堆里,展放眉头,解开肚皮,打一觉睡,更管甚红轮西遂。”[7]陈抟有一首诗,颇能反映他对出世的向往:“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8]在红尘中入世十余年,现实的政治生活,不过是“剑戟扶危主”,“笙歌赌醉人”,实在不能令人满意。故而陈抟发出“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的感叹,愿意“携取旧书归旧隐”,欣赏野花,听取鸟啼,来感受春光的美好,表明了自己对修道隐居生活的向往。

据史料记载,陈抟在进见宋太宗后,其隐居之心更日益坚决。这一方面是他对修道之事的日渐执著,另一方面也在于他对现实政治的有意远离。作为一个负经济之才的人物,陈抟当然知道皇权政治最忌讳的是什么,故他一再向统治者表明自己的修道决心。《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引陈抟辞宋太宗皇帝归山之诗云:“草泽昔皇诏,图南抟姓陈。三峰十载客,四海一闲人。世态从来薄,诗情处处真。乞全糜鹿性,何处不称臣。”[9]陈抟于此向太宗皇帝传达了自己无意于政治,向宋帝称臣,并甘作一闲人的心志。在谢太宗手诏并赐茶药时,陈抟称:“臣明时闲客,唐室书生,尧道昌而优容许由,汉世盛而善存四皓。嘉遁之士,何代无之?再念臣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不晓仁义浅深,安知礼义之去就?败荷作服,脱箨为冠,体有青毛,足无草履,倘临轩陛,贻笑圣明。原回天听,得隐此山,圣世优贤,不添前古。数行丹诏,徒烦彩风衔去,一片野心,己被白云留住。获饮旧溪之水,饱聆松下之风,咏味日月之清,笑傲霞云之表,遂性所乐,得意何言。精神超于物外,肌体浮于云烟。虽潜至道之根芽,尽陶圣域之水土,敢祈睿眷,俯顺愚衷。详此以闻。”[10]认为自己生逢明君统治的时代,甘作嘉遁之士,精神超于物外,遂性所乐,一再韬光养晦。

陈抟的学术思想源自何处,史志当中亦曾间接提到。陈抟少年时,曾读经史百家之言,诗礼书数至方药之书,都有涉猎。从陈抟所交往的朋友情况来看,介于陈抟之道侣和师友之间的人物,《宋史·隐逸传》中有孙君仿、獐皮处士,这两人史志评价为“高尚之士”,曾指点陈抟至武当山九室岩隐居,当为陈抟之老师辈;华阴隐士李琪、关酉逸人吕洞宾等,世人皆以为是神仙,亦多次来陈抟斋中,与陈抟应为师友之关系。至于陈抟之弟子,则有道士贾德升。而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北宋道士张无梦亦曾师事陈抟。张无梦“居常好清闲,穷《老》、《易》”,“及冠,以资产委其弟,遂入华山,与种放、刘海蟾结方外友,事陈希夷先生,多得微旨。”[11]张无梦的弟子中,著名的有陈景元。《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还提及种放曾从陈抟就学,与陈抟交往的道教人物则有钟离子、毛女、吕洞宾、赤松子、壶公、李八百、刘海蟾等,还有一衣鹿皮者,乃“太清得道白鹿先生李阮”。魏泰《东轩笔录》述陈抟曾游蜀,从邓州天师观都威仪何昌一学锁鼻术(即睡功),“或一睡三年”。[12]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予游邓州天庆观,有陈希夷诗石刻云:‘因攀奉县尹尚书小南酌回,舍辔特叩松扃, 谒高公。茶话移时,偶书二十八字。道门弟子图南上。’其诗云:‘我谓浮荣真是幻,醉来舍辔谒高公。因聆玄论冥冥理,转觉尘寰一梦中。’末书‘太岁丁酉’,盖蜀孟昶时,当石()晋天福(公元937944)中也。天庆本唐天师观,诗后有文与可跋,大略云:高公者,此观都威仪何昌一也。希夷从之学锁鼻术。’予是日迫赴太守宇文衮臣约饭,不能尽记,后卒不暇再到,至今以为恨。”[13]从魏泰和陆游的记载看,则陈抟道教修持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睡功,其睡功是传自于四川邓州天师观的何昌一。从《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的记载,陈抟与五代道士谭峭亦为师友。由陈抟少时读经史百家、书数方药之书,可以得出其有着较深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面;其与钟离子、吕洞宾、刘海蟾的交往,可以得知其所学当受钟吕金丹派之影响。《宋史·隐逸传》认为陈抟好读《易》,手不释卷。《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也说:“先生经史浩博,尤精易学。”[14]又说:“先生明易,以数学授穆伯长,穆授李挺之,李授康节邵尧夫;以象学授种放,种授庐江许坚,许授范,为此一枝传于南方也。”[15]由此可知,陈抟对易学有着浓厚的兴趣。陈抟弟子张无梦,`“但于山中常诵《老子》、《周易》而已”;曾给宋真宗讲《易》,“上令讲《易》,即说《谦》卦。上问曰:‘独说《谦》卦,何也?’曰:‘方大有之时,宜守之以谦。”[16]亦可间接看出,陈抟对《易》的理解和体会,当是非常之深的。

有关陈抟的著述,《宋史·艺文志》易类有陈抟《易龙图》一卷,《宋文鉴》卷八十五保留有《龙图序》一文。陈抟的其他著述有《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当时,宰相王溥还著书八十一章以笺注其旨要。又有《三峰寓言》及《高阳集》、《钓潭集》,另有诗六百余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谓陈抟住武当山九室岩凡二十余年,“撰《指玄篇》八十一章,《入室还丹诗》五十首,又作《钓谭集》万余字,皆罗缕道妙,包括至真”。[17]《宋史》所提的《龙图易》、《三峰寓言》及《高阳集》,仅就论还丹的诗,其数量也只有五十首。可能因为这只是陈抟在武当山九室岩隐居时之所作,《龙图易》、《三峰寓言》及《高阳集》等书及诗亦有可能为陈抟后来居华山时所作。《通志·艺文略》著录陈抟著《赤松子八诫录》一卷,《指玄篇》一卷,《九室指玄篇》一卷,《人伦风鉴》一卷。元张格《太华希夷志》认为,“先生没后,有弟子曾孙武尊师,因文正范公指教,得《九室还丹诗》于京师凝真院,得《三峰寓言》于太华李宁处士,得《指玄篇》于赤城张无梦,得《钓潭集》于张中庸进士,共三百余篇”。[18]《三峰寓言》及《高阳集》、《钓潭集》今已佚,《指玄篇》仅有一些残篇保留在俞琰的《周易参同契发挥》、《易外别传》等道书之中。

据宋释志磐《佛祖统纪》卷四三所言,陈抟得麻衣道者《正易心法》四十二章,为之注释。南宋曾慥所辑《道枢》,亦收有陈抟之《观空篇》。另陈垣先生之《道家金石略》还收有署名陈抟所撰的《广慈禅院修瑞像记》、《太一宫记》等。

二、陈抟与《阴真君还丹歌注》之关系

明《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存有署名希夷陈抟注《阴真君还丹歌注》。对于此书,之所以被认为是陈抟所注,大概是受了周敦颐《读英真君丹诀》的影响。周敦颐的诗文有如下内容:“始观丹诀信希夷,盖得阴阳造化几。子自母生能致主,精神合后更知微。”[19]明《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所存《阴真君还丹歌注》,其中内容,如“北方正气为河车,东方甲乙名()金砂,两情含养归一体,朱雀调养生金华。金华生出天地宝,人会此言真正道。子称虎,卯为龙,龙虎相生自合同”[20]等,与周敦颐《读英真君丹诀》诗的内容有相合之处。如“北方正气”,按五行属水,“东方甲乙”按五行属木,“两情含养归一体”即“水木相生”,也即“子自母生”。其后之“子称虎,卯为龙,龙虎相生自合同”,也有此意在。而“朱雀调养生金华”一句,朱雀按五行属南方之火,“金华”按五行则与西方之金有关,其注文引《大丹诀》云:“金父木母真铅汞也。铅含五彩,属北方水,水中有金,金作堤防,故号金华。”[21]金本生水,但炼丹要求取“水中之金”,此“水中之金”号曰“金华”,在“朱雀”的“调养”之下,生出“金华”,而“金华”又能“生出天地宝”,这也符合周敦颐诗中“子自母生能致主”的旨意。周子诗之名为《读英真君丹诀》,而诗中内容又云“始观丹诀信希夷”。则依此思路,似乎顺理成章地得出希夷陈抟为《阴真君还丹歌注》的作者。

一些史志认为,陈抟为四川人,并在武夷山九室岩隐居过。观《阴真君还丹歌注》,内容有涉湖北之“汉江”,四川之“嘉陵江”。其注“东方甲乙名()金砂”一句说:“生金砂者,今天下水有恒河沙数,只如汉江之水,嘉陵之江中,自生金砂,工人淘取炼成黄金也。故又法以采于人身者,居上丹田,有屋宅,号为玉泉洞,洞中有玉泉水,名为清净源,采之功志,名号大功德神水。不知涯岸,纳至下丹田,日久自结为砂。”[22]又注“金华生出天地宝”一句说:“金华者,似汉江之水中金砂,自然生其中也。”[23]这样看来,《阴真君还丹歌注》也似乎像是陈抟所注。但从对其几处内容的分析来看,我们觉得此注为陈抟所著的可能性不大。原因如下:

其一,“希夷”不一定指的是陈抟。《道德经》论“道”,有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洁,故混而为一。”(十四章)认为道非常精微,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故以夷、希、微来对之进行描绘。周敦颐所谓“希夷”,亦有可能指其相信宇宙间有“道”的存在。

其二,《阴真君还丹歌注》所言金丹修炼之道,既有内丹法,亦涉于阴丹,即男女双修的房中之术,与有关史书所言陈抟的内修方法不同。

此文注“安排炉室须择地”一句说:“安排者,采上真气水,安于下元;采下阴气水,运于上元,安排各着炉室,自神化之功。若安排不着去处,于身有祸。炉室者,妙法在女,别在阴丹一诀,丹上法炉室者,以身口为炉也,灶者,以宫室为灶是也。破不堪使用者,是人用过者,弊物不堪使用,是己不中也。房中至甚五级者,大肥不堪用,大瘦不堪用。道三合五级者,是十五已上,二十已下,是中道。人气二十已上,并是不堪使用。可用须借其气合汞者方住,以无制之,被鬼神偷他也。上择地者,是知宫室时候。”[24]又其注“不得地,莫妄为”一句说:“凡欲炼其阴者,若不依前说年纪人,及鼎器之物,不可成宝。不及年借气用之,即得暂住,有却患除魔之功,又不得上救助之力也。若在法度,须不失度数行之,少年成宝也。若只欲取意行之,万无一成也。”[25] 《宋史·隐逸传》所提陈抟的著作中,有《三峰寓言》一书,因此书已佚,其内容不得而知。如果望文生义,则可能推测陈抟亦讲“三峰采战”之房中术。

但从一些史志、仙话的记载来看,陈抟的修丹法,主要是“睡功”。《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陈抟论“睡功”之重要性说:“于起居寝处尚不能识,欲脱离生死,跃出轮回,难矣![26]他论“世俗之睡”与“至人之睡”的区别说:“今饱食逸居,汲汲惟患衣食之不丰,饥而食,倦而卧,鼾熟声闻于四远,一夕辄数觉者,名利声色汨其神识,酒醒膏膻,错其心志,此世俗之睡也。若至人之睡,留藏金息,饮纳玉液,金门牢而不可开,土户闭而不可启。苍龙守乎青宫,素虎伏于西室。真气运转于丹池,神水循环乎五内。呼甲丁以直其时,召百灵以卫其室。然后吾神出于九宫,恣游青碧,履虚如履实,升上若就下,冉冉与祥风邀游,飘飘共闲云出没。坐至昆仑紫府,遍履福地洞天。咀日月之精华,习烟霞之绝景,方真人论方外之理,期仙子为异域之游。看苍海以成尘,指阴阳而舒啸。兴欲返足蹑清风,身浮落景。故其睡也,不知岁月之迁移,安愁陵谷之改变。”[27]又有论“睡功”之诗两首云:“常人无所重,惟睡乃为重。举世以为息,魂离形不动。觉来无所知,贪求心愈动。堪笑尘地中,不知身是梦。”“至人本无梦,其梦乃仙游。真人亦无睡,睡则浮云烟。炉里长存药,壶中别有天。欲知睡梦里,人间第一玄。”[28]

陈抟之“睡功”,实是一种内丹的修炼法。其“留藏金息,饮纳玉液”指的是调整呼吸,使之绵绵若存,并徐徐咽下在这个过程中口里所产之津液;“金门牢而不可开,土户闭而不可启”指的是保精惜气,收视返听,藏神于内;“苍龙守乎青宫,素虎伏于西室。真气运转于丹池,神水循环乎五内”指的是在人体中神气相交,魂魄相依,自然体内产出真气,真气象神水一样在人体的五藏内循环,在丹田中运转;“呼甲丁以直其时,召百灵以卫其室。然后吾神出于九宫,患游青碧,履虚如履实,升上若就下,冉冉与祥风邀游,飘飘共闲云出没”可能跟内丹道教中“阳神出游”相似。由此看来,陈抟的内丹修持,并未涉及男女阴阳双修。在宋末元初俞琰的《周易参同契发挥》中,引有陈抟《指玄篇》的一些诗文。从这些诗文中所反映出来的内丹法,亦不涉男女双修。如“邈无踪迹归玄武,潜有机关结圣胎”[29],这是论内丹的下手功夫;“苗苗裔裔绵绵理,南北东西自合来”,[30]这是论内丹的药物与火候;“倏尔火轮煎地脉,愕然神瀵涌山椒”,[31]这是内丹中“一阳生”的情景;“寥寥九地移钟管,暗暗长天运斗魁”,[32]“一七马自随天变化,六龙长驾日循环”,[33]“必知会合东西路,切在冲和上下田”,[34]这是论内丹中的“周天火候”问题;“但能息息皆相顾,换尽形骸玉液流”[35],“自然功绩自然偏,说自然米不自然。”[36],这是对内丹修炼原则问题的思考。如此等等,都不涉于男女双修之术。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还有一则关于陈抟谢绝后唐明宗所赐宫女三名的轶事,“后唐明宗闻先生名,亲为手诏召先生。至,长揖人主。明宗待之愈详,赐先生号清虚处士,仍以宫女三人赐先生。先生为《表》谢上云:‘赵国名姬,汉庭淑女,行尤婉美,身本良家,一入深宫,久膺富贵。昔居天上,今落人间,臣不敢纳于私家,详用安之别馆。臣性如糜鹿,迹若萍逢,飘若从风之云泛,如无揽之舸,臣送彼复归清禁’。及有诗,上凭听览诗云:‘雪为肌体玉为腮,多谢君王送到来,处士不生巫峡梦,空烦云雨下阳台。’以书奏付宫使,即时遁去。”[37]通过对陈抟修持、生平事迹有关文献的考察,我们基本可以得出,陈抟之内修方法并不涉于男女阴阳之双修。而明《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所存署名希夷陈抟注《阴真君还丹歌注》,以男女阴阳双修来论还丹,故此注应是后人伪托为陈抟所注。

其二,陈抟著有《龙图易》,但《阴真君还丹歌注》中基本不采用《龙图易》的思想。

如《阴真君还丹歌注》中,经文有“龙居震位当其八,虎数元生在一宫”一句,其注文称:“此是朔至望行之,采上法行道,增魂;从望至晦减之,益魄也。男八岁齿生,十六为之中,十岁已下,得法修真为上,馀并得尸解者也。”[38]此注文的思想与陈抟《龙图序》中表现出来的图书易学思想有所不同。陈抟“龙图易”讲“龙图三变”。元代雷思齐亲见此书。张理《易象图说》中认为,由天地未合之数、天地已合之序至龙马所负之图为“龙图”之三变。龙马所负之图,有“五行生成图”和“九宫图”,《阴真君还丹歌注》中经文有“龙居震位当其八,虎数元生在一宫”,但注文对龙居震位,其数为八,虎之生成数,坎宫之一数,都不以“龙图易”思想注之。按此句经文其意应指“金水合处”、“木火为侣”,“龙虎交媾”、“生成大丹”,不应是指“十岁已下,得法修真为上”之意。陈抟作为有宋一代的高道,有着精深的内丹修为,似不应对此句经文作如此之理解。因此,《阴真君还丹歌注》应是后人伪托为陈抟所注。另外,此注所引道教典籍有《道德经》、《黄庭经》、《阴符经》、《清净经》等为人们所熟悉的、宋以前所出的一些经典,也有如《大丹诀》、《黄帝诀》、《天丰上经》等一些人们所不熟悉的经典,宋以后的重要内丹道教经典,都不曾及,故此注的时间当出在宋初或宋之前。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阴真君还丹歌注》不是陈抟所著,乃是后人伪托为陈抟所注。

 

注释:

[1](元)赵道一: 《历世真仙体巡通鉴》卷47,《道藏》第5册,第368页。

[2](宋)邵伯温: 《邵氏闻见录》卷7,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9页。

[3][7](元)张辂: 《太华希夷志》卷上,《道藏》第5册,第738页。

[4][5][6][8][9][10][14](元)赵道一: 《历世真仙体巡通鉴》卷47,《道藏》第5册,第369页。

[11][16](元)赵道一: 《历世真仙体巡通鉴》卷47,《道藏》第5册,第375页。

[12]魏泰:《东轩笔录》卷l,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页。

[13](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6,中华书局1979年第l版,第78页。

[15](元)赵道一: 《历世真仙体巡通鉴》卷47,《道藏》第5册,第371页。

[18](元)张辂: 《太华希夷志》卷上,《道藏》第5册,第741页。

[19]《读英真君丹诀》,《周子全书卷十七》,转引自朱伯崑《易学哲学史》中册,第9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0][21][22][23]旧题陈传著《阴真君还丹歌注》,《道藏》第2册,第878页。

[24][25]同上,第880页。

[26][27][28](元)赵道一: 《历世真仙体巡通鉴》卷47,《道藏》第5册,第370页。

[29][30][31][32][33][34][35][36]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道藏》第20册,第190页、第230页、第227页、第200页、第226页、第244页、第248页、第255页。

[37](元)赵道一: 《历世真仙体巡通鉴》卷47,《道藏》第5册,第367页、第368页。

[38] 旧题陈传著《阴真君还丹歌注》,《道藏》第2册,第879页。

(《中国道教》2007年第6期)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