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文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选论文 


“服食”新诠 黄永锋


来源:《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4期    作者:黄永锋     发布时间:2014-12-18 09:34:58    阅读次数:940


服食是道教的一类养生技术。一般认为,服食是道教中人通过食用药物以求长生的法门。通过细致的考察,我们发现,服食是道教养生中一类十分常见的现象,其外延可以是药物,还可以包括日常膳食、特殊饮食、气、符[1]等。

对同一个概念有不同的定义这是正常的认识现象。逻辑学告诉我们,定义只能揭示事物某些方面的规定性,不可能揭示事物全部的、丰富的内容。事物本身不断发展变化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片面性往往使准确定义的工作变得十分不易。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外延定义和内涵定义,也可以将概念的外延定义和内涵定义合起来。外延定义是通过列举一个概念的外延,是人们获得对该概念的某种理解和认识,从而明确该概念的意义和适用范围。明确概念的外延有助于明确概念的内涵。鉴于学术界对道教服食技术外延认识有个变迁的过程,梳理一下前贤对道教服食的认识,重新准确界定道教服食技术的外延,是十分有益的学术工作。

“服食”一词早在约成书于公元前三百年的《尚书》中就已出现。《尚书·旅獒》称:“无有远迩,毕献方物,惟服食器用。”这里的“服食”是指服用饮食之物。道教使用“服食”这一概念,大多与养生联系在一起。道门内外对“服食”的阐释经历了一个发展的历程。1979年台湾巨流图书公司印行李叔还主编的《道教大辞典》“服食”条:“道家养生之一,谓服食丹药也。”[2]1994年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道教协会、苏州道教协会主编的《道教大辞典》“服食”条:“方术名词。泛指一切服用草木、矿石药物等以求长生。也作‘服饵’。”1995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胡孚琛主编的《中华道教大辞典》“服食”条:“指服食药饵以求长生的一套方法。其中药是指丹药和草木药,包括膏丹、丸、散、汤剂、酒方。饵是指糕饼一类,泛指各种营养品,其材料大概可分为血肉品、草木品、菜蔬品、灵芝品、香料品、金玉品六大类,其做法大致包括糕点、酥酪、膏露、清蒸、红烩、粉蒸、烤炸、溜炒、腌熏、闷炖十大项目,这是一套丰富多彩、价值颇高的营养学和烹饪术。”由上述解释,我们注意到,道教服食的外延发生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最早人们把服食的对象界定丹药,即后来道教所讲的外丹;接着服食的对象范围有所发展,除了金石药,还包括草木药;在《中华道教大辞典》中服食的外延有更大的扩充,它包括药物和膳食。近来我们发现,单单药物和膳食还不足以表达服食的内容。人们使用服食这个概念时,往往还指服气和服符,并与辟谷有关。总起来说,服食的外延非常广泛。

本文所谓的服食是广义上的服食,其外延由一般道教辞书所指药物、膳食增衍到气、符,即服食包括服药、服气、服符、饮食等方面,其中服气、服药、服符与辟谷[3]往往紧密不分,辟谷是一种不食五谷杂粮以求长生的方法,古代道人认为食用谷物产生的渣滓使人不得长寿,所以探索通过调整呼吸和食用含有丰富植物油的松子仁、柏子仁、火麻仁等以及含有多种糖、淀粉、维生素等成分的麦门冬、地黄、茯苓、山药、黄芪、人参等根茎或菌核甚至是符水、石子等以代替五谷,在实践中形成道教养生辟谷派。本文将服食的外延扩大,是有诸多根据的:

首先,服食外延的扩大是古今人们语言习惯的总结。虽然道教辞书仍在服药、服饵意义上阐释服食,实际上道教界、学术界过去现在都在更广泛意义在使用服食,只要留意翻阅古代道教文献或者检索当今医学网页,我们就可以发现诸如“服食精气”、“服食元气”、“服食玄气”、“服食灵符”、“服食神符”、“服食仙符”“大剂量服食维生素有害”、“有八种人不宜服食蜂王浆”、“服食蒜头有助预防结肠癌和胃癌”等等内容。关于服食的对象为气的用法,比如,《云笈七签》卷五十七《诸家气法部》“五牙论第一”论食气:“服食精气,饮以醴泉。祝毕,舌料上玄,应取玉水舐唇漱口,满而咽之三。……都漱毕,以鼻内气极而徐徐放之,令五过以上,真道毕。”又如《云笈七签》卷十九《三洞经教部·经十》之《老子中经下》第三十《神仙》云:“天道天道,愿得不老,寿比中黄,升天常早,愿延某命,与道长久。因瞑目念脾中黄气来上至口中,上念天精黄气来在目前,入口中咽之,三五而止。思行黄气周遍一身中,百五十息止。呼其神曰:玄光玉女、养子赤子、真人子丹、服食元气,饮宴醴泉。”再如,《太上黄庭玉景经》下所云“恬淡无欲养华根,服食玄炁可遂生。还返七门饮太渊,通我喉咙过清灵”[4]。还有,《太上黄庭外景经注•中部经》“服天顺地合藏精”下文注释有“服食天气”之说法,该注云,“头为天,足为地。服食天气,灌溉身形,合人丹田,藏之脑户。天露云雨,何草不茂?[5]关于服食道符,《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六《灵宝符命品》“灵风聚烟”符下注文曰:“佩镇服食,治五方五蛊炁。”[6]“千和万合”符下注文曰:“佩镇和合万事财物,服食和合五脏,学道得成。”[7]同上书卷七“仙道漭漭”符下注文曰:“治学道失心服食”。[8]道教经文中诸如此类的用法很多,我们兹举三例以说明。台湾著名道教学者萧登福在[9]《道教符箓咒印对佛教密宗之影响》中对道教符箓的用法作精到的论析,其中屡屡用到“服食”一词,“道教神符的使用方法,有服食(或书符于纸,以井花水吞食;或书符于竹膜而后以水吞食;或烧符于碗水而服食),有佩戴,有沈水、埋土,有将符书画于身体器物上,有将符贴挂于门墙、室内、庭院者,有烧符于水,再用以点涂洗拭者”。[10]由上可见,服食使用的范围十分广泛,不只局限在服食药饵。

其次,从字义上理解,服食可以包含服气、服符等。据《说文解字》“服,用也”,“服”的最早字义是使用,后来才发展为食用,如《易•系辞》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礼记•曲礼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食”的早期字义是聚集的米,《说文解字》云:“食,一米也。” 钱桂森《段注抄案》:“一字疑当作壹。”“壹”就是“聚”,此处谓聚米为食。随着时代的变迁,“食”的含义有较大的发展,《左传》中有一则例子概括了“食”的后世语义,“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吃)三日矣。食(与人以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食物)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11]。在这里“食”有吃、与人以食、食物三层意思。基于“服”、“食”字源上的多义性,“服食”的解释力就比较强,它可以涵盖服用药物、日常饮食、吞服道符、呼吸吐纳等,而不必拘泥于服食药饵。

再次,道教类书“服食品”的内容涵盖服药、服气、辟谷、饮食、服符五方面。类书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工具书,它是把古代书籍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词文章、俪词骈语等资料按句或按段有选择地摘录下来,然后分门别类再结合一起,以便检索和征引。现存正续《道藏》中收录了许多道教类书。大唐陆海羽客王悬河所修的《三洞珠囊》,摘录各种道书,分品编集,是一本重要的综合性道教类书。该书《服食品》记述道教服食养生成仙之术,其内容包括服药、服气、辟谷、饮食、服符等方面。下文列表来说明一下《三洞珠囊·服食品》对有关道教服药、服气、辟谷、饮食、服符之经文征引的情况[12]

表一、唐道教类书《三洞珠囊》卷三《服食品》所引有关道教服药、服气、辟谷、饮食、服符之经书目录表

服食类型

征引经书目录

服药(包括动植物药、金石丹药)

《登真隐诀第七》、《上清消魔经》、《三元真一经》、《宝剑上经》、《玄母八门经》、《真诰第五》、《真诰第九》、《后圣道君列纪》、《八素阳歌九章》、《道学传第三》、《清虚真人王君内传》

服气

《内音玉字上》、《大真科下》、《九华经》、《三皇斋仪》、《洞玄五符经》、《太平经第一百一十四》、《上清消魔经》、《登真隐诀第七》、《八素经》、《三道顺行经》、《登真隐诀第四》、《金根经》、《大有上经》、《太一帝君洞真玄经》、《大洞经》、《真诰第五》、《真诰第九》、《紫度炎光经》、《道基吐纳经》、《玉诀经下》、《道引三光经》、《真诰·甄命第四》、《真诰第七》、《本行经》、《空洞灵章》、《奔日月二景隐文》

辟谷

《列仙传下》、《天文上经》、《大有经》、《道学传第七》、《灵宝斋戒威仪经诀下》、《神仙传第九》、《登真隐诀第二》、《登真隐诀第四》、《金简玉字经》、《太一洞玄经》、《登真隐诀第七》、《上清消魔经》、《玄母八门经》、《真诰第五》、《七星移度经》、《道学传第二》、《道学传第三》、《列仙传上》

饮食

《大真科下》、《太上黄素四十方经》、《太一洞玄经》、《太平经第一百一十四》、《登真隐诀第七》、《上元宝经》、《大洞经》、《真诰第五》、《真诰》(原文缺篇卷名)

服符

《太平经第一百一十四》、《登真隐诀第七》

由上表观之,道教类书编撰者眼中,道教服食的外延是广阔的,包括道教饮食、道教服药、道教服气、道教服符、道教辟谷等。服食又称服饵,宋李昉所编大型类书《太平御览》道部11-13《服饵》也包括服药、服气、辟谷、饮食、服符五种类型,我们列表举例来说明,表中黑体字者为服药、服气、辟谷、饮食、服符之对象:

表二、宋《太平御览·道部·服饵》所引道书论及服药、服气、辟谷、饮食、服符一览表

服食类型

引文

出处

服药

《神农经》曰: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又云:饵五芝、丹砂、曾青、云母、太一、禹馀粮,各以单服,令人长生。中药养性,下药除病,此上圣之至言,方术之实录也。仙药之上者丹砂,次者黄金、白银、众芝、五玉、五、明珠也。黄精与术,饵之却粒。或遇凶年,可以绝粒,谓之米脯。

张继禹主编:《中华道藏》第28册,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610页。

服气

《吐纳经》曰:八公有言,食草者力,食肉者勇,食谷者智,食气者神。

同上,第611页。

辟谷

《集仙录》曰:夫茂实者,翘春之明珠也;巨胜者,玄秋之沉灵也;丹枣者,盛阳之芝也;伏苓者,绛神之伏胎也。五华含烟,三气陶精,调安六气,养魄护神。

又曰:南阳文氏说其先祖,汉末大乱,逃壶山中,饥困殆绝。有一人教食术,遂不饥。十年来归乡里,颜色更少。身轻欲飞,履险不倦,行冰雪内,了不知寒。术一名山蓟,一名山精。

又曰:玉姜者,毛女也。居华山,自言秦人。始学食松叶,不饥寒。止岩中,其行如飞。今号其处为毛女峰。

同上,第616-617页。

饮食

《道学传》曰:上清左卿黄观子学道,服金丹,读《太洞经》得道。东府左卿白玉生有煮石方,文德石仙监张叔隐授青精方。太清右公李抱祖,岷山人,授青精

同上,第613

服符

《真诰》曰:武当山道士戴孟者,本姓燕名济,字仲微,汉明帝时人也。少修道德,不仕,入华山,饵芝术、黄精、云母、丹砂,受法于清灵真人王君,得长生之道。又斐真人授以玉佩金璫经并石精金光符[13]

同上,第614

迄今为止,唐代王悬河及宋代李昉对服食(服饵)包括服药、服气、辟谷、饮食、服符五种类型之分类思想,我们未见学术界和道教界提出异议,说明人们是认可这个看法的。

复次,服食外延的合理补充有利于对道教服食养生的整体把握。道教重视来世,也关注今生,它以长生不老为鹄的,在长期的养生追求中,形成了一套厚重富实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其中包括服食、守一、内视、存神、存思、行气、胎息、导引、按摩、辟谷、房中、符箓、外丹、内丹等等方术。这些方术各具特色,同时又紧密联系。长期以来,研究者基本上是从“点”的视角去各个发掘这些养生方术的价值,忽视了从“面”上去考察道教养生术,所以会出现术语外延被局限在某个狭小范围的现象,比如过去谈服食就是谈服食丹药。学术进步的一个方面就是钩沉稽隐,《中华道教大辞典》从药、饵两方面对服食的外延作了详细的阐述,体现了可贵的学术创新精神。但这还不足以概括服食之全貌,实际上,《道藏》中大量“服气”、“食气”“、服符”、“辟谷”之记载,都可纳入服食之视域。如此观照不仅字面上讲得通,也有其内在的依据。我们不难发现,服食各个类型之间的密切关系:服药、服气、辟谷、服符、服饵均以强身健体为宗旨,服药往往与调息相伴,辟谷总是离不开服气、服药,符、饵本身就要药效,故有“药符”、“药膳”、“药食同源”之说。我们把服食放在更广阔的视野里探究,有利于对服食养生整体特征的把握,也有利于对道教养生兼容并包精神气质的理解。

最后,服食外延的扩充合乎概念演变的规律。哲学的概念范畴,在历史的发展中,常有内涵和外延发生变化的情况,外国哲学、中国哲学都有这种现象。比如古希腊哲学家对“本原”就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唯物主义者曾分别提出:“水”(泰勒斯)、“无限者”(阿那克西曼德)、“气”(阿那可西米尼)、“火”(赫拉克里特)、“种子”(阿那克萨哥拉)“四根(火、水、土、气)”(恩培多克勒)、“原子”(留基伯、德谟克里特)等为万物的本原,唯心主义者则主张以“数”(毕达哥拉斯)、“理念”(柏拉图)等为世界万物的本原。王德胜、董春雨、李建会编著的《科技哲学范畴》从客观存在的范畴、认识与研究方法的范畴、科学发展的范畴三个大方面进行展开, 则说明了科技哲学领域概念的发展历程。[14]就中国哲学而言,葛荣晋著《中国哲学范畴通论》对气、精气、太极、道、道和器、理和气、有和无、动和静、体和用、心和物、名和实、义和利、中庸等概念范畴的演变作了透彻的论述。[15]道教哲学中的概念范畴也不例外,它们的内涵、外延同样经历历史的变迁,所以道教学者陈国符先生总结其研究经验时提出“穷源流,即考诸仙术之源流兴衰,词义亦随之而演变”。[16]

综上,我们认为重新界定道教服食外延,将其扩展为道教饮食、道教服药、道教服气、道教服符、道教辟谷是必要而且科学的。服食外延扩大将道教养生的许多方面整合成一个整体。不过,应该说明的是,道教服食外延之扩大,不影响相关概念的使用,道教文献中常见之服气、胎息、外丹、符籙、辟谷等术语在许多场合仍然可以沿用。

 

注释:

[1] 符的服法多样,有吞服法、服符水法等。

[2]按,此处“道家”是广义上的道家,包括道教。

[3]按,辟谷的主旨是慎食与少食,并非不食,辟谷术往往伴随着服气、服药、服符、服石等。

[4]《道藏》第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914页。按,下引《道藏》版本信息同此,不重复出版社名、出版年。三家版《道藏》未收经典或版本不佳之经典,则引其他道教典籍丛书。

[5]张继禹:《中华道藏》第23册,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53页。

[6]《道藏》第3册,第654页。

[7]《道藏》第3册,第654页。

[8]《道藏》第3册,第656页。

[9]按,萧登褔,台湾省屏东县人,1950年生,现任国立台中技术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周秦两汉早期道教》、《道教与民俗》、《道教与佛教》等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10]萧登褔:《道教符箓咒印对佛教密宗之影响》,《台中商专学报》,1992年第24期。

[11]《左传宣公二年》。

[12]《道藏》第25册,第308-317页。

[13]石精金光符,服食用。《真诰》卷14云:“戴乃授行玉佩金璫,而止不死而已,未得神仙,于理为小,难详,后又云:玄真亦其钞要,行之者神仙不死,又与本经不同。及石精金光符,既不为剑用,则止是解化一符,单服者此符,主隐遁,不云健行也。种五品芝,世亦有法。”(出处见张继禹:《中华道藏》第2册,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203页)

[14]王德胜、董春雨、 李建会:《科技哲学范畴》,首都师范大学,1993年。

[15]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通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6]陈国符:《道藏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350页。

(《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4期)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