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文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选论文 


《服气精义论》服外气术析略 黄永锋


来源:弘道    作者:黄永锋    发布时间:2014-12-18 12:25:34    阅读次数:1033


道教服气养生家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根本要素,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所以人体要不断的培补精气。这种精气来源有二:一是人体中所藏之先天元气,二是天地间之清气。服气培补既要服食外气,也要服食内气。一般说来,服外气的历史要比服内气悠久些,服内气术是服外气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本文拟介绍服外气术。服外气指用口鼻呼吸吞咽天地日月星辰云雾草木山石之气,道教服气经书中常见的服日气法、服月华法、服日精法、服月精法、服日芒法、服月芒法、服六气法、服三气法、服六戌气法、服三五七九气法、养五脏五行气法、吞日月气光法、服五牙法、服北斗气法、雾法、服五方灵气法以及服沆瀣之气(即服食夜间露气)、餐霞等等名目,均为服外气法门。

介绍道教服外气法门的道经很多,据笔者阅览,明版《道藏》中与服气相关之主要道经有四十余种,道教服外气经蔚为大观,本文无法一一对它们进行分析,故选择其中颇有代表性的《服气精义论》,并参照其它服气经试加研析,力图展现道教服食外气技术规程的概貌。《服气精义论》是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的作品,该经共九篇:《五牙论》、《服气论》、《导引论》、《符水论》、《服药论》、《慎忌论》、《五脏论》、《服气疗病论》、《病候论》,详论服食外气规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司马氏对此书是颇为看好的,他在该书序论中明言:“服气之经颇览多本,或散在诸部,或未其宗。观之者,以不广致疑,习之者,以不究无效。今故纂类篇目,详精源流,庶蟪蛄之兼济,岂龟龙之独善耳” [1]的确,这是一本条理清晰、论述精当、内容详备的集成之作。明版《道藏》收录此书,但将此书割裂为二种,序文及前二篇为《服气精义论》,收入洞神部方法类;后七篇为《修真精义杂论》,收入洞真部众术类。这种分法割裂了原书,不便学人研究。《云笈七签》卷五七收录本书,版本比较切合原书。故此,本文引用此经讨论服外气规程,将以《云笈七签》版《服气精义论》为底本,参校《道藏》版《服气精义论》及《修真精义杂论》。

《服气精义论》认为服外气应当重视时机。一般来说,“宜于春秋二时,月初三日后、八日前,取其一吉日为始”[2]。“凡服气,皆取子后、午前者,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主阴也;黄昏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人亦如是。又:春气行于经络,夏气行于肌肉,秋气行于皮肤,冬气行于骨髓。又: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正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至四时之月,宜各依气之所行,兼存而为之。” [3]总之,服气要根据时令季节施行,不可随意而为。可是,这段话有些部分较隐晦,不是修炼中人往往不太明白具体如何操作。《抱朴子内篇·释滞》在服气时间的选择上说的比较清楚:“夫行气当以生气之时,勿以死气之时也。……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其从半夜以至日中六为生气,从日中至夜半六时为死气,死气之时,行气无益也。”[4]《上清握中诀》又有“平旦伺日初出”、“伺月初出”之说法。看来,不同的道经,不同的服外气法,对服气时间的选择也不尽相同。不过,司马承祯云:“凡服气,皆取天景明澄之时为好。若恒风雨晦雾之时,皆不可引吸外气。但入密室,闭服内气,加以诸药也。”[5]这一点颇有道理,因为服食外气的根本目的就是荡涤身中浊气,吸纳天地之间的清气,“天景明澄之时”有利于荡浊纳清,“恒风雨晦雾之时”无益于此,自然不便服外气。这于我们也是感同身受的。

《服气精义论》倡导服外气的前提是祛除宿疾和服药辟谷。“凡欲服气者,皆宜先疗身疹疾,使脏腑宣通,肢体安和,纵无旧疹,亦须服药去疾(当为‘痰’)饮,量体冷热,服一两剂写(通‘泻’)汤,以通泄肠胃,去其积滞。吐泻方在后。将息平复讫,乃清斋百日,敦洁操志,其间所食,渐去酸咸,减绝滋味,得服茯苓、蒸曝胡麻等药,预断谷为佳。服气之始,亦不得顿绝其药食,宜日日减药,宜渐渐加气,气液流通,体藏安稳,乃可绝诸药食,乃须兼膏饵消润之药助之。勿食坚涩、滓滞、冷滑之物。久久自觉肠胃虚,全无复饥渴。消息进退,以意自量,不可具于此述。”[6]司马氏提倡在身体康健的情况下服气,实际上,道教许多养生术都要求修炼者先调养身心,使之相对安和,以便于修炼不出偏差,取得更好功效。至于服外气前行辟谷,有的服气术没有这样的规定。一般地说,辟谷须服气,服气不一定要辟谷。当然,服气达到高水平时,可以不食五谷杂粮,自然辟谷。

《服气精义论》总结了服外气的操作步骤。首先,“服太清行气符,计至其日,令吞三符”,服食这种太清符每七日一枚,服三符止。服气之前要服符,这表明了服气术与道教饮食、服药技术一样也带有宗教信仰色彩。不过,有些服气术行气时并不服符,有的则代之以念咒,如服食五牙[7]。其次,叩齿导引,或坐或卧,澄心定思调息令匀。“于静室东向,得早朝景为佳。于东壁开一窗,令日中光正对卧,面此室之东,勿令他障隔。……澄心定思,叩齿导引 (其法具后篇) 。又安坐定息,乃西首而卧(本经皆云东首,然面则向西,于存息吸引,殊为不便) ,……徐吐气,息令调。”[8]为了舒适自在,无所挂碍,初学服外气者在这当中应当解发梳头数百下,散发于脑后(久习者无须如此),并焚香安神;宽衣卧床,要求被褥厚暖,所覆适温,腰脚已下左右宜暖,枕头宜低下,与背高下平,使头颈顺身平直,两手离身三寸,两脚相去五六寸。然后,引气微吸,咽入肺中,存下于胃,至两肾中,乃至四肢。具体操作法如下:

想之(当为衍字)东方初曜之气,共日光合丹于流晖,引此景而来至于面前,乃以鼻 (先拔鼻孔中毛,初以两手大指下掌按鼻左右,上下动之十数过,令通畅) 微引吸,而咽之(久久乃不须引吸,但存气而咽之,其气自入,此便为妙)。咽之三,乃入肺中。小开唇,徐徐吐气,入气有缓急,宜在任性调息,必不得顿引,至极则气粗,粗则致损。又引咽之三,若气息长,加至五六咽,得七尤佳。如此,以觉肺间大满为度,且停咽,乃闭气,存肺中之气,随两肩入臂至手握中入,存下入于胃,至两肾中,随髀至两脚心中,觉皮肉间习习如虫行为度。讫,任微喘息少时,待喘息调,依法引导送之,觉手足润温和调畅为度(诸服气方,直存入腹,不先向四肢,故致四肢送冷,五脏壅滞) 。是以必须先四肢,然后入腹,即气自然流宣也。[9]

有上引可见,司马氏特别重视肺、胃、肾在服气中的地位。他在下文解释了这个问题,“服气所以必令停于肺上,入于胃至于肾者何?肺藏气,气之本也。诸气属于肺。夫气通于肺,又肺者,藏之长也,为诸藏之华盖,呼吸之津源,为传送之官,治节出焉。又魄门为五脏之使,为四藏之主,通于十二经脉,周而复始,故为五脏使也。故令气停于肺,而后流行焉。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六腑之大王也。五脏六腑皆禀于胃、五味入胃,各走其家,以养五气。是以五脏六腑之气,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也。肾者,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左为正肾,右为命门,故令气致于肾,以益于其精液”[10]司马子微的这种观点,应当是受到了中医的影响。中医认为,肺能吸纳自然界的清气,脾胃能运化水谷精气,肾中藏精,能化生元气。外气由肺入胃至肾及四肢之后,就可以“不复须存在肺,直引气入大肠、小肠中,鸣转通流脐下为度,应如此,以肠中饱满乃止。则竖两膝,急握固闭气,鼓腹九度,就鼓中仍存其气散入诸体,闭之欲极,徐徐吐之,慎勿长。若气急,稍稍并引而吐之若觉腹中阔,此一极则止,如腹犹满急,但闭气鼓之。”[11]随后,就可导引起身,“舒脚,以手摩面,将胸心而下数十度,并摩腹绕脐,手十数度,展脚趾向上,反偃数度,乃放手纵体,忘心遗形,良久,待气息关节调平,讫,乃起。若有汗,以粉摩拭头面颈项。平坐,稍动摇关节,体和如常,可起动。”[12]

由上观之,司马承祯的这套服外气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从服气之前的准备到服气的实施再到服气的收讫,可操作性很强。另外,司马氏所言之服外气术又与服药、辟谷、服符、导引、存思等养生术紧密相关,可见,道教养生术是一个整体,或有侧重,但密不可分,共同为养生之最终宗旨服务。

 

注释:

[1] 张君房:《云笈七签》,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334页。

[2]君房:《云笈七签》,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335页。

[3]君房:《云笈七签》,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336页。

[4]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9-150页。

[5]君房:《云笈七签》,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336页。

[6]君房:《云笈七签》,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335页。

[7]《胎息精微论》解“五牙”为“五行之生气”,见张君房:《云笈七签》,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344页。

[8]君房:《云笈七签》,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335.

[9]张继禹等:《中华道藏》第23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165页。

[10]君房:《云笈七签》,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336页。

[11]君房:《云笈七签》,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336页。

[12]君房:《云笈七签》,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336页。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