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文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选论文 


《太平经》医理卮言 黄永锋


来源:(《道学研究》2004年第2期)     作者:黄永锋     发布时间:2014-12-18 18:10:26    阅读次数:1090


黄永锋

道教是“重人贵生”的宗教,现存最早的道教典籍——《太平经》就旗帜鲜明地展示了道门中人的贵生思想。《太平经》宣称:“三万六千天地之间,寿最为善”;“丧者为贱,生者为贵”,“生为第一”,这些人寿最重的表述是道教精神气质的典型体现。为了实现长生这一目标,《太平经》的作者们以其宗教家的情怀吸纳当时之医学成就,并加以创造发挥,鲜明体现了道医的智慧与特色。本文拟从草木方、生物方、服药辟谷、针灸等方面探讨《太平经》的医学理论。

《太平经》所谓草木方,指称植物性药物和药方。所谓生物方,指称动物性药物和药方。经中集中论及草木和生物方的是《草木方诀第七十》和《生物方诀第七十一》:

草木有德有道而有官位者,乃能驱使也,名之为草木方,此谓神草木也。治事立愈者,天上神草木也,下居地而生也。立延年者,天上仙草木也,下居地而生也。治事立诀愈者,名为立愈之方;一日而愈,名为一而愈方。百百十十相应愈者是也,此草木有精神,能相驱使,有官位之草木也。十十相应愈者,帝王草也;十九相应愈者,大臣草也;十八相应者,人民草也;过此而下者,不可用也,误人之草也。是乃救死生之本,不可不审详。方和合而立愈者,记其草木,名为立愈方;一日而愈者,名为一日愈方;二日而治愈者,名为二日方;三日而治愈者,名为三日方。一日而治愈者方,使天神治之;二日而治愈者方,使地神治之;三日而治愈者方,使人鬼治之。不若此者,非天神方,但自革滋治之,或愈或不愈,名为待死方。慎之慎之,上救死命之术,不可易,事不可不详审也。[1]

生物行精,谓下步禽兽 行之属,能立治病。禽者,天上神药在其身中,天使其圆方而行。十十治愈者,天神方在其身中;十九治愈者,地精方在其身中;十八治愈者,人精中和神药在其身中。此三者,为天地中和阴阳行方,名为治疾使者。比若人有道而称使者,神人神师也。是者天地人精鬼使之,得而十十百百而治愈者,帝王上皇神方也;十九治愈者,王侯之神方;十八治愈者,大臣白衣至德处土之神方也。各有所为出,以此侯之,万不失一也。……故治十伤一者,不得天心意;十伤二者,不得地意;十伤三者,不得人意;十伤六七以下,皆为乱治。……夫天道恶,杀而好生,蠕动之属皆有知,无轻杀伤用之也;有可贼伤方化,须以成事,不得已而后用之也。故万物芸芸,命系天,根在地,用而安之者在人,得天意者寿,失天意者亡。凡物与天地为常,人为其王,为人王长者,不可不审其详也。[2]

从上面的这两段引文,我们可以看出,《太平经》鲜明地体现了早期道教养生学的特点,首先,在药物和药方的来源方面,《太平经》认为草木方和生物方皆来自天上,“治事立愈者,天上神草也,下居地而生了;立延年者,天上仙草木也,下居地而生也,”“禽者,天上神药在其身中,天使其圆方而行”。《太平经》这种药源于天的思想,说明了经书造作者的认识具有明显的宗教神学色彩。其次,在药方分类方面,《太平经》已经具备相当的药物分类思想,按治愈之迟速,草木药可分为:一日愈方、二日方、三日方、待死方;按疗效,草木药可分为:帝王草、大臣草、人民草、误人之草,生物方可分为:天神方(或称帝王上皇神方)、地精方(五侯之神方)。《太平经》的药物分类不免带上宗教和政治色彩,也反映了道门中人对当时医学实践结果的积极吸纳。复次,在药效方面,《太平经》一方面认为药物之神奇疗效在于“天地人精鬼使之”;另一方面也提出药物之发挥作用在于其中有“精”,按汉代流行之思想,精是一种细微的物质,“草木有精神”、“生物行精”,是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这两种对立的看法同时并存在《太平经》中,看似矛盾,实则当时道教理论者思想水平的真实写照,反映了时代的局限性。再次,在医德方面,《太平经》具有纯朴的以人为本的观念,《草木方诀第七十》、《生物方诀第七十一》两篇短文,聊聊数百字,竟然三次提及医者要慎重用药,“此救死命之术,不可易事(即草率从事),不可不详审也。”《太平经》的这种关爱生命的情怀体现了道教“重生”、“贵生”的精神气质。最后,《生物方诀》的末尾告诫人们:天道憎恶杀戮,动物有感情,不能轻易杀伤动物来入药,如果确实急需,也要尽量等它们发育成熟,这种禁忌取胎剖卵保护动物的诚挚思想也是难能可贵的。今人有为了一己之贪猎杀动物之行为者,当以之为鉴。

草木方和生物方是服药养生的内容,《太平经》认为辟谷也是养生度世之道,根据现代生物化学、生理病理学研究,辟谷得当确实能改善体质,促进健康。辟谷往往以服药为先导,所以我们把辟谷也纳入医药护生的视野进行探讨。

辟谷又叫“断谷”、“绝谷”、“却谷”、“休粮”、“绝粒”、“却粒”。辟谷术始于秦汉,甚至更早,汉代出现的集录此前礼仪著作的《大戴礼记·易本命》已经记载:“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3]这里的“不食”即辟谷,不食五谷。此外,《史记·留侯世家》讲张良性多病,以导引、不食谷强身。《淮南子·人间》也记载春秋时鲁国人单豹不食五谷,仅喝溪水,年届七十犹有童子颜色。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辟出《却谷食之篇》专门探讨了服气辟谷。可见,秦汉时期,辟谷术已经相当流行。道教创立后,因袭此养生术,其早期经典《太平经》中有许多地方涉及辟谷。据王明先生《太平经合校》看,原经演述辟谷养生术的经文主要在辛部,惜《太平经》辛部经文今已全部亡佚,《合校》一书依《太平经钞》,略补其缺,其中集中论及辟俗的有三处,(原经可能有更多内容)仅此三处,我们大略可以窥见《太平经》是相当注重辟谷养生的。

《太平经》主张辟谷可以度世长存。《三洞珠囊》卷四《绝粒品》征引《太平经》第一百二十云:“食者命有期,不食者与神谋,食气者神明达,不饮不食,与天地相卒也。”[4]这几句之思想源头在《大戴礼记·易本命》及《淮南子·地形训》。因《太平经》辛部遗失,估计这几句是结论性质的语句,原文当更充分讨论不食的诸多方面。上引五句以简括的笔触告诉我们:食用五谷的人生命有期限,善于调理气息的人神明通达一切,而不饮不食有形东西的人与天地共存亡。此处所说的不饮不食是指不吃五谷杂粮(即辟谷),并非什么都不吃。实际上,《太平经》及以后道教所倡行的辟谷术,往往伴随着服气和服药。因为此法确实能够益寿,历代传修者不绝,故易心莹在《道教分密表》中列出辟谷一派。

辟谷有效,还须得法。王明先生《太平经合校》卷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六引《太平经钞》辛部首书经文,大致同《太平经》敦煌目录卷一百二十《不食长生法》相合,集中讲述辟谷法门。按照此节经文的说法,“比欲不食,先以导命方居前,因以留气。服气药之后,三日小饥,七日微饥,十日之外,为小成无惑矣,已死去就生也”[5]。这就是说,辟谷之前,要先服食一些具有滋补元气作用的药物。服气药之后,三日内感到有点饥饿,七日内稍微更饿一点,十日之后就初步适应,疑虑不安之感也去掉了,已经脱离死籍,归就长生了。上文说过,辟谷不是什么都不吃,是慢慢节食,少食;不吃通常之食物,至于“特殊”食物还是要吃的,“服气药之后,诸食有形之物坚难消者,以一食为变,食无形之物,节少为善。……少者为吉,多者为凶,全不食亦凶,肠胃不通。通肠之法,一食为适,再食为增,三食为下,四食为肠张,五食饥大起,六食大凶恶,百疾从此而生,至大饥年当死”[6]。这段话反复说明辟谷过程中当节少进食,硬食以每天一次为最合适,流质食品尽量少食;但都不吃会造成肠胃不通,即肠胃沾连,影响健康。《太平经钞》所引此节文字没有提及“有形之物坚难消者”以及“无形之物”是什么,参照其他道经,所谓有形之物坚难消者是指营养高而消化慢的东西,如含有丰富植物油的松子仁、柏子仁、火麻仁等以及含有多种糖、淀粉、维生素等成分的麦门冬、地黄、茯苓、山药、黄芪、人参等根茎或菌核。所谓无形之物是指胡麻汤、酥汤、酒或清水等流质东西。辟谷之人活动相对少些,这些食品能够满足他们基本的营养需求。另外,《太平经》还提醒辟谷者“常当忽带收肠,使利行步也”[7],这是说,要常把腰带扎紧以便走路。

《太平经》认为行上述辟谷法,不仅可以养自身,还可以养众生。从个人而言。“令人病悉除去,颜色更好,无所禁防。古者得道老者,皆由不食”[8]。从国家而言,“此乃富国存民之道”,可以“助国家养民,助天地食主”,“君臣民足以安身心,理其职;富者足以存财,贫者足以度躯;君子行之,善乐岁,凶年不危亡”[9]。《太平经》又从反面论述说,不修其辟谷术,习惯于一日三餐的人,遇到荒年就会饿死或出乱子,“日三食乃生,朝不食,一命绝;昼不食,二命绝;暮不食,三绝(此句“三”下当有“命”字,引文脱);绝三日不食,九命绝。……奸邪大起,悉从此始”[10]。由此,《太平经》倡导“用吾道,万事自理,吉岁可以兴利,凶年可以存民”[11]。

从《太平经》所提倡的辟谷术中,我们可以发觉早期道教的养生追求和治国理念。辟谷术源自秦汉时期的方仙道,当时方士心目中的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12],人要成为体态轻盈、身香肤洁的神仙,自然不能多吃能够导致身体臃肿、产生粪便的五谷杂粮,而要服食轻香奇异之物。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承袭这一思想,提倡服气、服药、行辟谷之术。道教的另一源头黄老道,既讲求个人长生,也不忘济世情怀。这一精神映射在《太平经》之辟谷术中,就是其作者宣称的辟谷是个人“年寿久久,至于遂存”之道,也是“富国存民”之方。《太平经》造作于东汉顺帝年间,当时统治集团日益腐朽,政治相当黑暗,豪强凌弱,时有凶年,民生凋敝。《太平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辟谷,一方面是曲折无奈地进行抗争,另一方面是有针对性的治国方略。应该说,《太平经》是抓住了“民以食为天”这一封建社会的关键问题的。

《太平经》的作者们基于养生和治国的双重目的,强调辟谷是“不穷之道”,以当代的眼光,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它呢?从大处着眼,当前我们国家政通人和,科技昌明,粮食充足,但倡导饮食节制以富国存民养众生,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就个人健康长寿而言,适当辟谷也有相当的益处。据现代医学研究,多食导致死亡率增高。多食使人体重增加,引起肥胖,肥胖的人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等。统计数字表明,超过标准体重30—50%者,死亡率高出一倍。罗丝(Ross)的动物实验表明,摄取低热量的食物,自发性肿瘤和肾水球肾病的的发生率减少,寿命延长。布鲁地(Brody)指出低代谢的生命活动,减低了有丝分裂的频度,可使生命延长1/3。特别是老年人储存热量能力有限,如果摄取过量,将罹患高血脂、高血糖。由此观之,《太平经》提倡节制饮食,以补气血、调脏目府、治虚羸、轻身延年的药食代替高热量的通常食品,确实能改善体质,促进健康。

针灸医术是我国传统医学瑰宝之一,早期道教学者在吸纳本草学的同时,也积极摄取已有针灸知识。《太平经》之《灸刺诀策七十四》主要论及析针灸医术。此篇阐述了人体经络的构成、运行及失常表现,进而讨论了针灸的作用、行针的原则和方法以及临床会诊等问题。《灸刺诀》既是早期道教养生智慧的重要成果,也杂糅一些偏见。试看如下引文:

灸刺者,所以调安三百六十脉,通阴阳之气而除害者也。三百六十脉者,应一岁三百六十日,日一脉持事,应四时五行而动,出外周旋身上,总于头顶,内系于藏。衰盛应四时而动移,有疾则不应,度数往来失常,或结或伤,或顺或逆,故当治之。灸者,太阳之精,公正之明也,所以察奸除恶害也。针者,少阴之精也,太白之光,所以用义斩伐也。治百中百,治十中十,此得天经脉   书也,实与脉相应,则神为其驱使;治十中九失一,与阴脉相应,精为其驱使;治十中八,人道书也,人意为其使;过此而下,不可以治疾也,反或伤神。甲脉有病反治乙,名为恍惚,不知脉独伤绝。故欲乐知天道神不神,相应与不也,直置一病人前,名为脉本文,比若书经道本文也。令众贤围而议其病,或有长于上,或有长于下,三百六十脉,各有可睹,取其行事,常所长而治诀者以记之,十十中者是也,不中者皆非也,集众行事,愈者以为经书,则所治无不以解决者矣。天道制脉,或外或内,不可尽得而知之也,所治处十十治诀,即是其脉会处也;人有小有大,尺寸不同,度数同等,常以  穴分理乃应也。……阳脉不调,反治阴脉,使人被咎,贼伤良民,使人不寿。脉乃与天地万物相应,随气而起,周者反始。故得且数者,因以养性,以知时气至与不也,本有不调者安之。古者圣贤,坐居清静处,自相持脉,视其往来度数,至不便以知四时五行得失,……以占知六方吉凶,此所谓以近知远,以内知外也,故为神要道也。[13]

《灸刺诀》篇幅不长,但所探讨的内容都是针灸医术的主要部分。《灸刺诀》开篇就谈针灸的理论基础,“灸刺者,所以调安三百六十脉,通阴阳之气而除害者也。三百六十脉者,应一岁三百六十日,日一脉持事,应四时五行而动” ;“灸者,太阳之精,……针者,少阴之精,”这些说法沿用了脉位法天的中医传统说法,贯穿着阴阳五行思想。所谓“太阳之精”,太阳,时气之一,对应夏季,位居南方,代表火行,因灸是用燃烧的艾绒熏烤一定的穴位,与火有关,故称灸为“太阳之精”。同样“少阴之精”,少阴,时气之一,对应秋季,位居西方,代表金行,因针乃金属制成,所以说它是“少阴之精”化成。《针灸法》作此提法,就将针灸与阴阳五行理论自然地联系起来了。《针灸诀》同《草木诀》、《生物诀》一样,都体现了道教重生的思想,《草木诀》、《生物诀》提倡用药应当慎之又慎,《针灸诀》则建言临床会诊,认为这样才能发挥针灸医术的神奇疗效,“令众贤围而议其病,或有长于上,或有长于下,三百六十脉,各有可睹,取其行事,常所长而治诀者以记之,十十中者是也,不中者皆非也,集众行事,愈者以为经书,则所治无不解决者矣” 。《针灸诀》关于会诊的倡议是明智的,对天师道养生实践有指导意义。《针灸诀》还主张辩证施治,认为病人身材高矮胖瘦不一,取穴当因人而异,找准位置,并批驳“甲脉有病反治乙,名为恍惚,不知脉独伤绝” 。不过,《针灸诀》也有偏颇之处。篇中论及“阳脉不调,反治阴脉,使人被咎,贼伤良民,使人不寿”,不合中医传统统针灸思想,《黄帝内位·素问》中《阴阳应象大论篇》、《谬刺论》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指出: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针灸诀》篇末说:“圣帝王居其处,侯脉行度,以占知六方吉见,此所谓以近知远,以内知外也,故为神要道也。”此说认为持脉可以周知远近吉凶,带有宗教玄秘色彩。总起来说,《针灸诀》纵然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但不失为一篇专论针灸养生术的佳构。

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太平经》的医疗思想积极融摄了东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并与当时医学发展的一般水平相适应;《太平经》的医学思想既反映了传统医学的特点,也表明了宗教医学的气质;《太平经》以身国同治为旨趣,其医药护生理念和操作法亦有养己养他的追求。《太平经》作为道教的早期典籍,它重生的理念及其特点对后世道教医学影响深远,而道教医学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组成部分,在当时乃至现今都有益于人们疗疾养生。

 

注释:

[1]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2月版,第172-173页。

[2]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2月版,第173-174页。

[3]《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28册,第228页。

[4]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2月版,第700页。

[5]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2月版,第684页。

[6]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2月版,第684页。

[7]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2月版,第685页。

[8]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2月版,第684页。

[9]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2月版,第684页。

[10]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2月版,第684-685页。

[11]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2月版,第685页。

[12]《庄子•逍遥游》。

[13]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2月版,第179-181页。

(《道学研究》2004年第2期)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