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术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道法术 


老子对人类文明的反省


来源:西安万寿八仙宫官方博客    作者:    发布时间:2014-12-24 01:02:01    阅读次数:1024





文明是人类的杰作,足以令人类自豪的就是经由他们灵巧的双手创造出来的辉煌灿烂的文明。然而,文明好比双刃剑,其对人类的意义并不一定表现为与人类创造文明的初衷一致,也可能表现为与人类创造文明的初衷背离。事实上,这种吊诡的现象早就被那些具有洞察力的思想家们所关切,老子就是这样一位思想家。老子对人类文明的反省主要表现在《道德经》中,这里就以《道德经》为根据,我们来探讨老子反省人类文明的内容及其意义

 一、对物质文明的反省

 这里的所谓物质文明,就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包括物质生活辅助设施、物质生活消费品等,具体言之,衣、食、住、行、声、色等物质享受,都包括在内。人所共知,人类因为物质文明的创造、增宏而使生活得到改善、使生活富足精彩,因而物质文明即是人类欲望的外化。也就是说,物质文明自身即寓有人类欲望,因而对人类具有天生的诱惑力,此正是物质文明的特性。而且,物质文明一旦创造出来之后,便有其独立性,即其并不必然属于某个个体。因此,对人类而言,如何处理自身与物质文明的关系就变得微妙且重要起来。比如,当个体追逐物质文明时,便可能发生被物质文明伤害的事件。老子对物质文明的伤害性有深刻的认知和反省,在他看来,物质文明对人类至少存在两种危险:

 第一是对感官的伤害。感官是人接触事物的直接通道,也是人感性快乐的直接来源,感官与被感觉对象的接触和互动,是感官日益完善的有效途径。然而,老子对作为感觉对象的物质文明展开了独特的反思。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12章)五色一般是指青、黄、赤、白、黑,这里泛指各种色彩,泛指各种与色彩有关的物质享受;五音一般是指宫、商、角、徵、羽五种音阶,这里泛指各种音乐,泛指各种与音乐有关的物质享受;五味一般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这里泛指各种美味,泛指各种与味道有关的物质享受。很显然,在人生活的世界,不可能没有五色五音五味,甚至可以说,去掉了五色五音五味的生活,就不叫生活,或者只是枯燥、贫乏的生活,换言之,五色五音五味才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意义。然而,老子不这样认为。在老子看来,五色五音五味对人的感官是有害的——眼睛会因为接触五色而受伤害致丧失视觉;耳朵会因为接触 五音而受伤害致丧失听觉;嘴巴会因为接触五味而受伤害致丧失味觉。也就说,五色五音五味等人所接触的对象(物质文明),都会呈现它的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就表现在其对感觉器官的损害。

第二是对生命的伤害。物质文明之衣、食、住、行,是每个人须臾不离的生存物件。衣物不仅可以温暖身体,还可以美化身体;食物不仅可以养育身体,还可以强壮身体;住房不仅可以保护身体,还可以让身体得到舒适;车船飞机等运行之物,不仅可以减少身体的劳累之苦,还可以方便身体从事任何工作。因而从一般意义上讲,物质文明对人的生命意义主要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但老子有他看问题的逻辑。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道德经》第44章)在老子看来,名利与财富并不一定是供人享用和消费的,也并一定是给人带来快乐、幸福和荣誉的,而是完全可能带来消极的、让人难以承受的后果的。因此,当人面对名利、财富的时候,他们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是选择生命?还是名利财富?老子认为,如果你选择名利与财富,并且听其本能无度地追求名利、积敛财富,证明你不能认识到物质文明诱发的一面,你的生命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遭致严重损伤。可见,对老子而言,名利财富与其说是丰满、提升人之生命的,不如说是贫瘠、降抑人之生命的,甚至是促使生命丧失的。因此,老子视域中的物质文明,并非是亮丽的、奇妙的、美好的,而是阴暗的、平庸的、丑陋的。

 既然物质文明对人的感官、生命存在潜在的危害,那么,人对物质财富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呢?

老子对此也有其独到的思考:

要知足。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第46章)根据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认为得大失大,名利欲望越强、占有财富越厚,其受伤害越大,因此,对于名利财富的追求应该理性克制,尽可能保持与物质文明的距离,努力降低物质财富的诱惑:见素抱扑,少私寡欲。(《道德经》第19章)

  二、对知识文明的反省

 科学技术是知识的一部分,因而这里所谓知识文明,包括知识文明与科技文明。知识文明主要是指人类基于实践而产生并不断丰富的知识及其成果,而科技文明主要是指人类创造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成果。知识与科技是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能力,没有知识与科技,人类就如没了灯塔、没了翅膀。知识与科技可以无限地改善、提升人类的生活,精彩丰富人类的生活。可是在老子看来,知识与科技并不是尽善尽美的,也是可能给人类带来消极影响的。那么,有些怎样的消极影响呢?

 第一是科技与知识会使社会昏乱。知识与科技对人类而言,是人类能力的增强,是人类力量的延伸,它可以帮助人类处理人类身体极限所无法处理的某些问题,可以帮助人类做他想做的善事。比如飞机、火车、轮船等科技文明,都可以让人类如虎添翼。但在老子看来,知识与科技并不总是表现其积极的一面,也可能表现其消极的一面,表现其对人类不利的一面。老子说: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道德经》第57章)利器,简单地解释为锐利的武器,不过,这里应该是泛指人所掌握的各种科技发明工具;伎巧可以认为是科学技术发明,这里应该是泛指科学发明技术及其产品。老子认为,科学技术发明一旦被人掌握,人人都可能利用手中的科技发明胡作非为,国家就会更加昏乱;科技发明多了,人人可以利用掌握的技巧去发明制造许多奇异的物品。就是说,科技与知识的发达,必给社会造成更多的混乱。第二是科技与知识会诱发更大更多的错误。科技与知识是人类认识、把握世界的方法,在相当程度上,科学发展程度与知识积累程度反应出人类对世界认识水平、把握能力,因而具有了一定科技与知识能力的人类,应该是很少犯错误的。但老子认为,有了知识与科技,人类犯错误的能力与机会反而增大增多。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道德经》第18章)一般而言,知识的增多会使人本领增强,而本领增强使人更加聪明,但老子认为,人一旦聪明了就难于管理,因而必须使人的知识越来越少。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65章)就是说,如果以治理社会,就不能让人掌握知识与科学,因为人一旦掌握了科学与知识,他们就可以利用掌握的知识与你讲道理、与你讨价还价,这就可能诱使人们率性而为,从而发生更大更多的错误。第三是遮蔽。一般而言,知识掌握越多,对的把握、体悟也就会越多越深,因为世界上的都是知识核心理念,通过对知识的剥落,最后就可以找到那个,正如《大学》讲格物致知,通过不断地格物,最后达到对真理(道)的认识。因此,知识的获得与的体认把握,应该是成正比的。但老子不这样看。老子认为,一个人所获得知识越多,其对的把握可能就越少。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第48章)为所以求知,所以天天增加,为所以去妄,所以天天减少。如果不将这里的为学为道看成因果关系,也可清晰地发现,为学是无助于为道的,因为老子要求默守而不求知识: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道德经》第47章)这就是说,一般的知识对于的认知与把握不仅没有积极意义,反而有障碍作用。

 既然科学与知识会导致社会混乱、引发错误、遮蔽,那么又应该采取怎样的解决策略呢?老子同样提出了他的思考。他认为,要避免科技文明与知识文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就必须关闭人的感官,与外界绝缘。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道德经》第52章)关闭感官之门,不受科学文明、知识文明的诱惑,从而免去其害。这意味着必须放弃科学技术的研究与知识的学习:绝巧弃利,绝学无忧。(《道德经》第19章)不过,严复认为这种想法不仅是天真烂漫的、也是自欺其人的:绝学固无忧,顾其忧非真无也;处忧不知,则其心等于无耳。非洲鸵鸟之被逐而无复之也,则埋其头目于沙,以不见害己者为无害。老氏绝学之道,岂异此乎?

  三、对道德文明的反省

 道德文明是人类进步的标志,道德文明的创造与进步,反映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充实与提升。与老子同时代的孔子,对道德文明建设不遗余力,他不仅建构起中国古代基本的道德体系,也确立了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观念,不仅展开了道德理论建设,而且致力于人们道德水平的教化与培养。然而,老子对道德文明有着另一番理解。

 第一,道德文明可分为不同的层次,而最高层次是。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德经》第38章)在老子看来,可分为无为之德、有为之德,不能无为而为之者都是下德,而是自然而然的,是无为的,是最高的是盛业大富而有万物,但需以无为本,既然不能舍无为体,便是其次,所以说失道而后德。而等都不是以为本,都不能无为,所以都是有为之德。不过,三者又有差别:仁爱无偏私,所以是无以为事得其宜,所以是有以为;礼仪制度,繁华文饰,所以是攘臂而扔之。既然而后而后,因为相对而言,是无以为,而相对而言,不仅是有以为,而且是烦琐文饰,约束人的言行,侵蚀人性。正如王弼所说:以无为用,德其母,故能己不劳焉,而物无不理。下此以往,则失用之母。不能无为,而贵博施,不能博施,而贵正直,不能正直,而贵饰敬。由此看来,等诸般有为之德,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第二,仁义的提出乃大道丧失的结果。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第10章)这就是说,大道废弃之后才出现的,所以本是不该有的。为什么会有孝慈之德?因为亲情关系被破坏,对上无尊敬之心,对下无慈爱之情,因而才相应地提出孝慈之德,以帮助恢复古老的德性。忠诚之德是对人的诚信,当然是美德,但老子认为,国家如果稳定和谐而不混乱,哪需要什么忠诚?这样,根据老子的逻辑,如果大道没有废弃,根本用不着仁义;六亲和睦,根本用不着孝慈;国家治理有序,根本用不着忠信。质言之,如果大道盛行,仁义、孝慈、忠信等都是可以缺席的,有为的道德文明都是多余的。第三,礼仪制度是道德沦丧的标志,是对人性的抑制。一般而言,礼仪制度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因为人类创造礼仪,是使生活更加有秩序、更加和谐,更显其道德品味,正如唐君毅先生所说:吾意中国人之道德智慧、或智之德,当即是由此具体的礼尚往来之人间生活中之评论所逐渐养成。” 也就是说,礼仪制度的创建,就是规范人们的行为,完善人们的德性,使社会族群的人文化程度得到提升。但老子却不是这样的看法——“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德经》第38章)在这里,成了忠信丧失的根源,社会祸乱的魁首。这就是说,如果忠信不缺失,根本无需礼仪制度,因而礼仪制度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逼使人们回到诚信而建构的。因此,礼仪制度的出现,正说明人们道德的丧失,而不是相反。由此推论,礼仪制度本是多余。

 概言之,被老子视为不能无为而为之等虽有差别,但都是有为之德,都是对具体德性的追求,都是对人性的限制,因而都不属于的境界。其次,老子将人类道德文明的形成过程理解为道、德、仁、义、礼的依次轮替,且指其为令人失望的道德沦丧过程,这表明老子洞察到仁、义、礼产生的本质,洞察到道德文明与人性的内在关联。只不过,道德文明的建设决不是丧道而德、丧德而仁、丧仁而义、丧义而礼之过程,而是人性中使然。也就是说,仁的建构,是基于人性的偏差提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子对的反省过于消极,因为既然丧失了,适时而来,也应该是人类灵性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的体现。

 由于老子深刻地洞察到物质文明、知识文明、道德文明的本质,因而在他的理想社会里,既没有繁华的物质文明,也没有奇异的科技文明,更没有文雅的道德文明: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第80章)这里没有残酷的战争、没有丑陋的心斗、没有莫名的紧张,以食为甘、以服为美、以俗为乐,邻国之间,即便狗叫之声清晰可闻,也从不来往。这的确是令人神往的 世外桃源!但严复曾经评论说:此古小国民主之治也,而非所论于今矣。” 老子因为对人类文明的恐惧而主张告别之,以回到其所想象的君不甚尊、民不甚贱的远古社会,虽然浪漫而悲壮,但显然不是积极的、合乎运势的选择。

四、当代启示

被人类引以为自豪的文明,老子却能以异样的眼光对其进行创见性反省,足以说明老子作为哲学家的深邃;而老子反省人类文明的代价是绝去学问、减少物欲、回归质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道德经》第19章)而这并不合乎人类的大势。这就意味着,老子的反省或许也值得反省。

  1、理论成果。人所共知,文明是人类生命的延续,人类通过创造文明,不仅显示了她的伟大和灵性,而且使其生命得到增弘,人类的生命因此而丰实而多彩,因此,文明的创造是人类本性使然。但在老子看来,作为人类生命外在表现的物质文明、知识文明与道德文明,并不能按照人的意志温驯而忠诚地服务人类,而且,人类还会顺着其创造文明的冲动,进一步去占有文明。可是,文明一旦形成,便有了它的相对独立性,并继而成为社会化产品。这样,物质文明、知识文明、道德文明虽是人类的创造,是人性光辉的结晶,但它并不必然为每个人所有,于是,人类便与其创造的文明产生了隔阂矛盾。不过,既然文明是人类的作品,是人性的外在表现,这就意味着这种隔阂矛盾是内在于人性的,因而老子要求主体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就是要求文明创造者做出让步,所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从而将文明与人类的矛盾置于人性内部加以消化与处理。因而老子的贡献在于告诉人们:文明与个体的矛盾是人性内在紧张的表现,文明作为人的创造,是人性趋利趋善品质的表现,而追求文明是人性趋利趋善品质的延伸,但这两者都是人性的表现,因而属于人性的内在冲突。如此可以说,老子反省文明的理论成果就是:揭示了文明与人类的对峙是人性的内在冲突、并由此提供了消解文明与人类对峙的方法。

  2、方法特色。如上所言,文明是人类的杰出作品,人类创造文明就是为了享用文明,人类正是在享用、消费文明的过程中存在而生活。但老子看到的或关切的却不是这个,他所关切的是文明与人类的对峙,是文明对人类的可能伤害。那么,老子是怎样展开这种关切的呢?老子认为,是最美的境界、最高的原则、最好的理念,所谓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道德经》第62章)而这个的内涵就是自然、无为、本真、质朴、柔弱等,其根本精神则是物之本有状态自己如此。而且,是老子心中的一杆秤,是衡量所有物事的坐标。既然的核心观念是以物之本有状态为尚,而物质文明的创造、科技文明的发展、道德礼仪的建设与所崇尚的物之本有状态是相悖的,因而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自然是否定性的、批判性的。这也就是说,老子崇尚的就是老子所崇尚的一种价值,这种价值就是自然无为本来如此。但这种价值与人类文明顺向走势是完全背离的。由于老子判定物质文明、知识文明、道德文明对人类具有负面影响,因而他必须提出解救的办法。前文已述,是老子的核心观念、核心价值,而的具体内涵是自然无为本来如此,换言之,绝弃格物问学、绝弃物质利欲,绝弃仁义礼制,才能回到自然状态,才能进到的境界,而这也就是消除文明与人类对峙的策略。因此可以说,老子反省文明的方法特点是,在思维上是逆向的,在价值上是消极的。因此,老子对文明的反省虽是一种关怀,而且是深切的关怀,因为这种关怀是建立在对文明的本质认识基础上的;但同时也是一种消极的关怀,因为按照老子的逻辑,为了回到的境界,所有文明都应该放弃,这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方向似乎不相符。正如严复所说:今夫质之趋文,纯之入杂。由乾坤而训至于未既济,亦自然之势也。老氏还淳返朴之义犹驱江河之水而使之在山,必不逮矣。夫物质而强之以文,老氏訾之是也,而物文而返之使质,老氏之术非也。何则,虽前后二者之为术不同,而其违自然、拂道纪,则一而已矣。

  3、现实意义。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一个底线缺失的年代,在一个道德沦丧的时期,老子对文明的反省有无其特殊的意义呢?至少我的回答是肯定的。首先是让人们真切感受、认识到了文明的负面性。在老子反省文明的思维世界,物质文明、知识文明、道德文明的被无限放大,将文明与人类的严峻对峙呈现在人们面前,并用非此即彼的叙述方式,让人们感受到生命与文明的紧张,用你死我活的情境描写,让人们感受到生命保护的重要。也就是说,老子对文明的反省,从人性的深层提醒人们全面、客观、冷静地面对他们创造的文明。文明可以让你精彩纷呈,但也可以让你万劫不复。其次是引导人们建立正确文明享用观。现在的人对文明的占有欲非常强,吃要吃最好的,穿要穿最贵的,住要住最豪华的,对于高科技产品更是趋之若鹜。用严复的话说就是:今之所谓文明,自老子观之,其不为盗夸者,亦少矣。” 不过,许多人因为不识得文明的杀伤力,又无法控制自己欲望,好比掉进泥沙,越陷越深。也就是说,由于文明是人类的创造,从而意味着文明的诱惑原自人性,因而作为人而言,你必须有这种认知:当你面前展示千姿百态、风情万种的文明时,你必须明白,如果你不遵守规则地占有它的话,你可能就被刺伤,严重时会丧失性命。根本说来,这是人性的自我分裂,因而我们必须建立健康的文明享用观,在人性范畴内将这个问题加以解决。第三,人性的保全是对主体的考验。在当今社会,我们身边许多人,都不约而同地、前仆后继地被双规、被送进监狱,为什么?因为他们都被物质文明、科学文明所迷惑所击败,实际上都是被自己所击败。因为文明是人所创造的,也是为人所享用的,但有人既然因为文明获得而丧失性命,说明他根本就没有能力与智慧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因此,老子所谓五色怎么样、五音怎么样、五味怎么样,又说什么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不要以为他只是痛恨物质文明、科技文明、道德文明,事实上那都是说给人听的,也就是说,老子虽然对物质文明、科技文明、道德文明的负面性有深入的检讨,但这种检讨所触及的是人性的问题,而人性的问题只有由人自己去解决,因此,能否解决老子所揭示的文明与人类的矛盾,并消除老子反省中的负面因素,才是对当今人们的才情与品性的真正考验。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