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海上丝调之路坐标


来源:《瞭望》     作者:赵叶苹    发布时间:2015-01-23 11:08:25    阅读次数:1034


  随着“华光礁1号”这艘800年前古代商船的成功出水,沉睡海底的三沙文明一同浮出水面。它真实再现了古代海上丝路的繁盛,也用实物证明海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线段
  
  海南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枢纽。无论是南海水下发现的大量古沉船,还是陵水海边见证千年丝路繁荣的穆斯林古墓群,大量的历史实物都证明了这一点。

  自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海南不断挖掘并发扬其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作用,争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今年前10个月,海南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迅速,其贸易额已占海南对外贸易总值近半。

  古代“海丝”的中转站

  海上丝绸之路始发于秦汉,延绵2000多年,是连接古代中国和亚非欧的海上交通动脉。

  据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分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有3条主航线,第一条是东海至黄海航线,从登州、莱州、扬州、漳州等地出发经东海或黄海至朝鲜半岛、日本或者东南亚;第二条是南海航线,从广州、徐闻、合浦出发经南海,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再西行至阿拉伯半岛、红海、波斯湾、地中海、欧洲及非洲东部;第三条是从广州、泉州、漳州出发经菲律宾进入太平洋,东行至美洲。

  海南是第二条和第三条航线上重要的中转枢纽和补给站。“海南管辖的南海诸岛及附属海域是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的重要航道和交通要冲。”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赵嘉斌说,南海水下发现的大量沉船遗址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实物见证。

  浩瀚的南海水下,至今已发现了136处中国古代沉船遗址。它们大多散布在西沙、南沙和中沙众多岛礁沙洲四周二三十米的水下。出水文物显示,这些古代商船大多是在运输瓷器前往东南亚国家交易途中,遭遇风暴或触礁沉没的,最远可追溯到五代时期。

  “越来越多的古代沉船遗址被发现,印证了早期文献关于西沙、南沙航路的记载,也充分证明了我国先民在这一片海域活动频繁。”海南省文物局局长王亦平向本刊记者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物部门开始大规模水下文物调查,获得约2万件文物。其中,北礁沉船遗址、甘泉岛唐宋居住遗址、华光礁沉船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特别是2007年西沙“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的发掘,共出水瓷器1万多件,出水船板511块,有种类丰富的宋元青瓷、影青、白瓷,造型精美,图案绚丽。根据船体构造和出水器物推断,“华光礁1号”沉船是一只古代贸易商船,它满载着中国瓷器等货物前往东南亚交易,去程中遭遇不测沉没。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随着这艘800年前古代商船的成功出水,沉睡海底的三沙文明一同浮出水面。“它真实再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也用实物证明海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线段。”王亦平说。

  除了海底沉船文物,海南本岛也遗存有大量丝绸之路遗迹。在距离三亚海棠湾不远的陵水湾一片林地里,掩藏着数十座穆斯林古墓。经考证,这40多座古墓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横跨唐、宋、元三代,是当时穆斯林商人的墓葬群,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徒墓地。它们面朝大海,见证1000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海丝”申遗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海南是陆地小省,却是海洋大省。大量历史遗迹和文物史料证明,唐宋时期,海南岛就是中西商船往来的避风港、中转站和补给港,明朝郑和下西洋七次经过海南岛。受访的有关专家认为,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中,海南所处的南海段应作为重要部分来呈现。

  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2002年始于福建泉州,多个城市陆续加入申遗行列。2012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预备名单显示,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由南京、扬州、宁波、泉州、福州、漳州、蓬莱、广州、北海等6省区9市构成。

  海南省文体厅厅长朱寒松说,目前这些城市主要是港口码头遗址的申遗。作为古代海上贸易的水上必经之路,海南及南海线段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线段,在申遗中的角色不可或缺。

  海南多年前就酝酿提出南海水下文化遗产申请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夙愿今年得到国内6省区9市的响应,今年6月21日举行的南海丝路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发出《南海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共同宣言》,支持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申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预备名单》。

  朱寒松说,基于文化线路的完整性考虑,海南将与广东、广西等6省区结成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共同体,借助中国重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契机,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加强南海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根本举措。”朱寒松说,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最优质的文化品牌。如果申报成功,文化遗产的价值将得到全世界的认可,文化遗产也能得到最好的保护和最科学的开发利用,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能够更好地体现其无与伦比的价值。

  王亦平也指出,积极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的申遗工作,可以借机加强南海水下文物的发掘和保护,以取得更多成果,最重要的是,从文化的角度勾勒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古老航线,将凸显其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文化传承的深意。

  水下文保面临五大困境

  尽管业界专家已充分认识到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的重要价值,这项工作也得到国内6省区9市的响应,然而,其要真正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预备名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专家指出,地方政府对所辖范围内的文物遗址进行的有效保护,是申遗的基础性工作,但现阶段,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文物保护至少面临5大掣肘因素。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海南在南海水下沉船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国家文物局的推动下,国家南海水下考古基地、南海水下考古工作站及国家南海博物馆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正在推进。但“真正能拿出来给人看、说得清的东西还是很少。”王亦平说,南海丝绸之路海南段的保护研究面临总体规划空白、考古设备简陋、专业人才匮乏、私人盗宝猖獗等诸多困境。

  ——技术设备落后,20年中水下考古全靠租渔船。“迄今为止,每年我们到西沙海域进行一到两次调查,一直都租用潭门渔民的木质渔船,20年来都是这样。”海南省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钊说。

  ——考古人员缺乏,全省“下水者”仅15人。这是截至目前海南所有持证水下考古队员的数目,也是海南水下考古24年来培养起来的队伍。“面对浩瀚南海和数以万计的文物发掘,15人太‘单薄’了。”王亦平说。

  ——文物解读人才匮乏,常弄错文物年份。“在出水文物的研究方面,海南人才极为匮乏。”王亦平告诉记者,尽管20多年来做了很多次基础性调查,但对水下文物的解读严重缺失。

  到目前为止,海南对6年前出水的“华光礁1号”沉船的整体发掘研究报告仍未出炉。

  ——海上执法难,一年才巡海一两次,过半遗址破坏程度超过80%。“海域太大,一年一到两次的巡查,很难震慑盗捞分子。”回想起上世纪90年代末“要致富捞文物”的疯狂盗捞,王亦平仍觉痛心不已。

  ——没有总体规划,多数岛礁没去过。王亦平坦言,规划必须建立在调查的基础上,然而,海南水下考古队除了2013年对南沙渚碧礁、美济礁、永暑礁等岛礁进行调查外,南沙海域大多数的岛礁并没有去过。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