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文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选论文 


《范蠡兵法》与毛泽东军事思想


来源:摘自 道解范蠡    作者:李海波    发布时间:2015-01-24 19:35:18    阅读次数:1119


范蠡的“兵道”,这是一门如何运用老子道学思想指导军事战争的学术体系。

战争,这是一个残酷的话题;兵法,这是一门诡秘的学问。自古以来,作为“国之利器”的兵法谋略如帷灯匣剑,不可示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使用武力来达到国家目标。但是,有战争就有流血,有利益就有伤害。一旦战争爆发,就会让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受伤、沦为难民,让大气、海洋、土地受到污染,物种毁灭,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摧毁各种建设设施、破坏人类古老灿烂的文明。战争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会给社会带来经济衰退、社会退步,让战后的人们心灵上遭受难以愈合的创伤。

既然战争是如此的恐怖可怕,那一向推崇“贵生”、“乐生”理念的道家是怎么看待的呢?道家为什么历代多出兵法大家,这是否证明他们也是好战分子?对于战争,道家的观点是鲜明的。老子认为:“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作为老子思想的代言人,范蠡也曾对越王勾践阐述他的立场:“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道家不好战,但绝非废战。当战争来临时,为了避免或尽量减少战争带来的伤害,为了阻止和消弭战火的无端蔓延,道家人士就会坚定不移地挺身而出,用智慧和谋略作为武器对战争行为予以制止和反击,以除暴安良,惩奸罚恶。诚如老子所言,“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止。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黄帝四经》曰:“道生法。”“道”就是宇宙万事万物运行发展的总规律、总纲要,正因为其大道无穷,所以不可窥测,无象无名。“法”就是大道演变的总规律在某一具体领域的应用智慧和实践经验,正因为落实于具体细节,所以有形可论,有法可循。所谓兵法,无非指的是宇宙自然这个大道总规律在军事战争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法则。

范蠡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军事指挥家与军事理论家,他曾对勾践说:“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在青年时代就对自己的兵学造诣信心百倍了。作为道家学派的学者,范蠡一生著述颇丰,他不但在商业、经济、政治领域有传世思想,他也有兵书传世。《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兵学名著“兵权谋”一类中,在《吴孙子兵法》、《齐孙子》、《公孙鞅》、《吴起》之后,专门列有“《范蠡》二篇”。遗憾的是,外界普遍认为《范蠡兵书》已经失传,只有一些碎片性质的文字散落在一些古代文献中。

范蠡的兵书有些什么内容呢?清人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卷四三《兵部二·营阵》说:“范蠡兵法,先用阳后用阴,尽敌阳节盈吾阴节以夺之。其曰设右为牝,益左为牡,早晏以顺天道,盖深于计者也。”老子早就说了:“一阴一阳之谓道。”范蠡的师父计然本来就是“学阴阳”的,可见范蠡的兵法思想与阴阳哲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上述文字在《国语》中也有过类似阐述。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裴骃《集解》引张晏曰:“《范蠡兵法》:‘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三百步。’”机发,就是不用依靠人力,而借助于机窍和机巧进行飞石类重武器发射。由此可见,在范蠡当时就已经有了扭力或对重发射弹丸的投石车。在单纯的形而上阴阳哲学之外,作为“兵技巧家”的范蠡让人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这些军事装备和重武器研发是范蠡亲自参与设计的吗?难道范蠡真的是万能的神人吗?他精于占卜医学,懂得农业水利,在商业和经济上能进行生产技术改良和产品创新,在城市发展中能设计主持城市规划与建设……这到底要多强悍的人生和通达的智慧,才可以如此多才多能。

《范蠡兵法》是啥时候失传的呢?明人徐伯龄《卢生传》写道:“以文章举进士不第,遂弃蝌斗业,学拥剑,读《太史公》《范蠡兵法》,曰:‘熟此则取苏秦黄金印易事耳。’”可见,在明朝《范蠡兵法》不但尚存,而且还被公认具有胜人一筹的谋略,可以助人轻易摘取成功的“黄金印”。

在范蠡的兵法思想体系中,他以“定倾危”的救亡图存为兵法使用目的,以“先行不利”的慎战主张为使用原则,以“柔弱胜刚强”的策略为核心指导,以“阴节”“阳节”的盈虚变化为动静枢机,以“天、地、人、物”为整体参照,以“豫知未形”为备战理由,以“谷多,民众”为军事保障,以“匿身无见其功”为系列展开。在范蠡的战略布局与统筹指挥下,吴国迅速地由强盛转向衰败,越国由卑弱破落而富裕崛起。在二十余年的时间内,范蠡创下了“兴一国灭一国”的军事成就,使偏居东海蛮夷之地的越国走出了岌岌可危的大败局,最终实现了诸侯共尊的天下霸业。后人在评说此事时,留下了“勾践非范蠡无以存国”之说。

毛泽东是中国近代史上堪称伟大的军事家,他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历史巨人,改变了中国社会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毛泽东并非出身名门,也没有上过高等军事院校,他的军事思想从何而来?这与他博览史籍杂书的学习领悟力有关。在毛泽东的军事斗争艺术中,我们也时常见到范蠡兵法的神机再现。范蠡提出了“后则用阴,先则用阳,近则用柔,远则用刚,彼来从我,固守勿与。”毛泽东则提出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主张,留下有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范蠡曾提出“周旋无究”的兵法思想,毛泽东则创新出了“运动战”、“蘑菇战”等适合中国特点的战争形式。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针对敌军急于寻求同我方决战的心理,以小部队与敌周旋,疲惫、消耗、饿困对方,而以主力隐蔽等候,不骄不躁,待敌十分疲劳与孤立无援之时,集中主力加以各个歼灭。毛泽东还在《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一文中对“蘑菇”战术作了阐述,指出“此种办法是最后战胜敌人必经之路”。范蠡兵法提出了“节事者与地”的主张,认为军事胜利的基础在于“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毛泽东则明确提出了民主革命的内容主要是“实行土地革命”的思想,他认为“要增加生力军保护革命,非解决土地问题不可。”范蠡兴越灭吴有“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二十年战略,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整体局势也同样有着“持久战”的战略判断,他认为“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作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家、谋略家,范蠡的“兵道”思想体系也促进了幕府谋士群体和中国智库业的蓬勃发展,蕴育和催生了“绍兴师爷”这个具有越国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

《吴越春秋》曾记录范蠡对勾践的表态说:“辅危主,存亡国,不耻屈厄之难,安守被辱之地,往而必返,与君复雠者,臣之事也。”假托姜太公之名的兵书名著《六韬》在谈到谋士的职责是这样说的:“主图案危,虑未萌,论行能,明赏罚,授官位,决嫌疑,定可否。”谋士职能,谋国之案,消国之危,除国之患,评议将之德才,严明队伍赏罚,授人以官,决断疑难问题,对重大决策可以进行审度并作出裁定。

继“稷下学宫”这个智库品牌之后,以绍兴而命名的“绍兴师爷”这个幕僚群体之所以得到蓬勃发展,除了绍兴人处世精明,治事审慎,工于心计,善于言辞,天生具有作为智囊的多方面能力外,或许跟2500年前范蠡、文种、计倪这批越国智囊团核心成员的文化传承也有隐秘的内在联系。

对于范蠡“兵道”思想体系的继承,黄老智库机构国际道商文化研究院有一系列研究成果陆续问世,其“八卦复九宫”的战略分析模式和“隐态战争”的系统阐述,是范蠡兵道思想的再现。
 
摘自:李海波《道解范蠡》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