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文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选论文 


道教复兴的期待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魏德东    发布时间:2015-01-24 21:23:38    阅读次数:1048


2013年5至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展了一项全国性的“宗教场所调查”,对180个县域的约8000家寺院、教堂予以全面调研。过去的一周,笔者参与了有关北京道教场所的调查,两天内拜访了4家远郊区的道观,加上此前参拜的两家城内道观,对于道教的现状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对于道教的文化品格有了更深刻的体认,也增添了对道教复兴的期待。

  对于宗教场所的调研,我们的问卷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负责人状况,场所的历史与基本情况,场所的宗教性、组织性、现代性,慈善公益和政教关系。直观而言,在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五大教中,道教的组织化程度是最弱的。所谓组织化是指宗教场所以社会组织的形式从事宗教活动的力量,体现为各类组织和制度的完整性与有效性。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北京市道教协会迟至2005年才成立。在此之前,作为首都和道教重镇的北京,居然没有市一级的道教组织。很长一段时间,全北京只有白云观一个道教活动场所,经常参加道教活动的人数在几百人以内。记得1998年笔者参加北京市宗教现状调研时,对于北京道教当时的状况,有人称之为“名义性”存在。随着北京市道教协会的成立,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变,目前北京有登记的道观14家,道教活动逐步开展起来。不过,与其他宗教相比,道教的活动场所是最少的,而且还没有一家区县级的道教协会。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道观迄今还没有管委会,没有单位银行账户,没有组织机构代码证,没有居士证,也没有给道士上养老保险。

  在现代化条件下,组织性的强弱对于社会团体的生存与发展有直接关系。道教的组织性较弱,相应的,其宗教活动也就不那么充分。我们看到,有的道观每年开放的宗教活动就是庙会,人山人海,体现出民众对道教的认同。此外的时间,包括周末,大殿都上着锁,没有什么人气。有的道观,农历初一、十五也没有制度性的宗教活动。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很多道教人士都在努力改变现状。在北京市平谷区的兴隆观,我们看到了新落成的居士林,里面有50个孩子正在参加夏令营。晴耕雨读,一方面让孩子接触土地和大自然,一方面教给孩子一些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培养孩子的孝道与责任感。负责人说,他们的理想是打造一个学习、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基地。在平谷的药王庙,我们看到从山下开始就有介绍道教知识的展板,一直绵延到院内;庙内有一个义诊场所,免费向民众开放;道长为“80后”,好学聪慧,朝气蓬勃。在昌平城隍庙,道长是刚刚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向道教人士请益,讨论最多的是,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但又是最衰弱的宗教,这是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与中国正在兴起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相称的。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拥有全球约1/5人口的国家,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奠基在中国传统之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吸纳古今中外所有优秀文化内容而形成的现代中国文化体系,既是中国现代化的精神基础,也是现代化形成的重要象征。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精神资源。我们有理由对道教的复兴充满期待。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