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文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选论文 


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化学术研付合徐述


来源:道学网    作者:张泽洪    发布时间:2015-01-25 21:29:32    阅读次数:1028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大陆和港台的学术交流,由香港青松观道教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研究所、四川联合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12月23日至27日在成都召开。与会的有我国大陆、港台和新加坡等地的知名学者共150人,并提交了论文。兹将学者发言和论文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道家思想及道家、道教文化的现实意义

    关于道家思想的价值和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与会学者关注的重点。萧著父阐述了道家学风的特点与价值,认为道家以“道法自然”为理论重心,由自然哲学转向社会哲学、生命哲学,主张返朴归真,追求精神自由,以其特有的思想风骨和理论取向,形成了道家独特的“大知”学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值得加以发掘的优秀思想遗产。刘笑敢认为“自然”是老子哲学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无为”是实现这一价值的行为原则。

    唐明邦认为道家着意阐发直觉思维,是对中国哲学思维传统的突出贡献。并指出,道家强调直觉思维,一可抨击儒家视名教为神圣的教条主义行径;二可作为打开神秘文化殿堂的钥匙;三可纯化人们的思想,将人们引向追求超现实的终极目标。这是道家文化之所以兴盛而左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因。钟肇鹏指出道家内丹精气神理论体系的构建,在思想史和哲学史上经过了长时期的酝酿。他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神理论的有力论证,认为精气神理论直接继承和发展了道家的思想。李维武介绍了20世纪下半叶现代新儒学重要代表人物徐复观对道家思想的现代疏释,认为道家思想之能同儒家思想一样,成为中国文化的骨干,就在于它以自己的特殊内容,同儒家思想一起塑造了中国文化的性格。

    不少学者提交的论文中,对老子其人及其《道德经》进行了探讨。涂又光指出《老子》早于《论语》,《老子》是哲学著作,是中国哲学的主根。李申认为西汉的黄老,应是指包括老子学说在内的整个宗教体系而言,不仅是学术派别。钱耕森对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要推动21世纪的和平发展,要保持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生态、世态、心态的平衡发展,可以从《老子》极高的智慧里,获得巨大的启迪与力量。

    孙以楷、甄长松对《庄子》中的道家人物进行考证梳理,指出《庄子》书中关于道家人物的记载,是一笔极为宝贵的遗产,可从中理出先秦道家形成和流变的基本线索。

    道家、道教文化的现实意义,是学者们研讨的热点。卿希泰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新文化,都是在继承和改造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教的某些伦理道德思想,对于治疗当前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疾病,对我国当前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胡孚深认为道的学说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最高智慧,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资源,必将成为世界文明相互交融的凝聚点。他呼吁以道家等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为建设现代化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香港青松观罗智光认为,道家博大精深,发扬道教文化,使道学与科学结合,可作出惊世发明。

                             二、道教与中国文化

    与会学者研讨道教的论文较多,从不同侧面阐述道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关于道教的源流问题,李养正针对学术界的道教产生受佛教传入中土之刺激与启发,或谓道教模仿佛教而创立之观点,指出道教的核心信仰是神仙崇拜,吸取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为其义理结构基础,不存在所谓佛教东来的刺激和影响;道教产生的决定因素是中土苦难的社会和中土宗教意识的发展。认为佛道关系史上,有不少问题是有必要重新探讨的。

    在道教哲学研究方面,李刚阐述了道教生命哲学的历史性演变、道教生命哲学的特性及社会政治功用。神仙不死存在,人能长生成仙,形神可固,我命在我不在天等是道教生命哲学的范畴和命题。道教生命哲学并非只追求纯粹的终极关怀,它也力图用自己的原则去解决现实的政治伦理问题,并且也确实发挥了特定的社会作用。卢国龙阐述了北宋道士陈景元的道家学术,指出他的学术渊源是以“重玄”解《老》的道教义理学传统,并对陈景元明体达用的哲学思想的特点进行了辨析。香港学者邝国强对全真教理中“道”与“心”两个哲学范畴进行了详细考察,认为阳明学中掺杂了不少全真教理之心学成分。

    在教义思想研究方面,台湾学者李丰惫对六朝道教的度脱观进行了详细的考释,指出道教在创教阶段就尝试建立其解脱观,开展人生终极关怀之道。道教在儒家耻感文化之外,开拓出更深沉的罪感文化、过感文化,道教宗教理论中的末世、劫数与度世、度脱等观念,逐渐成为一种共所认同的文化心理,渗透于民众生活中,这反映出六朝道教在变乱时代中寻求解决世难的宗教智慧。台湾学者王天麟对六朝道教正一派的罪观及仙德思想进行研讨,指出六朝正一派的功过伦理戒律,作为世俗社会民众成仙的要件,本已极其生命济度功能,而善功恶过的数目化的意义,使奉道者能具体的掌握,这在不死信念的激化上,极具实用性的效果。而奉道者视道为最高理想,与道合真,融为一体,以达到行善培德,成就仙德的德性境界。认为道教仙德思想与儒家道德中心化的观念大异其趣。

    龙晦指出《太平经》继承了儒家的孝、中和、《易经》等观念,并进行改造和总结,后经历代道教的推阐,影响深及封建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香港学者张伟国注意到《太平经》所宣扬的民众政治、社会理想,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对幸福、公平的期望,十分珍贵。

    在道教斋醒科仪研究方面,张泽洪考察了唐宋元明时期道教的斋醛活动,指出此时期道教斋蘸仪式已成为国家祭祀大典,此从一侧面反映出道教国教地位的确立。刘仲宇对道教炼度和佛教焰口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二者具有大同小异的结构和共通和功能,有共通的神秘主义思维方法。他还从施法理论、思维方式的差异,阐述了两种宗教法术各自的特点。

    在道教文学艺术、音乐研究方面,詹石窗考察分析了道教签诗的原型与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指出道教文字拟兆的预测功能,可窥见道教关心未来的思想意识。了若木对道教与中国画的关系进行了纵向的考察,认为道教对中国画的理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中国画传统偏重于静和阴柔等内美,就是道家观念潜移默化的结果。甘绍成对正一道和全真道音乐进行了比较,认为正一道韵历史悠久,一方流布,风格多样,亦道亦俗;全真道音乐承上启下,天下流布,风格独特,亦道亦禅。蒲亨强考察了道教音乐在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合力作用下,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