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文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选论文 


论道教叩齿的仪式内涵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4期    作者:张崇富    发布时间:2015-01-31 21:58:15    阅读次数:1219


【摘要】:叩齿是一种至简至深道教法术和修道仪式。道教叩齿术几乎全盘承袭了道教钟鼓磬法器的文化内涵,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教仪式形态。从其演变的过程来看,世俗的叩齿主要关心具体的养生和疗病的功效,而道教叩齿则更强调其中的神学和仪式的内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得越加丰富。

  【关键词】: 叩齿 钟鼓磬 仪式

  一、道教叩齿源流概述

  叩齿乃是中国一种非常古老的养生术。叩齿的最早的有案可查的文献是张家山出土的汉简《引书》中记载的“学(觉)以涿(啄)齿,令人不龋。其龋也,益涿(啄)之。”①讲到了每天早上起床以后叩齿,具有预防和治疗龋齿的功效。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的专家判定《引书》的年代下限不晚于公元前186年,也就是说至少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的古人就已经认识到叩齿的功能并躬身实践。此外,张家山汉简《脉书》和马王堆医书中的《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均记载了齿脉与牙疼的关系:“齿眽(脉),起于次指与大指上,出臂上廉,入肘中,乘臑,穿颊,入齿中,夹(挟)鼻。是勭(动)则病:齿痛,朏(出页)穜(肿),是齿眽(脉)主治。其所产病:齿痛,朏(出页)穜(肿),目黄,口干,臑痛,为五病。”②齿脉,即手阳明大肠经的古称。可见至少在秦汉之际,人们对经络和牙齿的关系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

  而汉代铜镜铭文的材料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叩齿”,却反复提到了一种跟叩齿紧密关联的养生术——饮“玉泉”或“醴泉”。

  尚方作竟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寿而金石天之保兮。③

  上华山,见神人,宜官秩,保子孙,食玉英,饮礼泉,驾非龙,乘浮云。④

  福东进兮日以萌,食玉英兮饮澄泉,驾文龙兮乘浮云,白虎□兮上泰山,风凰舞兮见神仙,保长命兮寿万年,周复始兮八子十二孙。⑤

  袁氏作竟真大巧,东王公、西王母,青龙在左,白虎居右,山人子乔、赤踊子,千秋万岁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⑥

  王氏作竟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食饮玉泉饥食枣兮。⑦

  福兮进兮日以前,食玉英兮饮澧(醴)泉,倡乐陈兮见神鲜(仙),葆长命兮寿万年,周复始兮传子孙。⑧

  饮“玉泉”即是吞咽口中的唾液。“玉泉”又被称为醴泉、玉液、玉津、玉?{、玄泉、金醴、玉英和华池等;饮“玉泉”又被称为“饮食自然”、“玉醴金浆”或“交梨火枣”之法。古人认为吞咽口中的津液具有滋润腑脏、利通百脉、养生延年的作用,甚至能够据此而修炼成仙。白履忠(梁丘子)的《黄庭内景玉经注》口为章?第三解释“口为玉池太和官”时称:“口中津液为玉液,一名醴泉,亦名玉浆。贮水为池,百节调柔,五脏和适,皆以口为官主也。”并释“含漱金醴吞玉英”为“金醴、玉英,口中之津液。”务成子《黄庭经》则释“玄泉幽关高崔巍”中的“玄泉”为“口中之液也,一曰玉泉,一名醴泉,一名玉液,一名玉津,一名玉?{。”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强调了食“玉泉”的延年除病功效:“食玉泉者,令人延年,除百病。玉泉者,口中唾也。鸡鸣、平旦、日中、日晡、黄昏、夜半时,一日一夕,凡七漱玉泉食之,每食辄满口,咽之延年。”⑨《云笈七签》卷三十一?禀生受命部三则阐述了食“玉泉”除病延年的机理在于,饮食“玉泉”具有溉养五脏、滋润身体、利通百脉的作用:“《黄庭经》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名曰饮食自然。自然者,则是华池.华池者,口中唾也。呼吸如法,咽之则不饥也。《老君尹氏内解》曰:唾者,漱为体泉,聚为玉浆,流为华池,散为精汋,降为甘露。故口为华池,中有体泉,漱而咽之,溉藏润身,流利百脉,化养万神,肢节毛发宗之而生也。”

  总的来说,叩齿和食“玉泉”是相伴相生的养生术。在叩齿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唾液需要吞咽;反之,含漱唾液的养生术也伴随着叩齿术。这两种相伴相生的养生术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炼精”。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说:“臣常闻道人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壮。言人当朝朝服食玉泉、琢齿,使人丁壮有颜色,去三虫而坚齿。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琢齿二七遍,如此者,乃名曰练精。”⑩

  道教将传统的叩齿养生术吸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并将其加以改造。传统的叩齿养生术主要集中于叩齿固齿治疗牙病以及养生的功用,道教在此基础上,不仅融入了钟鼓磬文化的内涵,神学的内涵,并将叩齿术发展成为一种成仙之术。

  道经中较早提到叩齿的是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或问坚齿之道。抱朴子曰:‘能养以华池,浸以醴液,清晨建齿三百过者,永不摇动。其次则含地黄煎,或含玄胆汤,及蛇脂丸、矾石丸、九棘散,则已动者更牢,有虫者即愈。又服灵飞散者,则可令既脱者更生也。’”(11)在陶弘景的《真诰》、《养性延命录》和《登真隐诀》中,叩齿已演变成为成仙之术,不仅具备了警醒身神、驱鬼杀鬼的功效,还具备了钟鼓磬文化内涵。此后,宋代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高功法师通过敲击钟磬和叩齿来召集身中的阴阳二神,则成为道教仪式中一种重要的形式。总的来说,从叩齿演变的过程来看,世俗的叩齿主要关心具体的养生和疗病的功效,而道教叩齿则更强调其中的神学和仪式的内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得越加丰富。

二、道教典籍对叩齿的描述

  道教典籍多提及叩齿。本文主要依据《真诰》、《养性延命录》啄咽按摩法、《云笈七签》卷四十五秘要诀法部叩齿诀第十三、《上清修身要事经》玉清消魔道士叩齿节度法二十二、《无上秘要》叩齿品、《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叩齿诀、《三洞珠囊》卷之十叩齿咽液品以及《要修科仪戒律钞》和《道门通教必用集》等这些主要涉及叩齿的道经作为分析和研究的依据。

  (一)叩齿的别称

  1.啄齿(亦写作琢齿)。“啄”本义是鸟用嘴取食,这里指牙齿相互敲击。

  《真诰》:“夜行常琢齿,琢齿亦无正限数也。煞鬼邪鬼常畏琢齿声,是故不得犯人也。若兼之以漱液祝说亦善。”(12)

  《三元延寿参赞书》:“真人曰:夜行常啄齿杀鬼邪。”(13)

  《上清修身要事经》玉清消魔道士叩齿节度法二十二:“凡存修上法,礼祝之时,皆先啄齿。”(14)

  2.叩罗千。由于齿神名崿锋字罗千,因此叩齿也被称为叩罗千。

  神仙刘长生把《黄庭内景玉经注》中“齿神锷锋字罗千”一句,解释为“叩齿九九,庚甲交锋,字传万古,罗锦千重。”(15),认为罗千一词是指“锦罗千重”是对齿神所穿衣服的描写。梁丘子《上清黄庭内景经注解》对“齿神崿锋字罗千”的注解为“牙齿坚利如剑崿刀锋,摧罗众物而食之也。”认为罗千一词之所以被用来指称齿神,是源于牙齿坚韧锐利如刀锋,能摧罗并嚼碎口中的一切食物的特点。

  3.左边的臼齿相互叩击的叩齿方法被称为天钟、打天钟、扣天钟、折天钟、呜天钟或折制天钟。

  《云笈七签》叩齿诀第十三:“《九真高上宝书神明经》曰:叩齿之法,左相叩,名曰打天钟。”(16)

  《云笈七签》卷三十一:“高上宝神明科经说曰:叩齿之法,左左相叩,名曰扣天锺。”(17)

  《上清修身要事经》玉清消魔道士叩齿节度法二十二:“左齿相叩名曰天钟。”(18)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叩齿诀:“所以叩齿者,击动天门而神炁应,故左叩为呜天钟。”(19)

  《无上秘要》卷六十六叩齿品:“叩齿之法,左左相叩,名曰折天钟。”(20)

  《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左齿相叩,名鸣天钟。”(21)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八都讲钞:“上清八道秘言经曰:叩齿之法,左左相叩,名曰折制天钟。”(22)

  4.右边的臼齿相互叩击的叩齿方法被称为天磬、折天磬、击天磬、捶天磬、搥天磬、震椎天磬。

  《云笈七签》叩齿诀第十三:“右相叩,名曰捶天磬。”(23)

  《云笈七签》卷三十一:“右右相叩。名曰搥天磬。”(24)

  《上清修身要事经》玉清消魔道士叩齿节度法二十二称:“右齿相叩名曰天磬也。”(25)

  《无上秘要》叩齿品:“右右相叩。名曰折天磬。”(26)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叩齿诀:“右叩为击天磬。”(27)

  《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右齿相叩,名击天磬。”(28)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八都讲钞:“右右相叩,名曰震椎天磬。”(29)

  5.中间门齿上下相互敲击被称为鸣天鼓、法鼓、天鼓、严鸣天鼓。

  《云笈七签》叩齿诀第十三:“中央上下相叩,名曰鸣天鼓。”(30)

  《无上秘要》叩齿品:“中央上下相对叩。名曰鸣天鼓。”(31)

  《上清修身要事经》玉清消魔道士叩齿节度法二十二:“其法叩齿,上下相叩名曰天鼓。”(32)

  《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九:“法鼓者,内集神气,外威魔灵,法事所先也。当门上下齿相叩名曰法鼓。”(33)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叩齿诀:“至于当门齿,上四下四,共八齿相叩,谓之呜法鼓者,所以通真,格上帝。”(34)

  《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太上玉经隐注曰:叩齿一名天鼓,召身神,招天真,会群仙也。”(35)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八都讲钞:“中央上下对相叩,名曰严鸣天鼓。”(36)

  (二)叩齿的种类

  如前所述,根据敲击牙齿的不同部位,叩齿可分为三种:①叩左臼齿打天钟。②叩右臼齿击天磬。③叩中央门齿鸣天鼓。

  此外,根据叩齿声音的大小可分为三种叩齿:①上下相触不令耳闻。②才令耳闻。③虚口缓颊令有深声远响。

  这三种叩齿法的分法出自《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九,引用天师张万福的说法:“鸣法鼓经说:凡有三种,一上下相触不令耳闻;二才令耳闻;三虚口缓颊令有深声远响,此自入靖可矣。若法众既多,一时烦聒,不令耳闻者为妙。如此则精审细密,便可一念专注,神气安和故也。”(37)可见,这三种叩齿方法乃是法师依据不同的场面,选取不同的方法,目的是为了集中注意力,平心静气。

三、叩齿与钟鼓磬文化的内涵

  众所周知,钟鼓磬既是乐器也是法器,在道教的科仪和修道过程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上述的文献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道教描述叩齿时往往把叩齿行为等同于外在的钟鼓磬法器的演奏(如:打天钟、击天磬、鸣天鼓)。《要修科仪戒律钞》中就认为叩齿和金钟玉磬都是法鼓,该经卷八的“都讲钞”讲到:“若击鼓鸣钟,招仙集圣,法鼓有二:一则叩齿,二则金钟玉磬。”(38)这种等同带来了两个直接的结果:一、叩齿既然是打天钟、击天磬、鸣天鼓,也必然继承并蕴涵了中国钟鼓磬礼乐传统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二、这种等同让外在的钟鼓磬法器的仪式可由叩齿所替代,并被内化为一种更容易操作更加简便的道教修道和仪式模式。

  先来看看中国钟鼓磬礼乐传统赋予叩齿的特有的文化内涵。古人认为有五声八音乃音乐之本,其中五声为宫、商、角、徵、羽,八音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之中,金石为重,认为金石之音为众音之纲纪。金石的代表分别为钟和磬。古人认为乐未作乐先击搏钟以宣其声,将祭则举持磬以收其韵。孟子也说:“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39)也就是以钟发声,以磬收韵,集音之大成。《天工开物·钟》记载:“凡钟,为金乐之首,其声一宣,大者闻十里,小者亦及里之余。故君视朝、官出署,必用以集众。”(40)《灵泉观九阳神钟铭》称:“钟乃古乐,制于圣人。不石不播,可扣可闻。固将设之,以饗嘉宾。固将奏之,以和鬼神。岂特于斯,仍告朝昏。”(41)钟过去主要为帝王和官员所使用的礼器和乐器,乃是地位和权势的象征,其主要具有招集民众、悦神通灵、协调阴阳、飨宴嘉宾、晨昏报时的功能。

  早期的鼓跟军事活动有很大的关系。《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黄帝曾经得到一头神兽夔,该神兽“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用它的皮制成鼓,并用雷兽的骨头做鼓槌敲击,“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42)后来夔皮制成的鼓在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此外,《周礼》记载:“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43),“凡国祈年于田祖,龠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国祭蜡,则龠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44)可见鼓在先民的生活中除了用于各种军事活动之外,还广泛用于劳作、祭祀及其他活动中。

  早期的磬具有乐舞娱神和教化的作用。《尚书·尧典》中有“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45)的记载。此外,《尚书》中还提到“戛击鸣球”(46),这里的“鸣球”与“石”就是指磬。《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尧命夔击磬“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47)此外,《荀子》乐论篇第二十还对钟鼓磬的音乐特点进行了总体的描述:“声乐之象:鼓大丽,钟统实,磬廉制”,荀子认为鼓是“乐之君”,“鼓似天,钟似地,磬似水。”(48)此外还有“鼓法天,钟法地”(49)的说法。

  古人深信律吕具有协调阴阳,协调宇宙气机变化的功能,因此演奏乐器也必定会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一定的影响。《周髀算经》卷上称:“冬至、夏至,观律之数,听钟之音。”(50)如《后汉书》律历上称:“上古圣人本阴阳,别风声,审清浊,而不可以文载口传也。于是始铸金作钟,以主十二月之声,然后以效升降之气。”(51)千字文中也有“闰余成岁,律吕调阳”的说法。道教《道书援神契》谈到钟磬时也认为“古者祭乐有编钟编磬,每架十六,以应十二律及四宫清声。又有特悬钟特悬磬,特悬者,独悬也。今洞案金钟玉磬,又有大钟等,皆本诸此。其大铜磬,本诸击缶。周礼,凫氏为钟,磬氏为磬。”(52)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认为钟是“四众所会,六时急务”,是道教科仪中不可缺少的法器,该经中描写“长斋会玄都,鸣玉叩琼钟”“法鼓会群仙,灵唱靡不同”的景象,强调了钟这种法器在斋醮科仪中的重要性。道教常用五种材料制成钟:有金钟、银钟、五金合铸钟、铜钟和铁钟;钟的外形有九角、八角、四角、两角,也有无角的钟;大的钟重达万石,小的钟则有一斗重。钟造好之后还必须镌勒铭记国号年岁和郡县以及道观的名称。第三十代天师虚靖先生曾写过一首专门描写道教法器的七言绝句《钟》:“金晶铸就斗星悬,挂向琼楼知几年。好是五更残梦裹,一声敲透白云天。”(53)《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则记载了磬在道教科仪中是用来“节度威仪容止”,从材质来看,道教有六种磬:玉磬、金磬、银磬、铜磬、铁磬和石磬。此外,磬的外形则有两角磬、四角磬、九角磬、无角磬,以及形状如钩的磬。(54)总之,道门中对钟鼓磬抱有极大的敬意,认为钟鼓磬之制作和敲击应合乎法度科仪,《洞玄灵宝钟磬威仪经》指出“非时不得妄击。若不整法服,清净祝诵,失其节度,皆五帝考之,死堕寒冰之中,百劫当生无眼之报。慎之焉。”(55)不合法度,不恭不敬,胡乱敲击钟鼓磬等法器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在道教斋醮科仪和修道过程中,钟鼓磬除了保留传统的一些功能外,还增加了作为道教的法器的特殊功能。其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用钟鼓磬等乐器来模拟天上的仙乐。南宋金允中的《上清灵宝大法》卷二○“金钟玉磬仪”称:“坛场将肃,钟磬交鸣。韵奏钧天,仿佛神游于帝所;音高梵唱,依稀境类于玄都。”(56)

  对钟的起源,道教的《洞玄灵宝钟磬威仪经》给出了一个神话版本:说元始天尊在色界天中,教化众生,说法时,前来听法的人,有的先到,有的后到,前后不齐。为了让众人都能同时听到灵音,元始天尊从自己的眉间发出十种光,“彻照诸天,五亿世界、无量国土,普使闻知,示大神力,演真一妙道,合五和之精”变成了无量宝钟。无量宝钟各随方域,声遍天地,所以的人都能同时听见,解除烦恼,并生出智慧和欢喜之心。这就是道教版的“钟声制度”的源起。给出的答案为——人间的钟声是对元始天尊的无量宝钟的模拟。南宋金允中的《上清灵宝大法》卷二○“金钟玉磬仪”也称:“取法阴阳,金主刚而玉贵润,配合天地,钟应上而磬彻幽,况斋盟已达于瑶宫,众圣将临于宝席。”(57)此外,《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五专门描绘了天乐仪仗章,认为“天乐,乃殿上陈设之乐也。天乐之始,昔黄帝会群灵于昆仑之西山,命伶伦取嶰谷之竹作笙竽萧笛,以引凤鸣;作钟磬以叶律吕,以定岁之閠余;取夔之皮作鼓,以享天帝;取伏羲所制之琴瑟合之为乐。于是群神皆集,百兽率舞,凤凰来仪。至尧大祀圆丘以享天帝,用之去古既远,失于其真。汉武帝乃命乐师侯,调作箜篌,以配神灵之音。重订是乐,乃命道士大合天乐于昊天之宫,以祀三清上帝。”(58)天上的震天集灵之鼓,就是地上的豊鼓;天上的碧霄震空之镛,就是地上洪钟;天上的万金铮鏦之钟,就是地上架上十六应候之钟;天上的群玉琳琅之磬,就是地上架上十六应候之磬;天上的琼池灵明之鼓,就是地上的扛鼓也;天上的达悃通真之磬,就是地上的手磬也;天上的玉霄紫金之钟,就是地上的金钟也;天上的玉清天球之磬,就是地上的玉磬。

  正是这些固有的文化内涵,使得敲击钟鼓磬法器和存神叩齿,变得不再是单纯的敲击乐器和叩齿行为。它们超越了器物和声音的层面,变成了鼓天搥地,集神驱邪,解脱痛苦,拔度九幽的巨大力量,并深深影响了阴阳的互动和宇宙大化的节律。


四、叩齿:一种内化的道教仪式

  以下对钟鼓磬仪式和叩齿的法式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讨并揭示叩齿作为一种隐形的内在仪式所具有的仪式特点。

  (一)功效

  1.敲击钟鼓磬的功效。模拟仙界钧天广乐的钟鼓磬的声音显然同样具备了仙乐的功能,在道教仪式中钟鼓磬的声音能上达天庭,下彻阴间,流遍十方。首先钟鼓磬具有汇聚大众参加仪式,在仪式过程中整肃大众的作用。《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八都讲钞引《太真科》说:“斋台之前,经台之上,皆是金钟玉盘。钟磬依时鸣。行道上讲,悉先叩击,非唯警戒人众,亦感动群灵,神人相关同时集会,弘道济物,盛德交归。”(59)《太上黄录斋仪》卷五十二云:“先鸣法鼓,次引朋众,风则轨仪,敬凭赞说。……夫先鸣法鼓者,钟磬之谓也。欲令群官整肃,仪制森然,须先击磬斋众,而后赞唱升坛。”(60)

  其次,演奏钟鼓磬法器具有召集仙灵、驱逐邪魔的作用。《太上三十六部尊经》上清境元辰经第三写道“振响帝钟,召集十方。”(61)《灵宝领教济度金书》说:“诸鸣玉叩琼,所以召神集炁。”(62)《云笈七签》太极真人智慧经赞六首其一称“法鼓会天仙,鸣钟征大魔。”(63)《无上秘要》曰:“回旗征万灵,钟鼓召天魔。”(64)《云笈七签》云“金钟玉磬,可以和神虚馆,乐真舞灵。”(65)《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则说:“诸呼阳召阴,降天神来地祗,宜于坛前行事。”(66)

  此外,演奏钟鼓磬法器具有报时以及壮宫观威仪的作用。《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四记载“晨昏钟鼓:晨钟暮鼓以召百灵,壮宫观之威仪,弘山陵之气象。每日晨昏不可有缺。”(67)

  2.叩齿的功效。首先,叩齿具有警醒身中身神的作用。道教认为人体身中处处皆有身神,居住于人体的各个部位,如果身神警醒,镇守好自己的门户,那么鬼气和邪气就无法进入,人就能健康不生病。如,《真诰》说:“常行叩齿,鸣打天鼓。以警身中诸神,神不敢散,鬼气不得入。是以无有缘趣得煞之耳。”(68)又称:“夫叩齿以命神,咽炁以和真。纳和因六液以运入,制神须鸣鼓而行列矣。”(69)《登真隐诀》中“仙方云:常吞液叩齿,使人返少。叩齿即无人鬼之侵,而内神常守,吞液则和气常充,和气常充,肌髓调润,故无病而不老矣。”(70)

  其次,叩齿具有驱邪辟邪的作用。这主要是叩左右臼齿产生的作用,即搥天钟,叩天磬。《云笈七签》叩齿诀云:“若卒遇凶恶不祥,当打天钟三十六遍;若经凶恶辟邪威神大咒,当捶天磬三十六遍。”(71)《上清修身要事经》玉清消魔道士叩齿节度法二十二说“制鬼召魔,可叩钟磬。”(72)《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九称“法鼓者,内集神气,外威魔灵,法事所先也。当门上下齿相叩名曰法鼓。”(73)《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曰:“道士意恐畏辟鬼贼,鸣钟磬各二十四通,则妖精不敢前,天魔护身,百福并至。”(74)

  此外,叩齿具有致真招灵的作用。这主要是叩门齿产生的效果。《云笈七签》写道“若存思念道,致真招灵,当鸣天鼓。当以正中四齿相叩,闭口缓颊,使声虚而深响也。”(75)《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叩齿诀称:“师曰:凡叩齿者,是集真而集神,凡人体炁散,心炁耗,真炁不应,须用集之。所以叩齿者,击动天门而神炁应,故左叩为呜天钟,右叩为击天磬。凡制伏驱降,用之,至于当门齿,上四下四,共八齿相叩,谓之呜法鼓者,所以通真,格上帝。凡朝奏用之,上下三叩,成二十四通,谓之呜法鼓,常当知此。”(76)《道教义枢》曰“一者鸣鼓以召众也。夫为正观之道,欲使邪气不侵,必须集会群神,以自匡辅。”(77)《无上秘要》说“叩齿虽一。其实有左右上下也。故凶恶而畏天钟之响。山神而惮天磬之动。招神而肃天鼓之震矣。”(78)通过比较发现,叩齿的功能已没有钟鼓磬的聚众、报时、壮威仪的功能,而是变得更加内化,更集中于集神、驱邪和致真这几方面。

(二)位置

  钟鼓磬在道教仪式过程中的放置位置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即左钟、右磬、中鼓。《道教义枢》中“洞真经云:左为钟,右为磬,中为鼓。”(79)《灵宝领教济度金书》认为“诸呼阳召阴,降天神来地祗,宜于坛前行事,谓之金钟玉磬仪,钟左磬右。事毕,移入内坛中心桌子上,大谢宣科用之。”(80)《洞玄灵宝钟磬威仪经》称“太上曰:世间钟,用金银铜铁作,两角、三角、四角、六角、九角、无角,大小随宜,悬治左方台阁楼殿,依时整法服、祝诵赞唱击之。”(81)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卷五五写道“道众临坛,则先钟音,谓之左规。斋官临殿,则动磬应,谓之右矩。凡遇法事,先钟而后磬,以率众仪。故钟磬声韵,发于左规右矩矣。”(82)

  叩齿的行为也是完全对应于此,左叩齿为打天钟、右叩齿为击天磬,中间叩齿为鸣天鼓。

  (三)时机

  1.敲击钟鼓磬的时机。道教认为一般在重要的活动之前都会击鼓敲钟鸣磬。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卷五五鸣钟磬说:“太真科曰:奉行上道,讲演经典,建斋行道,悉先叩击钟磬。”(83)《太上黄录斋仪》卷五十二云:“又都讲职词云:先鸣法鼓,次引朋众,风则轨仪,敬凭赞说。”(84)《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八都讲钞:“威仪云:先鸣法鼓,次引朋众。”按照道教钟磬的威仪程序,应该是先敲钟再叩磬。王契真在《上清灵宝大法》钟磬说:“凡遇法事,先钟而后磬,以率众仪。”(85)《洞玄灵宝钟磬威仪经》云“太上曰:众集时,听三下钟,冠带整香。长钟竟,严净威仪,复与梵音齐发庠雅。诣座旋绕竟,已叩磬节之,人天圣凡,皆以之集。”(86)

  2.叩齿的时机。一般来说,叩齿通常是在礼祝之前和礼祝之后采用。《真诰》称“凡存修上法。礼祝之时。皆先叩齿。上下相叩。勿左右也。一呼一吸。令得三叩为善。须礼祝毕。更又叩齿。乃得咽诸炁液耳。此名为呼神和眞。以求升仙者也。”(87)

  虽然叩齿简单易行,却不可任意而为,何时叩齿,却大有讲究。《真诰》认为叩齿应该“先后有次,不得乱杂”,否则就会使真灵混错。《云笈七签》也强调叩齿不可以次序杂乱,否则有“玄音有节,希微内感,不可以一概而求,不可以偶然而合也。千章万事,皆当如此,叩齿之道演矣,锺鼓之音别矣。是以道数不可乖错,法术不可杂乱;乖错则有暗昧之败,杂乱则有嚣毁之祸。非冥冥之无贯也,行冥贯之无序则道之不可成,事之不可验。”(88)

  总之,叩齿之所以在礼祝之前和礼祝之后采用,也是取其扫邪除秽、召神致真的功效。

  (四)次数

  道教认为钟鼓磬的敲击的次数是与相应的神、天界或境界相感通的。如在《上清灵宝大法》中,王契真认为敲击三个三下,上闻清微、禹余、大赤之三天;中应欲、色、无色之三界,下警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涂界。长敛二十七下,也就是三个九下,第一个九下九下通九天之道君,第二个通九下觉九官之真帝,第三个九下招九幽之苦爽,四个九下合起来等于三十六下,上闻三十六天帝,中应三十六部尊经,下彻三十六狱。(89)《道教义枢》则认为敲击法鼓三通应三元,七通应七元,九通应九宫,或十二通应十二神,二十四通应三八二十四神,二十七通应于九天三九之数,三十二通。应三十二天,三十六通应三十六天。(90)

  叩齿的次数完全承袭了敲击钟鼓磬次数所感通的神、天界境界的说法。《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八都讲钞称:“然鸣法鼓或三通、七通、九通、十通、十二通、二十四通、三十六通、四十九通、七十二通、八十一通,随时所用。老君经序云:叩齿三,咽液三也。升玄经云:即便叩齿七通为七曜道,明当发。故生神章云:叩齿九通。升玄又云:叩齿十二通,三嘘。又云:叩齿二十四通。度人经云:叩齿三十二通,上闻三十二天。升玄经云:天师西向叩齿七七四十九通,太上东向叩齿七十二通。又云:太上叩齿九九八十一通。”(91)


五、结语

  叩齿是一种至简至深道教法术和修道仪式。说它简单,是因为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实践;说它深奥,是因为道经和医书上都存有大量的叩齿的文献,人们对它已经熟视无睹了,而躬身实践叩齿的人,却无法阐明背后支撑叩齿术的理论。时至今日,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道教所拥有的一些独特的知识,更是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所稀缺的宝贵资源,对这些知识的深入挖掘和理论阐发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可贵。

 

  【注释】

  ①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84页。

  ②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21页。另外,参见《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第15页。

  ③孔祥星、刘一曼:《中国铜镜图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269页。

  ④孔祥星、刘一曼:《中国铜镜图典》,第284页。

  ⑤孔祥星、刘一曼:《中国铜镜图典》,第293页。

  ⑥孔祥星、刘一曼:《中国铜镜图典》,第443页。

  ⑦孔祥星、刘一曼:《中国铜镜图典》,第462页。

  ⑧孔祥星、刘一曼:《中国铜镜图典》,第359页。

  ⑨《道藏》第18册,第480页。

  ⑩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卷第二十七,李景荣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第575页。

  (11)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74页。

  (12)《道藏》第20册,第582页。

  (13)《道藏》第18册,第537页。

  (14)《道藏》第32册,第568页。

  (15)《道藏》第6册,第501页。

  (16)《道藏》第22册,第321页。

  (17)《道藏》第22册,第224页。

  (18)《道藏》第32册,第568页。

  (19)《道藏》第36册,第378页。

  (20)《道藏》第25册,第221页。

  (21)《道藏》第6册,第644页。

  (22)《道藏》第6册,第957页。

  (23)《道藏》第22册,第321页。

  (24)《道藏》第22册,第224页。

  (25)《道藏》第32册,第568页。

  (26)《道藏》第25册,第221页。

  (27)《道藏》第36册,第378页。

  (28)《道藏》第6册,第644页。

  (29)《道藏》第6册,第957页。

  (30)《道藏》第22册,第321页。

  (31)《道藏》第25册,第221页。

  (32)《道藏》第32册,第568页。

  (33)《道藏》第32册,第49页。

  (34)《道藏》第36册,第378页。

  (35)《道藏》第6册,第644页。

  (36)《道藏》第6册,第957页。

  (37)《道藏》第32册,第49页。

  (38)《道藏》第6册,第957页。

  (39)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15页。

  (40)宋应星:《天工开物》,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第202页。

  (41)《全宋文》第101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第371页。

  (42)袁珂:《山海经校注》(增补修订本),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第416页。

  (43)《周礼注疏》地官司徒第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71-372页。

  (44)《周礼注疏》“春官·龠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42-743页。

  (45)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71页。

  (46)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第122页。

  (47)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25-126页。

  (48)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83页。

  (49)见《全汉文》卷三十九,《北堂书钞》百八。

  (50)钱宝琮:《算经十书》,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40页。

  (51)《后汉书》第11册律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001页。

  (52)《道藏》第32册,第144页。

  (53)《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卷之七,《道藏》第32册,第388页。

  (54)《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道藏》第24册,第752页。

  (55)《道藏》第9册,第865页。

  (56)《道藏》第31册,第467页。

  (57)《道藏》第31册,第466页。

  (58)《道藏》第36册,第405页。

  (59)《道藏》第6册,第958页。

  (60)《道藏》第9册,第346页。

  (61)《道藏》第1册,第588页。

  (62)《道藏》第8册,第808页。

  (63)《道藏》第22册,第670页。

  (64)《道藏》第25册,第94页。

  (65)《道藏》第22册,第710页。

  (66)《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道藏》第8册,第806页。

  (67)《道藏》第36册,第396页。

  (68)《道藏》第20册,第582页。

  (69)《道藏》第20册,第552页。

  (70)《道藏》第6册,第614页。

  (71)《道藏》第22册,第321页。

  (72)《道藏》第32册,第568页。

  (73)《道藏》第32册,第49页。

  (74)《道藏》第6册,第644页。

  (75)《道藏》第22册,第321页。

  (76)《道藏》第36册,第378页。

  (77)《道藏》第24册,第826页。

  (78)《道藏》第25册,第221页。

  (79)《道藏》第24册,第826页。

  (80)《道藏》第8册,第806页。

  (81)《道藏》第9册,第865页。

  (82)《道藏》第31册,第208-210页。

  (83)《道藏》第31册,第208-210页。

  (84)《道藏》第9册,第346页。

  (85)《道藏》第31册,第208页。

  (86)《道藏》第9册,第865页。

  (87)《道藏》第22册,第629页。

  (88)《道藏》第22册,第224页。

  (89)《道藏》第31册,第208-210页。

  (90)《道藏》第24册,第826页。

  (91)《道藏》第6册,第957页。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