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术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道法术 


居士学道讲座(五):习静


来源:广州纯阳观    作者:甘泉子    发布时间:2015-02-17 14:55:16    阅读次数:1089



千百年来道家之所以吸引人,我看无非是因为道家的睿智、道家的神通、道家的逍遥、道家的淳朴,等等这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道家的气质,历代成仙成真成圣的祖师,目任些非凡的气质、脱俗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当然,这种气质不全是与生俱来,亦关乎后天修炼之功。道家之修炼,万法千门,不一而足,但是若以一言以概括之,我认为就是一“静”字。一个不修“静”的道教徒,我看他不会是一个合格的道教徒。
  道是寂静的,天地是清静的,万物是宁静的这是一种符合道的和谐状态,但是如果破坏了这种状态那意味着什么?道经中说,这就是起了“杀机”了。《黄帝阴符经》中说“天发杀机,龙蛇起陆;地发杀机,星辰陨伏。”自然界就会出现各种灾害性的现象,陨石流星、狂风暴雨、雷火电光、山崩地裂、洪涝干旱等等。同样人的先天也是安静的,出生时“哇”的一声,便把人带入了后天,由于感官的欲望引诱,从此人的心里就慢慢积聚起各种后天的东西,一生数十载,每年每月每日每时,甚至每分每秒总是充满各种思绪,不曾有半刻清闲,心里想、手里作,背道而驰,积罪如山,“漂浪爱河,流吹欲海”,所以常人只能在这生死中反反复复,轮回不止。有智慧的人便会看破其中的机关,立志逆而修之,返本归元,回归先天大道的状态,这样就能永恒地与道合真,超越―切了。这就是道教所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的道理。
  道教的修炼分性和命两方面,性主要指“心”,即心理方面,命则指肉体也就是生理上的锻炼,道教认为只有性命双修,才能修成神仙,与道合真。无论是性、是命,其下手修炼,仍不离于一“静”字。
  上一讲里,我们知道道教的内修“五经四书”中有一卷经叫做《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简称《清静经》),这也是《玄门日诵早坛功课经》中的首经;这是道教性功修炼具指导性的著作,是太上老君开示后学的除《道德经》之外又一重要经典,该经主旨讲的就是“清静”,经中明确指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下面,我们就通过对这卷经的学习来了解一下道教性功上是如何习静的。
  经中说作为宇宙之源的“道”,它有清、浊、动、静等不同状态,如果人能够去浊止动,像水一样安静下来,澄清下来,保持一种清静的状态,那就能够得道了。经中说,作为人身的主宰——我们身中的神,它原本是喜欢清宁的,却常常被我们的心扰乱了它;我们的心其实也是喜欢安静的,却常常被种种欲望牵引着它。这就导致人始终不能得到清静。
  经中分析了众生之所以不得真道的原因和过程:因为众生都有“妄心”,就是一种不安分的妄想之心,有了这个“妄心”,就会惊扰着我们身中的神,然后驱使我们对万物产生一种执著,就会对种种事务产生无量无边的贪求,这种贪求一旦产生,就导致了无穷无尽的烦恼,这种烦恼妄想时时煎熬着我们的身心,使我们在苦海中沉沦,永远地迷失了真道。
  有什么办法将我们引入正道呢?经中说,唯有经常的排遣欲望,如果我们能够经常的排遣欲望,就能使心自然安静下来,经常的澄清心田,就能使神自然保持清宁。如果能够做到这样我们会进入这样一种境界:向内观看自己的心,发现心不是心了(心没有了);向外观看我们的形体,发现形体也不是形体了(形没有了);向远处观看万物,发现万物也不是万物了(物没有了)。这时只见一切都是“空”,再然后连这个“空”也不见了,全归于“无”,再往后连这个“无”也不是了,只觉一片清明寂静,最后连这个清明寂静也不存在了,这时候欲望还能产生吗?种种的欲求,种种的毒害地都消灭了,这说明我们已达到了“真静”,只要我们经常保持这种“真静”,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也不影响这种“真静”,那么说我们就是清静的人,那就是入了真道了,那就是得道成仙了。
  虽然对于得道成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身心健康的良好愿望,我想大家的看法还是大致相同的,尤其在当代,随着时代的前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竞争愈趋激烈,人们身心疲累,各种不健康和亚健康接踵而来,这种情况,我想其实大家都很清楚它的成因,更加清楚它的危害,所以我们是不是该下定决心去扭转它改变它呢?大众不妨多读读道经,领悟一下祖师圣人的妙语真谛,切实按照祖师圣人的教导,尽量地减少外在的、虚荣的、不必要的种种欲望,能够全然断欲固然最好,如不能,也应循序渐进,时时扪心自省,细细思量所作所为于人生到底是得是失,慢慢做到无欲无求。这个很关键,人往往因为不能全面地权衡得失,所以才做出许多不符合道的作为,如果我们把握好“道”的准则,以“生死大事作为考量的唯一标准,我想这就很容易理出轻重,分出是非,由此才可能做到“静心”。我们要清静的是后天的识心、欲心、尘心、妄心,而要始终保持一颗“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淡然之心,一颗“宠辱不惊”的超然之心,一颗“事来则应、物去不留”的常然之心,一颗“天地与我为一”的空然之心,如止则与道近矣,将来证仙证真证圣亦将以此为基也。
  前面我们了解了道教性功上如何修静,至于命功的修静又如何呢?道教的“命功”也就是修炼内丹,大致以人体为炉鼎,以人身三宝——精、气、神为药物,通过一定的方法而达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等到内丹修成,自会脱胎换骨,阳神出现,脱壳飞升。这是一套复杂的人体锻炼工程,向为教门之秘,如不得真师指点,盲修瞎炼,反易出错。本来咱们全真道索有“先性后命”的传统,也就是主张修炼以修心性为主。当年长春丘祖十九岁便随重阳王祖修行,但从师三年时间中,祖师并不传一言内丹口诀,只是时时事事磨炼其心性,丘祖只有一次偶然地偷听了祖师与丹阳马祖的谈话,偷学了一点养气的工夫,后来丘祖得道后,才领悟到祖师的用心,如果没有心性的静定,是难以成丹的,而当性功完满之时,丹药却却能自然合成,所以丘祖总结全真修行为“三分命功,七分性学”。按此,我们只需勤修心性,自有所成,固不必着意于炼何功修何法的。只是有些居士反映说,空谈修性,没一个下手实处,总是难以把握。为此我想借用已故中国道教协会会长、近代著名仙学家陈撄宁居士所提倡的“静功”与大家分享。该功法是陈老先生于解放后指导神经衰弱患者疗养的办法,一般的人也非常适合学习。
  这“静功”着重在一个“静”字,不必要在气上做什么工夫,比起其他功法来,此功是有利无弊,做得合法,能多治好很多医药所不能愈的病症,做得不合法,身体上也多少有点益处,纵然没有效验,也决不会做出新的病来。此外无论男女老幼,心思灵活不灵活,只要愿意做都可以做,只是性情浮躁者比性情安定者得效要慢一些。
  做这“静功”以身心完全休息为原则,姿式不关重要,或盘腿坐,或垂腿坐,或仰卧,或侧卧,两眼或全闭或半闭,两手或交互相握,或左右分开,手掌或向上或向下,皆可随意安排。惟坐式,自腰以上身体要正直,不要弯曲,但也不要使劲地硬挺着,四面要凌空,不要有倚靠。卧式,自脚至头,要逐渐高起,不要如水平,但又不宜仅用·高枕放于水平线的床上,这样只能使头高,而全身不能顺着斜起之势逐渐地向上增高,可用硬床,将头部下面的两只床脚垫高六七寸,令床一头高一头低即可,但脑贫血的病人则不宜。无论坐卧,都需全身尽量放松,凡是束缚身体之物如皮鞋、皮带等皆应去除,勿使身上有一部分受压迫。用功时间以早晨天刚明时最佳,其余时间也随意可做。若用坐功,最少要坐三十分钟,最多不宜超过一小时半,若用睡功,即不拘时间长短,能睡几时就是几时。惟饱餐后不宜即行用功。其他还要注意要选择寂静的环境,使听神经不受刺激;要保持空气的清新,使嗅神经不受刺激;光线要不太明不太暗,使视神经不受刺激;饮食要清淡,最好戒烟酒,使味神经不受刺激;要做好气温的调节,不太冷不太热,遇雷雨天气时不宜练功;平时如果能够配合一些诸如太极拳这样的柔软动功效果更好;当然最好能多断绝世缘,使思想寄托于“心息相依”的工夫上。
  此“静功”分三步,第一步,身体不动;第二步,念头不动;第三步,把自己身体忘记,不知道有“我”。起首做工夫时,不论是坐是卧,总要周身放松,不使它有局部的紧张,不让它有丝毫的拘束,自己感觉非常的适意,做得恰到好处时,时间虽然经过长久,心中并不厌烦,身上也没酸疼、麻木等各种难以忍受的情况,这样就是肉体已经得到安静了,但思想上有缠缚尚未解除;再进一步,做到心无杂念,万缘放下,已往事情不回忆,眼前事情不牵挂,未来事情不预计,脑筋完全休息,这样就是精神得到安静了,但心中尚知道有一个“我相”存在;更进一步,就入于浑浑沌沌的境界,似乎睡着了一样,什么也不知道,并且不做梦,此时当然不知有我。假使睡着了还要做梦,梦境中仍然有一个“我”在那里活动,这样不能算真正的忘我。
  使脑筋绝对安静,排除一切思想,这是下手工夫最要紧的原则,但因人们思想习惯,由来已久,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办到,为求达到这个目的,道家立出许多法门,其中以庄子的“听息”法为最好。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呼吸之气,初下手只用耳根,不用意识,并非以这个念头代替那个念头,更不是专心死守鼻窍或肺窍,也不是听鼻中有什么声音,只要自己觉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让它瞒过,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浅深、皆任其自然变化,不用意思去支配它,听到后来,神气合一,杂念全无,连呼吸都忘记了,这是有效的入静方法。
  入静之后,有少数人会出现身体不由自主地动起来的情况,这是一个排除体内疾病障碍的过程,几次之后,障碍排清了,四肢百节气脉顺畅以后,身体自然就不动了。所以此功法治有治愈病症的作用,尤其是属于亚健康状态,总觉得不舒服,检查又查不出什么毛病,吃药也不见好,用此静功疗法确有神效。如果那种自发的动作过大过强,且不易停止的话,就应该暂时停止炼功,等咨询过有经验者再行炼功。
  大家看这个静功,说是一套功法,但实际上它并没有象其他功法那样有固定的动作套路和具体的意念方法,一切都是那么随意,只是要求思想入静就行了。这就是道家“无为”的体现,这才是道家最正宗的道法,《道德经》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一旦执著于具体的动作方法,那就错了。这里没有跟大家介绍道教内丹如何修炼,实际上内丹就是在这入静的基础上自然合成的,没有什么神秘的。
  在这一讲里,给大家简单介绍了道教修炼的基础——习“静”,《道德经》中说:“静为躁君”,又说“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道教徒的气质应该是清静而不浑浊,沉静而不浮躁的,作为一个道教的信徒,如果想在道教的修持上有所精进,务需切记这一个“静”字。最后以先师宝垣公垂训的一首偈子结束本讲,亦与众共勉:“精神耕耘,静心随司,静志静事,随缘随陟。”

摘自《居士学道讲座》,原载《恒道》期刊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