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术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道法术 


一切方便是修真——读《文昌帝君阴骘文》


来源:《恒道》甲午年秋季刊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3-22 15:32:35    阅读次数:1168


一、修行欲除垢,炼心为最先
  不求人道而期仙道,不积善功而期仙境,这是我们常见的修行大病。曾见一些年轻人,天资聪颖,一日偶见道书,心生慕念,便发大志愿,背离父母,遁入终南山中修炼。他们也去各大道观走访,却瞧不起,认为没有几个修行人,实则是自己未明修行之理。明道的修行人去告诉他修行要先炼己化性,且要尽人事、备善功,方才可以访师云游,参悟玄机,穷理明彻之后,再涉及丹道。否则,只是自困自牢,自缚其身,虚度年华而已。这些青年哪里听得进去,以为他人是偏,自己是正,犹如大厦不曾安基,犹如奔前不知脚拌,最终被自己所误。又学赤脚大仙裸足而行,又学餐松辟谷,又住山洞,佛经也参,道书也悟,赤赤诚诚,却犹如瓶中之蝇只见一隅光明不见天下普照,犹如扑火之蛾以假为真以幻为实。未过几年,有的竟然疯癫了,有的住山洞被风寒侵骨落下腿部毛病了,最后,其他人信心也不足,便散了,各个打道回府,上学的继续上学去了,上班的继续上班去了。这都是真实所见,活生生的事实。而且,这样的事情还在发生。除垢止念,炼心化性,是修行之要,大众轻看俗尘,殊不知,这是大道场;大众淡视《阴骘文》,殊不知,这是修行之圣典,亦是帝君垂示世人之修行心法。
  我初入道门时,亦犯上述大垢,一味偏好丹道,旨在脱俗,一未得明师指点,二自己功行不足,三不知玄中之妙。后来方知,道不离俗,俗不离道,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看似仙、人迥异,实则仙道与人道无异。自古天下没有不忠不义、不慈不孝的神仙。忠如张良祖师,义如关帝,慈如文昌、太乙、慈航,孝如文帝、王祥。无数圣真,皆遵文昌帝君之训,从忠义慈孝四字入手,勤恳修行,积德累功,拜访明师,再参慧命,最终得以正果圆满、位列仙班。历代祖师,也是先训以人道,人道圆满,方最终能修成大道。如重阳祖师劝人读《孝经》。我们现在一般片面地将《感应篇》、《阴骘文》、《觉世经》这“三圣经”理解为是劝善书,殊不知,经中所言的,乃是仙道的下手处、为人的根本处。祖师经典,所为的,不出两件事,一是证今生之福果,二是修来劫之不堕。三乘法门,皆是度人出生死的津梁。若是凡人,只为福报,也与此一理,并无二般。成圣成贤者,莫不由是路。若违人道,仙道必倾。执色、执空都是妄,知色不色、知空不空,离种种边,方能始达妙音。执于有为,不能守中,犹如从笼子的一端躲进笼子的另一端,端然打坐,只是徒劳形躯,其性未转,其灵未觉,其心未化,是为怜悯。帝君开示人修道之简易,即是言守中之奥义。求仙非在名山洞府、非必要跋山涉水,而是在身边低处、微处、平处、易处。非在外间,而在心间。非扫天下尘,而是除己垢。聪明君子,细细详查。切莫违了修行之义,切莫误了帝君之心。
  天地之间,有考察善恶之神灵,能否成就仙道,要看路上的善功。善功不足,要一一弥补,恶念未消,则要一一改正。善功不满,仙道不可期;善功圆满,仙道不期而至。所以,天下一切善业即是道场,一切男女皆为父母,一切众生皆为师尊,阴阳之内即是鼎炉,心之所处即是莲花,以至于举意动念皆与神明相合,与天地处一,与四时相动,时时常善,以至于无为,处处皆善,以至于无善,自然天神护佑,灾消福集。
  玄门祖师垂教,不是期人供养。《灵官经》曰:“何劳妙手图吾像,但愿君心合我心。”这是王灵官祖师的真心意,只愿众生出迷途,只是求人成道,而非企人供奉、祭祀。《早课》中有《高上玉皇心印妙经》,“心印”二字,涵义颇深,大众细细参悟。惟与玉皇大天尊相合,不假一丝伪,不假一点疵,亦不假一经一字、一教一义,方能印得经文奥义。
  修行下手处,即从己心开始。炼心正念,广行善业。如何正念?帝君垂示之《阴骘文》,即是正念之法门,亦是成仙证道之正法、光明大道。若不从此而修,难出迷途。故曰:“好生奉大道,慈悲为除害。永开仙教门,依教永为最。”

二、人人皆仙体,净境生莲花
  万物皆有灵,草木亦有心。何况于人?鬼若念道,可出恶道;畜生念道,可转人身;庶人若念道,福寿可期,仙道可成;君王若念道,天下得安定。帝君之心,广大无量,是恤悯一切众生之心,是焚身救苦之心。众生若能存帝君之心,邪魔转正,精怪亡形,甲羽可成仙,鬼魅可成圣。为何存帝君之心能有如此大威力?非帝君之威力大,而是自无始劫以来,众生本系道生,后来与道相违,轮转不止,皆因众生起私心、贪欲。帝君以无畏之心,布施一切,哪有私心、私欲可存?帝君劝度世人,无非让人与天地同心、与日月同德。《阴骘文》字字都蕴含帝君之善念,行行都包囊帝君之真意。劝人所行之事,无非合道,久而久之,感格上苍,福满德就,天地悉归于一身,万化在乎一心。人能成仙,是因为人本即仙;非道祖让人成道,而是人不违自己之本来,则自然成道;非帝君让人修善,是人心本善,回自己本来之家而已。此是道之自然。元始天尊曰:“人为万物灵,心为一身主。”此心本来即道,只因偏颇,障迷了自性,丢失了天然,流落到六道、沉沦于六尘。经曰:“湿化卵胎都是人,只缘贪戾着真情。”若能返本复源,永绝迷网,逍遥真境,则普天欢庆。
  人若有一丝转念,由恶变善,即可转祸为福;若能时时提醒,刻刻提防,慎独防危,眼前世界,即可由火宅化清凉,地狱化天堂、灾殃化福乡。莲花自淤泥而生,一念可成腐朽,一念可成圣洁,皆在一心。重阳祖师劝人身在尘而心似莲花,于至真之境,直超三界。祖师所言“出家”者,出贪妄迷恋之家,归清虚自然之家;出小我之家,归大我之家;出有名有姓之家,归无为返璞之家。此是出家之义,而非断恩绝义、刻意妄为,与人道相违,与大道相非。愿人人如帝君存心,真正出离迷网,皈身正道,奉心坦途。大道无边,普度一切善缘、有情。若如帝君存心,人人可成道。人若发此本来之心,或存就地成莲之志,仙道必可期。故曰:“寂寂玄玄为人道,昏昏杳杳是凡愚。今朝得睹天尊教,凡愚从此免嗔痴。”

三、方便是修真,平心即道场
  斗转星移,斡运璇玑,道教自始及今,更迭变化。这些变化,无非是当代的真人、祖师发慈悯之心,以太上老君之教旨,施行于当前。《道德真经》云:“圣人无恒心,以百姓心为心。”芸芸百姓,是教化的对象,也是立教的初心。莫以教为教,而要以祖师之心为教、以万民之身为教。法天地之慈仁,应四时之变更,依人、依地、依时而施法雨。不称名,不立功,莫让众生因名相起褒贬之言和贪执之心,使有缘众生真正解脱、了悟无为。
  帝君广利三教,未有二心。相因人生,教因人别,大众有病,因病开药。尹真人曾言:“天上人间,方便第一”,以劝道众不分名相,弘教利人。《晚课》亦有真偈言:“一切方便是修真”。既是“一切方便”,也是“方便一切”,目的只有一个:广化自己,亦广化天下一切善人。处处可修真,就地可生莲。贵在存心和举念。故《阴骘文》是大纲纪、是大法式,帝君启示大众如何在尘埃遍地处存心、如何在灾恶临身中举念。若知方便是修真,平心即道场,即可以心转境,以福化祸,用物之利而避物之害,将绊脚的石头变成垫脚的台阶。
  “人言阴德如何种,举事先存为众心。”大众勿存疑虑,勿存回报,时时做起,点滴做起,“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不起分别,广行三教,利益一切。只要你的心与祖师的心相合,上天必不负有心人。万类平等,善无大小,悉心作之,造化自成。帝君的心,给了大众,靠大众去践行,以成帝君之心。教化有别,善业无殊;至道相同,贵在人行。
  三皇五帝开创了华夏文明,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常青,她历经风雨,却倔强不屈。我们要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团结力、凝聚力、生命力,维护自身文化,使东方文明健康延续、有益于人类和世界。习主席在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也是帝君之心。我想,“中国梦”不仅仅是中国人实现自我民族自强的梦,也是整个人类的梦,与整个人类的和谐是完全一致的,这是东方文明对于世界的最大贡献,也是华夏文明持久延续的生命力源泉。
  “中国梦”需要华夏民族的每一个个体去付出自己的力量,如帝君存心,互助互利、扬己所长,修之于身,齐之于邦。这样的生命,必然是无愧的、灿烂的、有价值的。广大善信,要坚信功德可成神,积善可成仙。积极通过改变我们自身的言行,使社会更好美好、空气更加清洁、家庭更加和睦、地区更加稳定、人类更加和谐,使世界成为人间仙境。
  大道清虚,寥廓无言,教在人兴,道在人弘。惟人清静,方是兴教;惟人无为,方是弘道。存利人之心,济天下之急,是大道之至用。大众急急行之,勿怠。元始天尊曰:
  “灵哉一点,不扰不惊。无思无虑,至聪至明。天理昭著,善性根成。一杂以伪,五体摧倾。自然归正,百福来并。敬之慎之,大众齐听。”
  以上三点,是我个人通过《阴骘文》对帝君之心的粗浅理解,诚惶诚恐,唯恐不合帝君之真心,以生不敬。但天道悯人,何况弟子一片丹诚,一切皆发自于感,旨在自悟与利他。帝君垂悯,若弟子慧根不足,所悟有差,所言有缺,望不吝惩戒,或化作师朋予以指导,使弟子早出迷途,合证天心。愿天下一切有情皆赴道岸,愿祖师常佑万民,愿帝君言教兴行、度化无边,愿帝君之心接济一切云空过往、恩惠一切现存过去。
  至心称念:更生永命天尊!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