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术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道法术 


返璞归真:做真人 说真话 讲真理 悟真道——访长春观住持吴诚真方丈


来源:中国宗教学术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4-02 06:11:55    阅读次数:1188


 

[核心提示]道教要发展,就不能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只有扣准时代脉搏,才能历久弥新、生生不息。如果能让道教的思想文化融入到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及社会交往里,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发挥效用,将更有助于激发其活力。

长春观位于武昌大东门东北角双峰山,是我国道教著名的十方丛林。相传春秋时期,老子到此设坛讲授道德,先后设有“先农坛”、“神祗坛”。元世祖时期,丘处机来此修真布道,1280年前后,其弟子以丘处机道号“长春子”命名建观。从初创走向昌盛,全真道逐渐成为道教正宗的代表。“全真七子”不仅承继祖师王重阳修道之精髓,还在此基础上予以拓展,形成了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龙门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七个支派。其中,以宗祖丘处机开创的龙门派影响最为深远。

 

作为全真道龙门派第二十四代弟子,吴诚真道长认为,弘道不仅在于宣讲道法教理,同时它还是一种文化传承。师徒承授、择人而传固然重要;但是,倘若要使道教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焕发勃勃生机,更需敞开山门,将殿堂敬香的方式“转化”为传播道教的思想文化精华,借“以文弘道”来和睦社会,德育众生。

抱朴守真方能通达豁然

《中国社会科学报》:由于怎样的机缘,您对道教产生认同感,继而皈依道门?

吴诚真:我与道教结缘跟我的成长环境不无关联。我的父亲喜欢读书,而且阅读面十分广泛,因此家中藏书的种类比较丰富。除了“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之外,还有一些宗教书籍可供阅读。再加上家中有亲人信仰宗教,耳濡目染之下我便开始对佛教、道教、基督教产生了兴趣。尽管教派不同,但这三种宗教均倡导慈悲为怀,旨在劝人向善。我之所以最终皈依道门,首先是基于自己心中的民族情结。我更想身体力行地传承并弘扬这一凝结祖先智慧、根植于中华沃土的宗教。再者,就教理教义而言,道教更着眼于现世,精练了诸多关于养生处世的哲学思想,讲求身心同修,追求生命真谛,这些均是我所属意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道教的核心或者精髓是什么?

吴诚真:若要归纳道教的特征和要义,能够列举出很多。比如,朴实无华、清静恬淡、天人合一、珍爱生命、热爱和平、崇尚自然等。究其精髓,我认为应当是崇尚道德,追求真、善、美的思想境界。

道教中关于“真”的论述颇为丰富。譬如,《道德经》第十九章谈到:“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三十二章中则曰:“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又如,《庄子·秋水》中说到:“谨守而勿失,是谓返其真。”在这里,不论是“朴”还是“真”,均主张事物要保持本质属性和天然状态。只有“抱朴守真”,方才能通达豁然,认识真正的自我。

我没有出家之前,名字中本有一个“真”字。因为我是正月出生,而且是父母最小的女儿,“真”也寓意“珍”。皈依之后,几经思考,我在法号中仍然保留了“真”字。因为我觉得修“道”就是要做真人、说真话、讲真理、悟真道、返璞归真。可以说,“真”是我信仰道教的“基石”之一。

除了追求“返璞归真”,劝人向善、广结善缘则是我弘道的初衷之一。《太上感应篇》有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道德经》第八章则讲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如水一般滋养万物而不争名夺利的善念,不仅能使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也能营造出互帮互助、平等博爱、团结友善的社会氛围。

谈到“美”,道教更倾向于从“平衡”、“和谐”中感知其存在。循“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美;讲求“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亦是美;恪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是美。总而言之,保持自然的和谐与生态的平衡是道教“美”的要义所在。举个简单的例子,道教宫观建筑体现着朴素、简单的风格,它们或依山傍水,或对称均衡,在布局、体量、规格等多个方面,均蕴含着道家独特的审美追求。

 

固本培元注重人才教育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自受命担任长春观住持以来,一直注重人才建设,倡导培育道才,能否就此谈谈您的想法?

吴诚真:我认为,道教若想立足于宗教界之林,并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建设。之所以有此呼吁,是因为就目前道教人才现状而言,还存在一些亟待完善之处。实际上,很多道教界人士也都意识到这个问题。近些年,各级道教协会均做了大量的培训工作,但仍与当前道教发展所需有一定差距。譬如,有些道教徒的文化素养、宗教修养不尽如人意,难以担当济世度人之责或肩负弘扬道教的使命。更有甚者,附和巫觋术数,致使道教蒙尘。有鉴于此,强调道才的培育很有必要。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宫观举荐、入道学院进修的模式,大大加强了道教徒学习制度的建设。他们通过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和道教知识,综合素质得以不断提高。道才培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中国社会科学报》: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学习道教知识是道才培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怎样的道教义理才是值得传承并且能够弘扬的呢?

吴诚真:道教常说自身使命是“弘道扬教”。究竟“道”是什么?按照我的理解,它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哲学概念,包罗万象。总的来说,就是强调人要按照规律、法则来行事,规范自己的行为。正所谓“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所以才会有治国之道、为人之道、处世之道、经商之道等说法。即便是喝茶,也是有“茶道”的。

这么多的“道”,不仅是为人处世所必需的,也是道教之“道”中所包含的。不过,据我了解,许多人对于道教徒“弘道”的印象,大都停留在“养生之道”或“成仙之道”层面。换言之,其他的“道”虽然也有人在弘扬,但主力军却是研究道学的学者,而非我们道教徒。这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在我看来,寻求这个问题的解决之法,关键是要从主观认识和客观实践两个层面着手。

就主观认识来说,首先要树立固本培元的理念。从表面上看,我们要弘扬的是道教,但道教因道学而立。没有伏羲的八卦图,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就不会有道教的产生。所以对于道教来说,道学是“本”,道教是“元”。要发展道教,弘扬其义理,必须先抱定道学这个“源”。

要抱定道学这个“源”,就应当构建一个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符、面向未来的道学理论体系。因为自道学创立以来,道教便不断扩展壮大。在此过程中,由于古时人们认知水平有限,大量牵强的资料和辩论被归入道学之中。虽说这些内容在当时看来没什么问题,但是结合现在的知识体系再去审视,便会漏洞百出。所以,立足当代自然科学发展进程,对传统道学理论进行一次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大胆甄别和细致梳理很有必要。此谓之客观实践。

道风纯正才能正己化人

《中国社会科学报》:据我所知,您在很多场合反复提到要端正道风,纯洁信仰。您的初衷是什么?

吴诚真:我的想法用一句话便能概括,那就是坚持道风纯正,才能正己化人。这不是我个人的想法,而是全国宗教界的共识。2013年,各大宗教在国家宗教事务局的号召下开展了教风建设。对于道教而言,“教风”就是“道风”,是道教的精气神,是道教整体形象、气质、涵养的综合体现。良好的道风不但是道教存在的根基,亦能推动道教健康发展,促使其产生更为积极、正面的影响,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

当然,道风的建设不能仅停留于纸上谈兵,还需通过一些具体的举措予以扎实推进。比如,严格道脉传承、严肃修持制度、加强宫观管理等。凡此种种,我认为,自觉维护道教的良好形象,是每一位道徒首先要做到的事。身为修道之人,多研经义、参悟经典、常怀清静之心、常忧贫道之念、严守清规戒律方是根本。只有端正自己,才能劝化别人。

扣准时代脉搏以文弘道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7月,武汉长春观开办了全国首家道学讲堂,邀请道学名家宣讲道教的思想文化精华,阐发其现代价值。此举不仅有助于道教的弘扬与传播,也为修学悟道者提供了交流平台。您创办这个讲堂出于怎样的考虑?

吴诚真:道教的思想文化对我国政治、哲学、军事、天文、科技、医学、药学、化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均产生过深刻影响。其宏阔的价值观体系、辩证的思维方式渗透在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及民族性格的形成过程中。立足现实,就得让道教与社会“接轨”。除了培育道才、端正道风之外,以文弘道同样是一种很好的普及方式。

道教文化在国人思想观念、价值认同等方面的潜移默化作用不可小觑。而且近几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为弘扬道教思想文化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内应外合之下,道教有机会以文化惠民、文化亲民的方式展示其魅力。通过举办道学讲堂,可以使道教思想文化真正贴近人民的生活,让更多人对其有所了解。

创办道学讲堂的另一个原因,我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我认为,道教要发展,就不能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只有扣准时代脉搏,才能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人们思想日趋多元的时代,我觉得信仰道教不再仅限于殿堂敬香,还应该是一种文化传承。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中国社会科学报》:既然道教的思想文化资源对于国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国家也予以积极的政策引导,那么,道教该如何彰显其现代价值,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社会发展?

吴诚真:时代在变,道教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穿着新鞋走旧路。开创道教发展的新局面,大力地推广弘扬是其中一个方面。如果能让道教的思想文化融入到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及社会交往里,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发挥效用,将更有助于激发其活力。

实际上,寻求道教的思想文化资源对于当代社会的价值所在并非难事。我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它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添砖加瓦”。

比方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目标之一。这也是道教至始至终所追寻的。要在全社会营造出诚信至上、互帮互助、平等博爱、融洽相处的和谐氛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道德经》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愿景。

按照我的理解,和谐可以分为五个不同层面,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以及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与不同宗教之间的和谐。如何能够实现这些“和谐”,道教典籍中均有论述。譬如,《道德经》第九章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意在提示凡事须有节制,不可过度追求以致于趋近极端。这种朴素的生态观旨在强调不能过度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作为万物之一,并不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存在,而是与之休戚与共的。因此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再比如,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与人的和谐。老子对于世人“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的谆谆教诲,正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法门”。如果每个人都能“心善渊”,广积德行、广结善缘,彼此之间又怎能不和谐呢?

作为一名宗教人士,我觉得,和谐社会的构建还需要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不同宗教的融洽。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给出了解决之道。实际上,这个理论早在道教创立之初就付诸实践。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祖师,就践行过“和光同尘”的理论。他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提出三教合一,将《道德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孝经》作为全真道徒必修经典。此后,他的弟子、龙门派创始人邱祖长春真人进一步将“和光同尘”的思想发扬光大。他曾摒除民族偏见,应邀赴成吉思汗行营与其论道,劝诫太祖要以慈爱之心济世安民。

总而言之,增强人们对“见素抱朴”、“恬淡为上”、“虚怀若谷”、“上善若水”等优良传统价值观的认同,“打牢”中国各族人民“尊道贵德”的思想道德基础;鼓励他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修身养性、积功累德、慈俭为要;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谋福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助力”,是促使道教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华彩的秘诀所在。

我还想强调的是,虽然这些观念一直是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始终秉承的,但在和睦社会、德育众生等方面,道教的参与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当然,坚决遵守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紧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舆论规范是首要的,还应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思维,采用更加灵活多样和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让道教正向的、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更好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相融合、相呼应。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常说,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可不可以理解为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方式?

吴诚真:道教终极目标是通过自身修炼达到长生久视,但这一愿景的实现要以行善立德为基本条件。洒脱超然地遁世山中固然是修道的途径之一。不过依我看来,修道不仅在于个人修身养性,还应当济世度人。道教典籍《度人经》有云“无量度人”,体现的就是利人、利国、利世的思想。我认为,传递道教思想文化中的“正能量”,发挥其特有的道德感召力,广泛联系信教群众和社会各阶层人士,团结、教化、带领他们关心社会发展,支持国家建设,积极开展诸如扶贫救灾、社会福利、生态保护等公益活动,也是在用实际行动表达对道教信仰的虔诚。

《中国社会科学报》:据了解,自2003年至今,您的弘道足迹遍布马来西亚、新加坡、欧洲等地。拜在您门下的“洋弟子”也已达200余人。您出于怎样的考虑进行道教的海外传播?

吴诚真:不论海外弘道,还是收“洋弟子”,均是顺势而为,缘来而度。并不是我个人想借此扬名,关键还是道教的思想文化魅力征服了他们。我所做的事情正是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倡导,“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有机会让道教思想文化播于四海,引导世人汲取其精华,促进世界和平,何乐而不为?(《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郝日虹)

(来源:201532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