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术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道法术 


中国书法艺术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来源:广州纯阳观    作者:北京白云观李信军道长    发布时间:2015-04-07 18:35:28    阅读次数:1327



 
       在中国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时期,在社会上就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教育制度,并设有小学、大学。教育的内容兼及文武,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同时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兴起,并由此奠定了我国早期的哲学观念和基础。

  仅就书法艺术而言,西周时期的金文(指铸刻在各种神器、礼器、祭器、冥器上的铭文,古称之为大篆),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非常之多,主要有《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散氏盘》……。
  到了东周时期,这一阶段的金文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代表作品是《石鼓文》。《石鼓文》是金文(这里指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作品,因此被后人尊为“仓颉之嗣,小篆之祖”。另外,在同一时期出现的《侯马盟书》,为目前所能见到较早的朱墨文字真迹。盟书的书体介于金文和小篆之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盟书是用“毛笔”直接在石策或玉策上书写的文字。其体势稍纵,布局平实严整,纵横有序,大小匀称,形体多样,用笔顿挫提按,富于变化。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把全国划分为36个郡,并采用丞相、书法家李斯的建议,在西周以来秦系文字的基础上,对秦系文字进行部分删改,对六国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完成了“书同文”的大业。至此,小篆成为了全国规范化的文字。
  关于“隶书”传说是秦始皇时由程邈所创,但从现已出土的文物史料来看,程邈只是将流传在民间的这种书体加以归纳和总结,使之完备的。最初的隶书,是与正规写法并存的较为潦草的书体,到了汉武帝时,汉字完成了“隶变”的过程。定型后的隶书出现了蚕头燕尾、方折波磔的笔画,体势由纵势长方变为正方及扁方。时至东汉,隶书已成为法度谨严的官定书体。这就是通常所指的“汉隶”,又称“八分”。
  谈到篆书和隶书的脉络,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是时秦大发隶卒,兴役戍,官司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晋代卫恒在《四体书势》中也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由此可以看出,隶书的产生、演变与发展,是时代、历史进步的产物。
  关于“楷书、行书、草书”的历史变革,书界均认为在西汉的前期,这三种书体就开始萌发并渐趋发展。由于楷、行、草书的结构相对简单,加之易写、易学、易普及,故从魏晋之后,这三种书体在朝野一直被广泛应用。这一时期以大书法家钟繇、王羲之为代表的楷书、行书、草书备受社会尊崇和青睐。其中,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后人尊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十七帖》、《寒切帖》、《远宦帖》系列草书作品,则被誉为“天下第一草书“。后世学习书法者,莫不尊而临摹之,以至有“天下无处非王书,学书无不学王书”的历史现象。
魏晋时期,楷、行、草等书体逐渐取代了篆书和隶书,同时还出现了一种由隶到楷的过渡书体——魏碑。
  唐代开成年间,以《开成石经》的完成,标志着楷书标准化的定型。它是继小篆、隶书标准化之后又一最为伟大的文字统一工程。
  中国的书法艺术,历经数千年,其从远古的图腾崇拜到“象形符号”;从黄帝时的“鸟虫文字”到夏商之时的甲骨文;从金文(指铭文)到小篆;又从篆到隶及至魏晋南北朝的楷、行、草的大兴于世。可以说,中华民族这一古老文字的创造、演变、发展,时间是久远的,变革是艰辛的,但同时它的产生与发展又是极其辉煌的,是值得我们所有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
  
(摘自《中华道学百问》,北京白云观李信军道长编著)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