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文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选论文 


促进道教道学走出中华大地朝着国际化前进


来源::《中国宗教》2011-11     作者:许嘉璐     发布时间:2016-03-11 21:54:00    阅读次数:881


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以其适合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高超智慧和包容天下的胸怀,曾经在两千多年孕育、发生、发展的历程中,历经坎坷,为中华文化的延绵、丰富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4TL中国宗教网-中国宗教杂志社
    现在,道教已经走出中华大地,正在朝着成为国际性宗教的未来稳步前进。2007年在西安和香港成功举行的国际道德经论坛和今天举行的国际道教论坛就是很好的说明。4TL中国宗教网-中国宗教杂志社
    在2500年前出现了道学;尔后数百年诞生了道教——这是中华民族之幸、世界之幸。设想,如果没有了道家道学,中华文化史、思想史、艺术史将会是什么样子?中华民族可能因此而缺少了或将延迟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深邃的思辨力和探究天人之际的意志力。4TL中国宗教网-中国宗教杂志社
    我们这次论坛以“尊道贵德,和谐共生”为主题展开讨论,正是这三种能力在当下的施用。尊道即尊天律;贵德即尊人道。天人之道本为“一”,“一”为真,二者并称,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这样的理念正是今日中国之所需,今日世界之所需。因此,道教道学既属于中国,又理应属于全人类。4TL中国宗教网-中国宗教杂志社
    在这里,我不打算就许多高道大德将要深入阐发的道教教理教义进行论述,只想就道教如何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以及如何促进道教道学的国际化谈一点意见。4TL中国宗教网-中国宗教杂志社
    道教的理念,它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至今仍然存在并活跃于亿万中国人的生活中和思维中,同时也和各国学者围绕着对人类未来进行探索而提出的许多真知灼见相近。但是,人们常常日用之而不知;国际上,真正了解道教历史、理念的人很少。这就严重影响了道教承担起在当前和以后促进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的伟大使命。4TL中国宗教网-中国宗教杂志社
面对这样的形势,怎么办?4TL中国宗教网-中国宗教杂志社
    首先,我重复一下曾在西安、崂山等地说过的意思,即各位高道和道外学者,深研道教经典,尤其是元典,做出我们这个时代的阐释,是当务之急。4TL中国宗教网-中国宗教杂志社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对于本民族经典的阐释,都是阐释者以他所处时代的观念和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都有阐释者的创造,即他的主观意图和思考。惟其如此,每一时代的阐释才能为其所处的社会所接受,也才能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资粮。4TL中国宗教网-中国宗教杂志社
    虽然现在《道德经》、《南华经》的注释和译为白话的著作不少,但是把这些经典作为信仰的读本或哲学经典而作的并不多,估计能够流传后世的也不多。我们应该让这一领域更加繁荣起来,改变这一状态。4TL中国宗教网-中国宗教杂志社
    其次,先哲已经为后人阐述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哲学观念,但是它的系统性或者说它的哲学体系是隐性的、潜在的。现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亟待繁荣起来。特别是老君的五千言,不是专靠冥想思辨写出来的,而是在他自己以及他之前的无数人民和哲人对人生、对宇宙、对人自身进行长久的观察、体验后而提炼、归纳、抽象出来的。因此对元典的研究应该用中华民族的思维方法、模式去观察和体验。只有在这类论著层出不穷的时候,在经受了教内外的讨论、争辩、遴选、淘汰之后,才能在21世纪逐步建构起道教哲学体系。4TL中国宗教网-中国宗教杂志社
    再次,在道教的理念系统里,“神仙道”是很重要的部分。经过20世纪自然科学急速发展,如何理解长生久视、“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以此为身宝矣”以及“生死,常也”、“生死之道,无可无不可”这类论述?又如何解释从《淮南子》到《神仙传》等经典以及史书中五行、方术等志、传中关于羽化遐升、怪异奇迹的记述?与此相关的是,对人类蒙昧时期盛行的万物有灵、多神崇拜,今天又需要做怎样的阐释?4TL中国宗教网-中国宗教杂志社
    面对着文化素质越来越高的大众,尤其是知识丰富、思维活跃的青年群体,我们不能回避这些问题,否则将等于把他们拒之于道教的门外,而道教可能将因此而萎缩。在这方面,国内外不少宗教或教派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可供我们参考。4TL中国宗教网-中国宗教杂志社
    又次,道教人才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课题。我高兴地看到,各大宫观都在这方面着力甚多,一批批虔诚、博学的年轻道长在迅速成长。我希望他们中能够涌现出大量善于运用普通的话语进行道教教理教义的普及工作,善于运用现代技术创造人们喜闻乐见形式的弘道作品的年轻道长。宗教的存在以大量的群众信奉为前提,如果社会的主体成员远离了道教,则道教的前途堪忧,能否成为国际性宗教也将堪忧。4TL中国宗教网-中国宗教杂志社
    中华民族和世界都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深刻明了阴阳和合、刚柔相济、返朴抱一以及上善若水等人类须臾不可离的观念,明了人应共生、人与自然应共生,唯共生方有和谐、唯和谐方能共生的道理,需要越来越多能够平静、科学对待社会和人生、名利和竞争、幸福和苦恼、生存和死亡的人。这样的人多起来了,促进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的人就多起来了,那将是道教之幸、中华民族之幸、世界人民之幸。4TL中国宗教网-中国宗教杂志社

(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本文为作者10月24日在国际道教论坛上的演讲)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