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互联网+”助侗乡弯道取直


来源:贵州民族报    作者:杨理显    发布时间:2016-03-29 14:46:03    阅读次数:1059


 近年来,黎平县干部群众敏锐地洞察到“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无限前景,主动融入电子商务新潮流,并将电商服务与“减贫摘帽”相结合,打响了新一轮脱贫攻坚战。

  2月28至29日,该县举办了一场名为“2016全球首届农创电商大会”的活动,彰显出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对“互联网+”的渴望与信心。

  黎平县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其中,侗族人口约占该县总人口的71%。它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红色革命老区和国家级贫困县。

  在政策层面上,该县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奖励扶持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每年统筹300万元资金,用于对县内团体和个人从事电子商务的扶持和奖励。

  在实施层面,黎平不断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网络,发挥邮政企业“三流合一”优势,建设黎平农村电商驿站和综合服务平台,解决物流运输“毛细血管”问题。目前,已有20余家民营快递物流公司入驻黎平,快递代办点遍布25个乡镇、街道。

  随着乡村宽带网络建设进程的加快,该县296个村通了网络宽带,占行政村的73.5%;179个村覆盖了4G网络信号,占行政村的44.5%。同时,黎平力争到2017年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2020年实现4G网络全覆盖。

  电子商务让当地农民和企业足不出户,用电脑、手机就能将农村土特产品销到全国各地。截至目前,该县有42家企业入驻天猫、京东、淘宝等知名电商平台或自办网上商城,发展形势喜人。

  “通过电商销售后,外面的客人通过网站,能够很快找到我们的产品,整个公司的销售额全面提升。”霞宇油脂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小娟说。

  该县将本地化运营与线上运营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力推进“互联网+乡村旅游”等项目建设。如铜关村以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为线下基地,以“腾讯为村”微信公众号及网店为线上平台发展旅游产业,2015年,全村土特产实现网上销售额超过300万元;肇兴景区O2O电商平台,依托地方特色商品及服务,通过线上特色馆、线下O2O体验店、旅游景区、餐饮酒店等资源与游客整合对接,打造“生态认知+观光旅游+养生农业”的农旅结合的区域O2O电商模式,推动肇兴特色农产品、特色工艺品、旅游商品联合销售。

  在脱贫攻坚战中,该县将电商服务与“减贫摘帽”相结合,把电商扶贫纳入扶贫工作体系,实行“县指导协调、乡镇(街道)统筹管理、村组织实施”的工作体制,与其他扶贫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目前,该县建有县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1家,县级电商产品配送中心1家,农村电子商务试点50家,各类网店1032个。

  为积极鼓励扶持县内龙头企业、协会、机构和个人从事电子商务,黎平先后开展县、乡镇、村三级电商培训67次,受训对象包括农村电商创业者、企业电商从业人员、乡镇主要领导、村干部等;组织12批次420人次赴杭州、大连、北京等地考察学习电子商务。

  通过对电商企业的扶持,该县水口镇滚正村的“互联网+民宿”模式,不仅培育了“侗乡特产·好物”有机大米品牌,实现了销售额100多万元,而且展现了乡村民俗旅游的独特魅力;侗乡福茶叶电子商务中心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大关,带动了多个乡镇返乡农民工种植及经营茶叶;杨氏詹老奶侗家乡土手工美食品牌旗下产品,在国内一线城市建立了电商销售网络,订制的侗果达8000公斤、腌鱼5000公斤,带动佳所村100余人就业。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该县腌鱼、香禾糯、茶叶、山茶油等土特产和旅游产品,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21个省市(区),线上销售额达1200万元。该县在以电商扶贫为发展基石的脱贫攻坚战中,共有5个贫困乡镇、55个贫困村实现摘帽,2.56万贫困人脱贫。电商已经成为黎平经济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战略选择和脱贫攻坚的新引擎。

  “弯道取直”:

  贵州发展热词。是一种发展路径,也是一种方法论和辩证思维。

  贵州山多。要想抵达目的地,是顺着弯道慢慢走,还是弯道取直大步向前?答案显而易见。特殊的省情实际决定了贵州必须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新路,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发展路径。只有通过培植后发优势才能弯道取直、跨越发展,实现全面同步小康。

侗族----简介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剑河、三穗、镇远、铜仁、江口等县(市)和玉屏侗族自治县,湖南省的通道、新晃、芷江、靖州等侗族自治县及绥宁、会同、黔阳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罗城、环江等自治县。此外湖北省的恩施、宣恩、咸丰等县(市)还有数万人。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用稻田养鱼。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多通汉语。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   
   
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侗族----历史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百越”中的一支)。古代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后来一部分向东移动到贵州、湖南一带;另一部分移至广西定居下来。12-13世纪,江南一些汉族人因战乱而迁到侗族地区;14世纪,从江西迁移来大批的汉族农民;14世纪末,又在侗族地区屯军,军人多为江西籍的汉族人。以上这些移民和屯军,以后有大部分融合到侗族中。 

侗族----习俗
 
侗族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鱼、酸肉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贵客之说。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生诞婚丧之日,都要进行不同规模的宴客活动。   
 
在广西三江地区的侗族民间,婚后妇女头胎儿女诞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贺之习。“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出生后十天内,选其中二个单数日子,如:五、七、九(有的地方生男选单日,生女选双日),进行祝贺。孩子周岁时,还要喝对周茶(有的吃周岁酒)。 

侗族----节庆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
    
 
新婚节
    
 
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节”,常有数十对青年男女在这一天成亲,类似今天的“集体婚礼”。贵州剑河县小广、化敖等地还保留此风俗。
    
   
架桥节
    
   
相传侗族祖公祖奶因架桥发子发孙,架桥的日子正好是二月初二。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把这一天定为架桥节。
    
   
侗家斗牛节的来历
    
   
在很古很古的时候,住贵州从江、黎平等地的侗家人是不兴斗牛的。后来记不清是哪朝哪代,有个叫爱牛的老者兴起斗牛活动后,从此,每年夏历九月九日,都要举行斗牛节。
    
   
传说,爱牛老者住在牛王寨。他从会走路的时候起,就跟着牛屁股转,对牛感情很深。后来,他以放牛为生。一晃眼,已经年过四十。不知道养了多少头牛,但没有一条是他满意的。他决心走村串寨买一条好牛。也不知他走过多少村,串过多少户,花了多少年,牛王寨的人们只记得他回到家的那年,两鬓已经斑白了。
    
   
他跟牛打了几十年的交道,牛的好坏他一眼就可以辨别出来。从牛眼到牛鼻,从牛毛到牛蹄,他都能看出优劣。你若同他摆牛的事情,他三天三夜也摆不完。
    
   
他来到一个叫做沟洞的地方,发现了一条宝牛,高兴极了。
    
    “嘎老,你这牛卖不卖?”他这样问养牛的人。养牛的老者早听说爱牛老者是个认牛的能手。“他既然想买,我这头牛一定不差。”养牛老者心里这样想。的确,养牛老者这头牛的来历是不平凡的。它的祖宗原住在白水洞。一天,牛祖宗突然失踪了。养牛老者的祖宗找了好久也找不到。后来顺着牛的蹄印,找到沟洞,才把牛找到。牛主人见沟洞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就在这儿定居下来。这以后,那老牛死了,又有牛崽,又有牛孙……养牛老者一家三兄弟。如今也有一寨人了。自从他祖宗跟牛祖宗来到沟洞,他家喂猪猪长得肥,养鸭鸭不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真是人发千口,粮发万担。由于这牛有这样一段不平凡的来历,养牛老者有意把牛价抬得高高的。谁知爱牛老者一声不响就把牛买下了。爱牛老者刚把牛牵出门,有个好心人劝他道:“嘎老,你买亏了!”“你晓得个屁!”爱牛老者捋捋胡子,像得胜似的,笑眯眯地对那个人说:“这是条保家牛,得了它,火旺家发,是个无价之宝嘞!”“何以见得?”那人不解地问。“你看,它额凸,角翅,腰直(俗称三翅)。腿粗,蹄甲坚硬;那蹄壳的花纹织成五个大字;天下我为王。”因为这是已经到手的货,爱牛老者毫无顾忌地夸者。那个人看了看,果然有那么几个大字,连忙点头称赞。爱牛老者见那人如痴如醉,又神秘地说:“还有哩!你看,它右耳内还有一根卷须。这是根龙须,最能打架。”那人扯住牛耳朵,理出一根红长毛,用手一量,足足有七尺五寸,可以从牛头扯到牛尾巴上去。
    
   
爱牛老者高高兴兴地赶着保家牛往家走。保家牛翻过着牛场,走过放牛坡,很快就到了清水江畔的犀牛潭了。爱牛老者虽然身骨报硬朗,走起路来能跟小伙子比,可他哪里赶得上力大无比的保家牛?一转眼,保家牛昂头甩尾,挣脱了他手中的索子,把他扔了一大截路。当他气喘吁吁赶到犀牛潭边时,突然有一头犀牛跃出水面。它喷着鼻,甩着尾,走上岸来与保家牛角斗。保家牛见犀牛个儿虽然比自己长大,角却没有自己的长,而且又是独角,就用蹄抓了两下地皮,瞪着红通通的大眼睛,一直朝犀牛碰过去。
    
保家牛与犀牛在岸上斗了好一会,就转入水中去了。它们在水中继续角斗,激起千层浊浪,掀起万朵银花,把个犀牛潭的水搅浑了,把个红彤彤的太阳斗暗了。它们几沉几浮,左抵右触,斗了三天三夜。难分输赢。
    
看的人越来越多,扶老携幼,提米带肉,热闹极了。
    
大家看得高兴,爱牛老者却心事重重。他正在考虑如何把他的保家牛救出来。他想呀想呀,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即用牵子套牛脚杆。他到附近的村子去找来两根大粗索,听他一声号令,许多水性好的小伙子使潜入水底,很快就把犀牛和保家牛的腿拴住了。两头牛正斗得难分难解,都没有注意后面来人。
    
犀牛虽然希奇,但爱牛老者并没有要它。他叫大伙把它宰杀了。让众乡亲欢欢喜喜地饱餐了一顿。这一天,正是夏历九月初九。得了保家牛,侗寨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为了纪念保家牛斗犀牛的胜利,每年夏历九月九日,爱牛老者都领着乡亲们来到犀牛潭边放牛打架,欢庆丰收。
    
这就是斗牛节的来历。

侗族----服饰

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
    
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惯束腰带,包头帕。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 

侗族----饮食

大部分地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习,即两茶两饭。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黄瓜、酸萝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不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
    
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做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
    
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鱼虾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

侗族----建筑

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鼓楼和风雨桥。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这些兴时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全长64.4米,宽3.4米,高16米,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侗寨鼓楼,外形像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1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平整,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侗族----禁忌

户内供奉祖先的神龛,为最神圣之处。一切凶器,刀、松、剑、戟、戈、矛、弓、弩,甚至棕索,都不准放置其上。否则,为对神大不敬,会招致惩罚。寨内举行祭礼活动期间,禁忌外人入寨。禁忌标志为用斑茅草打4个结,结成十字,悬于寨子口处。

侗族----宗教

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萨母”,各寨都建有“萨母祠”或神坛供奉她。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相信灵魂不死。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