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传承人“凋零” 保护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刻不容缓


来源:洛阳晚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30 13:19:43    阅读次数:925


 

  一年一度的牡丹文化节近在眼前。与牡丹这一洛阳的“城市名片”相比,本应同样成为洛阳“城市名片”的部分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却正在失去往日的光环——传承人“凋零”,项目日趋式微,昔日的洛阳文化符号如今面对哪些困境或机遇?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现状:“非遗”丰富,传承人却在“凋零”

  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8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5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57项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是目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

  近日,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坦陈,尽管总的来说,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目前在全省仍处于前列,但是,在这光鲜数据的背后,我市的“非遗”未来不容乐观。

  该负责人不无担忧地说,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载体是人,依靠师傅、亲属的口传身授才能世代流传,但如今,我市的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拿省级传承人来说,最年轻的今年52岁,最年长的已经86岁了。

  海神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相传为古时宫廷祭海配乐,明清时期在洛阳十分盛行,2007年被列入首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海神乐乐队演奏时需要有笛、笙、云板、木鱼等20余种乐器。

  “现在乐社只有20多人,勉强能将乐器种类凑齐,很久没有年轻人补充进来了。”郭红运是海神乐的省级传承人,今年已经77岁,说起海神乐的未来,他显出了深深的担忧。

  困局:冷热不均,部分非遗项目与时代脱节

  “一二三四五呀,金木水火土呀。天地分上下呀,日月同古今呀……”这是黄河岸边的硪工号子。当年在黄河两岸,只要有工地,伴随着咚咚的打夯声,就有这悠扬而响亮的号子声,然而随着继续机械化设备的普及,硪工号子渐渐被发动机的喧嚣所掩盖。“会喊号子的老人也难得聚到一起,想要欣赏到它确实不容易了。”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除了硪工号子,流传已久的刘井薛氏石刻也面临失传的危险。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主要因为现在对碑刻的需求越来越少,还因为机器雕刻速度更快、价格更低。“对于这些项目,我们只能是尽力让它们延续得更久,同时为它们建立尽可能详尽的影像、文字档案。”该负责人说。

  与渐行渐远的号子声不同,有些非遗项目伴随了许多人的成长,依旧粉丝众多。每到吃饭时间,西工区小街的西工饭店门口都会排起长队,大家都是一个目的:为了吃到那盘酥脆可口的小街锅贴。

  “硪工号子、石刻和小街锅贴其实可以反映出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消费类的非遗项目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但是表演类项目,或者说和时代脱节的项目,传承状况不容乐观。”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道。如何在传承的同时紧跟时代,保持传统项目的生命力,成为“非遗”传承人共同思考的问题。

  探索:要传承也要商业,两条腿才能走路

  “锦绣洛阳四月天,牡丹花开车马喧……”大鼓一敲,月牙板一打,张怀生便开唱了。现在,每逢周五、周六,他都会来到笑满堂曲艺社进行演出。作为河洛大鼓的省级传承人,张怀生认为所有的表演类非遗项目,必须走上舞台,必须以观众为本。

  为此,他也对自己的表演不断进行改良,加快故事节奏,增添笑料,加入新的时代观念……

  常智乐是河洛大鼓的一名推广人,与其他经常走上舞台进行表演的艺人不同,他把目标锁定在校园,为学生提供河洛大鼓的入门培训。两年间,他已经培训了600多人次。

  他认为,必须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合力。

  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对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进行立法保护,这一做法在地级市中还是比较先进的,只有苏州等个别地区对此进行了地方立法。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