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绿色发展,彰显民族地区的担当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4-06 10:01:58    阅读次数:93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从生态文明建设到绿色发展,既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也是引领中国长远发展的执政理念和战略布局。

在我国的民族地区,无论是三江源头、草原牧场,还是林海雪原、琼岛碧波,丰富的生态资源都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财富。“根基不能动,家底不能丢”,民族地区着眼于大局和长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关系,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筑牢生态之基。

贵州:为了生态美百姓富而努力

  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在双龙航空港经济区中央生态公园,贵州省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与干部群众一起义务植树,开启猴年新征程。

从2015年开始,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成为贵州省另外一个植树节。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殷殷嘱托,贵州瞄准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厚植绿色优势,引领绿色崛起。

出台《贵州省林业生态红线划定实施方案》划定生态红线;启动“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实施铁腕治林;推动林业发展,强化利益引导……贵州的生态保护之路越走越坚实。

为了改善生态,撕掉贫穷落后的标签,贵州“添绿”的步伐逐年加速。

2013年,投入39亿元,营造林4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8%。

2014年,投入40.2亿元,营造林45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9%。

2015年,“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誓让绿色成为多彩贵州最亮丽、最迷人、最持久的颜色。2015年底,贵州森林面积达到1.321亿亩,森林覆盖率提前两年达到50%。

生态建设投入不怕多。贵州坚信,这是一笔“赚钱”的买卖——目前,贵州年森林生态价值超过4000亿元。

贵州规划,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森林面积达到1.58亿亩,森林蓄积量达到4.71亿立方米,真正把贵州建成“爽爽的绿色山地公园省”。

贵州既要“面子”更要“里子”。“面子”是山要绿、水要清,“里子”是百姓富、经济强。生态美,促进了百姓富。

贵州坚持把兴林和富民作为林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结合茶叶、油茶、竹林等特色产业,贵州因地制宜推动林业产业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贵州省级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2011年的1000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3200万元。共整合涉林项目基金6.2亿元发展林业产业,带动社会资金30.8亿元投入林业。

在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的同时,贵州不断改善林区民生。“十二五”期间,贵州新建油茶林51万亩、核桃林22万亩、刺梨20万亩,十大涉林民生工程共完成营造林2161万亩;改造国有林场危旧房4842户,建成林区公路562公里。

凭借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贵州旅游产业异军突起。山水一体的黄果树瀑布、遵义市的赤水桫椤、习水县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及黔东南州的雷公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国内生态旅游的“圣地”。

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5年来,贵州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保持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由2010年的295.54亿元增至2015年的810亿元。

贵州的目标是,到2020年,林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真正实现生态美、百姓富。

内蒙古:打造祖国北疆生态文明风景线

  蓝天下,一座座风力发电机旋转着洁白的叶片,绵绵林海一直延伸到远方。很难相信,这里就是从前那个黄沙漫漫的京津冀风沙来源地——内蒙古多伦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多伦沙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7%。经过不懈努力,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现在的31%;项目区林草植被盖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昔日的京津冀“风沙源”,已变成京津冀“后花园”。

这惊人巨变,正是“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缩影。

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祖国北疆生态文明风景线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时期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这更让内蒙古人确信,内蒙古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强改革、谋转型、立法规,从认识的转变上升到全方位的顶层设计,内蒙古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再次提升。

内蒙古人清醒地认识到,过去粗放发展的老路已经走不通,必须主动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发展模式的绿色转型,着力协调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这注定是一次凤凰涅槃。

从加强污染治理到推动低碳循环发展,从推进清洁生产到划定生态红线,从完成环保违规项目清理整顿到试点排污许可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为铸就经济绿色动力,内蒙古在节能减排上推行“减法”运算。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全区积极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发展空间。

在新兴产业上,内蒙古则用“加法”运算。五大基地建设如火如荼,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节能环保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实现了由“一煤独大”向产业多元的转变,煤炭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由33.5%下降到11.3%,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有色金属和农畜产品加工贡献率由31.7%上升到49%。

呵护碧水蓝天、建设美丽内蒙古,需要经济手段,更需要法治护航。

一系列生态领域的制度和措施,将内蒙古生态保护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各种规章制度守护生态底线,法治基础也不断夯实。“十二五”期间,仅侦破、查处的各类森林和野生动植物案件就有2.46万起,综合查处率达98.8%。

随着全区生态的持续好转,绿色发展的红利也日益凸显。

林业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内蒙古涌现出一批以民营企业为代表、以技术创新为特点的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地区。截至2014年,全区林业总产值达383亿元,较2010年增长89.6%;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内蒙古旅游感受绿色。全区森林公园总数达到47处,共接待游客1134.8万人(次),总收入3.03亿元。

而生态扶贫、产业扶贫更是鼓了百姓腰包。各项林业惠民政策的逐一落地,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和发展林沙产业,让更多贫困农牧民参与到了造林生产、森林管护活动中,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