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非遗的生命力更在“无形”之中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刘大山    发布时间:2016-04-11 16:30:05    阅读次数:917


 调查显示,我国公布的1986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已有250人去世,“人走技失”问题严重。多位代表委员指出,我国非遗保护一方面普遍面临着市场萎缩、后继无人等困境;另一方面,一些以“非遗保护”为名的商业行为,正侵蚀、破坏着非遗的根基。

  一边是“非遗热”持续升温,一边是很多非遗艺术凋落困顿,为何会造成如此反差?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文联副主席高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的一席话或可解开疑问。他表示,相对于文物保护,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远远不够,“只重有形结果,不重无形过程”。
   
   何为有形?即物化的形态或量化的数值,如华美的云锦、精巧的花灯。何为无形?简单说就是云锦的织造过程、花灯的制作工艺;更深一步讲,则是心口相传、精雕细琢中蕴含的人文价值与民族精神。与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遗本质上就是物质与非物质、有形与无形的结合,甚至可以说后者更为重要。有了“无形的过程”,才能保证非遗的生命活态,才是有灵魂的完整传承。


  正因为过于追求有形之物,很多地方在非遗保护中陷入误区。有的重申报轻传承,为了申报成功不惜代价,在如何传承上却缺乏规划和投入;有的重产品轻技艺,以工业主义的思维看待传统手工艺,为追求效率试图机械化、标准化地“生产”非遗;还有甚者,为了政绩不顾历史生搬硬套过度包装,为了经济利益杀鸡取卵……凡此种种,均舍弃了非遗的核心价值,也就从根本上割裂了非遗的生命活态,无论保护或传承,不过是徒具形式。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保护”一词是这样定义的: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确认、研究、宣传、弘扬、传承等……这明确了非遗保护的根本目标是保护非遗的“生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保证以“人和制作”为核心,将有形的产品与无形的制造过程视作一个有机整体,保持非遗传承的生动鲜活。例如南京民俗博物馆等处常年邀请民间艺人、传承人在馆内开展现场制作演示与教学,就是以“活态”的方式对手工艺非遗进行保护、传承,深受市民喜爱。


   保护非遗的生命力,还应充分认识到它的民间性与生活性。非遗来自民间,离开了民众的自主参与,它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让非遗融入生活、融入现代并非易事,需要吐故纳新,应时而变,也需要想象力和机缘。如非遗中的木作、纺织、印染、制革、酿造等等手工艺项目,这些真的无法传承吗?看看网上木艺、皮艺、刺绣等爱好者自发组建的小组,看看创意市集里五花八门的工作室,令他们乐在其中的不正是“无形的过程”吗?保护好非遗的价值内涵,时机到来时,它自然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