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中美南海博弈中的民族因素分析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熊坤新 曹梦华    发布时间:2016-04-22 12:59:01    阅读次数:1034


 南海问题是我国与南海其他周边国家关系中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其本质是外国对我国南海主权利益的侵犯和侵占。美国积极关注并涉及南海领域,使得南海诸岛成为主权之争的热点地带。中美两个在语言、文化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国家因南海问题产生的博弈,可以理解为在民族交往中产生的民族矛盾。民族矛盾不仅影响着两国之间的民族交往,也关系到两国的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领土完整、边防巩固。在南海问题中,中美两国应该正视民族矛盾,对影响民族矛盾的因素进行调节,预防民族矛盾激化,维护世界和平。

一、从发生的条件来看,民族交往是中美南海博弈的前提

从民族理论的视角看,中美两国的南海博弈过程,是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交往的一种反映,是两个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产生了不利于本民族利益的民族矛盾。

马克思认为,交往的含义包含多种多样。从交往的主体来看,有个人之间和社会团体之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也有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民族交往受到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在社会大环境下,民族之间的交往是必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带来了民族之间大规模的相互接近。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球一体化,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联系既是主动的也是被动的。中华民族与美利坚民族的交往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是符合潮流的,而南海问题的产生实际上也就是民族交往的结果。

民族间的交往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本民族、了解其他民族,但是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民族交往也会随具体形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民族政治交往中的交流、协调和冲突、战争,在深层次上是受到了制度和观念的影响。中美两国是价值观念、国家治理理念不同的两个国家,在交往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具体形式,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作为潜移默化的信念,成为两个国家交往在潜意识层面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南海地区丰富的资源与本身的优势成为影响国与国之间交往矛盾的主要因素。南海被周边国家甚至包括一些发达国家所垂涎,企图瓜分南海海域的资源,抢占我国的领土权。南海问题本是我国与邻国之间的摩擦,但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利益纷争不谋而合,于是双方互相联结试图侵占我国的领海主权。目前,南海周边国家不断侵占中国海的岛屿,有些国家甚至积极拉拢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国介入,试图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使南海冲突的风险在增加。

二、从发生的内容来看,民族特征是中美南海博弈的具体条件

  民族矛盾的产生与民族的特征密切相关。民族作为一种人们共同体,有着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在中美南海博弈过程中,民族特征是影响中美两国民族交往的重要因素,涉及地域、经济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

    (一)地域安全、经济生活是南海问题的争议焦点

  地域是民族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之一。南海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是我国南部人民祖祖辈辈生产生活的地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南海丰富的石油资源将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凸显出来并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

就我国来讲,南海是不可侵犯的领土,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讲,南海都是属于中华民族的领土。共同生活的地域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民族世世代代共同生活生产的领地。中华民族理所当然地拥有对南海的主权,而且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我们不仅要拥有这一主权,而且还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它不受侵略和侵犯。就美国而言,美国针对南海问题采取“机会主义”态度,以自身利益为核心进行周旋徘徊但并未形成一以贯之的政策。近年来,南海问题加剧,周边国家的挑衅事件更增加了南海地区的安全隐患。

    (二)不同的民族心理对中美两国外交行为的影响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际社会中,每一个民族都非常关切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荣辱与得失、安危与利害等。在与其他民族交往过程中,都会表现出民族自由、自主、独立意识;都有不受其他民族操纵支配的心态,最不能忍受外族的侵凌;都想使本民族成员在与其他民族成员交往中受到接纳、关心、承认和赏识;都想充分显示自己的民族自信心,提高本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威望和地位,以致于总是想尽最大努力维护民族自尊,使其免遭伤害。一个民族在国际社会的威望,直接关系到民族成员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联结,同时也是提高民族形象与民族自尊的前提和条件。某一民族在国际社会中所具有的威望以及所起的作用越大,民族凝聚力也就越大。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会使得同一民族的成员因自己民族的繁荣富强而信心百倍,也会为自己民族的颓丧而消沉。在国际社会中,民族心理受到各国间的亲善与仇恨、协作与冲撞的影响,民族意识和民族价值观念也影响着民族与民族间的交往心理进而影响到民族关系,具体表现在对具体政策的实施上。

在南海问题上,中美两国有不同的民族心理特征。中华民族在隐忍中带着坚强,对于涉及本民族成员的切身利益要坚决维护。美利坚民族是极具民族自信心的民族。美国在现阶段以超越之前任何时期的关注度密切针对南海领域,对南海的政策也随之调整以适应南海局势发展。世界经济不断发展,亚太地区成为全球发展最活跃的地带,占据亚太地区重要地理位置的南海成为重要的战略部署地,它承担着世界多数商品和货物的运输,是重要的海上通道,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由此可见,能否控制南海关乎到对整个亚太地区局势的掌控,故南海成为美国,重返亚太的重要节点。作为单极的美国,绝不容许任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亚太大国崛起。

三、从发生的焦点来看,民族利益是中美南海博弈中的核心因素

国家利益是影响近代国家交往的核心因素之一。国家利益是民族利益的一种反映,是民族成员需求的反映。政治上把保障国家安全、经济繁荣、价值观优越性及国际秩序稳定作为具体核心利益,是实现民族总体核心利益的前提。一个国家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民族的利益需求,才能换取到民众的理智和情感支持。一国在某一时期与另一国的合作、友好关系的发展、变化也要依据这个国家同时期的民族利益需求而定。在现存的国际体系中,美国的核心目标是维护全球霸主地位。我国作为当今世界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核心目标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世界上的大国,中美两国承担着更多以及更大的国际责任,因此两个国家的交往关系十分重要。

南海是重要的十字路口,沟通着太平洋、印度洋,也是亚洲和澳洲联结的重要桥梁,有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美誉,马六甲海峡和台湾海峡是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海上要道。南海的控制权关系到东南亚、西北太平洋以及澳洲大陆的战略安全。我国的南沙群岛是整个东南亚地区的重要腹地,对于我国以及周边国家来说,以南沙群岛为依托扩大战略纵深意义重大。南沙群岛海域还有许多“宝物”。南沙油气储量超过200亿吨,占南海油气资源的一半以上,有“第二波斯湾”之称。南海石油质量上乘,易于开采。此外,在南海发现了大量的俗称“可燃冰”的天然气水合物。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资源,使南海成为极其重要的战略场域和要地。随着海洋资源重要性的增加,海洋领海争夺权愈演愈烈。

作为影响南海问题的一支重要的外部力量,美国对于南海问题的态度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一种“游离”状态。冷战时期,美国需要获得我国的支持,共同对抗前苏联,因此对南海问题采用“不介入”、“不表态”的中立政策。在冷战结束后,随着前苏联的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企图争霸世界,与其他民族国家交往时往往采取强硬态度,这一态度在我国南海问题上尤为明显和突出。美国开始关注并介入南海问题,具有明显的政治和军事干预倾向,从而造成南海问题复杂性和国际性因素的增加。美国介入和干预南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南海问题关乎到民族的切身利益,譬如重返亚太的现实需求是其政治动因,南海重要的资源以及战略位置是其经济需求。对我国而言,美国的介入不仅造成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与国际性交织,增大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同时也阻碍了我国海洋发展的步伐。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外交往思想上的态度与行动上的原则,中华民族不侵犯其他民族的寸土寸海,同时也不希望其他民族侵犯本民族的领地,维护本民族共同生活的土地是民族成员的职责与义务,也是本民族的核心利益,这种利益是正当的,合情合理合法的。针对美利坚民族以及其他民族的企图,中华民族应权衡自身以及各方面的制约因素,维护自身的战略优势,在继续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基本原则的同时,还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四、结语

南海问题相继经过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和当前中美关系热点期四个阶段。与南海问题发展阶段相对应,中美关系基本上也依次经历了全面对抗、战略合作、既竞争又合作、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尚在进行中)四个时期。南海问题的发展状态受中美关系的性质所决定。大体而言:中美关系处于良好状态时,南海问题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地位极其有限,南海问题的发展趋势基本由我国因素决定;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时,南海问题往往成为美国制约我国的工具,南海问题的发展趋势基本处于中美共同影响之下。两国应清楚地认识到,在民族交往过程中,利益是衡量交往关系好坏的晴雨表。但是,站在本民族利益的出发点上,不应过于期许对方民族割让自己的利益来维护局势。在协同作用下,共同商议谋发展,才是民族交往的真正出路之所在。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