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泊瑶山”打通“最后一公里”路后


来源:河池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4-29 19:39:41    阅读次数:940



村民将房子装修好准备搞农家乐

“水泊梁山”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虽然那里风景秀美,但也是偏远的代名词,自古以来有“逼上梁山”的说法。而平乐县大发瑶族乡乐江村也是个“水泊”,因为被山水围绕,交通不便,被外界形象地称为“水泊瑶寨”。虽然这里距乡政府仅1公里,但是因为长期不通路,村民外出只能走泥路、乘竹排,让村民感觉跟外面的世界“恍若隔世”。
   
为了彻底解决“一公里的距离”,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指导下,近年来村民们修起了路架起了桥,还种了各种经济作物。今年农历三月三期间,村里还成功举办了旅游节,让这个“水泊瑶寨”的名声迅速“水涨船高”。
   
曾经靠吃救济粮度日
   
近日,记者来到乐江村,村子四面环山面朝大江,一座大桥将村子与外面连接起来。走进村里,一座座漂亮的民族特色楼、整齐的水泥路,崭新的太阳能路灯让人眼前一亮。
   
“以前,村里都靠吃救济粮的。”在村里,记者遇到了正在忙碌的村民李知云。聊起村里的变化,他感慨万千。他说,村子明朝就搬迁过来了,有着几百年的历史,由于地处大山,交通不便,数百年来村里都十分贫困,村民住泥巴房,外出要靠乘竹排、趟泥路,遇到涨水,孩子们上下学都成问题。村民就靠种地和打鱼过日子。
   
村里山多地少,平均一个人旱地加水田一共才几分地,一年下来一户人打不了几百斤谷子,打到的鱼和采集的山货也难以销售。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子是出了名的贫困村。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分田到户后,这种情况却也没太大的改变,追根究底还是田地少,面对茫茫大山,大家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时间一晃到了九十年代,外出打工成了大多数村民的选择。而李知云却依然选择了呆在家里坚守。
   
“和外界只有一公里,发展怎么就那么慢呢?”一直在家坚守的李知云看到附近村的发展,他想,只有架桥修路才能带动村里的发展。
   
给“水泊”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为改变现状,2000年,乐江村民自筹资金10.8万元,上级资助3.7万元,建成了总投资14.5万元的乐江桥,终于解决路通的问题。路通了,农作物可以运出去了,村民的收入增加了,漂亮的水泥房陆陆续续建起来了,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也迫在眉睫。
   
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乐江村近5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投资硬化了老政府至乐江大桥水泥路,2013年硬化了村屯内道路,2014年安装了30盏太阳能路灯,2015年预计投资150万元的乐江特色村寨建设正如火如荼建设中。如今特色村寨房子立面改造初步完成,休闲广场征地工作全面完成,风雨桥的建设正在做前期的规划和设计工作,全部工程预计2016年底完工。
   
原来没“路”走,现在村民自己找路走
   
“今年三月三赚了几百块钱,很开心。”60多岁的老太太王连英告诉记者,今年相关部门联合附近几个村子搞起了旅游节,除了赏花,还举办了水上集市。村里出动了几十号人,有的帮撑船,有的卖东西。而她则拿出了家里的土鸡蛋、茶叶、艾叶粑等特色产品卖,4天时间卖得了几百块,她觉得很满足。据了解,村里正积极种植月柿、水栀子、板栗、甜茶叶等。李知云说,原来村民苦于没路走,现在路修通后,村民自己会找路子了。
   
“你看看这个图怎么样?”李知云迫不及待地拿出一张图纸给记者看。这是一张规划图,他说,村里的山多,他想在村里搞徒步路线、赏花路线等,准备将自己的想法跟乡领导沟通,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一起把村里的经济搞上去。
   
对此,乡党委书记黄夏兰充满信心地说,该乡是全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黄金水道”桂江贯穿全境达50公里,把瑶乡分为东西两岸,顺清澈的桂江而下,直达黄浦港,是打造桂江生态旅游的天然优势资源。而乐江村的变化只是乡里“水泊瑶山”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成功扶贫的一个典型。目前他们正积极依托桂江生态旅游带建设,打造沿江包括乐江村在内的特色名村,策划一批旅游项目,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甜茶叶等知名品牌,实现农民多元化的增收渠道。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