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许嘉璐:三大对话开创道教未来


来源:腾讯道学    作者:允迪    发布时间:2014-11-30 11:06:46    阅读次数:1253


 


腾讯道学龙虎山讯(允迪)11月25日下午,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大会发言在江西省鹰潭市华侨饭店举行。主持本次大会的是龙虎山道教协会孙剑锋先生和天台山桐柏宫住持张高澄道长。张高澄道长作为本次大会的英文主持人,一出场,其流利的英文让所有参会嘉宾刮目相看。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演讲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演讲 

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大会发言现场

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大会发言现场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出席大会,为大家带来关于“道教的未来”主旨演讲。许嘉璐先生指出,道教和世界上一切伟大的宗教一样,它的出现是为了回答人们最关切的问题,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苦恼和灾难。伟大智者老子、庄子和众多的道教先行者,为世人提供了他们所能给出的答案,奠定了尊重生命,关注人生的传统。本次大会“行道立德,济世利人”的主题正符合道教先哲们的理念和当前的世界局势。

在当代,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面临着两大最重要的问题:一是如何利用现代科学的进展进一步解释道教教义,解决现实问题,二是如何对待民间依然存在并且仍然十分需要的巫觋崇拜。许嘉璐先生指出,后世道教的理念渐渐与老庄元典中的理念宗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疏离,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和哲学发生了重要的转型,这对道教的斋醮符箓传统等也形成了无形的压力。原始道教洞察早已洞察到人类的灾难困苦就是源于那一己之私和无限的欲望。道家哲学本关注人生与人心,而后世的道教将重点偏于自我修炼,而忽略了对世界的拯救。

科学的发展对道教的影响也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世界上重要的古老宗教,无论在元典诠释还是在宗教仪轨方面,都在根据时事变化而进行着改革。美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种族融合的国家,在宗教改革这方面收到的效果最为显著。其信仰宗教的国民数量和虔诚程度,都在逐步提升,走在了欧洲和亚洲宗教发展的前列。是不是中国宗教也应该考虑改革与适应时事发展的问题了呢?

忽略了时代的变化,就会拉开自己与现实的距离,特别是与年轻人的距离。而宗教与科学的对立,也会使人们更难面对现在世界上存在的种种危机。

道教如何面对未来呢?许嘉璐先生指出:“我认为是改革,宗教如果不改革,那他本身就立不住。”许先生提出通过“三个对话”来更好的让道教适应现代社会,谋求更大的发展。

第一是古今对话。

首先需要现代的道教信仰者、研究者回归道教元典,研究老庄经典的深意。在先哲所没有思考过的现实问题上进行诠释,用现代人所能理解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也是一种创新。

第二是宗教与科学的对话。

我们不能丢弃先哲的实践经验,中国医道,可能会成为宗教与科学对话最便利的载体和通道。

第三是中外对话。

把握世界上各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新思考用以道教自身的建设发展,同时也能将道教的伟大智慧奉献于全世界,解决更多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瓶颈和问题。“济世利人”的“世”应当是大同世界的“世界”,“人”应当是所有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全人类的“人”。

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盟秘书长彭马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比利时道教协会名誉会长、比利时前驻华大使奈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徐抗生,江西省道教协会会长张金涛,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佰夷,香港啬色园黄大仙祠监院李耀辉,新加坡道教协会会长陈添来等嘉宾相继进行了精彩的发言演讲。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发言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发言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在“重积德则无不克”的主题发言中解释了什么是“道”,什么是“德”。“德”就是按照大道,做有利于众生的事。有利众生,同时也是有利于自身,因为“德高而寿自高”,积德行善做好事,会给自己的生命提供一条大道,拥有更宽广的宇宙空间。

 

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发言

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发言

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提出“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的观点。这句话出自欧阳修为道教重要经典《黄庭经》所写的一篇序言。为大家解释了多数人难以长寿的原因。葛洪在《抱朴子》中说“非长生难也,闻道难也。非闻之难也,行之难也。非行之难也,终之难也。”长寿需要养生,养生贵在知道,贵在践行,贵在坚持。顺其自然,清静无为。我们要遵循这样宗旨来养生。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