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文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选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道教文物的保护


来源:中国道教协会    作者:王宜峨 陈晓莉    发布时间:2014-12-15 20:42:06    阅读次数:1204


上世纪60年代,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在考察山西文物期间,见到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中的一尊精美女神塑像时,盛赞不已,称之为“东方的维纳斯”。当代著名的宗教学大师、原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在世时,对于研究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文化十分重视,曾积极支持对道教文化的研究,并多次著文强调其意义,给人以诸多教益。我们是上世纪80年代后才开始接触道教文化的,经过在这一领域多年的了解和积累,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研究道教艺术是认识和研究道教,乃至于认识和研究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中国的道教文化艺术,上承距今数千年的上古时代,下及今日的广大乡里民俗,绵延相继,贯穿中华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汉民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与精神生活。正如人们常说的“不了解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就不了解西方的文化”一样,不了解包括道教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也就无法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无法全面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与独特的审美价值,以及中华民族的心理特质。
道教艺术是围绕着神仙信仰这一核心创始并展开的。道教神仙信仰是中国古老先民原始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以及万物有灵观念的主要继承者。道教将神仙信仰作为自己的信仰核心,把得道成仙当作道教徒追求的最终信仰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使神仙信仰更为理论化、系统化、形象化、普及化。在道教发展过程中,出于传播的需要,道教徒为众多神仙建造起各自宏伟华丽的宫观,作为神仙们的“分灵之所”,供人膜拜。围绕着日益规范和丰富的崇拜礼仪,道教独特的审美观、价值观也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形成了独具特色和自成一体的道教神仙造像艺术、道教神仙绘画艺术、道教声乐与器乐,并对包括小说、戏剧、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历朝历代编纂的《道藏》,是中国历史上留下来的规模浩大的类书集成。浩如烟海的道经和道书,在阐明道教神仙信仰的同时,记述和保留了大量历史资料。这些历史资料有许多是我们祖先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与知识,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多年来对道教文物艺术价值的了解和研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道教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神仙信仰发展轨迹的具象体现,更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蕴含着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正是因为有了道教,有了天上人间的奇景和那扑朔迷离的神仙世界,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才变得如此丰富和多彩。
在中国的历史上,道教曾受到多次冲击。尤其是从上个世纪初以来的百余年时间里,我们的国家经历了连年战争和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使道教几乎面临灭顶之灾。大量的道教宫观因年久失修而濒于坍塌,或者被改作他用;宫观内精美的造像和绘画,受自然和人为的原因破坏,失盗情况更是严重;众多的道教珍贵文物和艺术品被贩卖而流往海外,成为外国博物馆内的陈列品。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各个方面都发生了世人瞩目的巨大变化,这同样可以从人们对道教文物的认识和保护中得到印证。
 首先,是道教宫观的恢复和修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和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与落实,被改作他用的宫观归还道教界并对信徒开放,年久失修的宫观得到政府拨款给予修复。其中,一些具有很高文物价值的著名宫观,包括北京白云观、北京东岳庙,江苏句容茅山道院、苏州玄妙观,湖北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群,河南中岳庙,山西介休后土庙、晋城玉皇庙、万荣稷王庙等都得到了修复,重建了坍塌或被毁的殿堂,有的还多次得到修缮和扩建。如今,无论是在繁华的城镇还是清净的山林,反映“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道教审美理念的一处处古老的道教宫观建筑群,已经成为中外学者了解和研究中国古典建筑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世界各国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其次,是对宫观殿堂供奉的道教神仙造像的保护和重塑。从历史上看,最早出现的道教造像是老子的石雕像和塑像,早期道教开始有了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的造像,后来随着道教的传播和敬神的需要,庞大的道教诸神逐渐都有了固定的造像。道教神仙造像是道教徒神仙信仰和精神寄托的集中体现,它与佛教造像一样,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辉煌成果,经过上千年的发展,给人类留下了一大批精美的雕塑作品,晋城玉皇庙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女神像就是其中的代表。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在保护和修复宫观中的神仙造像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收集和保护近百年来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的道教神仙造像,有的把它们存放到各地文物单位和博物馆,有的安放到道教宫观内供人们瞻仰。例如,如今供奉在北京白云观的22尊明代铜制神仙造像,原来是明清两代皇家庙宇供奉的神像,皇家道观废圮后流落于北京酱菜厂,由北京市文物局决定将其调入白云观。又如,国家拨巨款于本世纪初修建的湖北武当山博物馆,其中就存放着因南水北调工程影响而废弃或迁址的原宫观内许多珍贵造像。2011年,为了让国内外全面认识和了解中国道教的造像艺术,彰显道教传统的神仙造像艺术的魅力,同时也为了规范道教宫观的造像,由中国道教协会主持,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任主编,编著了《中国道教神仙造像大系》大型图册。编辑人员走遍全国20余省市,在各地道教协会和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精选出魏晋至当代塑造的道教神像300余尊,将其拍照收入图册。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道教机构组织编著的介绍神仙造像的大型图册,无论从收入神像之广泛,还是内容之丰富,都堪称一流。
 另一项关于道教文物的巨大工程,是保护和抢救已经流传上千年、内容无所不包的道教典籍。近百余年来,因国运衰微,西学东渐,包括道教典籍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被人们忽视和淡忘,大量道教典籍散落在民间,损失严重,以至于到了上个世纪中叶,人们要了解中国道教,主要依靠陈国符先生写的一本薄薄的《道藏源流考》。上个世纪90年代初,首先由四川巴蜀书社发起,组织全国相关学者将明清两代未能收集进明代《正统道藏》的零散道书加以整理,编纂了《藏外道书》共36册,填补了数百年来未能编纂《道藏》的空白。与此同时,中国书店等出版部门影印了一批现代装订本的《正统道藏》,以供社会上研究和人们信仰的需要。20世纪末,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由中国道教协会主持,张继禹副会长任主编,组织教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对明版《正统道藏》加注标点和整理,并收入了近代发现的“敦煌遗书”等重要道教文献,出版了49册的《中华道藏》。在此基础上,2011年又出版了《中华道藏》的线装本。2002年,在文化部、财政部共同主持下,由国家图书馆具体承办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立项启动,任务是将分藏在国家图书馆和各地高校、文物、科研单位的珍贵古籍善本书,进行有计划的影印复制,适量出版以满足社会需要。在已经影印复制的再造善本中就有数十种流传下来的道教珍本和孤本,其中包括宋代流传下来的孤本范应元撰《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直解》,现藏国家博物馆,属国家一级文物;又如宋版孤本葛洪撰《抱朴子》、元代孤本《太清风露经》等,其中《太清风露经》是元代《道藏》遭到焚毁后仅存的道教典籍,十分珍贵。
  此外,对于道教音乐的抢救和整理也取得了很大成绩。道教音乐继承了原始社会先民“巫”与“觋”悦神的祭祀,后来又融入了各地民俗音乐、古典和宫廷音乐元素,既对研究道教音乐艺术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中国各地民俗音乐、古典音乐和宫廷音乐也具有参考意义,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是到了近代,一些人把这种艺术误当作了低俗的迷信。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中国国乐界和道教界的共同努力下,流传于全国各地不同风格的道乐曲调和曲目一一被重新发掘出来,各大宫观也先后成立了道乐团,中国音乐学院师生和道乐团共同参与整理并在各地演奏,受到国内外听众的欢迎。其中苏州玄妙观等道观的道教音乐还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向国内外群众介绍中国道教文物的历史价值,是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保护和发掘道教文物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2000年,国家文物局应美国芝加哥东方艺术馆的要求,从世界各地博物馆和道教宫观选取了一批道教文物先后在芝加哥和旧金山巡回展出,展品包括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王阿善石造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拓王羲之《黄庭经》、明代戴进作《洞天问道图》,上海博物馆藏唐代老子石像等;北京白云观选送了5件观藏明清文物,其中有明英宗赐《太和山瑞图》、《金液还丹图》和三清像等。展品中许多是国家一级文物,而且是第一次允许在境外展出。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出国境举办的道教文物展,在美国受到了极大欢迎,共有近9万观众参观了展览,美国各大报刊也进行了报道。
 此后,在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都相继举办过规模不等的道教文物展,同样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2007年在中国香港探知馆举办的《道德经》版本(文物)展,是第一次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中国道教界参与的以《道德经》版本为主的一次专题展览。《道德经》是至今在世界上翻译成语言数量仅次于圣经的一部名著,历史上曾经有无数名士文人和道教宗师对其进行过诠释。因此,流传至今的各朝各代版本很多,世界上不同文字的《道德经》译本数量也不少。参加展出的《道德经》版本,有唐、宋、元、明、清各代印刷或手抄本,其中包括一些传世孤本,同时也展出了相当数量不同时期由国外出版的译文版本。
2012年9月22日至11月4日,香港啬色园黄大仙祠为庆祝香港回归15周年,举办道教经坛文物展,得到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家文物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局、中国道教协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展品共68件,均为北京白云观的殿堂文物,其中包括明代内府所制铸铜神仙造像、清代木雕神仙造像、道教高功在法事上所穿法衣、清皇室所赐幡帐等。先后前往参观的人数约十万之众,许多香港市民观看之后表示,从未见过如此精美文物,内心增加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以上只是对改革开放30余年来道教文物保护历程和成果的简单回顾,遗存在中华大地上各地的道教文物,尚有很多未能得到应有的保护,甚至还未被人认识与重视,道教文物的保护与发掘,任重而道远。可喜的是,目前已有一些道观和学者正在努力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例如:北京白云观在李信军道长的主持下,印制了白云观观藏水陆画大型图册《水陆神全》,使保存在这座古观中的一批珍贵道教文物晓于天下。近年湖北武当山博物馆先后在湖北武汉和台湾举办了国内最大的武当山道教文物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几位学者也正在致力于收集和整理散于各地的道教碑石,准备著书公之于世。相信不久的将来,在学术界和道教界共同努力下,定会在保护和发掘道教文物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作者单位为中国道教协会、中国国家图书馆)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