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文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选论文 


道教对民间信仰的收容和改造


来源:《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4期    作者:刘仲宇    发布时间:2014-12-16 09:56:26    阅读次数:1063


    道教是从汉代的民间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她与民间信仰从来都有着割不断的联系。针对民间信仰的不同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道教对其具体态度也有不同。历史上的道教参与过禁淫祀,对民间信仰中那些个被认为是不正、不雅的神祀作过清理,或者在自己的科仪中表明对之批评、否定的态度。不过从总的方面来看,她对历代的民间信仰对象是收容的多,在收容中有所改造。研究历史上道教改造民间信仰的做法,不仅对厘清道教神谱的变化发展,认识民间信仰的特征,有很大意义,而且对于今天如何处理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从民间信仰中吸引部分内容,是道教保持与民众紧密联系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宗教素来没有出现象西方那样以某种一神教为主导的情形。

历史上和现实中,中国都存在着多个宗教并存的局面,而信仰者最多的宗教仍然是佛教和道教,这两者都有兼容多神的特点。同时,在中国民众中,专致地信仰某一宗教的,是少数,尤其是汉族更是如此。在民众中逢庙烧香、见菩萨磕头的现象也非常突出,而所称的菩萨,其实也是对一切神灵偶像的总称。在民众的信仰体系中,包括有佛教、道教等人为宗教的内容,也有许多神灵是原与佛道教无关的。所以一般学术界都将民间信仰单独考察。

民间信仰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它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它与道教这个土生土长的宗教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一方面,民间信仰充分表现了中国民众对神灵鬼怪世界的理解、希望和祈求,其中蕴含着人们的宗教情绪,对神灵的深厚感情,是进入人为宗教的重要的思想上的根源。因此,它是人为宗教形成、传播和发展的基地,从这一信仰的民众中源源不断地为道教和佛教等输送着信众。道教的形成为教团,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汉代乃至于更早的民间信仰。道教与民间信仰的这种历史联系是不可抹杀的。

另一方面,民间信仰又具有多元、无序、缺乏内在统一的特点,它不能不受到来自于人为宗教的影响以及一定程度的支配。那道理很简单,在对民众的实际影响上,人为宗教的神仙、菩萨比起自发的散漫的民间神有着更大的号召力,在信仰体系中一般处于最高的等级。即便是民间自发的信仰对象,也要到太上老君、玉皇大帝以及灵山去讨一个正途的出身,便是这种情形的普遍的表现。民间不管怎么样抬高自己信奉的神灵,但其极点,仍然是居于玉皇大帝座前。因此,通过神仙在民众中的重大影响,道教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对老百姓精神世界的影响和支配。道教的不少神仙正是通过民间信仰这一环节,而提高了在民众中的知名度,有的还在这里完成了神格的转换和等级的提升。当然,民间对道教神仙的理解,对其神格的解释,与道教教义有不尽相符之处,这点当另作探讨,此不赘言。

这使得道教不能不利用民间信仰,尽可能通过它们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吸收原自于民间的部分神祀,即其表现之一。

二、道教对民间信仰的吸收,有自己的选择标准

道教对民间信仰对象有所吸收,但不是全盘照单皆收,而是有自己的标准。历史上,道教初起时就参与了禁淫祀的斗争,对于民间信仰中的某些邪神,更是采取讨伐态度,道法中有一种“伐庙”科仪,就是专为对付被认为凭借古庙废坛作怪的鬼神而设。因此,应当说,道教对于民间信仰具备批评和肯定双重态度,批评什么选择什么,则有自己的标准。

一是基于对鬼神的邪正区分。中国人重伦理道德,对于鬼神,也素来注意将之分为邪正两路。在国家的祀典中,列入的,为正神,没有列入的,称淫祀,一般来说,道教反对大多数淫祀。在民间,将能保佑地方风调雨顺的,称正神;为祸人间的为邪魅。道教一般尊正神而镇邪魅。此类划分,当然并不完全确定,因为正邪之分,尚涉及到神的“出身”,一时一地的人们在对某神祈祷时不同的“灵验”等。不过经长期的流传,社会上对某神的邪正之分,总有相对固定的看法。比如在中国古代鬼神信仰系统中,有老资格的精灵山魈,是老百姓心中会带来疾病和其他灾难的邪魅,它们在道士眼中就只能是被镇压的对象,而不可能坐进宫观享受香火。传说在蜀中出身的梓潼神,原型系大蛇,但在蜀中早已被视作管禄籍的神,后来与文昌神合而为一,道教中便尊为文昌帝君。

一是基于该神灵在民间的影响程度。大凡一神在民间的“名声”是当地民众在长期的精神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其间的原因颇为复杂。中国民间的祠庙,数量繁多,从尺五小庙到巍峨宫殿,都是众多神灵的华屋。但民间神、地方神初起时也许局限于一时一地,后来因缘际会,才慢慢扩大影响,有的并走出诞生地,跑向更大的区域,乃至于走向全国。比如妈祖原来只是福建蒲田沿海船民所祀,以后慢慢跑向全国,神也由夫人、灵妃而天妃,清代更进为天后。道教所吸引的民间神,大多是有较大影响的神灵。江南地区独有的刘猛将(捕蝗神)、施相公,都是在当地名声响亮的神灵,其影响广被整个江南地区,上海,苏州、无锡等地的道士也承认其为正神,纳入自己的神仙谱。

一是基于朝廷的态度。古代朝廷重视对神权的控制和利用,哪些神能享受官方祭祀、享受什么等级的待遇,皆著为祀典。祀典是朝廷的正式礼仪制度,也是神道设教的政治导向。道教对地方神、民间俗神的吸引,相当大程度上是依据于朝廷的祀典。如黄河神素称河伯,但民间又有“金龙四大王”之说,其后清朝将之正式列人礼典,道门中也依其等级为之立庙和立传。有的神的赠号,尚是道士向朝廷请命而得,如关羽在明代升格为帝,就是由道士向皇帝所请。

为了给吸纳民间信仰的部分神灵制定理论上、教义上的依据,道门中编制了某些专门的条例。比如较早有女青鬼律,后来又演变出天坛玉格等多种为鬼神的升迁、奖惩所拟订的条例。有了它们,地方神、民间神由低到高、出身由不明不白到光明正大,便有了一个可依之则。同时,依这些条例,民间俗神已经奏明玉皇大帝等尊神正式授予他神界的封号、座次,其职司乃至于神格都有所变化,这又是道教对他们的改造。

三、道教吸引和改造民间信仰有多种方式.有必要加以总结

历史上道教对于民间信仰神灵的吸纳有多种方式。而在这些吸纳方式中,内在地包含着对他们的改造。

接管型。对民间神祀的庙因各种事由,被道士接管。中国民间信多神。民间的庙,有时可以观音菩萨、关圣帝君和其他真君、夫人济济一堂,民众进入依次上香或因事只向其中某位上香,并不觉得有什么不自然。民间祭祀的某些独有的神灵,也常侧身于佛道教的佛、菩萨和真君之旁。而那些祠庙,或由僧或由道或由庙祝管理,而且常在他们之间易手。道士入主某一民间祠庙后,会进行一些突出道教神仙谱系的改造,但原有的神祀,通常不会将之请出庙门,而是给予一个座位。这样由于道士接管或庙主请道士主持,原有的民间神便安坐于宫观了。上海苏州河边老匣大王庙原系船户供金龙大王之所,但请道士主持,自然成了道观,神——包括大王手下某些未入祀典仅民间供奉之神,也都进入了仙班。

受管型。老百姓将神灵抬进宫观,取得实际上的正神资格。民众对于有功于地方的人鬼与神灵,习惯于塑像膜拜。但若是像成而无专庙,也会将之寄于道教宫观祠庙。有时信士捐资修理祠庙,落成后也会顺便将自己信奉的俗神抬入于中。清末在上海吴淞口抗击英法殖民主义侵略军壮烈牺牲的陈化成,上海士绅曾为之立祠。抗日战争爆发,陈化成神像被弃于街头,民众将之抬入上海城煌庙,他便事实上成了道门正神,且被民众误认为城隍神。某名山宫观中有所谓白太公者,不见于仙谱,询之,知为某“仙姑”所祀。某道观中,有大量的地方人士所尊蛇王等匾,原来也是捐资修庙者顺便送入。

请进宫观型。当然有不少民间神进入道观,是在他们名声大后,由道士请入的。因为道观的收入相当一部分来之于民众的香火钱,规模较小且与民众杂处的某些宫观,考虑到民众的祭拜需要,也常将民间神灵置于观中。

召遣型。召神役鬼是道教普遍行持的法术。即使最一般的科仪中,道士出官、存神、遣将都是必备的基本的科目。道门的神将系统十分庞大,除了功曹、玉女和某些原出于道教仙谱的灵官外,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民间。这不仅表现在民间信奉、朝廷也列入祀典的雷公电母一类自然崇拜神灵都成了役使对象,而且也大量地吸收了死后享受香火的民间神。关公、张巡等人最初都是作神将召役,后来才渐渐成了显赫的大神。

编制神谱型。《真灵位业图》最典型。人们比较熟悉,且不置论。

编写仙传或经书型。妈祖,城隍都有自己的专经,被收入道藏,前面提到过的金龙四大王,也有一部专传达四卷之多。一般这类传记、经书都以最高神仙太上老君等的名义发布。当然传记的作者不一定是道士,但由道教界所认可。此类书籍问世与流传的结果,使某些原来只影响于局部地区的神,可以据之走向全国。

这些做法,是历史,但在现实中仍有表现,足见其生命力仍在。

民间神祀,本来受到朝廷、官府的管理和控制。其中部分本来属于佛道两教,有的已得朝廷封赠或由官府授予匾额,有了正途出身。有些则被禁止。同时,道教也参与了对民间信仰的整理、整顿。这些做法综合起来,使民间信仰经常处于有序或者说从无序走向有序。这客观上对社会的安定有利,对指导民众的精神生活尤其是信仰祭祀活动有利。民国以来,政教分离,是社会的大进步。但是大量的民间信仰如何安顿却存在矛盾。二十年代以来,也有过一些对之整顿的措施,部分民间祠庙或被毁,或被改作他用(其中不少成了学校)。但民间信仰却是客观的社会现象,作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内容,很难仅用行政命令加以解决。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文化趋于多元,精神生活领域中出现新的追求,原来的民间信仰又有部分恢复。但应当说,其中相当部分处于无序的状态。如何处理好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便关系重大。因为这涉及到社会的安定,精神文化的逐步提高。

道教原来与民间信仰联系密切,已如前述。从某种意义上说,道教曾经在民间信仰中吸引过大量的营养,民间信仰与道教神仙信仰有一定的矛盾,但却长期来对道教起着资源性的作用。这类资源,通盘全收不加改造则滥,统统无视或纯粹不理则自处局促。完全砍断道教与民间信仰的联系对道教的发展不见得有利。因此,从道教本身的发展出发,也有必要研究怎么样正确对待民间信仰。

从这些角度看,前面提到的道教对民间信仰吸引和改造的历史经验值得探讨。

(《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4期)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