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文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选论文 


道教通向现代社会的端口


来源:《中国宗教》2002年第6期    作者:刘仲宇    发布时间:2014-12-16 10:02:38    阅读次数:1052


道教在我国已经存在与发展了近两千年,如果加上她的前身道家学说和方仙道,那么就更古老。在漫长的年代中,她一方面保持着自己的基本精神、基本信仰始终不变,一方面又不断地以新的时代内容充实自己,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和信徒需求的不同,而呈现出新的面貌。表现在其教义的发展上,就是核心内容、信仰的主题恒久不变,而其理论阐释,则是经历过多次重大的变化,从而推动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这种变与不变的矛盾,毋庸置疑,仍然还会继续。我们所关心的是,社会发展到今天,道教的面貌将会怎么样变化,特别是她的教义思想将会发生怎么样的调整?这固然有一定的人为设定的因素在起作用,然而从根本上说,道教教义思想的演变,受到本身的固有特征和价值的影响,也受到社会条件、文化背景等的制约,具有客观的规律性。只有在符合其规律的方向上的演变,才是有生命力的。

一、找到自身固有的优势,认清本有的价值,是道教教义立足于现代的根本

道教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系统。一千数百年来,她与儒家、佛教鼎足而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之一。当代社会里,她已成为传统的标志、象征与负载者。从世界范围看,现代化的进程,一方面冲击着传统,改造着传统,但另一方面,呼唤着传统的重建。而道教,在此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道教庞大的信仰和文化体系中,其核心,其精粹,正是其教义思想。道教的核心信仰,当然是道,及道的化身三清等尊神,然而对于什么是道,如何得道,得道成仙与人道的关系如何,超越一切现实矛盾的局限的得道境界与现实的世界关系怎么样处理,等等,都必须通过教义思想的阐释,才能形成结构完整、有高度理论水准的体系。同时,各个时代的教义思想,也决定着这一时代的道教活动的主要内容,陶铸着那一时代的道教徒的精神、情操。

首先,道教教义思想与儒学的其他诸子百家比,具有特有的神圣性。这种神圣性,是她吸引大批信众的魅力所在,也是她存在于世的充足理由。神圣性是任何宗教都具有的品格,而每一具体的宗教都有一套特殊的信仰系统和对它的解释和实践,以维护这种神圣。道教以道为核心,以气为介质,以得道成仙为追求,以庞大的神谱代表着宇宙秩序的尊严,是构成其特有的神圣性的基础。神圣性,对神圣性的感受、体验,在教徒的眼中,是不可由其它的东西取代的;在学者的眼中,或者会认为其中有着过多的非理性因素。然而非理性的东西,神圣乃至于神秘的观念,虽然可以用理性的眼光加以分析,却无法用理性去置换。因此,这种教义上的神圣性,恰是道教本身具有的优势,是它对广大信众产生巨大号召力的源泉所在。

与神圣性相联系,道教教义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其超越性。以超越心对待世事的纷纭,用超然物外的高尚人格超脱俗事的干扰,是道教经常呈现给世人的面貌。所有教义理论,其终极的归宿,都要求修道者效法不再斤斤于世事、逍遥自在的神仙,在人格上,人生追求上,以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淡泊名利为标准。而其效,则赢得世人的敬仰,吸引了信众的皈依。

在前两个特点的前提下,道教教义又有着极大的包容性,涵泓-切,对诸家思想吸纳有相当自由度。由此,在其教义中包含了大量的传统的因子,也具备随时吸收新的文化因子的可能。

这些特点,表现在道教教义思想中的许多独特内容中,使道教教义形成了自己的特有优势,从而变得不可替代。这些是道教教义应对现代社会的根本。

二、研究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对道教的需要,是道教教义呈现出现代面貌的前提

道教教义的建设要适应时代,首先必须弄清楚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它对道教提出的需求有哪些。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也必须找到通往现代社会的端口。

道教教义适应现代社会,最主要的当然是在政治上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同时,也有一个从思想到行为力式适应当代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问题。道教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中,适应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条件,是一种古典的文化。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主要区别,是在经济上,由自然经济为主向着市场经济转变。而跟着这种变化,人们对道教的期望也会有所改变。在农耕时代,威胁人们生活的,主要是各类天灾——当然有时天灾与人祸齐下,人祸会加剧天灾——人们对安全感的追求主要是免于天灾的侵害,这是各种道教的法术和科仪形成的基础。在教义上,则是较多地强调神对人的庇护,《道藏》中不少经典,都是以说消灾避难为主的。而在当代,困惑着人们的主要是从市场经济引发的种种动荡、风险和挫折。这此问题,似乎都与自己在市场中的决策有关,因此带有相当大的主观因素,但又明显地受到市场背后那一看不见的手的支配。因此人们对于道教教义企求的,是对自己行为合理和有利的支持。单纯的佑护的要求继续存在,同时又期望从教义思想中,得到对充满风险的市场运作中疲惫的康复,对受挫折后再度出场的鼓励,对行为前景的祝福。那样,原来教义中对于清心寡欲、清静无为等的阐释,可以是修复身心疲惫的良药,而“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积极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起伏跌宕的市场。然而,这此都需要经过当代的阐释,尤其是要结合实际的经济生活,去加以阐释。

伴随社会转型的文化转型,一个突出的情况是,科学技术在整个文化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而人文精神的阵地有所萎缩。一方面,道教可以在人文精神的培育上起到自己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必需面对现代自然科学的挑战。这意味着在教义思想的调整中,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同时,当今时代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其结果,也带动了文化上的相应变化。全球化使得对道教的挑战和机遇有了世界色彩。道教教义的现代建构,必须面向世界的变化,并且找到可以与世界对话、与国际沟通的桥梁。

三、发挥传统资源,应对当代重大社会问题,是展示其价值并且向现代转换的契机

如我们前面所谈到的那样,道教教义思想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智慧,它们是当代人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也是道教应对当代社会,适应现代化潮流的资源宝库。道教教义思想已从信仰的对象转化为处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方法论。

在应对社会、适应时代的过程中,要想重新唤起道教教义的生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道教徒要关注社会,注意那些现代社会中普遍让民众头痛的社会问题,以及一定时期的热点问题。如人自身的缺失问题、环境和生态问题、局部地区的战争和世界性的恐怖主义瘟疫、道德滑坡问题、心理失衡问题,等等。道教应当对关乎民众福祉甚至于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的力案。在实践中运用后又加以总结,那样就在原有的资源中又增添了新的经验,新的思路。从这一念义上说,开发道教教义宝库以应对现实问题,不仅使教义思想得到阐述,也是教义思想新的生长点。

四、重视理论创新,提倡多方探索,是道教教义实现现代建构的现实途径

道教的信仰只有一个,对于大道及神仙的信仰,是道教创立的根据,也是她立于世界的基础。但对于什么是道,如何理解大道,怎么样达到与道合真的境界,历史上本来就有不同的理解,甚至于同一时代不同道派有不同的理解,一个道派内部的人,也会有一些差异。这此,并不妨碍道教作为整体出现,而且恰恰极大地丰富了道教的教义思想,使之呈现出多彩的丰姿。道教界开展教义建设相对佛教和基督教起步要晚,目前的基础比较薄弱,更应当倡导各抒己见,贡献各自的智慧,努力在理论上创新。

当前,道教内外都有一批学者开始重视对道教教义的阐释,有的学者还注意到了道教中某些哲理、智慧在现代世界的应用。在学术研究上,无论教内教外,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而且事实上大家也能相互尊重,相互协作。

五、融入现代语境,运用现代技术,是道教教义取得现代形式和载体的必要条件

道教是古老的宗教,其表现的形式与现代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要将道教教义中的微言大义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要让它融入到现代语境。道教教义本身,有自己的一套语台系统,所讨论的话题是大致确定的。不能要求教义的表述跟着日新月异的话题漫无边际地跑。但是,如前面说过的那样,道教要面对社会,必须对社会上讨论的话题本身,对它们的表达力式,有基本的了解,否则便不可能有对话的平台。既要保持教义系统习惯使用的范畴、概念和表述力式,又要与当代语境相沟通,这是道教教义完成现代建构的重大课题。

道教教义的表述和传播中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必须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它还是一种新的生存空间,一些学者称为“网络社会”。用网络来弘扬道教文化,目前已经有多家道观开其端,如香港蓬瀛仙馆的道教文化资料库,开网三年来,已达到每月访问人次过百万。上海城隍庙等内地道教宫观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网页。在这方面,还有待于继续探索。

(《中国宗教》2002年第6期)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