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文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选论文 


道教文化概览


来源:弘道    作者:刘仲宇    发布时间:2014-12-16 10:05:14    阅读次数:913


道教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本文仅对道教文化的各个侧面稍作巡视。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道教与儒学及佛教一起合称三教。其中儒学是一种社会政治和哲学学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宗教,道教和佛教才是宗教。而佛教是外来的,道教才是本土的。道教在中国文化的母体中滋生成长,到东汉才形成独立力量,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支绵绵不绝地流传着。要了解道教文化,首先要了解它所孕育成熟的母体。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内涵十分-丰富。就道教的渊源而言,它与中国古代的巫文化以及先秦诸子中的道家文化有直接的联系。

道教早期的经典和早期道派的活动风格,都与巫紧密相关。巫,古人的解释是“能鼓舞事神者”。

女称巫,男称觋,统而言之,概称为巫。他们的来源是在原始时代。在原始时代,巫是氏族或部落的精神领袖,也是氏族神话、历史传说以及巫、医等知识的传承者。进入阶级社会后,巫也发生了分化,部分人进入宫廷、诸侯国,成为官巫。官巫有详细的分工。官巫又兼史官的职能,古称巫史。巫史对于后来的诸子文化有过重要影响。大部分巫师仍留在民间。巫文化的传统在中国一直沿续了下来。战国时又出现了专找“长生不老药”的方士。据说吃了药,便能成为神仙,所以他们的学说被称为神仙思想。神仙思想可以说是巫文化的变种。

道教继承了神仙思想,也直接沿袭、改造了民间的巫术,到了东汉末才形成教团。它从巫文化中孕育而出的胎记,至今仍有保留,比如道士举行仪式、施行法术的基本手段符、咒、步、诀最初都来自巫文化。

当然,道教是人为宗教,与巫文化在宗教的发展形态上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巫是散漫于民间的,没有什么组织;巫师们请的神,随意性很大,没有什么系统性;而他们所重视的,只是施行巫术的技巧,没有多少理论论证。道教则不同,它有自己的组织、自己的神灵谱系,也有丰富的理论。这最后一点,又与先秦和西汉的诸子文化有关。比如先秦的儒家学说,虽然不是宗教,但较多地保留了敬天祭祖的传统;西汉时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今文经学派吸收了阴阳家的思想,多言天人相感,喜欢说灾异(从自然灾害中推测天意),这些都为道教所继承。不过道教直接自承,且以之作为大旗的,则是道家学说。

道家本来是一种哲学、社会学说,创始人通常认为是春秋时的老子,在战国时形成大学派。后来又拉上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一部分道家的经典以黄帝的名义在流传。早期道教在创立时大多打着黄老的旗号,奉《老子》等书为经典。不过道教徒眼中的黄、老,不是通常的历史人物,而是神仙。道家学说被神学化了。

总之,道教文化的形成,是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所以,它带着明显的中国文化的气质,与外来的佛教面目不同。当然,它也吸取过若干外来的成分,主要是印度婆罗门教和佛教的若干因素,但这些外来因素都被吸附在它原有的中国气质的框架内,并没有完全改变它的原色。

从东汉正式建立教团起,道教随着历史的变迁地位浮沉不定,道派的兴衰生灭也不断出现,因此道教文化也是不断变化的。不过,纵览它的历史和多重侧面,它仍有着自己的鲜明特征。这种特征是以其信仰体系为核心的,也是以其独特的修持方式、宗教科仪体现着、传承着的。

道教的信仰,以道为最高对象,道原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范畴。但在道教徒眼中,它又是与神统一的。大道原来无形无象,但却生天生地,推动着宇宙演化。对于道体,道教常用“”这一范畴加以解释,相对于有形质之物来说:“”是纯粹的“无”。这一道,或道,又被理解成最高的尊神。最初,这一尊神被指实为老子,又称为太上老君。张陵、张鲁一系的正一盟威道教就明确指出:道又称为一,“一散形为,聚形为太上老君。”道与神的信仰于是统一了起来。魏晋以后,道教进一步完善了对道和尊神的理论描述。在《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等经论中,系统地提出,在天地没有开辟以前,只有无限的道瀰罗。这道的化身,称为元始天尊。经历了亿劫(形容时间的漫长),那么长的时间,先在这浑沌状态中由云气自然结成了“真文玉字”,即一部符书;它是天地的根苗。元始天尊将它用火缎炼,焕发出赤色光芒,并用它安镇五方,奠定了天地开辟的基础。这时道气流行,演变出八方诸天。这天共有三十二层,再加上三清天和大罗天,共是三十六层,于是有了现在的世界。这样作为宇宙本源的道,最初和最高的尊神以及所尊奉的经书都具有了至上的地位,而以道为终极,以它为原动力,推动着宇宙演化,形成多重天宇宙结构。

在以道为本源的理论指引下,道教对终极的追求,首先是使自己得道成仙。仙,是神灵世界中的成员,但与一般人死成神的含义不同,而是精神和肉体一起得到改造,达到长生不死,神变自在的境界。道教这种独特的追求,当然与它独特的形神观有关。原来秦汉道家的思想,认为人的生命由形神两方面构成,神大用便枯竭,形太劳便弊坏,形神分离便死,死后不能复生。道教继承这种学说,但作了改造,认为可以找到一种办法,使得形神永不相离,这样便不会死亡,这就必须从形、神两方面都加以改造,使二者都不会弊坏,也不会分离。道教相信“我命在我不在天”,自己的寿命可以自己来掌握。这个意思,道书中概括为“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道教又是一种热衷救世的宗教,它希望在人间建立起“太平”社会。这种思想一旦与民间的反抗要求结合,很容易引发农民的起义、反抗风暴。魏晋之后,道教逐步为官方所利用,直接参与反抗的情形极少再出现。但在它的伦理思想中尚有较多的“广积阴功”,解除民生疾苦的内容。

道教的这种信仰体系和对解脱途径的追求,成为它的宗教修持和整个文化创造的核心,全部道教文化都是围绕它展开的。

道教从“道”中寻求世界的统一。连神仙也是道的体现、化身,谁炼之后都可“得道”而跻身于神仙世界;不仅人,一切自然物也都内含着“道”,故有可能成神成仙。这样,道教的神仙谱系便具有庞杂而开放的特点。它是一个多神崇拜的谱系,也是一个可以不断吸纳新成员的谱系。经过长期演变,唐宋以来大致确定了以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太上老君)为主神,下有四御(玉皇大帝、紫徽大帝、勾陈大帝、后土皇地祗)为总管的庞大仙谱。这仙谱中除有亘古自生的“自然神灵”元始天尊等,也有由历代高道修成正果的仙人(如张陵、葛玄、吕洞宾);有星君(如北斗、太阳星君)、山河岳渎之神(如五岳大帝、河神、海神、龙王)、自然现象的职司之神(如风伯雨师雷公电母);也有历代名君贤相忠臣烈士殁后成神,即所谓人鬼之祀,三皇五帝、大禹以及关公、岳飞、张巡等等,都被尊为神,纳入其队伍。在道教谱系中,也有部分精怪,如五圣(五通神)、刘猛将(蝗虫神)。嗣汉天师府中甚至还有一座狐仙堂。同时,它也吸纳了部分外来的神,如摩利友天(吸纳后称斗姆)、观音等。这种多神崇拜的谱系,与西方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坚持一神(上帝、安拉等)信仰不同,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素质。中国古代素来信仰多神,《周礼》中规定祭祀的对象有天神、地嗣(即地上的神灵)、人鬼、物魅(各种自然物变成的精灵)。道教的神谱可以说是这种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而成为道教文化的重要特征。

道教的信仰,追求经常地、大量地通过其斋醮科仪得到表现和强化,任何宗教都有自己的仪式。道教的仪式,比较早成熟的有斋仪(以斋戒净化自己、悔过赎罪为主),有蘸仪(醮,原为祭法的一种,泛指祭法)。南北朝以后又发展出拜忏等仪。同时,道教中尚有数量庞大的法术,如水旱祈祷、驱妖捉怪等等,其中有些以斋、醮的形式出现,有些则以驱遣神将等形式出现,大约在明以后,习惯上以斋醮泛称道教仪式。道教仪式是道教文化中的制度和行为系统。它是道教徒宗教信仰外在的表现,宗教情感宣泄的途径;同时,又将这种信仰程式化、制度化,使之固定下来。而且相当一部分科仪表现了力图支配、驱使神灵,使之解决民众现实困难(如旱灾、水灾、疫病、无嗣及所谓被精鬼“迷惑”等),这点明显受到传统巫文化的影响。在斋醮中,不仅一般地要念经、拜神,运用符、咒、诀、步等程式,而且要调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神像)等艺术手段,所以它同时又是道教艺术的展示。观察和剖析斋醮科仪,可以具体领略道教文化的总体风貌。中国的民众常常从斋醮中获得宗教服务,也常常通过斋醮了解道教。

由于道教以“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为追求,道教徒们将大量的时间花在改造人体的实验上,这样,使它的宗教修持在不少方面与原始科学挂上钩。在这方面,唐以前,道士们重点在寻找和配制长生不老之药上作努力。道教徒相信,黄金埋在土中永远不会变质,铁外边镀一层铜,便不会生锈。因此,假如能服下黄金,便能捍卫人的形质永远不坏。这“黄金”,即是他们冶炼的金丹、药金,主要由汞、硫、铅等金石药配制而成。与此同时,他们也寻求着由贱金属、铁等变成黄(金)白银的方法。为了得到金丹和黄白之物,他们不断地掉换药料,摸索着改进反应器和加热的方法(“火候”),实际上也就不自觉地在做着人工控制物质变化的化学实验。在这个世界上是最早的化学实验。现在科学史界已公认道教的金丹黄白术是世界实验化学的先驱。特别要指出,我国贡献给世界的四大发明之的黑火药,原来是道士炼丹的副产品。最迟在唐代,道士已找到原始的黑火药配方。与炼丹的同时,道士们又提倡导引服气、房中等方术,以之作为健身的法门。导引服气现在都将其归人气功术,剥去其神秘外衣,是可以大众化的健身术。房中术则是性卫生方面的理论和技巧。唐代,服食金丹的皇帝、贵族增多,金丹有毒性渐被人认识。服气内修一类方术更受重视,特别是锻炼自身固有的精、气、神的内丹术扩大了影响,并渐成为修仙术的主流。内丹术是气功术中的精粹,道藏中留下的大量文献和道门中不绝的传承,是留给今人的宝贵文化遗产。

一方面道教徒为了自身健康的需要,同时也出于仙道贵生、人命“有贵(于)千金”的宗教思想,因而积极寻找治病救人的良方,这样又使得他们在中国医学史上做出重要贡献。华佗、葛洪、陶宏景、孙思邈等著名高道,也是名医,其医方和医学思想造惠后人不止一代。

此外,道教徒在长期的宗教修持中追求与自然合一,注意观察自然,融入自然。因此对天文、地质、地图等学问也有所建树。葛洪曾对天体理论作过深人探讨,《晋书·历律志》广引当时的各家天体理论,而以葛洪之说作为总结,道士们很早(约汉末)就画出了《五岳真形图》即五岳和青城山、庐山的地图,据英国李约瑟博士的研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用等高线画法绘成的地图。道士们对沧海桑田的描述,则是对海陆变迁的天才猜测。

不仅如此,道教徒在从事内外丹术等方面的探测时,为描述反应炉中和人体中的精微变化,采用了以《周易》的形象符号为标志的宏观世界(天象)的运动模型比拟微观世界的方法,这其中尽管有许多神秘的成分,整个思想也还处于猜测的水平,但是却包含对世界各层次物质运动统一性的理解,也表现了科学认识方法上很高的智慧。唐宋时期的道士,从这种认识方法中概括出了“先天学”、“太极图”等半实证半哲学的“图书之学”,对我国的哲学和思维方法有过重要影响,并为我国儒学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理学提供了思想资料。

道教实行西方宗教学所称的“偶像崇拜”,崇拜的神将多雕塑或绘出形象。一般认为,道观中作为大道化身的元始等尊神形象,是南北朝才出现的。不过道教神仙中西王母、羽士的形象很早就出现在东汉的石刻、铜镜上,这些形象,当然体现了道教徒对尊神的皈依、敬畏,但要将道士心目中的这种信念、感情充分地表现出来,却需要高超精湛的艺术功力。道教举行宗教活动、崇拜神仙的主要场所是宫观神庙。这些宫观的建筑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样式、风格,又有道教精神的浸润。同时历代道教徒利用绘画表达自己的信仰和感情,也有很高的成就。他们有的擅长画神仙形象和故事,有的则以画山水名世。后一点应当特别指出,中国的山水画是在晋以后逐步成熟起来的,成为独立画种。唐宋时期,善画山水的,差不多都受有道家、道教思想的影响。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因为道家、道教素来亲近自然,追求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自然界在他们的眼中是活生生的、美的源泉。元代山水画坛上,以黄公望、倪赞、黄镇、王蒙为巨镇,史称元四家。其中黄公望、倪赞都是全真道徒,后二位也常出入道、禅,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元明前的山水画是靠道教精神的浸润才滋长起来的。

道士斋醮、修持中都常用音乐。从魏晋以来的“步虚声”开始,道乐的运用和创作从来没有止息过。它的艺术价值近十余年越来越被人重视。道乐和造像绘画以及宫观建筑艺术一起,构成道教宗教艺术的主要内容。

道教心目中的神仙,是逍遥自在,有着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神通。他们能腾云驾雾,变化随心,又能呼风唤雨,斩妖捉怪,而一些高道学得仙术,也有类似本事。这些想象和道士修行的真实事迹记述下来,便是神仙传、高道传。它们在道门中被看成真实的史料,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生动、形象、想象奇特的文学作品。同样,道士们在斋醮、修持中写下大量的文、辞、赞、歌、诗、词、曲,以抒发自己的宗教感情。这些又是道教文学的重要内容。历代道教诗人中以李白最为杰出,他和同时代的吴绮等人,对道诗的创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并在中国诗坛上有重要地位。道教文学艺术作品既反映了奇特的瑰丽多姿的浪漫情趣,也映现了自然质朴、飘逸脱俗的恬淡情怀,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

上述对道教文化的各个侧面的介绍,浮光掠影,只是一个大致的轮廓。道教文化是一个近二千年的巨大积淀。它的内容,今天仍然以下面三种形式保留着:一是文学形式,即经书、碑刻等等。明以前的经书,主要保留在明《道藏》和《续道藏》中。明清以来的经书,虽有《道藏辑要》等的刊刻,但遗漏尚多。近年,巴蜀书社汇辑刊行《藏外道书》,明清重要道教经书大抵收人。二是物化的形成,即以洞天福地,宫观及其他文物的形式保留下来,洞天福地是道教特有的宗教胜迹。它们号称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除了西藏等省区外,几乎遍布全国。它们大多风景清秀美丽,靠了道教的渲染、开发和保护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名山,比如被联合国列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泰山、武当山,主要是靠道教徒的开发、保护。洞天福地是道教文化积淀的产物,也是保留这种文化的特殊载体。至于宫观,不仅本身是道教艺术、道教信仰的体现,同时也是碑刻、绘画、经书以及珍宝的收藏之地。三是制度、行为的形式,即目前仍在道教界的组织、戒律、斋醮科仪、修炼方术以及劝善行善等慈悲事业中体现着。道教文化是活着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调整着、丰富着自己。

如同任何文化系统一样,道教文化也有精华有糟粕,需要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同时,它又是独特的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有差异,在信仰上、世界观上这种差异更明显。我们的叙述,只概览了道教文化本身,而没有讨论它对世俗文化的影响,没有评价它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事实上,它在中国文化的母体中成熟,随着中国文化的长河一起流淌,并且曾经辐射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哲学、道德、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科学史,以及民间风俗、娱乐、旅游等等。特别应当指出道教文化有浓烈的民族特点,它的根在中国大陆,以后又传到我国的台湾省,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台湾时期,为了扑灭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日本当局对道教实行贬抑政策。光复之后,随着民族意识的伸张,台湾的道教也迅速发展成为台湾省最大的宗教。近代以来,华人足迹几乎遍及全世界,道教文化随之传播到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华人区。因此,道教文化成为海峡两岸文化同根性的重要表征,也是海内外华人共有的民族文化纽带之一。从当代世界的广阔视野中来看待道教文化,它的特殊价值是引人注目的。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