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文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选论文 


神仙殿堂里的科学之花


来源:《中国道教》1988年第3期    作者:刘仲宇    发布时间:2014-12-16 12:43:43    阅读次数:1071


——道教中的科学思想

刘仲宇

道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保存有大量的原始科学资料,尤其是金丹黄白术作为实验化学的先驱,一再引起科学史家的注目。它的却病养生术中合理内容,也逐步有所发掘。那么自然而然的是,道教中也应有原始的科学思想,因为正是它们对科学活动的指导,是获得科学成果的必要条件,对它作一番探讨是饶有趣味的。

一、神仙思想与经验性实验的结合

道教中的科学内容是与宗教神学混杂在一起的,考察一下道教徒对炼丹、养生等内容的论述,给人印象非常深的一点,就是神仙思想与经验性实验的结合。无论哪一位炼丹家,或者道教养生术者,根本的目的是白日飞升,即“御白鹤兮驾龙鳞,游太虚兮谒仙君,录天图兮号真人。”(《周易参同契·鼎器歌》)然而,炼师们的推论又是凭着个人的经验。例如,炼丹家看到“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自开辟以来,日月不亏明,金不失其重”,于是推论出“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服食之,寿命得长久”(《周易参同契》)真金不怕火炼,是一个经验的事实,是黄金的强抗腐蚀性的表现。然而它本身的“不朽”是一回事,它对人体的作用又是另一回事,因为金的化学性质与人体的生物特性原来不是一回事,但金丹家将二者混而为一,凭藉现有的经验类推开去。正是这样,炼师们才将实验化学前驱的金丹黄白术与了道成仙的目的连结在一起。葛洪也有类似的推论方法,他批评别人不信神仙,认为他们只不过从不了解、或不相信眼前的经验事实而导致的:“外国作水精碗,实是合五种灰以作之。今交广多有得其法而铸作之者。今以此语俗人,俗人殊不肯信。乃云水精本自然之物,玉石之类。况于世间,幸有自然之金,俗人当何信其有可作之理哉?愚人乃不信黄丹及胡粉,是化铅所作。又不信骡及駏驉,是驴马所生。云物各自有种,况乎难知之事哉?夫所见少,则所怪多,世之常也。信哉此言,其事虽天之明,而人处覆甑之下,焉识至言哉?”(《抱朴子内篇·论仙》)从某些经验事实的实有推衍出成仙的必能,就是炼师们的逻辑方法。

由这种逻辑方法出发,对经验事物加以仔细的观察,对某些经验范围中的事物进行不懈的、长期的实验,炼师们要求在寻求仙方的道路上用“超世之志,强力之才”以守之,百折不回地实验、搜寻。而这实验、搜寻的绝大部分,客观上却是原始科学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炼丹术、炼金术及内丹术和其他养生术。

许多炼丹家述说自己寻找“仙方”的经历,都说到自己历尽千辛万苦,获得丹方数以千百计,在炼丹炉旁耗尽终生岁月与心血,这些,恐怕都非虚言。因为在“仙道迟成”的信念下,炼师们凭着自己的经验在合成“金丹”或“黄金”的实验中摸索探求的毅力是十分顽强的。在近代化学理论还没有诞生以前,探求只能限于经验领域,凭经验摸索,而带有很大盲目性。宋何薳曾记了一则逸事,有助于对此的理解。据记:某人“年二十出家为道人,同侣三人,共学丹灶,历年无成。因绍圣元年七月十五日相语曰:‘我辈所学,游访未远,今当各散行,以十年为期,都以此月此日会于此地。道人无累,是日不至,即道死矣。’遂举酒为约。三人者散往川、陕、京,洛间,我即留二浙,转首之间,忽复至期。出丰乐桥,三人者次第俱集,……各出所得方诀参较之。内一茆法差似简易,即试为之,而铜色不尽。一人曰:‘我于成都药市遇一至人,得去晕药,彼云奇甚,而我未试也!’因取同烹,而色益黄,意谓药少未至,增药再烹,及出坯中,则真金矣。更相惊喜,袖市肆中,云良金也。”(《春渚纪闻》卷十) (当然合成的是某种药金而非真金)。据此看来,炼师们炼金的方法是纯粹凭经验的。如果撇开炼师们的信念与目的,那么炼师们正是从事着经验性实验的活动。上述的情形在道教炼丹家、养生家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在寻求“成仙”的道路上作经验性实验的摸索,正是道教徒将原始科学与宗教神学焊接在一起的重要思想基础。

这种神仙思想与经验性实验的结合,使得道教徒的科学活动既获得不少成果,又有很大局限。他们的经验性实验活动历时二千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传统,留下了诸如养生功法,炼丹配方,操作方法等等的详尽记载,为中国科技史增添了内容,但同时,他们从事的实验活动的目的是成仙,成仙不果,从事经验性实验的热情也受到影响,炼丹炼金术宋代以后逐步降温,明以后终于沉寂,原因即在于此。各种长生内炼方术尽管随内丹术的兴起有繁盛之势,但基本上在道教信徒中流传,与社会上一般人并不相干。而且,道教徒的科学活动,大体上都局限于经验探求的范围内,这使他们对科学理论的创立抱着轻视的态度。这样说,并不是说道教没有理论,而只是说,其理论有许多是阴阳五行说的哲学观念中引进来的,而对于实验对象本身的性质结构的分析,却是极少的。理论科学需要经验与思辨的结合,道教却只有玄想与经验的混合。这样,使得道教的科学偏向于经验方面或者说技艺方面。这方面的探索使它成为实验化学的先驱,却始终不能提高到近代化学。

二、“夺造化之权”以控制物质变化的观念

事物变化的观念,曾经是道教全部理论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夹杂在宗教神学中的科学思想的重要基础。而企图借助于把握这种变化的规律以控制、促成某种变化的思想,是道教中的科学思想最精彩的内容之一。相信人能变成仙,贱金属铅、铁、汞能变成贵金属,寻常金石药可变成金丹,及通过内炼以达到“与道合真”的境界,都根源于一个变化的观念。即如葛洪所说:“夫变化之术,何所不为。盖人身本见,而有隐之之法。鬼神本隐,而有见之之方。能为之者往往多焉,水火在天,而取之以诸燧。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而为铅。云雨霜雪,皆天地之气也,而以药作之,与真无异地。至于飞走之属,蠕动之类,禀形造化,既有定矣。及其倏忽而易旧体,改更而为异物者,千端万品,不可胜论。人之为物,贵性最灵,而男女易形,为鹤为石,为虎为猿,为沙为鼋,又不少焉。至于高山为渊,深谷为陵,此亦大物之变化。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何为嫌金银之不可以异物作乎”?(《抱朴子内篇·黄白》)这里说的变化,有些是实际发生的,有的则是出于误会,或出于幻术家的杰作,但是无论如何,变化的观点却是全部炼丹术以至整个道教思想的基础之一。

在炼师们看来,物质之间的变化,在自然界中就是存在的。宇宙本身经历过一个演化的过程,在地质上则有沧桑之变。至如“铁受太阳之气,始生之初,卤石产焉,一百年后成慈石,二百年孕而成铁,又二百年不经采炼而成铜,铜复化为白金,白金化为黄金,是铁与金银同一根源也。”(《土宿本草》,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八所引)又说:“丹砂受青阳之气,始生矿石。二百年成丹砂,而青女孕,又二百年而成铅,又二百年成银,又二百年复得太和之气,化而为金,故诸金皆不若丹砂金为上也。”而炼丹就是在炉鼎中模拟天地变化的环境,利用宇宙变化的法则,在人工的控制下,加速金石的变化,制造出所需要的“大丹”或黄金。“用人为的办法加速金属的生长,曾经是炼丹家的目标之一”(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十三章)。以后内丹家的理论与此大致上也是相仿的。总之,变化的观念,是道教全部科学活动的思想基础。从变化的普遍法则,他们相信成丹、成金与成仙的可能;而可以人为控制变化过程的自信,又促使炼师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努力。

可以人为控制物质变化的思想,是特别可贵的。内外丹家都认为,人可以认识和掌握支配着世界运动的根本规律,将之熟练地加以利用,这就是所谓“夺造化之权”,所谓“盗窃元命秘”。之所以说“夺”、说“盗”,因为在他们看来,“造化”之“秘”十分深奥,十分神秘,将它对事物变化的支配权转到自己手中,就需要倾性命以争搏。这个意思,在《阴符经》里有个概括:“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所谓五贼,指贼命、贼物、贼功、贼神、贼时,其实是利用“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多少接触到了利用规律的意思。《阴符经》概括的不仅有自然的现象,而且有社会的经验,道教徒中不少人将之当作道术的指导书。在道教徒看来内外丹术都“与造化同途”,即运用着、遵循着宇宙的根本规律的,因此有的炼丹家干脆将自己的著作称《造化指南》。

炼师们说的造化之权、阴阳之机等等,有许多猜测的、神秘的成份,但利用规律人为控制物质变化的思想在历史上看,却是积极的。就炼师们本身来说,由此相信“我命在我不在天”(《抱朴子内篇》引《龟甲文》),从而积极地为延长自己的生命而斗争,从科技史上看,这多少接触到了人与规律、规律与事物变化之间的正确关系,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由于道教徒的变化思想是与掌握宇宙根本法则的思想联系着的,也由于在经验科学的范围内探求目的在于羽化登仙,因此,特别强调变化过程的可逆性,即所谓“颠倒阴阳”,而且从根本上说,道教认为整个修炼过程本质上是逆着宇宙演化的过程而行的。这种“颠倒”观念的产生,可能与炼丹中某些金属元素既被氧化,又可被置换而还原有关,不过主要的还是来自宇宙演化思想。依道家的宇宙论,由永恒的混沌的道演化成天地万物,是一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万物各有生灭,唯独道永恒长存。从神仙家立场去运用这种思想,便想象通过修炼超脱肉体的局限,达到“与道合真”的境界,达到永生的目的。因此,道教讲“化”,有因任变化的一面,但总的说来还是要逆着宇宙演化的过程变化回复到永恒的、作为万物根源的道。这就如内丹理论家张伯端说的“大丹妙用法乾坤,乾坤运兮五行分,五行顺兮常道有生有死,五行逆兮丹体常灵常存”(《悟真篇下·读周易参同契》)这样一种归根返元的变化思想,在炼丹术中是寻求五行颠倒以成大丹的依据,在内炼方术中则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递次深入的功法的基础。以阴阳颠倒为例。丹家以为阴阳互藏其宅,阴中有阳是为坎三,阳中有阴是为离三,“离中虚,坎中实。明取坎中实,点化离中虚,是名阴阳颠倒,还返之法,可成纯阳之功矣。”(侯善渊:《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注》,《道藏·洞神部·玉诀类》)意思将坎中阳爻置换离中阴爻而成乾。坎、离原系乾坤六子中的“中男”、“中女”,由它们返乾、坤即是由子女返父母,由后天而返先天。所以叫颠倒阴阳。外丹家用之解释铅汞(也包括其他药)的结合成丹;内丹家用以解释人体内精、气、神的结合。

由此又可看出,道教在处理人与道、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固然有“夺造化之权”的思想,但总的倾向是使人合乎大道,使人返回“自然”,而不是要求征服自然。即是说强调的是人与宇宙本体与自然的协调。这种思想,与西方自然科学的传统很不一样。“人为自然立法”、“征服自然”之类强调人与自然对立的口号,西方可以提,在东方的道教中,绝对不会提。

三、拟想;领悟与“法天象地”的模拟方法

外丹术、炼金术中化学变化的过程,是肉眼无法直接看清的,而且加上道教徒使用的反应器是不透明的,也限制了对其中的变化现象的观察。由此,对“丹”的合成过程只有借助生成物来推测,更多时候是加以拟想。内丹术以人体为炉鼎,以人体内的“精气”为药料,更是无法直接从解剖学上去分析,而只能在炼功实践中去捕捉、领悟。因此,道教的科学思维中特别发展了拟想、领悟等方式,而为了使这种方式得以实际应用,又引进了“法天象地”的模拟方法。在内丹术兴盛后,这种特点尤其突出。

道教中拟想领悟的方法,王夫之曾将它与禅宗一起归在“知在行先”队伍中。(《尚书引义》卷三)王船山这里指出内丹与禅宗有一致的地方,是正确的。不过禅宗领悟的对象是所谓佛性,在心学则是心性;内丹的炼已沐浴之类,领悟的对象则是人身内精微的精气的流行。所以内丹的“知在行先”是不是应放到一般认识论的领域中去讨论,是不是“离行为知”还值得商榷。因为它所面临的不是人类整个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矛盾,而仅局限在气功锻炼的小范围中。在这个范围内,确有其特殊的地方。如果以人的意识作为主体,那么与之对立的客体不是别的,正是人体自身,而且与医家的分析别的个体不同,炼内丹者要把握的是自己的心理——生理变化。这决定了它必须采取内省的、领悟的、自我体验的方法。一方面,气功锻炼中确实是以意领气的,“炼己”的功夫不过是澄心静虑,使意识能够发挥最大的体察和支配作用的前提。另一方面,体内精气的流行又是无法直接观察的。气功的气是什么,现代科学也没有弄清楚,对古人来讲,更会感到十分玄妙。《悟真篇》等炼丹书常用“恍惚”、“杳冥”来形容它,道理就在这里。撇开炼丹家的神秘的自我领悟,仅仅局限在炼功过程中在讨论,就不能说他们的直觉、领悟的方法全是不合理的。事实上,人的心理——生理活动本来就有着客观的,内在的机制。炼内丹以“炼己”为前提,从丹田气聚即得药为开端,“气”始终是由意识统领下,沿着一定的经络(“丹道”)走的。炼丹家以为支配、指导内丹的合成的是中宫戊己土,而它也就是神或意识,不能说是荒谬的,虽然它的理论形式是古老的也是神秘的。总而言之,内丹家面对的是特别的运动系统,不能不强调直觉、领悟、内省的方法。

上述拟想、领悟的方法,要作为普遍适用的思维模式起作用,或者要有一定的逻辑范畴的模式,或者要有形象的图式。道教徒从事科学的目的,既不对外在的物性的分析,对于抽象逻辑兴趣也不大。他们发展了种种形象的图式,这些图式在形式上多数与《周易》相联系,所以道教徒治《易》象数之学特别发达,与魏晋以后的多数儒家学者异其趣。在内容上,是借用与五行、八卦相互匹配、相生转化的原理相统一的天体运行和宇宙演化的过程作为形象的模式,这就是一个“法天象地”的模式。这一模式,在西汉的丹经中已见端倪,但作出系统的描述的,是《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一开头就说:“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郭,运毂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橐籥。覆冒阴阳之道,犹工御者,执衔辔,准绳墨,随轨辙,处中以制外,数在历律纪。”这段话,可以看作整个内外丹术原理、方法的一个概括。以乾、坤、坎、离等卦象标志的日月往来、阴阳消息的模式,即是模拟“丹”合成变化的基本模式。彭晓解释之所以采纳这样一种办法的原因在于,“魏公谓修金液还丹与造化同途,因托易象而论之,莫不首采天地真一混沌之气而为根基,继取乾坤精粹潜运之踪而为法象,循坎、离、否、泰之数而立刑德,盗阴阳变化之机而成冬夏。……故以乾坤为鼎器,以坎离为匡郭,以水火为夫妻,以阴阳为龙虎,以五行为纬而含真精,以三才为经而聚纯粹。寒来暑往,运行于三百八十四爻,兔起乌沈,升降于三百八十四爻,此皆始于乾坤二卦之体而成变化者也”。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俞琰也说:“夫人之身,法天象地,与天地同一阴阳也。人知此身与天地同一阴阳,则可与论还丹之道矣。坎,月也;离,日也。日月行于黄道,昼夜往来,循环无穷,如匡郭之周遭也。毂,犹身也;轴,犹心也。欲毂之运,必正其轴。修还丹者,运吾身中之日月,以与天地造化同途,不正其心可乎? (《周易参同契发挥》)依据这些思想,道教徒绘出了许多炼丹的原理图,《纳甲图》、《洛书》、《无极图》、《太极图》、《先天图》等等,就是著名的一些图。

上述种种图象,目的都在试图使(对视感觉器官说)无形的不可见的微观的运动诉诸形象,从而克服感官的局限。在进入炼丹的过程时,这种拟想的(其实是采自宏观的天体运动)的模式,就成了内外丹家的把握、捕捉体内精气的流行与炉鼎中化学反应的模型,也就是说,炼丹家透过这种模拟的形象或图象去直观体内精微的运动的存在,或者拟想“丹”在炉鼎中变化的过程、领悟这种运动的本质。这里试以《纳甲图》为例,略事分析。

纳甲原是京房的创造,炼丹家利用来描叙炼丹火候。《周易参同契》在阐释一月之火候,时首先引进了这个系统。

纳甲法以月亮在一月的方位变化,描述丹的运行,每月分为六节,以六个卦(除去坎、离)来标志月亮在六个不同时间所处的方位。纳甲的每一个卦都担任着双重的任务。第一是标识月亮所处方位以定某一时刻的炼丹火候,表现丹的运行趋势,震三在西方庚地,标志初三黄昏月亮所在的方位,由震三至乾三即是从月亮由初现向盛满的变化,由此表示炼丹家称为进火的阶段,以后的“屈折低下降”,即表示另一个称为退符的阶段。第二,表现在特定时刻日月的相互关系,而日月即离坎,乃是表示丹药的,正是它们的结合产生了“丹”。震三的意义在于一阳初动,表示月“始受一阳之光”。“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壬癸在十干中居于末,它们各附于乾坤二卦,是不是余数的任意搭挂呢?当然不是,而是表示日月交会,所以称为“阳气索灭藏”,阳气潜藏,为下一个周期的运动作好了准备。

纳甲明白地显示了道教的模拟方法的特点:以已知的、宏观的运动系统作为一个形象的模型以解释未知的或感官无法观察其内部结构的运动系统,而在炼功的实践中就是以此为模式以控制“内气”在经络中的流行。现代控制论中发展了现代的模拟方法,这种方法侧重于不同运动系统间的功能的模拟,而不考虑其结构、本质的差异,甚至有时在模拟开始时还根本不了解模拟对象的结构,于是又有称做黑箱方法、灰箱方法等的派生。纳甲及其他图象中体现的模拟方法自然没有现代科学的严密、自觉,但其中包含着的合理内容还是很明显的。对此,还可以在现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分析、挖掘。

四、双重的历史地位

我们在上面的叙述中,也就依次评论了道教中的科学思想的特点、影响,从而零散地评价了它的历史地位。现在再总括起来作些分析。就像道教中的科学思想在内容上充满着内在的矛盾一样,它的历史地位也是双重的。作为宗教家的古老智慧,它被近代科学所超越,但却又在现代科学中出现了个别的返光。

道教中的科学思想与近代科学的不同,不仅表现在形式的神秘上,而且表现在它的一些基本方法上。这里不妨举它的数理方法为例,略事分析。

我们在前面提到纳甲。纳甲就是一种度量火候的数理方法,在纳甲系统中每个卦都是一个确定的量,可以用来标志特定时间的特定空间位置,但每一卦又是具有特定质的量,它们本质上是一些质与量统一的范畴,这样就使得这种数理模式与现代科学中的数学方法有重大的区别。近代数学方法中所使用的数,是抽去了质的内容有普遍意义的数,而炼丹家所使用的数却是一些具有特定内容的哲学范畴。试图用有限的几个数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模拟宇宙演化的法则,从而移用到一切变化的场合,正是它们的神秘性所在。这里试再举著名的《洛书》为例。

张伯端《悟真篇》根据《参同契》“三五为一”的思想,以五行攒簇论证内丹:“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希,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自居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根据这个意思炼丹家曾绘成一张图(图略)

这张图,即是所谓《洛书》的一种形式。这图南二,八卦属离五行为火,东三属震为木,二数相加木火同宫为五,北属坎为水,西属四兑为金,二数相加金水同宫亦为五;中宫一个五,表示戊己土,三五相加,即五行汇合为真一或真气,便是所谓圣胎。内丹的机制是不是真的这样,我们不来管它。这里只讨论这几个数的性质。这几个数,都不是一般的数,而是所谓五行数。依据杨雄《太玄》的说法一、二、三、四、五,即所谓天之生数五,在五行中居北、南、西、东、中,用五行分配,即是水、火、木、金、土。所以这五个数是有特定质的数,可以称之为数理哲学的范畴,而与近代科学中的数学方法有着区别。

道教中的科学思想,其中包括着的许多智慧的闪光和天才的萌芽,正是这一切,使得道教中的科学思想在近代科学中获得了反响,不仅使科学史家,而且使现代成绩卓著的科学家本人都对之刮目相看。

第一个惊叹其智慧的,是近代欧洲的大科学家莱布尼茨。他曾经指出《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中卦的符号与二进位制符合。即以二进位制的基本符号01取代“阴爻”--、“阳爻”一,结果可获得二进位制记数法从0(坤卦相当于,000000)63(乾卦相当于111111)的六十四个数目字。莱布尼茨在科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欧洲现代科学的重要先驱。他的结论引起的反响自然是异乎寻常的。于是有人便认为,是中国的《易》图(实际上是陈抟、邵雍一脉相传的《先天图》)给了二进位制以启示,使他在走投无路时摆脱了困境。然而事实却与之相反。问题在于,莱布尼茨的二进位制与先天图中的二进位制究竟是什么关系?首先应当指出,莱布尼茨发明二进位制,是在他看到白晋给他的《易》图以前,所以他的二进位制显然不是受到易图的启发作出的,而是独立发明的。其次,《易》图原是作为数理哲学的模式出现的,而不是一个数学的模式,莱布尼茨却是从纯数学的角度,纯从易图的形式着眼加以究研的,其中的哲理内容却被抽象掉了。二进位制在《周易》中是固有的,由先天学的解释,才逐步鲜明起来。但是直到清代,中国哲人一直是从哲学上而非数学上运用先天卦图的。因此,不是易图做了目前计算机里应用的二进位制的先导,而是二进位制的发明为易图的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由此也就使先天易图的原理和方法在现代科学中获得了新的应用天地。

本世纪以来,对量子力学作出重要贡献的玻尔又再一次对道教中的《太极图》作了极高的评价。玻尔是著名的“互补原理”的提出者,并由此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并被封为爵士。奇怪的是当他为自己设计族徽时,却选中《太极图》为基本图案。原来他认为《太极图》中阴阳互补的思想恰是互补原理的极好表示。他所选的由一根曲线将圆形分割成相消相长却又互依互补的两半的图形,也是道教的重要创造。实际上是用《无极图》中的《水火匡廓图》稍加变形而概括了周敦颐的整个《太极图》的原理。确实,这个图形从《参同契》“日月为易”的思想出发,以坎离相交水火既济比喻内丹“圣胎”的结成,以其中的曲线标志炼内丹中阴阳消息的火候变化,暗合着自然界的阴阳不尽之意,包含着相当深刻的辩证思维。不过,玻尔之所以能对之心领神会,还是在他站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以最新的科学眼光返顾道教的结果。这又一次说明道教的科学思想中确有不少值得当代人去寻求、吸取的合理成分,同时又说明了只有站在近代科学的制高点上才能望清道教中的通幽曲径,探取其科学的珍宝。

从莱布尼茨、玻尔的事例上,我们似乎预感到,现代科学家在道教科学,思想中作出新的“发现”,不会是空前绝后的。事实上,西方不少科学家都把目光投向东方的古老智慧、其中也包括道教的哲学与科学。《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类的著作问世,就是极好的证明。本世纪以来,自然科学越来越向纵深发展,当着研究对象变成无法用肉体感官直接感知的微观领域和高速运动领域,自然科学家们久已痛感西方的传统的思维方法所造成的困扰。于是有一批科学家将目光转向古印度的吠陀、中国的《老子》、《周易》、佛教的禅宗,以及道教中的象数学,试图在这些古老的智慧中去获取解开宇宙奥秘的钥匙,而且其中也不乏成功的范例。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宽到整个世界科学与文化的整体,那么也可以说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完全合乎规律的。

众所周知,西方在中世纪就受过东方科技发明的恩惠,但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因而近代科学用的方法,主要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当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局限越来越明显时,一些科学家重新考察和评价所谓“东方神秘主义”,实际上具有综汇东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以铸造新的思想武器的含义。就科学本身来看,东方的许多思想和科学成果,是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即近代科学产生以前的东西。以道教包含的科学为例,由于它的原始性,理所当然地要被超越,但也正由于它的原始性,其中也就以混沌综合的形式包含着各种各样可以展开为不同发展趋向的萌芽。站在近现代科学的基地上而回顾道教中的科学思想,以最新科学的研究者而向道教搜寻武器,形式上是向古老智慧的回复,而实际上是用现代科学的眼光选择剥取其中的合理的有生命力的内容。莱布尼茨、玻尔都做着这样的工作,而一旦获得成果,那么对于道教思想中某些内容的取得新的生命,对于现代科学家本人科研方法、思维方法上的启迪,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道教科学思想仍然没有丧失它的价值。它仍然是一个尚待开发的矿藏。尤其在现代科学正蕴酿着新的突破的时刻,积极开发这个矿藏绝不会是徒劳无功。

(《中国道教》1988年第3期)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