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文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精选论文 


论生态道观


来源:《三秦道教》2007年第2期    作者:樊光春    发布时间:2014-12-16 12:56:03    阅读次数:1132


——在第二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的演讲

樊光春

“生态道观”一词,是20067月在首次中国道教生态教育工作间提出来的。在工作间发布的《秦岭宣言》中把它称作“环境友好型道教官观”,这是一个学术色彩比较浓的词语;而“生态道观”比较通俗易懂。对于社会人士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新鲜事物,今后将日益引起各界的关注;而对于道教来说,不过是“旧瓶装新酒”,也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增添时代的内容。而装什么样的新酒,如何保证这个新酒是配方纯正的美酒而不是粗制滥造的假酒和劣酒,以及怎样把这个新酒装进我们道观的古老瓶子里面去,是我们工作间将不断讨论的题目。感谢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支持我们建立了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这个平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将会在中国道教界和世界宗教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参加首次中国道教生态教育工作间和本次工作间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无量的功德。

一、道教生态伦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伦理的核心,在于如何认识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人类是自然环境中多种生物群落中的一个成员,还是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的地球主宰?这是一个千古话题,也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代思想家的言论,包括宗教经典在内,大多以人类为中心。例如,对全球人类影响最大的《圣经》就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并且把地球上的一切都交给他管理。在中国,儒家也认为,要以人为本,“仁者爱人”。当人类对自然的掠夺行为造成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后,人们仍然站在“人类中心”的立场,去检讨自己没有管理好自然的错误。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则在两千多年前,就明确提出人与自然平等的观念,反对人类中心论。《吕氏春秋》里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古代荆州有一个人丢了一张射箭的弓被别人拾去,朋友劝他去要回来。他说:荆州人丢了东西,别人得到了。得到东西的也是荆州人,何必去要呢?这个荆州人是个爱家乡的人,对老乡一视同仁。孔子听说后发议论说,应当去掉“荆”字。意思是说,你既然有爱人之心,就不必区分是不是荆州人。他是强调“爱所有的人”。而老子听说后却发了另一番议论。老子说,应当去掉“人”,荆州的东西遗失在荆州,不用再找了。他的用意是泛爱万物,视人与万物为一体。《吕氏春秋》的作者评议说:“老聃则至公矣。”所以,老子思想代表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而不仅仅是人类。在《道德经》中,他提出宇宙中有四大:道、天、地、人,人居其一,而不是宇宙的主宰。并且要求人类“法天、法地、法自然”,也就是“四大”中的人要遵循其他“三大”的运行法则。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许多重要主张,包括“慈、俭、不争”三宝,都是贯彻人与自然平等的基本原则。

道教继承老子思想,并且作出了许多创新。例如,《黄帝阴符经》认为,天地、人类、万物是一个生态圈,或者说是食物链,三者互相依存,互相利用。它把互相利用比喻为偷盗:“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天地是万物的利用对象,万物靠天地的土壤、阳光、雨水而生存;万物是人类的利用对象,人类靠万物提供的食物和资源赖以生存;人又是万物的利用对象,万物需要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和慈悲之心去善待,合理取用、培植而持续发展。所以,“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天地、人类、万物三个方面的互相利用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各自才能获得安全的生存环  境。五斗米道注释《道德经》,把“域中四大”中的“大”改为“生”,更加符合老子重视所有生命的本意。《太平经》把天比喻为人的父亲,把地比喻为人的母亲,反对烧山破石,伤毁树木。如有伤害自然的行为,地母就会发怒而向上天告发,天就会折损人的寿命以示惩罚。人需要草木做燃料,可以取枯枝落叶,而不必砍伐活树,更不必刨挖根须,断绝草木的生机。《太平经》还认为,天养人命,地养人形,不可“贼害”。所谓“贼害”,就是破坏环境。唐代一个名叫无能子的道士,写了一本书,论述道家自然思想和养生方法。他认为,“天地既位,阴阳熙交,于是裸虫、鳞虫、毛虫、羽虫、甲虫生焉。人者,裸虫也,与夫鳞、毛、羽、甲虫俱焉,同生天地交黑而已,无所异也。岂非乎人自谓异于鳞、羽、毛、甲诸虫者?”他把地球上的鱼类、鸟类、兽类和昆虫划分为鳞、羽、毛、甲等类别,统称为“虫”,并特别划出“裸虫”一类,把所有不长毛的动物都划在内,人类即属其中。这样,人与动物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其所以存在区别,只是人类自我的吹嘘罢了。说人有思维,有语言,难道其他动物没有吗?前不久在西安举行的国际道德经论坛上,美国一位大学教授向我们介绍他在课堂上利用漫画教学生理解道教思想。漫画上是地球,有一个人牵了一条狗,站在地球之巅,对着宇宙说:“我是地球上最伟大的生物!”狗说:“汪!汪厂这幅漫画表示什么意思呢?人类自认为自己是地球上最伟大的生物,没有其他生物赞成,只有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狗表示同意。在《藏外道书》中收录了一篇题为《劝世归真》的文章,为野生动物说话:“野外一切飞禽走兽、鱼鳖虾蟹,不与人争饮,不与人争食,并不与人争居。随天地之造化而生,按四时之气化而活,皆有生命存焉。”既然野生动物对人的生存不发生冲突,人为什么要伤害它们呢?《太平经》为了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把地球上物种的多少作为评价贫富的标准。所谓富,是指万物充足,生命尽其天年,物种延续不绝。上皇时代曾有一万二千多个物种,名为富足;中皇时代物种略减,是为小贫。下皇时代,物种大量减少,名为大贫。’此后,物种不足一万,为极下贫。天地是人的父母,父母极贫,作为其子女的人类又如何不陷入贫困呢?《太平经》是两千年前的作品,当时决不会有全国性的物种调查,书中描述的物种减少情形,应当是观察加推测的结果。现在看来,这些沦述真是具有惊人的预见性。

从上面引用的少量道教经典,我们大致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道教生态思想,同现代生态伦理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代生态伦理主要划分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理论。

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看作是自然界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生态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人的利益。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儿认为,人与动物和其他存在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理性和语言能力。动物由于缺乏这些晶质,它们充其量只能被看作是自动机器。人对动物和自然没有义务,除非人类对待动物和自然的方法妨碍到人类自身。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则从一种开明的自我利益出发,将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学向外延仲,不仅按照人的“利益平等”的原则,将道德关心延伸到子孙后代,而且还依据为了人类利益的原则,将人类道德延伸到非人类的动物和所有有感觉的生命,甚至对整个自然界给予道德承认。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的主体作用分为两种:第一,人类是保护环境的行为主体,因为一切计划、法规、工程等都需要人类来制定、组织与实施。第二,从代际功利的角度提倡人类的代际平等权利,并以此规范当代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从联合国和各国政府以及各种非政府组织对环境保护的努力来看,大部分是接受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张。

非人类中心主义包括动物解放与动物权利论和生态中心主义。主要观点有:

第一,人是地球生物共同体的成员;第二,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第三,每个有机体个体都是生命的目的中心,都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实现自身的价值;第四,人并非天生就比其他生物优越。生态中心主义的特征是:第一,主张所有自然存在物具有内在价值,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存在物都是平等的;第二,人不仅对生命负有义务,对那些由生物和无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也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生态系统也应成为道德关怀的对象。

在生态中心主义理论中有两个主要流派:大地伦理学和深层生态学。大地伦理学认为,地球自身不是僵死的,而是有生命的。“大地”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土地、高山、河流、大气圈等地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地球的各个器官、器官的零件或动作协调器官,其中每一部分都有确定的功能。人只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从征服者的角色转变为普通一员和公民。尊重共同体,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是有机地相互依存的,人类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自然界的调节机制的正常发挥作用,要承认人以外的自然存在以及价值与权利。

深层生态学认为:第一,地球上的非人存在和人类一样有着其内在的价值利益;第二,生命形式的丰富多样性是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世界持续的基础,也是一种价值体现;第三,人类除了满足自己的生活必需外,无权缩减生命形式的多样性;第四,现代人类对非人类世界的过多干预是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第五,上述原则的赞同者有义务积极致力于实际的必要变革。

我们把现代生态伦理同道教生态观加以比较,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有大量共同点。也就是说,道教先哲早在一千甚至两千年前就已经具有世界上多数人直到近二三百年才认识的观念。当然我们也不可以盲目地白以为是,只抱着古老经典不放,必须与现代  生态伦理接轨。现代生态伦理的思想深度应当并没有超出古代道教生态观念,但是现代生态伦理是建立在现代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它的表述具有认识的精确性、语言表达的现代性,以及逻辑性严密的特点,容易被世人所接受。而古代道教生态观诞生的时代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要使它能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接受,还必须给予现代化的解释。我们在宫观中开展生态教育,应当发扬道教与时俱进的优秀传统,将古代道教生态观同现代生态伦理结合起来,用现代生活实例,用现代语言表述,使具有超前思维特点的古代道教生态观继续保持青春的活力,站在人类认识的前列。

二、道教生态保护的制度建设

建设生态道观,除了要用很大的精力进行道教生态观和现代生态伦理教育以外,制度建设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新型生态道观的生态保护制度,应当从哪些方面人手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应当注意:

第一,立足传统。在古老的道教戒律中,最早涉及生态环保的是《太平经》。在《太平经》中明确提出“慎勿烧山破石,延及草木,折华()伤枝”,并且专列《禁烧山林》的条目。在其他经典如《老君百八十戒》等戒律中,明确要求人们爱及昆虫、草木、鸟兽,爱及山川河流,不得无故伤害任何生命。在保护自然方面,制订了许多戒条。例如:不得杀伤一切物命、不得烧野田山林、不得妄伐树木、不得妄摘花草、不得以毒药投渊池江海中、不得妄凿地毁山川、不得竭水泽、不得畜猪羊、不得以足踏六畜、不得观六畜交阴阳、不得渔猎伤杀众生、不得冬天发掘地中蛰藏物、不得妄上树探巢破卵、不得笼罩鸟兽、不得在乎地燃火、不得断绝众生六畜之命,不得以秽污之物投井中、不得塞池井、不得妄开决陂湖等。《太上感应篇》列举了种种伤害物命的行为,予以强烈谴责,如:“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败人苗稼”“散弃五谷”“用药杀树”,“春月燎猎”,“无故杀龟打蛇”等,并且警告说:“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文昌帝君阴腾文》也规定:“禁火,莫烧山林”,“勿登山而网禽鸟,勿临水而毒鱼虾”,“勿宰耕牛”等。在全真道的戒条中也有具体规定,如《初真十戒》第三戒:“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在道教宫观中,除了严格遵循一般道众需要遵守的戒条之外,还特别注重在节俭的前提下从事一切活动。《长春真人规榜》说:“夫住庵者,清虚冷澹,潇洒寂寥,见性为体,养命为用,柔弱为常,谦和为德,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在众者常存低下,处静者勿起尘情。所有尘劳量力运用,不可过度。每一衣一食不过而用之,每计庵粮不可积剩,治身衣物不可贪求。”为什么要十分重视节俭呢?一方面是体现老子思想,对人的欲望予以节制;另一方面,就是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使道观中的人为活动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

第二,面向现代。生态道观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它的前提,就是现代文明道观。道教宫观在任何时代,都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道观活动虽然具有一定的神圣性和神秘性,但是道观的人员和组织,从来是不能与社会相脱离的。在历史上,各级政府设置有道教管理机构,负责处理道教事务,同时对宫观中的事务性管理提出约束性的指导意见,甚至要求强制执行。这种管理的社会背景就是不同时代的国家法律和历代共同遵守的社会公德。清代全真大师王常月曾在《初真戒说》中指出,国家有国法,道教界有道法;国法治人,道法律己,两者相表里,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如果只知国法而不知道法,或者只知道法而不知国法,都是偏见。所以,道教活动的特殊性,从来就是在社会的共同规范下,有条件地体现的。我们道教宫观的建筑样式、道众的服饰和生活习惯,确实与现实社会有所区别,但这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与整个社会生活并不相冲突。而宫观的日常事务,除过宗教仪式和组织制度以外,都应当与社会生活接轨,服从各类法律法规的要求。比如:宫观的维修与重新恢复建设,就要符合政府规划、土地、林业、文物等政府部门的要求;宫观内的消防、卫生设施,要符合消防部门和卫生部门的要求。许多宫观又是旅游活动场所,还要适应旅游业的要求。

在道教的鼎盛时期,宫观往往是同时代最先进的建筑群落,最优秀的旅游场所。而在明清以后,随着道教总体上的衰退,道众整体素质的滑坡,大量宫观的面貌逐渐与当时落后的农村民居相接近。所以,直到现在,许多宫观面貌仍然摆脱不掉建筑格局零乱、设施陈旧、环境卫生脏乱等“土里土气”的形象,一些道友的个人卫生习惯也常常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我们讲“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已经讲了好几年,宫观建设和管理,也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新农村建设正在迅速推进,国家正在逐步进入小康社会,人们的个人素质在不断提高,道观周边的环境状况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农村人口的环境意识和卫生习惯也在逐步改进。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应当走在时代前列的道教中人,现在不能继续躺在“土生土长”的土炕上睡懒觉了。要借鉴社会管理的先进方法,同道观现实相结合,形成一套与时俱进的新型的管理模式。目前,全国已经有不少宫观创造出新的经验,据我走访,像江苏茅山、广东紫云观等宫观,还有陕西的八仙宫、华山、楼观台、金仙观、明圣宫等宫观,都在进行不同类型的尝试,我们可以在建设生态道观时予以借鉴。

第三,规范行为。一是衣食住行。基本要求应当是服饰整洁,不得蓬头垢面、袒胸露腹,身体异味;厨房洁净、食物清洁,不吃腐败变质食品;庭院、殿堂、丹房门窗干净明亮,地面不堆放杂物,井井有条。二是住观道众和居士以及服务人员,言行举止要符合道教教义,文明值殿;文明服务、礼貌待人。不可在公共场所嬉笑喧哗、吸烟饮酒、游戏娱乐;也不宜轻言“道不外传”,对人态度生硬孤僻,不与他人交流。三是要从制度上严格控制污染,降低噪音、减少烟尘、处理好粪便和污水。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应当在生态道观强制施行。比如:要求文明进香,推广环保香,不燃点劣质香,不燃点烟尘量过大的所谓“高香”,禁止在室内大量燃香;位于城镇居民区的道观禁放鞭炮,山区道观禁放烟花;音响设备要适合周围环境,对播放的音量要加以节制,不可扰民;垃圾要每天清扫,分类处理和填埋,厕所粪便要及时清理,污水不可在地面流淌,也不得直接排人河流。

三、生态道观的定义探讨

2006年首次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与会各位道长对什么是生态道观做过一次初步讨论,并且认为生态道观建设要从6个方面来着手:

1.融生态教育于宫观建设和道教活动之中;

2.减少香、表、蜡和鞭炮产生的污染;

3.可持续地使用自有土地;

4.关注道观周边的物种保护和绿化;

5.采用节约能源新技术;

6.保护区域水资源。

6个方面大致规定了生态道观的基本任务,从中也可以体现生态道观的定义。现在,我想进一步对生态道观的定义谈一点个人看法。所谓生态道观,简要归纳为6句话:依据道教教义规划和营建,具备基本的道教信仰功能,尊老子为生态保护神;合理使用土地、森林、河流、土壤、树木等资源,绿化和美化道观内外的景观;配置了保护水源和治理污染的设施,建立了卫生、消防等规章制度;采用了节约能源的技术和材料;形成了与周边自然环境和社区人群相协调的良性生态圈,具备生态教育基地的功能。对于这6句话,我想特别要注意前后两句。第一句是强调道观建设的正规性。我们知道,按照道教教义,道是最高信仰,三清是最高神灵。一个道观如果没有专门奉祀三清、老君或者以三清、老君为主尊的大殿,那么这个道观的正规性就会受到质疑。以地方祭祀习惯设置的道观通常以某一位道教神灵为主尊,但是也应为最高神灵安排适当的位置,否则就与民间信仰相类似。现在许多道观的殿堂设置,是在近代农村经济落后、道教融人民间信仰形成的,现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应当逐步进行改造和完善。我们建设生态道观,首先要在信仰层面上站住脚。同时,生态道观是以现代新型道观面貌出现的,它的布局就要在传统的基础上与现代审美观念和现代建筑理念结合起来,使道观的维修、改建或重建体现时代的特色。在满足基本信仰需求的前提下,不必修建过多的大殿,但要适当配置宣传道教文化的设施,如藏经阁、道教文物展览室、经像流通处等。应当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尽量增加绿地和水面,保留足够的人流通行和停留空间。最后一句是强调处理好两个关系:一个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山林、树木、花草、水源、野生动物、鸟类等,生态道观要与它们和平共处,共存共荣;另一个关系是道观与周围人群的关系,大一点说是神人关系,小一点说也是人人关系。怎样实现两者的和谐,主要是处理好各自的利益关系,做到互利互惠,共存共荣,不搞以邻为壑。当然这一点单靠道观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相互的谅解。

四、重视硬件投入

对于生态道观建设的硬件投入以及与此相关的技术手段,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何晓昕博士将有详细的论述。我在这里谈几点在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要把一个道观建设成现代化的生态道观,硬件投入是基础性的工作。如果设施不齐全,生态保护教育就是一句空话。比方说,道观中最大的污染是什么?大家都知道,是香、蜡、表、炮。而这几样东西,恰恰是道观中人神沟通的重要媒介,类似于人间的通讯工具,道教仪式少不了这些东西。就算是采取环保措施和环保技术,也只能减少污染数量,不能有效地控制它在空间蔓延。要对它实行有效控制,就要建造封闭式的焚化炉,逐步取代露天的大型化表炉。

又比方厕所,这是北方干旱缺水地区最棘手的问题,臭气熏人,蝇虫遍地,用药杀虫又危害鸟类。所以,改旱厕为水冲式厕所或分离式马桶是一个大的趋势。同时带来的化粪池和污水处理也需要花钱来解决。在城镇区域,可以进入公共排污系统,而山区道观就只能自行处理。金仙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采用不定时抽污水浇灌树木的办法,既为污水找到了出路,又减少了树木维护的费用,一举两得,值得参考。

生态道观面临的第三个棘手问题是垃圾处理。道观自身生产的垃圾并不难解决,难的是游人和香客制造的大量垃圾。这些垃圾,既有可再生垃圾,更有为数众多的不可再生垃圾,即白色污染物。如果任其自生自灭,几十年后道观周围就会变成草木不生的荒地。因此,这是一个紧迫的任务。一是要设置垃圾桶、垃圾台,引导游人不再随处抛撒;二是要设置警示标牌,进行劝诫;三是要固定人员或定期组织道众和志愿者进行集中清理;四是要采取分类处理的方法,尽量做到废物回收利用,对不能回收利用的选择合适的地点填埋,尽量不要焚烧。还有一点,就是尽量采用节能技术和材料,这也是生态道观的一项重要指标,比如将化粪池改建为沼气池,一解决污染问题,二节约能源;又比如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节约电能。在节能材料方面,现在有节能灯、节能水龙头,还有太阳能路灯等。我们的生态道观在资金许可的情况下,应当带头采用这些新技术、新材料。

(《三秦道教》2007年第2期)



 
新闻推荐
2021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于
第六期台湾道教宫观负责人研习
闽台青年妈祖信俗研学体验营开
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
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写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
台湾祭孔引发的随想
第四届世界宗教热点研究论坛召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
全国政协民宗委举办第二期少数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就“佛媛”
谱写宗教和顺新篇章 —西藏自
努力提升宗教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创新发展中国哲学话语
 
Copyright © 2014 by www.zhongda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54068号-2